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5-2
- 最後登錄
- 2025-3-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504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4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依據<中阿含柔軟經>說: 佛陀在郊外看到農民在烈日下耕作的情形, 引起無限傷感。他不忍眾生自相殘殺; 不忍老死憂苦迫逼, 使他有了出家的念頭。
淨飯王見太子日常沈默不樂, 想起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怕他心萌遁世之意, 乃想如及早為他結婚,或可打消他出家的念頭。淨飯王乃太子完婚, 妃子是天臂城善覺王的女兒, 即是太子的表妹耶輸陀羅——太子的婚姻, 有許多異說,成婚的年齡,有謂十七歲,有謂十九歲; 婚姻的物件,有謂太子有三位夫人,一為耶輸陀羅,一為喬比迦,一為鹿王。另一說謂太子的三位夫人一名瞿夷、一名耶惟檀、一名鹿野。這兩種說法,都載之於經典。其實這也無關緊要,一國王儲,有三位妃子,也事屬了尋常,此處不再細述。
據經典中說, 淨飯王為太子完婚, 為他在宮苑中造了冬天住的暖殿, 夏天住的涼殿,和春秋住的中殿。苑中廣造池台, 栽種花木, 並以許多宮娥彩女隨侍。淨飯王希望以人間宮室犬馬, 聲色歌舞來羈絆太子, 以免他出家修道。關於這些, 經典中有許多誇張性的敘述。關於完婚, 則謂:「 王即令諸臣擇採吉日, 遣車萬乘, 而往迎之 ]。關於宮中生活, 則謂: 「 太子父王為立三時殿, 殿有二萬彩女, 三殿凡六萬彩女、、、、、]云云。這誇張的十分離譜。迦毗羅衛距天臂城一河之隔,「 遣車萬乘 ]迎親, 怕不把道路塞滿? 以人口有限的蕞爾小邦, 何來此六萬名適齡的少女? 在<中阿含>一一七的<柔軟經>中, 稱成道後的佛陀, 在舍衛城祗園精舍, 為弟子們說到他出家前的宮廷生活, 大意是說:
比丘們呀! 在沒有出家以前, 我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我家的宮苑中有著池塘, 漂浮著美麗的蓮花。在房間裏, 也時常飄浮著□檀的芳香。我所穿的, 都是伽尸所產的最上等的布帛。有三處宮殿供我住用冬天就住在冬殿,夏天就住在夏殿,春天就住在中殿。在夏天的雨季裏, 整天躲在夏殿裏, 以歌舞取樂。出門時, 自有一把白傘為我遮太陽。別人家以米糠絆稀飯供養傭人和寄住的人, 我家供養的卻是米和肉。
上面一段經文, 說的十分樸實可信。淨飯王是城主也好, 是國王也好, 在宮苑中蓋上不同季節居住的房子, 房中使用檀香木的家俱, 穿著迦尸產的上等布帛, 家中傭人和寄居者都吃米和肉, 這都在情理之中。一般富有人家尚且如此, 何況是一國之主呢?
與一般人來比較, 太子的身份是既富且貴, 一呼百諾。若是一個普通青年, 過著這種安富尊榮的生活, 且身居王儲之位, 他大可安於現狀, 等待著繼承做國王了。無奈這位悉達多太子, 他具有超人的宿慧, 悲天憫人的性格。在當時四姓階級制度下, 婆羅門高高在上, 假藉神命, 謀取私利; 剎帝利的王室貴族, 執掌軍國大權, 是統治階級, 生活奢靡; 上二種姓究竟只是少數, 而廣大的奴隸賤民階級——腳底板生的首陀羅族, 一生作人奴隸, 一代一代生下來的孩子, 先天的就注定了他們作奴隸的命運, 這能算一個公平的社會嗎? 他不滿於當時的宗教及政治, 他把眾生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 為了探索解脫自我與眾生痛苦的大道, 他決意擺脫一切去出家——他以他個人的意志力,克服了宿命的安排。
在許多佛傳的經典中, 記載有[ 四門遊觀 ]的故事。大意是說太子在宮苑中日久, 想出外遊觀, 淨飯王十分鋪張的命臣下陪同太子出遊, 首次經過東門, 淨居天王化作老人:[ 頭白背傴, 柱杖贏步 ]。太子問從者曰:「 此為何人 ]? 答曰:「 此為老人 ]。太子又問[ 何者為老 ]?「 唯此人老, 他人皆然 ]? 後來見到病者、死者, 都是照這一模式問答。最後出北門遇到淨居天所化的比丘, 太子說:「 善哉善哉, 天人之中, 於此為勝, 我當決定為學是道]。太子返宮即行出家。其實這只是經典文學表現的一種手法。太子出家時,年已二十九歲, 豈能對老病死人都分不清楚?
認真探討, 太子出家, 可能亦與他身為王儲的身份有關。那時印度諸國林立, 征伐兼並, 習以為常。迦毗羅衛蕞爾小邦, 無四兵之戰備——四兵, 是步兵、騎兵、車兵、象兵——有強鄰之覬覦。如果不能使迦毗羅衛國富兵強, 屹立於強國之林; 那麼出家修道, 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者, 亦可間接維護國家的安全。觀諸太子成道後, 以舍衛城為其弘法據點,與波斯匿王維持良好的友誼, 事實上就是保護了他的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