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9-7
- 最後登錄
- 2017-10-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26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8.遁入空門的傳說 順治死亡之謎
順治(一六三八~一六六一),名福臨,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卒後即位,時年僅六歲。其親政後,習漢文化儉樸不奢,開墾荒地,招撫流亡,輕徭薄賦,整治吏治,堪為明君。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染天花病卒,立玄燁。尊諡章皇帝,葬孝陵。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一六三八~一六六一)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兒子,也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他六歲即位,年號順治。開始由皇叔父多爾袞代為攝政,至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親政。先後滅南明福王、唐王、魯王等政權。少年英武,雖親政時間不長,卻為清代近三百年的統治開創了一個良好的局面。民間有關順治皇帝的軼事傳聞雖然沒有其曾孫乾隆皇帝多,但是也很深入人心。環繞在順治皇帝身上最大的迷霧就是他出家當和尚的傳說。
清初文士吳梅村在其《清涼山禮佛詩》中影射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從此開「順治遁入空門說」的先河,幾百年來,以訛傳訛,愈傳愈神。五臺山鎮海寺院中有一座大塔,是青白石築成的。傳言順治皇帝的屍體就埋在此塔裡邊。
魏國祚先生在他所著的《五臺山》一書有下面這番記述:
「相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台,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臺山找他父親順治……康熙來到鎮海寺,見殿前有一中年和尚打掃庭院……康熙問他叫什麼法名,他說:『我叫八×』……當他(康熙)走近南山寺,突然意識到『八×』是個『父』字,懷疑那位和尚就是他的父親。於是他又返回來找那位和尚,可是那位和尚已不知去向。問此寺僧人,僧人回答更妙:『我們這裏沒有你要找的那位和尚。』康熙吃了閉門羹,懷著失望心情走出寺院,當他回頭看寺院時,發現牆上新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是這樣寫的:『離俗當僧花山寺,不慎破碗被趕出,古有子債父來償,今希父債子來還。……』因為這首詩有這樣一個含義:順治一開始出家在花山寺,由於不加小心把老和尚的碗打碎了,想叫他兒子來賠償。按照詩的主題,康熙在江西景德鎮特意燒製一窯瓷碗,分送五臺山所有的寺院。」
上述有關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到底可信不可信呢?讓我們看一看歷史是怎麼說的。
順治皇帝登基時,年僅六歲,由其叔父多爾袞與濟爾哈朗攝政。順治七年(一六五○年),攝政王多爾袞死,順治皇帝開始親政,時年十二歲。第二年,聘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婚後兩年,順治討厭皇后,但礙於母親的情面,把她廢為「靜妃」,理由是「嗜奢侈」。
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順治皇帝十六歲,又立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為皇后。順治皇帝的妃嬪還有董鄂氏皇貴妃、貞妃、淑惠妃、恭靖妃、端順妃、寧愨妃、恪妃、佟佳氏、穆克圖氏、巴氏、陳氏、唐氏、鈕氏、楊氏,烏蘇氏、那拉氏等。在這眾多的后妃之中,最受順治皇帝寵愛信任的是皇貴妃董鄂氏。
關於董鄂妃的身世,民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傳聞,說大清朝的皇貴妃其實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在戲曲舞臺上,故事是這麼被演繹的:世家公子江南名士冒辟疆,在絳雲樓主人錢謙益及其妾柳如是的促成下,納秦淮名妓董小宛為妾。清軍南侵,董、冒失散,降清的明將洪承疇得到了董小宛,得知其為冒辟疆之妾,為洩私憤,將董偽作皇室董鄂王之女,改名董鄂氏,送到皇宮。順治對董寵愛非常,封為貴妃。冒辟疆知道後,透過已做禮部侍郎的錢謙益,買通太監,混進宮中。夫妻相見,分外悲傷。正在此時,皇太后與皇后闖了進來,見狀大怒,遂將董小宛白綾賜死。順治一氣之下,放棄帝位,於五臺山皈依空門;而冒辟疆回到故鄉江蘇,終身不仕,老死鄉里。
然而,事實上,順治的寵妃董鄂氏並非董小宛。因為,二人年齡懸殊是很明顯的。當董小宛在江南紅極一時之際,清世祖才剛剛呱呱墜地。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寫的《影梅庵憶語》明白地寫著董小宛於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去世,當時順治皇帝才十四歲,不可能納董小宛為貴妃。那麼,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董鄂妃到底是何許人也?
董鄂氏皇貴妃原是順治皇帝之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王妃。順治皇帝十八歲那年,董鄂氏的丈夫去世,孀居在家。因為滿族遵循兄納弟妻的習俗,因此八月的時候,她被順治皇帝選入皇宮立為賢妃,十二月,又晉封為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
董鄂妃不僅姿容豔麗,而且乖巧聰敏。清朝皇帝歷來崇奉佛教,順治皇帝尤其篤信禪學,平時空閒時教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順治由此更加喜愛這位皇貴妃。她深知順治皇帝討厭奢侈不講排場,她從不要求順治賞賜金玉之物,因而深受順治皇帝的敬佩和寵愛。董鄂妃對順治皇帝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深得太后歡心。她朝夕陪伴順治,精心照料飲食起居,噓寒問暖無微不至。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不料,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廿二歲。
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悲痛欲絕,立即追封董鄂妃為孝獻皇后,並命於景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壽椿殿隆重祭奠。停靈廿一天期間,順治皇帝命八旗二、三品官員輪流守靈,集僧人一百零八名,啟建懺壇、金剛壇、梵綱壇,華嚴壇、水陸壇等法會,為董鄂妃超度亡魂。順治皇帝更多次親到靈前哭祭,並親撰《董鄂后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溪秉炬將董妃火化。
在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太過傷感,只覺得人生少此佳人的陪伴,從此再無滋味,因此便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於是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皇帝就請火化董鄂妃的#溪和尚給自己剃了髮。#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聽說順治皇帝落髮的消息後,親自在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同時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溪。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頭。
但是,順治皇帝再也沒有恢復元氣,他由於憂傷過度,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後,病死在皇宮,享年廿四歲。臨死前,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溪和尚秉炬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順治的屍體亦由#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了。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
事實上,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臺山,靈骨也並非安置在鎮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臺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所有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的傳說,都是查無實據。根據《順治皇帝御制董后行狀》、《清實錄》、《清史稿》、《#溪語錄》等史籍,順治皇帝是雖曾有意為僧,但卻出家未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