- 註冊時間
- 2008-5-2
- 最後登錄
- 2025-3-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504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4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當時的思想界, 對於人生問題, 否定業果輪迥, 否定善惡道德; 而對本體問題——形而上的本體界, 更是異說紛紜, 立論各異。有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種種。而對宇宙人生存在的形而上的本體, 有永恒實體之說, 有歸於斷滅之說, 這即所謂一元、多元,斷見、常見。
早期的婆羅門教, 以創造支配宇宙人生的最高神為永恒的存在。這最高的神, 雖以時代不同而名稱有所改變——如生主神, 梵, 但都是一元有神論的神祗。奧義書以哲學立場討論此一問題, 以宇宙原理的[梵]與個人原理的[我]一體無別, 主張[梵我一如], 以此為永恒不變的本體, 這是哲學上的一元論。而自由思想家的沙門集團, 多是主張多元論。如六師外道中的婆浮陀伽旃延, 以地、水、火、風、樂、苦、壽命等七原素為七身, 此七原素是常恒不變的存在。末伽梨俱舍梨於七原素之外, 更加上空、生、死、得、失為十二種要素。尼乾陀若提子把存在分為靈魂的存在和非靈魂的存在, 靈魂的存在不但包括人和動物, 甚至於連植物、地、水、火、風等無生物也是靈魂的存在; 非靈魂的存在則有法( 運動原理 )、非法(靜止原理)、空間、物質要素四種。而此四者亦是常住不變的存在。此四者加上靈魂, 共有五種實體元素, 稱之為五有身。
形而上的本體, 有一元、有多元; 而本體的存在, 有認為永恒的存在, 有認為存在並不是永遠的, 終歸於斷滅空無。佛教稱前者為常見, 後者為斷見。常見者認為靈魂在今生肉體死亡後, 來生之前是常恒存在; 斷見者認為人受生之時, 靈魂從空無轉於肉體, 肉體死亡, 靈魂亦隨之消滅。這完全是唯物論的論點, 肉體之外沒有靈魂的存在。阿夷多翅舍欽婆羅即是這種主張。在此常見斷見之外, 還有既不屬常見又不屬斷見的, 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 散闍耶毗羅胝子就這一派的領袖。
後來佛教把這些不同的理論歸納起來, 有六十二種之多, 即所謂[ 六十二見論 ]——六十二種錯誤的謬見。這六十二見再加以歸納, 就是後來佛陀所不予置評的十無記或十四無記。
五、 邪說充斥、思想混亂的時代
西元前六世紀, 佛陀出世前後, 印度的國際情勢, 是十六大國、無數小國林立, 互相征伐兼併, 有如我國的戰國時代( 西元前六世紀,也正是我國東周的戰國時代。)兵連禍結, 生靈塗炭, 社會動湯不安。而四姓制度的森嚴, 政治地位的不平等, 經濟分配的不平均, 首陀羅種姓的賤民, 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尤其是當時的思想界, 邪說充斥, 思想混亂——外道否定因果, 否定人生努力的意志, 使人生價值迷失, 甘於墮落。真所謂漫漫長夜, 何時出現光明。
然而, 就在這混亂迷失的時代, 佛陀出世了, 他以真理之光, 照澈了黑暗的世界; 他以萬法緣起理論, 肯定人生努力的價值; 他以十二緣起說明生死輪迴, 他以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諸法無我的三法印說明人生真像; 他以四聖諦八正道, 指示出人生解脫法門。使人生有了目標, 有了希望。
佛陀, 是天人師, 是眾生父, 是一代聖哲。他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 是由人成佛的典範。下一章, 我們將以人間的佛陀、歷史上的佛陀, 來介紹佛陀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