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9-9
- 最後登錄
- 2025-1-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205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244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佛 說 布 施 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說布施法,有三十七種: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當得離眾嫉妒,人所崇敬。
二、依時施:得三業清淨,四時安隱。
三、常行施:得心適悅,無散亂失。
四、親手施:得手指纖長,身相端正。
五、為他施:復得他人行大捨施。
六、依教施:心離取相,得無為福。
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嚴,眾所愛樂。
八、以上妙香具施:恆得旃檀之香,受用供養。
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體。
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隱快樂,眾人喜見。
十一、以廣大心施:得無量廣大之福。
十二、以美食施:得離飢饉,倉庫盈溢。
十三、以漿飲施:得所往之處,無諸飢渴。
十四、以衣服施:得上妙衣,莊嚴身相。
十五、以住處施:得田宅寬廣,樓閣莊嚴。
十六、以臥具施:得生貴族,資具光潔。
十七、以象馬車輦施:得四神足,無擁妙用。
十八、以湯藥施:得安隱快樂,無諸疾病。
十九、以經法施:得宿命等通。
二十、以花果施:得七覺支花。
二十一、以花鬘施:得脫貪瞋癡垢。
二十二、以香施:得離煩惱臭穢。
二十三、以傘蓋施:得法自在。
二十四、以鈴鐸施:得言音美妙。
二十五、以音樂施:得梵音深妙。
二十六、以然燈施:得天眼清淨。
二十七、以繒綵疋帛施:得解脫衣服。
二十八、以香水灑如來塔廟。
二十九、以香水浴如來身。
三十、以香油塗飾佛像: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三十一、以香水施浴眾僧:得富貴家生少病安樂。
三十二、以慈心施:得顏貌和悅,無諸瞋恨。
三十三、以悲心施:得離殺害。
三十四、以喜心施:得無所畏,遠離憂惱。
三十五、以捨心施:得離罣礙,證寂滅樂。
三十六、以種種施:得種種福。
三十七、以無住相心施: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告諸苾芻:「如是三十七種,智者所行微妙施行,汝今受持。」
爾時,舍衛國王白佛言:「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
佛言:「大王!若求勝妙福報而行施時,慈心不殺、離諸嫉妒、正見相
應、遠於不善、堅持禁戒、親近善友、閉惡趣門、開生天路、自利利他
、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復次行施,隨自心願,
獲其報應: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軟觸,親手布施:得眾人尊重,眷屬圓滿
、富貴安樂之報。
或以飲食布施:而得大力。
或以酥油之燈布施:而得天眼。
或以音樂布施:而得天耳。
或以湯藥布施:而得長壽。
或以住處布施:而得樓閣田園。
或以法說布施:而得甘露。」
佛言:「大王!若以十善行施,復得十種報應。十善者:不殺生、不偷
盜、不婬欲、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
而得命不中夭、財無散失、眷屬清潔、所言誠諦、離諸嫉妒、人所喜見
、親友和睦、不墜貧賤、顏貌端正、智慧相應,獲報如是。」
佛言:「大王!若以上妙飲食供養三寶,得五種利益:身相端嚴、氣力
增盛、壽命延長、快樂安隱、成就辯才。如是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父
母妻子、男女眷屬,如上布施,隨願所求,無不圓滿。」
說此法已,皆大歡喜,作禮而退。
【佛說分別布施經】
---------------------------------------------------------------
佛說分別布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釋種住處,迦毗羅城,尼拘陀樹園,與苾芻眾俱。
爾時,有一苾芻尼名摩訶波闍波提,持新[疊*毛]衣來詣佛所。
到佛所已,頂禮佛足,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此新[疊*毛]衣我自手作,奉上世尊,惟願納受,令我長夜得大利樂。」
爾時佛告摩訶波闍波提:「汝可持此[疊*毛]衣施諸大眾,所獲勝利,同供養我,等無有異。」
是時,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重白佛言:「我本發心,唯為世尊故造此衣,願佛納受,令我長夜得大利樂。」如是三復慇懃勸請,佛亦如是三復答言:「但當平等施諸大眾,所獲勝利與我無異。」
是時尊者阿難,侍於佛側見是事已,前白佛言:「世尊!此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是佛之親,有大恩德,唯佛自知。此所奉衣,佛為納受,今正是時,令摩訶波闍波提於長夜中得大利樂。」
佛言:「阿難!如是,如是!此摩訶波闍波提是吾之親,有大恩德,我亦自知。今自手造衣來施於我,甚為難事。何以故?
阿難當知!所有補特伽羅能起淨信心,歸依佛法僧者甚為難事;又復能持不殺、不盜、不婬、不妄、不飲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補特伽羅轉復難作。何況於佛世尊,合掌恭敬而行布施,施已淨信於佛無疑,及法僧伽亦無疑惑,乃至苦集滅道四聖諦理,永斷疑見。
阿難!今此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能起淨信心歸依佛法僧,受持不殺、不盜、不婬、不妄、不飲酒等近事戒法,而能於佛及法僧伽,乃至苦集滅道四聖諦理,已斷疑惑,此苾芻尼難作能作,佛亦自知。
阿難!有十四種較量布施。何等十四?
一者、於病苦人而行布施;
二者、於破戒人而行布施;
三者、於持戒人而行布施;
四者、於離染人而行布施;
五者、於須陀洹向而行布施;
六者、於須陀洹果而行布施;
七者、於斯陀含向而行布施;
八者、於斯陀含果而行布施;
九者、於阿那含向而行布施;
十者、於阿那含果而行布施;
十一者、於阿羅漢向而行布施;
十二者、於阿羅漢果而行布施;
十三者、於諸緣覺而行布施;
十四者、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而行布施。
阿難!汝今當知:
施病苦人,獲二倍福;
施破戒人,獲百倍福;
施持戒人,獲千倍福;
施離染人,獲百千倍福;
施須陀洹向,獲無量福,何況須陀洹果;
施斯陀含向,獲無量福,何況斯陀含果;
施阿那含向,獲無量福,何況阿那含果;
施阿羅漢向,獲無量福,何況阿羅漢果;
施諸緣覺,獲無量福,何況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如是名為較量十四種布施功德。
復次,阿難!當知布施大眾有其七種:
一者、施佛現前諸苾芻眾;
二者、施佛滅後諸苾芻眾;
三者、施佛滅後苾芻尼眾;
四者、施佛滅後苾芻.苾芻尼二眾;
五者、施佛滅後遊方行化諸苾芻眾;
六者、施佛滅後遊方行化苾芻尼眾;
七者、施佛滅後遊方行化苾芻.苾芻尼二眾。
如是名為七種大眾,當行布施。
復次,阿難!當知有四種布施清淨。何等為四?
一者、能施清淨即無受者;
二者、所施清淨即無受者;
三者、能受清淨即無施者;
四者、所受清淨即無施者。
阿難!何名能施清淨即無受者?
謂由施者不取其相,即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見亦清淨,如是具足即無施相,以無施故即無受者。若施者有所見相,即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命亦不清,淨見亦不清淨;若離是相,即施者受者二皆清淨。
又復,何名所施清淨即無受者?
若受者身業不清淨、口業不清淨、意業不清淨,命不清淨,見不清淨,即有所施相;若受者三業清淨,命清淨,見清淨,如是具足即無所施相,由離相故即所施清淨。
又復,何名能受清淨即無施者?
若受者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命不清淨,見不清淨,即有能受相;若離是相即無施者。
又復,何名所受清淨即無施者?
謂由施者三業清淨,命清淨,見清淨,即無所施;由離施故即無所受,是故所受清淨。
阿難!若能如是了知,即得四種布施清淨。」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聞佛宣說種種布施法已,即持是衣施諸大眾,是時諸苾芻眾即為納受。
佛告阿難:「於當來世若有信心善男子等,能於大眾起淨信心而行布施者,當知是人獲福無量,何況於今現在行施?」
爾時尊者阿難及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聞佛說已,歡喜踊躍,信受奉行。
佛說分別布施經
苾芻是音譯就是比丘,苾芻尼是比丘尼
由兩經來說
需施者與受者三業清淨(身口意,然此為正法其成就,末法時期....)
對於比丘提到要供給上妙飲食(三寶佛法僧)香水施浴眾僧,都沒提到錢(也許那時印度沒貨幣)
但我覺得重點是,現在末法時期有阿羅漢嗎?沒有
有具足戒且守戒的嗎?阿知
但病苦人很容易看到
多幫助病苦人,至少有兩倍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