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5-2
- 最後登錄
- 2025-3-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504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4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佛陀青年時期,因感於生、老、病、死的煩惱而出家修道。所以他證悟的真理——緣起,也是純就人生的生死流轉的觀點立言。在 <過去現在因果經> 中, 記載著佛陀在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證悟緣起的經過。經中稱:
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 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這「從因緣生」 一語,就是「緣起」立論的由來。不過最初的緣起,只限於有情生死流轉的「內緣起」,後來才擴及於萬法生住異滅的「外緣起」。
內緣起,即是生命流轉的緣起——十二緣生觀,此留待以後再講,現在先就 「緣生」與 「緣起」 這兩個名詞加以探討。
緣生就是緣起,這是略稱,具足又稱「因緣生」或「因緣起」 。<良賁疏>曰 :「言緣生者,緣為眾緣,生者起也,諸有為法,皆從緣生」。大致說來,緣生就是緣起。至於具足所稱的因緣生,因是 「造」 義,也是 「親生」 義。 <大毗婆沙論> 曰: 「造是因義」,<大乘義章> 曰: 「親生義,目之為因」 ,這是說,以因而能致果,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於此,也把緣生和緣起加以區別。 <瑜伽師地論> 五十六曰: 「因名緣起,果名緣生」。印順導師於 <佛學概論> 一書中,對這兩個名詞作了更明白的解釋:
緣起是動詞,緣生是被動詞的過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緣起解說為 「為緣能起」; 緣生可解說為「緣所已生」,這二者有因果的關係。但不單是事象的因果,佛說緣起時,加了「法性,法住,法界安住」的形容詞。所以緣起是必然理則; 緣生是因果中的具體事象。
現實所知的一切法,是緣生法; 這緣生法中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則,才是緣起法。緣起與緣生,即理與事,緣生說明了果從因生; 對緣生而說緣起,說明了緣生事相所以因果相生,秩序不亂的必然理則,緣生即依於緣起而成。
明白了緣生與緣起的差別,我們再來探討緣起的意義。
緣起 Pratityasamutpady,梵文的意思是 「由彼此關涉而生起」、或是[ 現象界的生命與世間彼此關涉所由之道 ]。也就是說: 現象界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都是彼此關涉、對待而生起、存在的。所以原始經典( 如雜阿含二九三、及二九七經等 )上屢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這種關涉、對待之間的依存關係有兩種,一種是同時的依存關係,一種是異時的依存關係。異時的依存關係,即所謂「此生故彼生」,此為因而彼為果。同時的依存關係,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為主而彼為從。而此因果主從,也不是絕對的,換一個觀點來看,因果主從又可以倒置過來。所以經中說:
佛說: 譬如有兩根束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復如此。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 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減,識減則名色滅,正復如此。
束蘆,是印度出產的一種植物,中國以乎沒有。識、名色,留待後文再解釋。我們主要探討這種關涉、對待、依存的關係。所以,緣起的緣,就是事物生起存在的各種條件。再者,宇宙萬象,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這些關涉和變化,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生起、存在、變異、壞滅。因此,所謂「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因就是主要的條件,緣則是次要的條件。這就是楔經所云: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離開因緣,就沒有所謂宇宙與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