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3-4-28 02:31 編輯
關帝聖君 [關公]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關聖帝君俗稱關公、聖帝君、伏魔大帝等等,既屬於佛教又屬於道教,又是集民間信仰三者於一身的神祇,甚至儒家學者也極力推崇其 「忠義」的精神。
而此神祇又是從人格轉化成為神格,可真是稱得上中國宗教發展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例子。
關公名字只有單一字羽,字雲長,所以又名關雲長,河東解縣人。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志在中興漢室,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情若手足,後世人受其義氣感召,凡是結拜兄弟必須到關帝廟宣誓乃由此而起,其中關羽至死不背叛其義結兄弟,更是後人的表率,因此在沒有關帝廟的地方,結拜兄弟可在關羽畫像前燒三炷香後宣誓即可。
關羽辭世以後,被首謀斷送他生命的孫權封為「忠義候」。
晉到唐之間關公並未受到朝廷的重視,只在其根據地荊州享有民間的香火、血食。
關公受到朝廷敕封是宋代才有的事,到了明清兩朝都受到朝廷極度的尊崇。
晉朝時佛教為了在中國生根和本土化,先偽托關公顯靈,把關羽封為伽藍護法之神,到了東漢道教興起,直到宋徽宗的篤信道教,於崇寧二年,道教第三十代天師,道士張繼上書朝廷,說可讓關羽在殿內顯靈,徽宗大驚,把崇寧制錢擲向關羽的靈像,說是用崇寧錢封贈你,後來民間就稱關羽為「崇寧真君」,這是關羽成為道教神祇的開始。
道教傳說關羽是龍轉世,所以能救旱,相傳五月十三日是關公磨刀日,磨刀水滴下人間能解旱,所以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的俗諺。
明朝萬曆年初,傳說關帝聖君顯靈,阻止一場瘟疫,所以祂還能除瘟保佑萬民。
關羽之所以受到商人的推崇,開始於清朝初期的康熙晚年,據說當時的人考證是祂發明了今天通行的簿記法,能夠把帳目記得一清二楚,所以被商人推舉成為代表的神祇,到了台灣又被提升一層,變成直接保佑商人發財的五路財神。
在中國與台灣關廟的數量遠多過孔廟,實在是佛、道、儒三教、朝廷和一般人民都尊崇關帝聖君的結果,甚至可以說中國與台灣{海內外}最多的廟宇,就是關帝廟。
關羽的義子關平死於激戰,後人為表彰他將他為從祀。另有周倉知道關羽戰死後竟然因悲痛而自殺,所以也被後人列為關羽的配祀。
台灣人相信關聖帝君掌管五路財神,所以商人都祭拜關聖帝君。
此外台灣人特別喜歡結拜成為「換帖兄弟」或者「結拜兄弟」,結拜時必須到關帝廟裡面宣誓。
關聖帝君誕辰的祭典台灣各地有多種不同的日期,台北方面以六月二十四居多,台南方面以五月十三日為主,高雄一帶以正月十三居多,還有一小部分有不同於上述日期的其他時間。
「五恩主」
「五恩主」之一{九天司命真君}
「五恩主」之一「雷聲應化大天尊」 王靈官
「五恩主」之一 岳鄂王 {岳飛武穆王}
「五恩主」之一{孚佑帝君} 呂洞賓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