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匿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閃爍]海魂[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匿名
狀態︰ 離線
1471
匿名  發表於 2013-4-11 17:54:05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十四節死神的慫恿

  戰後,關於唐帝國有沒有必要在最後關頭用上原子彈。以及當時薛希嶽為什麼要決定使用原子彈成為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可以說,唐帝國有一萬個理由可以不使用原子彈,可問題是,這一萬個反對理由,也許還不如一個理由更有說服力,那就是,投入了數百億的“盤古計畫”就只是為了一次實驗嗎?

    實際上,在當時帝國內部,關於是否使用原子彈的分歧也是相當巨大的。不說別的,之前極力主張帝國研製原子彈的科學家就分成了兩派,一派堅決用原子彈,而另外一派則堅決反對使用原子彈。

    當時反對使用原子彈的主要就是帝國理論物理學的知名泰斗。當初,這些人幾乎都簽署了聯名信,啟動“盤古計畫”研製原子彈,可是在實驗爆炸成功之後,幾乎都轉為反對使用原子彈。而這些科學家有幾個重要的共同特點,一是都集中核子物理的理論研究,大部分理論都是由他們提出,或者是奠基的。二是都沒有參加“盤古計畫”的工程階段工作,也就是沒有直接參與“盤古計畫”三是都屬於帝國物理學界的泰山北斗,大部分的年紀都在60歲以上。

    使用原子彈的主要就是直接參與了“盤古計畫”地物理學家。

    以及工程師。論知名度,這批科學家遠不如那些泰山北斗。但是其在“盤古計畫”中起到的作用都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實質性工作,原子彈就搞不出來。而這些科學家與工程師也有幾個共同特點。一是大部分人都將其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盤古計畫”其中很多人甚至數年沒有與家人聯繫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這項龐大的工程中來。二是以實驗物理學家,或者是工程師為主。幾乎都是實幹型的人才。雖然其在理論研究方面並不怎麼樣。但是其在動手能力方面明前要比理論物理學家強得多。三是都屬於中青年。當時聯名給首相寫多名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平均年齡不到45歲。

    當時,堅決反對的幾十名科學家是認清了核武器地巨大威力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可以說,這些科學家都有著巨大的遠見性。一枚原子彈就足以摧毀一座中型城市。數枚原子彈就可以摧毀一座大城市,而且研製氫彈地理論已經提出來了,最保守的估計,氫彈的威力都是原子彈的十倍以上(實際上遠不止,原子彈的最大當量也就20萬噸TNT左右,而氫彈的當量幾乎是無限的。歷史上爆炸地最大當量的氫彈為5000萬噸。而設計成功,沒有爆炸的氫彈的當量達到了2億噸)那麼一枚氫彈就能摧毀一座大城市。作為終極武器,只要掌握了的國家就會不惜工本大規模的製造,而全世界又有多少大城市,中等城市呢?這還只是最普通的擔心。當時還沒有人提到核武器對環境的影響。

    可以說。這些科學家都已經預料到。如果將核武器用於戰爭的話。

    那就是打開了潘朵拉的魔盒,釋放出了的核惡魔將毀滅正個世界,而在核戰爭中,沒有誰是贏家,輸掉的將是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也正是如此,這批40多名科學家也寫了一封聯名信,請求首相不要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

    相反,使用原子彈的科學家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他們花了畢生精力搞出來的東西。如果不能夠將其價值發揮出來的,那還有何意義?更重要的,當時這批科學家與工程師中的大部分人都參與了氫彈的研製工作,如果不通過使用原子彈來證明核武器巨大的殺傷力,那還怎麼爭取到研製氫彈的經費呢?

    至於這些科學家到底有沒有想過核武器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就說不清楚了,可他們的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對這些科學家與工程師來說,原子彈就如同是他們的兒子一樣,如果無法證實,那麼他們付出了數年的心血就白費了。

    當時,態度最為曖昧的是“盤古計畫”的總負責人。帝國最傑出的核子物理學家,潘澤康的恩師鄧家先教授。鄧家先教授被譽為帝國的“兩彈之父”即原子彈與氫彈之父。他主持了“盤古計畫”以及後來的“黃日計畫”這兩個計畫就是研製原子彈與氫彈的計畫。在帝國的科學界為要不要使用原子彈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鄧家先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只是在29年5月中旬的時候,他給首相單獨寫了一封信。現在,這封信的內容仍然沒有公佈,至於鄧家先在這封信裡說了什麼,以及對首相的決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外界就只能胡亂的猜測了。

    後來,很多人都認為鄧家先教授是使用原子彈的,而且正是他的那封信讓首相最終做出了決定,而且鄧家先使用原子彈的理由就是要借此推進氫彈的研製工作,而且後來正是由鄧家先負責“黃日計畫”的。

    可是也有很多人認為鄧家先是反對使用核武器的。一是首相不可能憑他一家之言而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畢竟當時使用原子彈的人很多,而不僅僅只是那批科學家而已,而鄧家先也不可能直接影響到首相的決策。其次,“黃日計畫”本身不是“盤古計畫”的延續,因為這期間間隔時間長達五年,如果不是因為德國研製成功了原子彈的話,帝國也不會急著啟動“黃日計畫”而且當時已經不是薛希嶽當政了。這更與鄧家先推動使用原子彈。來獲得首相批准“黃日計畫”搭不上邊。最後。鄧家先擔任“黃日計畫”的總負責人。不是他本人的意願,而是他作為帝國科學家對帝國地責任。在“黃日計畫”成功之後。也就是在帝國試爆了第一枚氫

    彈後,鄧家先就辭去了所有地職務,而且拒絕接受帝國皇帝頒發給他的皇室勳章。這就足以說明鄧家先本人是不擴大核武器的影響範圍。

    更不使用核武器。

    實際上,當時在影響首相決策地因素中。科學家的作用是相當渺小的。必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薛希嶽是一名政治家。而不是一名科學家,而且原子彈並不是帝國地高級玩具,發展原子彈的初衷就是要使用原子彈。因此,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這才是薛希嶽最終決策的基礎。

    也就是說。當時地政府官員。以及軍隊將領對首相的影響更大。

    政府首先提交的是財政部與工業部的一份聯合報告,提交給首相的是一份到戰爭結束時,帝國還需要支出的戰爭經費的數額,以及對帝國工業轉型造成的影響。這份報告的分量是相當重的,當時帝國已經在著手進行經濟轉型,如果戰爭地拖累太大的話,那麼必然會影響到戰後帝國的經濟發展。

    其次是帝國外交部的一份評估報告。這份報告全面評估了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會對國際局勢。同盟國組織的內部關係,以及對潛在敵對國家的影響。雖然外交部沒有在報告中指明使用原子彈給帝國外交帶來的巨大好處,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確的,當時還沒有別的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原子彈,如果帝國能夠證明擁有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的能力,並且可以用原子彈摧毀任何一個國家的話。那麼這對帝國戰後的外交政策,以及對帝國在戰後的世界利益是有著巨大的好處的。

    分量最重的肯定是帝國幾大情報部門聯名提交的一份對德國與波斯研製原子彈的評估報告,以及對美國的“曼哈頓計畫”的評估報告。後來已經證明,當時情報部門提交的評估報告中有很大的水分,比如德國就沒有能夠在刃年研製出原子彈,而是比這個時間晚了足足三年。而且在佔領了美國之後,也證明美國的“曼哈頓計畫”實際上已經徹底癱瘓掉了。就算戰爭再拖一年,美國也沒有能力製造出原子彈。就更不可能在刀年年底製造出原子彈。換句話說,當時情報部門是有意誇大了敵人,以及潛在敵人的威脅。毫無疑問,情報部門是全力使用原子彈的。

    原本很多人認為會堅定使用原子彈的帝國陸海兩軍的態度反而比較曖昧。其實考慮一下戰後帝**隊的變革就不難發現,陸海兩軍在對待使用原子彈的問題上也是左右為難。如果的話,那麼戰略航空兵。即以後的帝國空軍將是唯一擁有使用原子彈能力的軍種(實際上,真正在戰後成為帝國核威脅大棒的不是空軍,而是海軍)而擁有了原子彈使用能力之後。空軍地位將提高很多,甚至有可能成為帝國第一軍種。同時,如果反對,而首相又傾向於使用原子彈的話。那就是在扇自己的巴掌了。而且如果不使用原子彈,導致戰爭延長,這更是在跟自己過不去了。

    最後送到的是羅雲沖遞交的一份評估報告。在這分報告中,羅雲沖沒有直接表明態度,而是對使用原子彈與不使用原子彈的兩種情況帶來的結果做了分析與判斷。如果使用原子彈,那麼美國很有可能在原子彈投下之後就會宣佈投降,而且最多只需要兩到三枚原子彈就能夠迫使美國投降。相反,如果不使用原子彈的話,那麼就必須要指望“橙色作戰”獲得完全成功,而且戰爭會拖到年底,在美國爆發大饑荒之後,美國投降的可能在五成以上,但很難保證美國會在年底投降,因為美國還有一定的戰略糧食儲備,應該足夠其軍隊使用到30年中期。而羅雲沖的這份評估報告也得到了情報部門的證實與。

    當時,就用還是不用原子彈的問題,帝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可是很明顯的,使用原子彈的人占了絕大多數,不管是積極活動的中青年科學家,還是全力的情報部門,以及表面上保持中立的內閣政府部門。戰略航空兵,以及三緘其口的陸海兩軍,實際上都對首相的決策產生了影響。

    在此情況下。就不難猜出薛希嶽會做出什麼樣的決策了。只是,在五月份,薛希嶽仍然沒有正式確定是否使用原子彈,甚至沒有向任何人提到是否使用原子彈。根據後來出任帝國首相。當時還是帝國內務大臣的宗漢欽描述,在七月份之前。薛希嶽都沒有就是否使用原子彈做出正式的決定,而首相當時只有一個決定,那就是儘快製造出具有實戰價值的原子彈,並且使其擁有實戰能力。

    很多人就此判斷薛希嶽在當時已經決定使用原子彈,只是沒有做出書面肯定而已。可問題是,這個判斷明顯缺乏說服力。原子彈作為終極武器,而且從一開始,就是以武器的形式在進行研製的,而武器沒有實戰使用能力。那還叫武器嗎?因此,薛希嶽在當時要求各部門儘快使原子彈具備實戰使用能力。這並沒有什麼好非議的,換了誰。都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原子彈的實用化工作穩步推進。六月份,代號“雪茄”的第一枚原子彈彈體製造成功,工程師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測試工作。六月底,“雪茄”的安裝工作完成,具備了實際使用能力。當時有人提出進行一次試爆,因為帝國有足夠的核原料製造三枚原子彈,就算實驗用掉一枚,也還有兩枚。而且到年底,生產出來的杯又足以製造兩枚原子彈了。那麼就不存在著原子彈不夠用的問題,但是這個提議很快就被否決,因為誰也不知道最終要用多少枚原子彈才能夠迫使美國投降。

    七月份,投擲原子彈的轟炸機改造完成,隨即就進行了第一次模擬搭載測試,到此時,原子彈已經具備了實戰部署與應用能力,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懸在了美國人的頭頂。
匿名
狀態︰ 離線
1472
匿名  發表於 2013-4-11 17:54:34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十五節理性思考

  談仁皓是懷著非常激動的心情回到了舟山的,他甚至沒有直接回家,而是直接趕到了海軍司令部。先向甘永興彙報了觀摩情況。只是,甘永興的情緒好像不怎麼高一樣,並不是很熱情,談仁皓碰了一鼻子灰,這才溜回了家,第二天一早,在他回到了海軍司令部的時候,才知道校長已經回來了。

    從28年初開始,聶人鳳就很少呆在舟山,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京城度過的。當時關於成立空軍,陸戰隊的地位,以及成立國防部的事情已經開始進行,作為海軍司令,聶人鳳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他幾乎將所有海軍的事情都交給了甘永興處理。自己則去京城配合首相處理這些棘手的事情。

    當時主要負責協助首相的就是聶人鳳,嚴定宇因為身體因素,加上陸軍總參謀長施鼐興一直在莫斯科。而陸軍另外一個大人物羅雲沖又在聖地牙哥,所以嚴定宇就留在了陸軍司令部。很明顯,聶人鳳正在抓住最後的機會為海軍爭取好處,甚至希望通過他的努力影響到首相,為海軍保留下陸戰隊,同時在成立國防部方面,為海軍爭取到更高的位置。

    談仁皓跟著甘永興去了聶人鳳的辦公室,他首先就介紹了觀摩核武器實驗的事情。此時談仁皓已經冷靜了很多。儘量只說事實。不帶上誇張地成分。

    “也就是說。科學家提交地那些報告並沒有多大的水分。而且之前的所有預測基本上都是準確地?”甘永興仍然是一副很驚訝的樣子。

    “基本上如此,之前我也不相信。可是在事實面前,我們不得不相信,原子彈是歷史上威力最大的炸彈。而且從當時實驗獲得地結果來看。一枚原子彈就可以毀掉一座人口20萬的中等城市,就算紐約這類的大城市。也挨不起幾枚原子彈地轟炸。”

    “這事我已經跟首相通過電話了,不然我前天就可以回來。”聶人鳳摸了下額頭。“原子彈的威力沒有人懷疑,只是。現在我們最好別表現得這麼積極。”

    談仁皓朝校長看了過去,雖然校長這話說得很委婉,但是卻如同一瓢冷水一樣潑到了談仁皓的頭上,讓他的情緒一下就低落了下來。

    “永興,我帶回來了幾份重要的文件,你趕緊去處理,下午就要發回去。”聶人鳳朝甘永興點了點頭。

    “那我現在就去處理。下午派人送出去。”甘永興知道校長要找談仁皓單獨談話,也就主動起身告辭了。

    談仁皓覺得有點彆扭,他也想起身告辭。可還是坐著沒有動。

    “你去莫斯科呆了兩個月吧?”聶人鳳坐到了談仁皓對面的沙發上。“聽回來的人說。施鼐興挺重視你的,而且你的表現也讓他很滿意。”

    談仁皓勉強的笑了一下。“我在莫斯科呆的時間不多,而且做得也不怎麼樣,施鼐興將軍是太客氣了。”

    “你不瞭解施鼐興這個人,如果他覺得你沒有能力的話。他就絕不會說任何表揚你的話。怎麼,還在想原子彈的事?”聶人鳳笑著搖了搖頭,“現在原子彈也試爆成功了,而且首相肯定會下達加速實用化的命令。不過,反過來想,這與我們有多大的關係?”

    談仁皓微微皺了一下眉毛,沒有明白校長這句話的意思。

    “‘盤古計畫’的主導者是陸軍,而我們只是參與者,而且就算要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那也輪不到我們海軍,那是戰略航空兵的任務,是羅雲沖的事,對不對?”聶人鳳叉起了雙手,“現在我能夠想到的,最多就是讓我們承擔運送原子彈的任務,而其他的事,幾乎與我們沒有關係。而且。在我可以預見到的未來,原子彈不會裝備海軍,那麼,這事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可是……”

    “不管是用,還是不用,海軍都不可能獲得利益,是不是?”

    可以說,這是聶人鳳預測上最大的一次失誤。當時誰也無法想到,原子彈的小型化工作會在五年之內就取得實質性的突破,而且誰也無法想到,十年不到,海軍艦載航空兵就將進入噴氣時代。從而具備了投擲原子彈的能力,而在帝國還沒有研製出航程上萬公里的戰略轟炸機之前。海軍是帝國最主要的核打擊力量。更不可能有人想到,在戰略核潛艇出現之後。海軍將成為帝國的核支柱,其地位甚至在空軍的戰略轟炸機,以及陸軍的戰略彈道導彈部隊之上。當時不管是誰站在聶人鳳的角度,恐怕都不可能想到技術的進步會如此的神速,更不可能想到海軍會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知道你現在的心態,實際上,如果我在你這個年紀的話,我也會有與你一樣的感受,可是。把眼界放開一點,現在對海軍來說,原子彈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聶人鳳的態度很平和。“更重要的是,現在首相還沒有決定是否使用原子彈,而且我也不希望海軍介入得過多。不管是用,還是不用。我們都不要參與到這件事裡去。讓首相去做決定,而我們只是服從首相的命令。明白我的意思嗎?”

    談仁皓點了點頭,很明顯,聶人鳳不想讓海軍介入得過深。至於他當時有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恐怕談仁皓自己都說不清楚,只是他不會違背校長的命令。

    “這事暫時就不用說了。你也要少提。畢竟現在政府還沒有正式公佈原子彈的事。”聶人鳳轉移了話題。“聽說。你在回到舟山後,跟永興談過一次。你準備在戰爭結束後去海軍軍官學院?”

    “這個……”談仁皓遲疑了一下。

    “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可是我覺得,這不是最好的選擇。”

    談仁皓微微點了點頭,在去莫斯科之前。他認為那是他唯一的選擇,而現在,他覺得那不是他唯一的選擇。甚至可以說不是最主要的選擇。

    “成立國防部的事情已經確定了下來。”聶人鳳話題的跳躍性很大,“在首相去德黑蘭之前,這件事情就已經確定了下來。首相已經同意。在他的任期之內不會成立國防部,這件事將由下任首相來完成。另外。首相已經保證,不會讓陸戰隊完全從海軍**。”

    “什麼意思?”談仁皓立即朝校長看了過去。

    “就是說,陸戰隊會獲得一定地**地位,但是不會完全與海軍脫離關係。現在大概的方案是。陸戰隊獲得單獨的行政。人事,經費預算地權力,而在戰爭時期,陸戰隊沒有單獨的指揮權,將由海軍統一指揮,也就是說,隸屬於海軍的指揮體系。”

    “這只是個折中辦法。”

    “這是我能夠爭取到地最好的結果了,不是說陸軍的壓力大,這場戰爭中,陸戰隊的表現不在陸軍之下,而且已經證明瞭陸戰隊強大的作戰能力,首相才會有讓陸戰隊**出海軍的想法。”聶人鳳歎了口氣,“可是這些都不重要。你應該清楚一點,在成立了國防部之後,實際上軍種司令部已經沒有多大的意思了。”

    談仁皓早就想到了這一點,當國防部淩駕於軍種之上後,軍種司令部甚至失去了繼續存在下去地意義,最多也就只保留行政與有限的人事權,而不具備**的行政,人事,預算,以及指揮權。

    “按照首相的意思,會首先成立一個聯合總參謀部。由各軍種委派將領參加。而總參謀部與國防部屬於並行機構。”聶人鳳去拿來了一份檔,“這是未來帝**事機構的大體框架圖。首相是帝**隊最高統帥,通過由帝國內閣大臣,以及三軍將領共同組成的最高統帥部來統帥帝**隊。而國防部是帝**隊的最高行政部門,負責行政。人事,預算,裝備研製與採購等工作。總參謀部是帝**隊的最高指揮機構,負責軍隊的訓練,調動。演習。以及在戰爭時期的指揮工作。而這兩個機構都向以首相為首的最高統帥部負責。”

    “也就是說,未來帝**隊的實際統帥除了首相之外,就是國防部長。以及總參謀長?”談仁皓立即明白了校長這番話的意思。

    “和平時期是國防部長。戰爭時期是總參謀長。”聶人鳳糾正了談仁皓的說法。“因此。軍種司令官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實權了。雖然首相會保留軍種司令,而且在國防部內會設立單獨的軍種司令部,但是這不過就是個雞肋位置而已,沒有多少意義。”

    談仁皓微微點了點頭,在完成了這一系列的軍事改革之後,這就將成為帝**隊新的權力結構。

    “成立多軍種聯合戰區的事情也基本上確定了下來,只是要先成立總參謀部與國防部,也就是說。施行戰區制已經是下任首相任期內的事情了。”

    “會由宗漢欽出任嗎?”

    “基本可以肯定。為了保證帝國從戰時平穩過渡到平時狀態,宗漢欽是最理想的接班人。”

    “那麼。我去海軍軍官學院的意義就不大了。”

    “正是如此。所以我這次才專程會來,就是要找你談這事。”

    談仁皓微微點了點頭。經過校長這番點撥,他已經清楚的認識到,絕不能再把眼光局限在海軍這個範圍之內了。

    “未來,你有兩條路要走,一是從政,二是繼續服役。”

    談仁皓立即抬起了頭來。

    聶人鳳微微壓了下手,沒有讓談仁皓開口,繼續說道:“可是。在我看來,不管你選擇走哪條路,有一件事都必須要做好。”

    “施鼐興?”談仁皓立即就明白了校長的意思。

    “對,你已經在俄羅斯呆了兩個月。參與到了‘施鼐興計畫’中去,這就是你現在最重要的一次機會。”

    談仁皓立即點了點頭。在莫斯科的時候。他就已經有這個感覺了。

    “雖然現在還沒有任何人提到未來首任國防部長的事情,但是毫無疑問,施鼐興是最佳人選。我與嚴定宇都會戰爭結束後退役,而接替我們倆的肯定是施鼐興與甘永興,以甘永興的能力,是不可能競爭過施鼐興的。而羅雲沖也缺乏資歷,更不是施鼐興的對手。”聶人鳳稍微停頓了一下,“你認為‘施鼐興計畫’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個……”談仁皓微微思考了一下,“如果從我個人的感覺來說的話。該計畫成功的可能性相當大,甚至可以說是必然會成功的,因為我們找不到比這更好的可以維護帝國在戰後利益的辦法了。”

    “這就對了,實際上,我也很看好該計畫。首相的態度也一樣。而讓施鼐興去俄羅斯搞個示範區出來,實際上只是要堵住那些反對者的嘴。”聶人鳳笑了起來,“既然你有這個認識,那就證明你已經能夠看清楚未來的走向了。施鼐興不但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國防部長,甚至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首相。因此。現在你去配合他,做好該做的工作,不管你最終選擇從政,還是選擇繼續從軍。這對你都有巨大的好處。”

    談仁皓長出了口氣,看樣子,校長肯定是決心在戰爭結束後就退役了,不然也不會這麼急著給談仁皓面授機宜。

    “之前我就與永興商量過很多次,說實話,甘永興是那種辦事的人,可不是領袖。而在戰後,世界不會太平,也不會太穩定,海軍會受到很多的考驗,而帝**隊也會受到很多的考驗。我們這一批老將遲早要退出歷史的舞臺,甘永興他們這一批壯年將領也遲早會變老。而真正能夠率領帝國海軍。率領帝**隊去擊敗敵人的還是你們這批年輕將領。仁皓,校長跟你說這些,是要你明白一個道理。不管是從政。還是從軍,只要你還認為自己是一個軍人,那麼,你就必須要認清局勢,認清對手,並且找到最好的辦法來戰勝敵人。贏得勝利!”

    談仁皓耐心的傾聽著校長的叮囑。在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了這麼多年來,校長為什麼要讓他經歷那麼多的鍛煉與磨。
匿名
狀態︰ 離線
1473
匿名  發表於 2013-4-11 17:55:19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十六節安全艦隊

  相對而言,海軍在這起後來被成為“原子彈風波”的事件中最低調,一是海軍不是“盤古計畫”的主要參與者。二是當時是否使用原子彈對海軍的影響並不大。三是聶人鳳的態度,以及對海軍將領下的“禁口令”可是,有一點是海軍無法擺脫關係的,那就是,當時不可能用轟炸機直接載著原子彈飛往前線,必須要由海軍的戰艦負擔運送任務。

    薛希嶽在回到了帝國之後,就給聶人鳳打了電話,要求聶人鳳著手準備運送原子彈的工作。當時,這也只算得上是準備工作,並不是說薛希嶽已經決定使用原子彈。總不可能在首相確定要使用原子彈之後再來研究運送計畫吧。

    這件事情也被交給了甘永興去處理,而甘永興則把這事交給了談仁皓去處理。當時聶人鳳在京城就沒有呆幾天,在首相回國後不久就回了京城,甘永興要處理海軍大量的事務。哪有精力來負責這件事,正好談仁皓也沒有要急著回莫斯科去,甘永興就乾脆把這事交給了談仁皓,免得讓談仁皓成天呆在家裡。

    當時負責協助談仁皓的參謀軍官提出了好幾套運輸方案。

    用運輸機運送的方案首先被否決,就算原子彈能夠裝到運輸機的貨艙裡去。運輸機的安全率也是最低地,而且運送原子彈地工作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帝國花了幾百億的經費。就造出了三枚原子彈。如果中途弄出什麼差錯的話,那就是一筆巨大地損失了。

    接著用潛艇運送地方案也被排除。潛艇內部空間有限。而且速度有限,單獨航行的潛艇地安全性也不怎麼樣。更重要的是。沒有哪艘潛艇適合運送原子彈,就算潛艇的行動很隱秘。可是誰敢讓一個上校艇長押運呢?

    用普通貨輪運送地計畫也很快就被排除了。美國仍然在三藩市部署了大量的潛艇,這些潛艇都在太平洋上活動,對船隊的威脅很大。到明份的時候。還有十多艘貨輪被擊沉呢。就算這個損失只占到了當時在太平洋上航行貨輪總數地百分之一不到。但是就算這百分之一的危險係數也是無法接受地,更重要的是。貨輪速度太慢。滿足不了快速運送地要求。

    用快速貨輪運送地方案差點被採納,但是最後也被排除,主要是帝國海軍的所有快速貨輪全都部署在了前線。並且承擔起了為艦隊進行補給的重任,從保密,以及安全性角度來看,從前線調遣快速貨輪回國也沒有什麼好處。

    最後採納的方案是用戰艦運送原子彈。而且必須是速度快。且航程足夠,能夠保證全程高速航行的戰艦。最理想的是戰列艦,可是帝國海軍就那麼幾艘戰列艦,且都在進行維修,如果僅調動一艘戰列艦的話,那也太招人耳目了。排除了戰列艦之後,就只有巡洋艦了。現在帝國海軍有近百艘重巡洋艦,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正在進行維修,部分重巡洋艦地維修工作即將完成。而抽調一艘巡洋艦來承擔運送工作,這並不是什麼引人矚目的事情,本來帝國海軍的巡洋艦就經常在各艦隊之間相互調動,完全可以用前去替換第二特混艦隊的護航巡洋艦為由。抽調一艘,或者多艘巡洋艦前往前線,完成運輸工作。

    當時的主要問題是,要不要為巡洋艦安排護航驅逐艦。

    如果選擇安排護航驅逐艦的話,那麼就必須要在沿途幾個港口停靠,至少得在阿普拉港,珍珠港這兩處地方停靠。而運送工作是秘密進行的,且對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阿普拉港的問題還不是很大,可珍珠港在美國潛艇的打擊範圍之內,如果美軍潛艇埋伏在珍珠港外面,那麼就會對出港的巡洋艦構成巨大的威脅。最大的問題是,如果艦隊過於龐大的話。那也招人耳目。

    進行了全面分析後,談仁皓最後做出決定,不安排護航戰艦。挑選一艘性能最穩定的巡洋艦,全程以30節的速度航行,中途選擇偏僻港口停靠補充燃料,儘量縮短停靠時間,而且全程派遣岸基反潛巡邏機提供伴隨護航,在到達了巴拿馬,進入加勒比海的時候,再安排其他的戰艦伴隨護航,前往聖地牙哥港。

    參謀軍官對這套方案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後得出了完全可行的結論。首先是以30節速度航行,並且避開美軍潛艇主要活動海域,在全程有岸基反潛巡邏機伴隨護航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遭到潛艇的伏擊。在數年的海戰中,就還沒有一艘速度在30節的巡洋艦被潛艇攻擊過。其次,單艘巡洋艦的行動容易保密,甚至不需要為此在海軍備案,而且在到達了巴拿馬之後,可以安排到其他的編隊裡,這樣即使到達了前線,也不容易引起別人的懷疑。第三“江河”巡洋艦有足夠的續航能力,在加足了燃料,並且減少其他物資的儲備量,攜帶額外燃料的話,可以已30節的速度持續航行大概6000海裡,而中途只需要進行一次燃料補給,全程航行時間大概就二十天左右。更重要的是,就算巡洋艦有一台主機出了故障,也能夠保持24節的高航速,這仍然足以甩掉所有的潛艇。

    方案很快就確定了下來,六月初。第一批6艘“江河”級重巡洋艦完成了維修工作。為了檢驗這個方案的可行性。談仁皓還安排了三艘巡洋艦,沿著三條不同的航向前往巴拿馬。只是,這三艘巡洋艦都沒有進入加勒比海,在到達了巴拿馬之後就返回了帝國。而三艘巡洋艦都順利的完成了任務,只有一艘巡洋艦在出發後的第十六天出了故障。但仍然證明可以以24節的速度前往巴拿馬。而不需要立即進港維修。

    六月下旬。在三艘巡洋艦都到達了巴拿馬之後,各方面地準備工作已經到

    位了。可是首相仍然沒有急著下達命令,談仁皓就不得不耐心的等待下去。此時,他也沒有心情去莫斯科。甘永興也沒有派他過去,按照甘永興的安排,到時候肯定要派遣談仁皓押運。

    這一等就等到了七月十八日。而在此之前十多天。除了第三特混艦隊的戰列艦維修工作還沒有完成之外,其他戰艦的維修工作都早就完成了,而且甘永興已經在七月上旬命令四支航母特混艦隊前往前線。支援郝東覺的作戰行動。當時留在舟山地就只有第三特混艦隊修復那些巡洋艦與驅逐艦。

    這天,在談仁皓無所事事的時候,甘永興的副官找到了他的家裡來,等談仁皓趕到了海軍司令部的時候,首相的命令已經下達了。

    “原子彈明天晚上就將送到。”甘永興把一份檔給了談仁皓,“我們接貨地地點是松江港,你必須在明天晚上率領運送戰艦前往松江港。裝上貨物之後就立即出發。”

    “這麼快?”談仁皓有點接受不了,難道就不能提前通知一下嗎?

    “我也是才收到命令的。”甘永興拍了下談仁皓的肩膀。“你不是早就在做準備嗎?而且你也挺積極的,這些命令到了,那就趕緊去做好出發的準備工作吧。”

    談仁皓也沒有多囉嗦,他是做了很多準備,可是到現在他還沒有確定具體由哪艘巡洋艦承擔運送工作呢,可反過來一想,這也正好符合保密的要求,如果他提前就確定了下來的話,就存在著洩密地風險。

    回到辦公室後,談仁皓就把那幾個聯合艦隊的參謀叫了過來,讓他們把停在舟山港裡的那十多艘重巡洋艦的狀態都報告了一番,最後確定有兩艘重巡洋艦的狀態最好,分別是“渭河”號與“金沙江”號。為了防止發生意外,談仁皓讓這兩艘巡洋艦都立即裝滿了燃料,同時還通過減少食品。淡水,甚至是彈藥儲備來攜帶更多的燃料。以提高持續航行能力。

    當天晚上,兩艘巡洋艦都裝滿了燃料,戰艦上的官兵都感到會有很重要的任務,可是當時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們要去執行什麼任務,就連兩名艦長都不清楚要他們卸下彈藥,額外裝上那麼多的燃料到底是為什麼。直到第二天上午談仁皓帶著幾名參謀到達了戰艦上的時候,這些艦長才想到,能夠讓談仁皓上將親自出馬的,那肯定就不是簡單的任務了。

    七月十九日傍晚。兩艘重巡洋艦緩緩的駛入了松江港,停靠在了一個偏僻的碼頭旁邊。戰艦上的官兵都被嚴令禁止不得離艦,而且碼頭上還有好幾百名憲兵。見到這陣勢,也沒有哪個水兵想離開戰艦了。當時帝國本土港口,甚至是在威克島以西的海域都是安全的,美國沒有任何一艘潛艇能夠航行這麼遠,可是考慮到有可能出現敵人的破壞份子。所以碼頭上的警戒工作是相當森嚴的。平時很少配備重武器的憲兵也全都拿上了步槍,還有好幾十輛軍車上架著重機槍。一副大敵當前的樣子。

    在艦隊到達後大概三個小時,一支特別的車隊開上了碼頭。車隊裡有三輛很特別的重型卡車,這是那種以往用來運送坦克的重型卡車,在陸軍中都不常見,而且這三輛卡車都經過了特別的改裝,三輛車的外形都一樣,談仁皓知道。這裡面。只有一輛卡車上裝著原子彈。當時帝國只造出了“雪茄”而“柳丁”以及“橄欖”當時都還在進行最後的測試呢。也就是說,有兩輛卡車是做掩護的。

    當最後一輛卡車靠在了裝卸吊車旁的時候,一群憲兵與身著藍色制服的技術人員忙碌了起來,很快一個巨大的板條箱就被吊了出來。當時除了談仁皓等少數幾個人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這個巨大的板條箱裡裝著什麼東西。而且也沒有誰敢去過問,就算問了,也不會有人回答的。

    板條箱被運送到了戰艦上之後。直接裝進了戰艦的水上飛機機庫裡,這是巡洋艦上唯一可以容納這個大板條箱的地方。實際上,這也正是用巡洋艦運送的必要性,驅逐艦上沒有水上飛機機庫。除非在驅逐艦的甲板上切出一個大窟窿,並且拆掉下面幾個艙室,不然驅逐艦這類小戰艦是裝不下這只板條箱的。

    裝卸工作進行了大概兩個小時。技術工人還用鐵條綁住板條箱,將其焊接在了水上飛機機庫的甲板上,在確定板條箱不會移動之後。這才放心的離開了戰艦。

    沒有告別儀式,也沒有人來送行。在漆黑的夜幕下,“金沙江”號駛離了碼頭。在選擇用哪艘巡洋艦運送的時候,談仁皓沒有多想,當時他就在“金沙江”號上,因此就選了這艘巡洋艦。大概是因為他不想轉移到“渭河”號上去吧。

    可以說,談仁皓的運氣確實不錯,後來“渭河”號承擔了第二枚原子彈,也就是“柳丁”的運送工作,而這艘巡洋艦在到達了馬紹爾群島海域的時候就出了故障。速度降低到了24節,結果比計畫多花了四天的時間才到達聖地牙哥。而第二枚原子彈“柳丁”的命運仿佛受到了“渭河”號的影響,也算是比較倒楣的吧。當然,這些都是談仁皓當時所不知道的,在他聽說“渭河”號在運送原子彈的時候出了問題時,他都在感慨,幸虧當初他上了“金沙江”號,沒有上“渭河”號。

    離開了松江港之後,“金沙江”號中途只會在聖誕島附近接受一次燃料補給,當這艘戰艦再次進入港口的時候就已經到達了目的地。這是談仁皓已經安排好了的,而在他離開舟山之前,將這些事情都交付給了甘永興去安排。

    夜幕下,戰艦在離開了長江口之後就開始加速,很多人都認為薛希嶽是在這個時候決定要使用原子彈的,可事實是,直到這個時候,薛希嶽也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
匿名
狀態︰ 離線
1474
匿名  發表於 2013-4-12 01:13:53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十七節最後通牒

    八月十日,“金沙江”號巡洋艦在經歷了二十一天無驚無險的航行後,在其他數艘戰艦的陪同下駛入了聖地牙哥港。

    最後伴隨“金沙江”號航行的戰艦是在巴拿馬運河南面與其會合的,當時這幾艘戰艦接到的任務是迎接一名重要人物。而當艦長們知道談仁皓在“金沙江”上之後。也都認為這確實是個重要任務,可是這幾個艦長都沒有想過,談仁皓以往都是乘飛機往返的。這次怎麼會乘戰艦前來呢?

    到達聖地牙哥的時候,羅雲沖已經在碼頭上等了好幾個小時了。戰艦剛剛靠上碼頭,談仁皓還沒有來得及離開。一批憲兵就登上了戰艦,正式接管了這艘戰艦。隨即一批技術人員開始卸下戰艦上的貨物,直到那只巨大的板條箱被吊到了碼頭上,裝上了一輛重型卡車之後,談仁皓才離開了戰艦。而其他的官兵則要到第二天才能離開戰艦。

    “一路上怎麼樣?”

    “還好。無風無浪的!”談仁皓重重的拍了下羅雲沖的肩膀。“你小子在這邊幹得不錯嘛。聽說前段時間才搞了個大動作。”

    “那還不算什麼大動作。”羅雲沖朝已經駛遠了的重型卡車看了一眼。

    “你知道那是什麼?”

    羅雲沖點了點頭,然後轉移了話題。“先去吃飯,你這段時間也大概沒有吃上什麼好東西。”

    “也好,戰艦上的那些飯菜我是倒足了胃口。”

    兩人上了車。很快就離開了港口。去了羅雲沖的前線航空兵司令部。飯菜早就已經準備好了。因為戰艦卸貨時耽擱的時間太多,很多菜都涼了。還得讓人去熱一下。

    兩人先談了一下這邊的事情,談仁皓比較關心的還是雷少卿,郝東覺。黃曉天那幾個人的情況,還有才到達不久地朱榮哲。鄭冠華等人的情況。在從羅雲沖這裡得知雷少卿基本上成了戰區司令部的最高負責人。而黃曉天也做出了巨大地貢獻,郝東覺更是戰場上最積極最活躍的份子後,談仁皓也放心了。這幾個兄弟至少都知道把握最後的機會,這樣他提出地晉升嘉獎就沒有理由不被通過了。

    “首相那邊做出了決定嗎?”談完了雷少卿等人的事,談仁皓拉到了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上來。

    羅雲沖微微搖了搖頭。“轟炸機前幾天就到了。一直在訓練。首相只是讓我們做好準備。現在還沒有下達具體的命令。”

    “看樣子,首相還沒有做出決定。”

    “就算現在還沒有做決定,那也等不了多久了。”羅雲沖看了眼手錶。“上午才收到消息,首相將在大概十二個小時後發表一份申明,這很有可能是給美國的最後通牒。”

    “最後通牒?”談仁皓微微皺了下眉毛。

    “我這段時間也在關注國內的動向。從我收到的消息來看,現在很多人都在向首相施加壓力,要求使用原子彈。”

    談仁皓點了點頭,表示自己也知道這件事。

    “至於首相現在是個什麼態度,恐怕還真沒有人知道。”羅雲沖拿出了香煙,“現在很多人都在猜測首相的態度,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首相到底在想什麼。”

    “如果我們能猜到,那首相還是首相嗎?”

    談仁皓這話有點拗口,兩人都笑了起來。作為一個能夠率領一個擁有4億多人口,擁有2000多萬軍隊的龐大帝國,擊敗所有敵人的首相,如果真有那麼容易猜出其心裡在想什麼的話。那他就不可能是這樣的首相了。

    “不過聽說現在首相受到的壓力非常大。”羅雲沖靠在了椅背上。

    “幾乎所有提供意見與建議的都是使用的,反對的就那幾十個科學家而已。另外,戰爭這麼拖下去,對我們沒有什麼好處。加上現在德國與波斯已經有所察覺了,行動也積極得多了,前幾天,才有一支德國船隊運送著物資過來。我讓船隊去了京斯敦。如果首相希望在戰後單獨處理美國事務,不讓德國插手的話,那他就要儘快做出決定了。”

    “聽說,你也提交了一份報告吧?”談仁皓只是聽甘永興提到過這件事,而沒有親眼看到過羅雲沖提交給首相的那份報告,當時所有提交給首相的報告都是絕密的,甚至連聶人鳳都沒有看到過這些報告的內容。

    羅雲沖點了點頭,有點不想提這件事的意思。

    “那你是。還是反對?”談仁皓有一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架勢。

    “你叫我怎麼說呢?”羅雲沖苦笑了起來,“我只是陳述事實而已,至於用不用,這不是我決定的。也不是我們決定的,是不是?”

    “看來。你小子也學圓滑了。”談仁皓也笑了起來。“這麼說,你是了。”

    羅雲沖沒有表態,他知道談仁皓在試探自己。

    “得了,你不想說,我還不想問了。”談仁皓放下了筷子,“管他那麼多,該用的時候自然就要用上,我們喝酒。”

    “對,我們喝酒,反正這事輪不到我們去操心。”

    與羅雲沖消滅掉了幾瓶啤酒後,談仁皓也就回去休息了。在海上過了二十一天不安穩的日子,他也疲憊不堪。雖然重巡洋艦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一萬多噸,但是在以30節的速度航行時,仍然十分的顛簸。

    八月十一日,帝國首相薛希岳代表同盟國集團向美國發出了最後通牒,美國最後無條件投降的期限是八月十五日淩晨。並且在申明中暗示,如果到八月十五日淩晨。美國政府仍然不答應無條件投降。並且命令所有美軍放棄抵抗,接受同盟**隊的佔領的話,那麼美國就將承受最大規模地打擊。並且為此承擔一切後果。

    這個暗示地分量是非常大的,在此之前,帝國就已經通過哥倫比亞向美國暗示已經造

    出了原子彈。而美國的“曼哈頓計畫”也已經進行了好幾年。美國總統肯定知道原子彈地威力到底有多大,至少應該從美國的核子物理學家那裡知道原子彈的毀滅性。而薛希嶽地這番暗示本身就是在說明帝國將在八月十五日淩晨之後使用原子彈。

    談仁皓與羅雲沖都收聽了首相發出的最後通牒。此時兩人都已經清楚,最後期限是八月十五日淩晨。在此之後。首相將因為無法頂住國內的巨大壓力而被迫使用原子彈。當天下午,羅雲沖就收到了一封電報,電報內容只有一個。那就是“雪茄”

    這封電報在很多人看來沒有多少意義,可是對羅雲沖來說,意思是極明確地。在收到電報後不久,羅雲沖就拆開了隨同板條箱一起送來的一份絕密檔。這是首相對原子彈轟炸進行的最後部署。在八月十五日淩晨之前。戰略轟炸行動將繼續進行,但主要以打擊美軍的防空,以及軍事目標為主。而在這份絕密文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用原子彈轟炸的目標。裡面一共提到了三個目標,三個目標有先後之分,而羅雲沖將根據轟炸當時的天氣情況,最終確定轟炸目標!

    相關的準備工作隨即開始,執行原子彈轟炸任務的部隊停止了訓練,幾十名飛行員全部集中了起來,幾乎是被軟禁了起來。同時,其他轟炸機部隊停止了對美國城市的轟炸行動,全部轉為襲擊美國的軍事目標。在前線指揮艦載航空兵的朱榮哲也在當天收到了談仁皓的命令。全面轉為防空壓製作戰,確保奪取美國本土東北部地區上空的制空權,甚至要確保在八月十五日淩晨之後。不能讓任何一架美軍戰鬥機進入該空域。

    連接著原子彈的扳機已經壓下。保險也已經打開,現在就等最後那一道命令。恐怕,此時很多人的心情都很複雜,肯定有人希望美國總統能夠理智一點,在八月十五日淩晨之前宣佈無條件投降,可是也肯定有人希望美國總統能夠堅持到八月十五日淩晨之後。不管怎麼說,當時知道薛希嶽幾乎已經決心使用原子彈的人的心情都很複雜,八月十五日淩晨。將是一個最後期限,而過了這個期限,不管薛希嶽願意,還是不願意,原子彈都將在美國的某一個城市投下,並且還會有第二枚,第三枚原子彈陸續投下!

    也許是薛希嶽下達的最後通牒還不夠強硬,或者說是那些不希望看到原子彈被直接用於戰爭的人的祈禱還不夠誠懇。帝國時間八月十四日夜間七點半,就在距離最後通牒到期還有不到五個小時的時候,美國總統在白宮發表了一篇相當強硬的聲明,表示美國絕不會投降,更不會無條件投降!阻止核惡魔降臨人間的最後一線希望在此時破滅了。在美國總統的宣言結束後不到半個小時。羅雲沖收到了來自帝國首相府的直接命令,“雪茄”作戰行動正式啟動!

    當時美國總統為什麼要在最後通牒即將到期的時候發表這篇完全不顧後果的聲明,這成為了戰後又一懸念。

    很多人都認為,主要是美國總統當時並不知道原子彈的確切威力。

    這一說法是比較可靠的,畢竟在第一枚核實驗裝置爆炸之前。薛希嶽也不知道原子彈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在此之前所有的估計都是從理論計算中得出來的。而理論資料在缺乏實驗的情況下,都無法得到確證,說服力相當有限。而且,別說這兩個政治家,在此之前,甚至連很多科學家對此原子彈的威力都無絕對的認識,甚至很多人都只認為,原子彈只是一種比普通炸彈威力大一點的特種炸彈而已。

    另外還有人認為,美國總統不相信帝國已經製造。並且實驗成功了原子彈。這個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根據戰後披露的大量資料,戰爭期間,美國也在全力推動原子彈研製工作,即“曼哈頓計畫”或者叫“曼哈頓工程”即使是在飛年遭到戰略轟炸的時候,美國仍然沒有放棄“曼哈頓工程”甚至還一再加大了投入力量,美國總統很有可能將“曼哈頓工程”當作了最後的救命稻草。而當時,對“曼哈頓工程”影響最大的肯定是被第一艦隊摧毀的那幾百噸重水,而已經被逼上了絕路的美國科學家沒有在這件事上說實話,或者是低估了這幾百噸重水的意義。在此情況下,美國總統就很有可能對帝國是否已經研製出了原子彈而產生懷疑,認為這只是帝國的“訛詐”而已。

    還有一種說法是,美國總統當時已經被架空,真正控制美國的是軍隊的將領,而這些將領並不想投降。這一說法也有一定的根據,後來,美國總統就在投降前先逮捕了十幾名將領,而這些將領在戰後都受到了軍事審判。其中有五人被判處死刑,七人被判處無期徒刑。還有幾人被判奶年到力年的徒刑。而其中就有幾位將領在戰後的回憶錄中提到過當時的情況,佐證了這一觀點。可主要問題是,如果這些將領不願意投降,那為什麼沒有發動軍事政變?因此,這也很有可能只是在為美國總統洗脫罪名而已。

    上面三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很明顯,這三種因素都對美國總統的決策產生了影響。也就是說,並不是某一種因素產生的作用。而是三種因素同時產生的作用,最終讓美國總統關上了希望之門的最後一條縫。堵死了美國的退路。

    美國總統的宣言沒有換來同盟國組織的強烈回應,當時薛希嶽也沒有發表任何針對性的宣言,實際上也沒有這個必要。美國總統的宣言換來的只是最為沉痛的。將給今後兩代,三代,甚至更多的美國人留下最沉痛的回憶。

    直到這個時候。薛希嶽才做出了最後的決定。從當時薛希嶽的決定來看,至少可以肯定一點。在選擇最後的手段時,薛希嶽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避免走出這最後的一步!
匿名
狀態︰ 離線
1475
匿名  發表於 2013-4-12 01:14:15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十八節天使與惡魔

   在收到了首相的命令後,當的時間十五日上午八點半,羅雲沖安排了六架氣象偵察機飛往三個由首相確認的三個轟炸目標,分別是:費城,哈里斯堡,以及波茨菲爾德。

    這個目標順序是固定的。也就是說,手癬目標是美國東北部地區唯一沒有遭到過大規模戰略轟炸的大城市費城,如果費城的天氣情況不理想,不適合轟炸的話。那麼就將轟炸哈里斯堡,如果哈里斯堡的天氣也不理想的話。就將轟炸波茨菲爾德。以美國東北部地區往年八月中旬的天氣情況來看,三個目標都出現惡劣天氣的概率不到倪,只要有一個目標上空沒有積雲。那麼就可以在當的時間十五日這天投下原子彈。

    為了保險期間,每個目標都安排了兩架氣象偵察機。實際上,所謂的氣象偵察機就是“鵬”式轟炸機改裝而來的,上面增添了一些簡單的氣象觀察與搜集設備。為了確保這些飛機的安全,朱榮哲將安排戰鬥機為其護航,同時出動艦載航空兵壓制附近的區的美軍軍事基地,清除掉該空域內的美軍戰鬥機。

    這些偵察機都是飛直線的,此時美國東部海岸地區基本上已經沒有防空能力了。在艦載航空兵的壓制下,美國航空兵已經喪失了本土東部沿海地區的制空權。雖然艦載航空兵受到航程的限制,暫時還無法飛到阿帕拉契脈以西去執行奪取制空權地作戰任務。但是在整個美國東部沿海地區。就沒有美軍航空兵可以活動的地方。

    按照偵察機的飛行速度,最快也要在下午兩點才能發回天氣報告,而攜帶原子彈的轟炸機在下午兩點出發的話。轟炸機飛到費城至少都需要五個半小時。飛到波茨菲爾德需要六個半小時。那麼就只能在夜間轟炸。而命令中是明確要求在白天轟炸,而不能在夜間轟炸的,因為還有很多觀察轟炸結果的飛機將伴隨前往。而在夜間很難準確地記錄下轟炸結果。

    九點半,羅雲沖當機立斷。命令第1152中隊在十一點之前起飛。跟隨氣象偵察機飛往目標,這樣。只要氣象偵察機確定了目標上空的天氣情況,轟炸機就能直接進入,節約了三個小時的時間,爭取在下午四點半到五點半之間投下原子彈!

    第1152中隊是一個很普通地部隊番號,可這支轟炸機中隊卻絕不普通。該中隊的中隊長就是已經升為了上校的吳林糠。

    與其他中隊一樣,第1152中隊也有12架“鵬”式轟炸機,不過卻絕不是12架普通地轟炸機。在此之前,吳林糠並不知道他們這支特殊中隊的任務是什麼。因為在前期的戰略轟炸行動中。他們一直駐紮在關島的安德森機場,從來沒有去前線參加過轟炸行動!

    從五月份開始,該中隊裡的四架轟炸機就在反復執行一個任務,那就是從安德森機場起飛之後,到北面不遠處的薩裡甘島上空,米,8000米,以及8500米的高度上投下一枚長接近3米,直徑超過了70釐米,重量達到了4500公斤地巨型炸彈。吳林糠知道,當時他們投下的只是模擬炸彈,因為沒有任何一枚炸彈在落地後爆炸,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到底是一枚什麼樣的炸彈。

    負責安排任務的是一名吳林糠根本就不認識的準將,他甚至懷疑這名準將不是陸軍戰略航空兵的將軍。因為就那麼幾個將軍。吳林糠都認識。這名準將給吳林糠他們下達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三種不同的高度上,都能夠將炸彈投到籃球場的範圍之內,絕不能有任何誤差。

    一共有四架“鵬”式轟炸機在進行投彈訓練,而且這四架轟炸機都安裝了一套新的轟炸瞄準儀,投彈手還專門進行了幾次學習。另外八架轟炸機都沒有參加投彈訓練。卻每次都會伴隨吳林糠他們出發。當時吳林糠只知道這八架轟炸機都進行過特別的改進,實際上,進行投彈訓練的那四架轟炸機也進行過特別的改進。問題是,吳林糠他們從來沒有接近過那八架轟炸機,甚至不允許與那八架轟炸機的機組成員見面。

    這些奇怪的命令,安排,任務都讓吳林糠等人感到很是驚奇,可是當初他們在加入了尖子飛行部隊的時候,羅雲沖就明確告知,他們將是一支特別的隊伍,一支絕對精銳的隊伍,一支很有可能將要執行重大行動的隊伍,特別是在轟炸了新奧爾良的攔河大壩後。吳林糠等人更是堅信不疑。

    最讓吳林糠無法忍受的是,他們與家人的通信聯絡受到了嚴格的限制。甚至不准往家裡寫信,而且收到的家書都要在檢查過之後才能交到他們的手裡。其他飛行員還能忍受,可當時吳林糠的妻子已經身懷六甲。吳林糠即將要當父親了,卻不讓他給家裡寫信,為此,他還跟那名準將鬧過兩次呢,可是最後的結果仍然一樣,要麼離開,要麼就遵守紀律,沒有第三項選擇。

    吳林糠沒有選擇離開,他只能留下。枯燥的,近乎苛刻的訓練一直持續到了八月初。當時。四個機組都已經達到了訓練要求,不管是在4500米,還是在6000米,或者是在8500米的高度上,都能夠將炸彈投到那個只有籃球場大小的目標之內。四日。吳林糠等人接到了命令,做好轉場飛行的準備工作。

    八月五日,機群離開了安德森機場,途徑瓦胡島。最後降落到了聖佩德羅蘇拉附近的機場。機組成員還沒有離開轟炸機。一群憲兵就把轟炸機圍了起來。隨即吳林糠等四個機組的成員就被接到了四棟單獨的房屋裡,而那四架轟炸機也被積極拖到了機庫裡面進行全面檢查。在過了一個不那麼舒服地夜晚之後,次日。吳林糠他們再次架機起飛,而這次的目的地是聖地牙哥附近的一座大型正規機場。

    到達聖地牙哥地機場後,從八月十日開始。吳林糠他們執行了幾次飛行任務。每次,轟炸機都要帶上5噸的配重。然後在古巴東部的海面上空來回飛行十多個小時。這類任務對吳林糠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閉著眼睛都能完成。直到八月十一日。也就是在帝國首相薛希岳向美國發出了最後通牒的時候。吳林糠等人才意識到,他們將要執行一次非常重大的任務,這就是他們這支部隊存在的原因。

    當天晚上,四個機組地成員被集中了起來。一名上校參謀軍官給他們做了任務介紹。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吳林糠等人才知道,他們要投下的炸彈是“原子彈”炸彈被稱為“雪茄”同一天晚上,那只由“金沙江”號巡洋艦送到聖地牙哥港的板條箱被運送到了機場,迅即就被送進了一個看管極為嚴密地機庫裡面。

    這天晚上還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吳林糠收到了一封家書,他的女兒已經在八月八日的時候降生了,信中還附帶了女兒出生時的照片,妻子在信裡要吳林糠給女兒取名字。當時,吳林糠根本就不能向外面發信,結果興奮得他一晚上都沒有睡著,就在想著女兒的名字。第二天一早。吳林糠就在他的那架轟炸機地機頭左側塗上了一個展翅飛翔的天使,以此來祝願自己的女兒能夠健康成長。

    八月十二日,一大群技術人員對四架轟炸機進行了全面檢查,最後挑選出了兩架狀態最好的轟炸機為投彈轟炸機。這其中就有吳林糠的“天使”號。從同一天開始。吳林糠等兩個機組成員的行動受到了嚴格的控制,他們只有三個地方可以活動,宿舍,廚房,以及飛行員娛樂中心,甚至連機庫都不能去。

    十三日沒有什麼事,吳林糠只是在遠處看到,一群技術人員正在搬弄他那架轟炸機。十四日。吳林糠等人被帶到了機庫,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第一次見到了“雪茄”的真正模樣。

    原子彈的外形與他們之前在訓練中投下的炸彈很相似,只是多了一個減速傘的傘包,當時還有很多人在對原子彈進行檢測,而且看樣子都是高級工程師。當時吳林糠就已經意識到,這是一枚很特殊的炸彈,只是到底有多特殊。他心裡還沒有底。

    當天,吳林糠等兩個機組的成員接受了一次培訓,一名上校軍官向他們講解了投彈的過程,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投彈之前必須戴上特製的墨鏡,同時。在丟下炸彈之後,轟炸機要以最快的速度轉向,同時以最快的速度沿著原來的航線飛回來。按照這名上校軍官的講解。他們大概有2到3分鐘的時間,而在這2到3分鐘內,轟炸機必須完成轉向,同時飛行至少15公里。

    為什麼要飛上15公里?吳林糠沒有問,可是他知道,這是生死攸關的15公里。轟炸機全速轉向的話,大概需要40到45秒的時間,而轟炸機在8500米高度上的最大速度是每小時450公里左右,也就是說,一分鐘大概能飛行75公里。而除掉了轉向的時間,實際上沒有2分鐘的時間讓他們飛出15公里。最後,吳林糠等人得出的結論是,必須要以最大飛行速度投彈,並且至少需要3分鐘的撤出時間。

    根據飛行員提出的意見,工程師對原子彈上的定高引爆裝置進行了最後的調試。當天晚上,吳林糠又沒有睡上一個安穩覺,他已經感覺到,關鍵的時刻就要到來了。次日上午,就在吳林糠等人起床進行鍛煉的時候。美國總統在白宮發表了最強硬的宣言。隨即。吳林糠等人被緊急叫到了航空中心。

    最後一個問題。由誰來投下原子彈?當時候選轟炸機有兩架,也就是這個時候,最終的結果確定了下來,因為另外一架轟炸機的主輪出現了漏氣的問題,“天使”號將承擔轟炸任務,也就是說。吳林糠這個機組最終負責投下原子彈。

    九點半,羅雲沖的命令發了過來,各項準備工作迅速展開。

    勤務人員與技術人員對轟炸機。以及原子彈做了最後一次檢查。隨即裝滿了航空汽油的“天使”號被拖到了一處專門用來裝載原子彈的地方,實際上,就是在機腹下的地面上有一條巨大的凹槽,因為原子彈與裝載車的高度超過了機腹距離地面的高度。所以必須要先將原子彈運送到四槽之內,然後再裝進彈艙裡面。

    掛彈工作只持續了大概半個小時,在此期間。吳林糠他們聽取了任務簡報,轟炸目標有三個,費城。哈里斯堡,波茨菲爾德。將根據前方的偵察機發回的報告,最終確定轟炸哪個目標,而在此之前,轟炸機將在新澤西州東面海域上空待命。

    十點半,飛行員進行了起飛前的最後準備工作,吳林糠等人都領到了一副很特別的眼鏡,而且他們發現,飛行夾克也換成了新的。當時已經沒有時間讓吳林糠他們去細想了。在檢查了各種隨身攜帶的裝備後,十點四十五分。機組成員登機,吳林糠與副駕駛花了大概五分鐘的時間調試四台發動機,確認發動機工作正常,隨即其他機組成員也陸續報告飛機各部件工作正常。

    十點五十五分,“天使”號滑行到了跑道旁邊,吳林糠開始加大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十點五十七分,機場的航空指揮塔臺發來了“一路順風”的信號,這是可以起飛的信號,兩分鐘後,四台發動機都平穩的達到了最大輸出功率,吳林糠鬆開了剎車,“天使”號在跑道上足足滑行了2100米,最後升入了天空。

    在“天使”號後面,另外八架沒有攜帶炸彈的轟炸機也陸續起飛了。這八架轟炸機上都帶著用來採集與搜集爆炸資料與資訊的各種設備。五分鐘後,遠在聖地牙哥戰略航空兵司令部的羅雲沖收到了“貨物已經送出”的信號,震驚全世界,改變人類歷史的一刻就將到來了。
匿名
狀態︰ 離線
1476
匿名  發表於 2013-4-12 01:14:38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十九節幸與不幸

  偵察機在飛到了美國東部海域上空的時候就分成了三個小機組,分別朝著三個目標飛去。距離最近的就是費城。

    之前,費城從來就沒有遭到過轟炸,甚至很多人都認為。當初薛希嶽讓羅雲沖不要去轟炸費城。是早就準備要在費城用原子彈。持這一觀點的人還不少,因為遭到原子彈轟炸的城市,都是在以往的戰略轟炸中沒有遭到過轟炸的城市。原子彈也沒有任何必要投到波士頓,紐約,巴爾迪摩。以及佛吉尼亞比奇這樣已經變成了廢墟的城市去吧。

    可問題是,薛希嶽是在28年的時候就明確要求不能轟炸費城,而當時還沒有任何人可以確定“盤古計畫”在什麼時候能夠獲得成功呢,就算薛希嶽再高瞻遠矚,恐怕也無法料到不到一年後。就會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吧。

    根據當時薛希嶽的一名助理的回憶,當時薛希嶽不讓羅雲沖轟炸費城,一個主要的目的是要避免引此而激發美國人的抵抗意志,這與沒有轟炸華盛頓是一個道理。另外。費城本身不是一座大型工業城市。當時一個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薛希嶽一直想通過摧毀美國的工業基礎來迫使美國投降,而戰略轟炸後來演變成為了針對城市與平民的大規模轟炸,這已經違背了薛希嶽的初衷,因此後來在使用原子彈的問題上。薛希嶽才會猶豫不絕。因為原子彈本身就是完全針對平民地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不管是幸運,還是不幸,在確定要使用原子彈之後。費城就被列為了頭號轟炸目標。當然,能否使用原子彈轟炸費城,還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費城的天氣情況是否良好。是否能夠滿足投擲原子彈的要求。

    兩架氣象偵察機在一點四十分左右到達了費城上空。之前也有不少地偵察機前來,而且費城還沒有遭到過轟炸。因此在防空警報響起之後,絕大部分費城的居民都沒有引起警覺,仍然在繼續忙碌著。只有少數人抬頭看了眼在頭頂上盤旋的那兩架大飛機,而更多地人甚至沒有任何的反應。

    在以往的年份。每年八月份地費城地區是比較晴朗的。可結果,兩架偵察機在城市上空盤旋了大概十分鐘,都認為雲層太厚,而沒有轟炸的機會。這個判斷相當重要。地面上地人很容易透過雲層的縫隙看到天上的飛機,可相反的。飛機要找准地面上的目標就更為困難了,而且當時轟炸對氣象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投原子彈地轟炸行動對氣象要求就更高了。

    羅雲沖收到了氣象偵察機發回的報告後,他也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哈里斯堡那邊了。當時,甚至有人懷疑羅雲沖是有意放棄了對費城的轟炸行動。

    29年8月15日,費城的天氣到底適合還是不適合投原子彈,戰後有很多的爭議。從戰後費城居民反映的情況來看,在8月15日那天,費城的天氣情況是比較良好的,雲層並不是很多,可是當時偵察機報告的情況則是費城上空不適合投原子彈。更重要的是,羅雲沖後來只提交了一架偵察機的報告。而沒有提交另外一架偵察機的報告,因此很多人懷疑,羅雲沖故意放過了費城,不然,他為什麼要隱瞞另外一架偵察機的報告呢?

    各方面的猜測都有,羅雲沖的人認為,因為兩架偵察機的報告是完全一樣的,羅雲沖沒有必要同時提交兩份氣象偵察報告。而且,這兩架氣象偵察機有主次之分。羅雲沖提交的是長機的氣象偵察報告,而按照規定,只有在長機無法完成任務的時候,才採納僚機的氣象偵察報告。也就是說,當時長機已經發回了報告,就算僚機的報告意見相反,羅雲沖也肯定首先採納長機的報告,而不是僚機的報告。

    最受到非議的是,當時長機機組成員是一個超級轟炸機組,而該機組以往幾乎沒有執行過氣象偵察任務,而僚機則是一個正規的氣象偵察機組。也就是說,羅雲沖把沒有執行過氣象偵察任務的機組派到了最前面去。而且採用了該機組的報告,反而忽視了有豐富經驗的氣象偵察機組的報告。有的人甚至以此斷定。之前羅雲沖就給長機的機組成員打了招呼。所以才會有了不切實際的報告,因為那個機組是羅雲沖手下最好的機組,其機組成員自然是對羅雲沖的命令不敢有半點違背了。

    正是有這麼多的疑點,所以後來才有很多人懷疑羅雲沖是故意放過了費城,挑選了人口少得多的中型城市。

    當時,費城市區人口超過了100萬,雖然根據後來的理論計算,爆炸當量不到2萬噸的“雪茄”是不可能殺死這麼多人的,但是在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原子彈可以摧毀整個費城。也有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羅雲沖想要避開費城,畢竟在戰爭中死於戰略轟炸的平民已經夠多了。需要再添上一百萬嗎?

    原子彈在很大的程度上被看成了一種戰略威脅武器,而且當時帝國也就最多只能製造三枚原子彈,就算三枚原子彈可以摧毀三座大城市,如果羅雲沖肯下狠手,集中3000架轟炸機執行三次大規模的集中轟炸,照樣能夠摧毀三座大城市。而且比原子彈還要徹底。因此。原子彈在戰爭後期起到的作用只是震懾與恐嚇,其政治意義明顯高於軍事意義。那麼,在摧毀什麼城市的問題上本身就已經不重要了,不管是炸掉費城這樣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還是炸掉只有二十萬人口的哈里斯堡。對美國總統堅持到底地戰鬥決心所起到地打擊作用是一樣的。

    羅雲沖從來沒有在任何公開的。或者私下地場合承認自己放過了費城。可是綜合這些因素來看,也許當初羅雲沖真的不想炸掉費城。只是希望用原子

    彈來椎毀美國總統最後那一點點抵抗意志與決心。讓美國儘早投降吧!

    在放過了費城之後,下一個目標是賓夕法尼亞州的州府哈里斯堡。

    當時羅雲沖將哈里斯堡劃為了人口有20萬地中型城市。因為這是一座行政城市。沒有什麼工業,周圍也沒有駐紮多少軍隊。同時又靠近阿帕拉契脈。在之前的戰略轟炸中,哈里斯堡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襲擊,只是被艦載航空兵轟炸過幾次。損失還不算太大。城市基本上保存完好。這也正是哈里斯堡被列為二號轟炸目標地根本原因。

    當時哈里斯堡的實際人口是189457人,這是美國政府的登記人口數量。因為美國人口地流動性不是很大。而且之前從東部沿海地區遷移的市民都沒有集中在這裡,哈里斯堡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疏散,所以在蝴舊日這天,在市區內的居民數量應該與美國政府的登記人口數量相差不大。

    兩架偵察機是在兩點十五分的時候到達了哈里斯堡上空。飛行員只花了五分鐘的時間就發出了電報,哈里斯堡上空萬裡無雲,天氣情況優良,非常適合轟炸!

    電報立即被收到,羅雲沖沒有絲毫遲疑,兩點二十分,轟炸哈里斯堡的行動代號發了出去,正在向北飛行的“天使”號收到了情報之後,吳林糠迅速的調整了轟炸機的飛行線路。三套轟炸方案他早就背在腦子裡了,現在採用的是第二套方案,航線的調整並不是很大。在到達了新澤西州東面海域上空之後才會轉向。

    羅雲沖沒有急著將偵察機撤回來。而是讓那兩架偵察機繼續在哈里斯堡附近待命。監視氣象的變化,如果有異常,隨時發回報告。

    最後兩架氣象偵察機在兩點半左右到達了波茨菲爾德上空。這兩架偵察機的機長並不知道哈里斯堡那邊的情況。也不知道羅雲沖已經下令轟炸哈里斯堡,所以也發回了天氣良好的報告。波茨菲爾德的天氣情況也適合進行轟炸。

    現在,情況已經基本上確定,哈里斯堡與波茨菲爾德的天氣都良好,適合進行轟炸,而按照轟炸安排,哈里斯堡排在了前面。因此只要能在哈里斯堡投下原子彈,那麼就沒有必要去轟炸波茨菲爾德。羅雲沖也沒有改變這個安排,只是他仍然沒有撤回那兩架偵察機,而是讓它們繼續在波茨菲爾德上空盤旋。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轟炸機要在四點半到五點之間才能到達哈里斯堡,還有好幾個小時,而8月份是夏季,夏季的氣象變化很快,也就是說,在這幾個小時裡。哈里斯堡與波茨菲爾德上空的天氣狀況都有可能變化。這就是羅雲沖將氣象偵察機都留了下來的原因,如果天氣有變,那還得臨時調整轟炸安排。

    在羅雲沖焦急等待著的時候,吳林糠卻在聚精會神的駕駛著轟炸機。

    裝上4噸重的炸彈,對“鵬”式轟炸機來說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萬米高空屬於平流層。空氣流動相對穩定,這對飛行來說相對是件好事。

    “上校,我到後面去看看。”

    吳林糠點了點頭,副駕駛爬了起來。

    因為要經常執行長達十多個小時的轟炸任務,後來還在轟炸機上設了一個小廁所呢。只是飛行員們一直要求增添的睡覺用的床沒有安裝上來,主要是大部分空間都被各種各樣的設備佔用了。

    飛機內部的通道很狹窄。基本上只能容一人側身通過,導航員的位置就在飛行員後面。矮了大概半米左右。而導航員那邊的空間是最寬的。有一張小桌子,安裝了幾部電臺。這主要是導航員需要繪製飛行航上線,以確定飛機的準確位置,需要進行圖上作業。而一般的情況下,在沒有進入戰區之前,機組成員都可以輪換到導航員那邊去休息一陣。這也算得上是一點點享受吧。

    吳林糠朝跟在後面不遠處的那幾架轟炸機看去,他到現在都不明白那幾架轟炸機是做什麼用的,而且自從被調到了安德森機場之後,他就沒有與那幾架轟炸機的機組成員見過面,更沒有聊天的機會。

    不多時,副駕駛回到了位置上,看樣子,他是到後面去抽了根煙。

    “你來駕駛吧,我休息一會。”吳林糠把轟炸機的駕駛權交給了副駕駛。“鵬”式轟炸機上有自動駕駛儀器,以往在飛行途中,一般都會用自動駕駛儀控制轟炸機,而這次,吳林糠與副駕駛都沒有去啟動自動駕駛儀,兩人好像都對那套機器不太信任一樣。

    “上校,那些飛機是做什麼用的?”

    吳林糠又回頭看了眼跟在後面的那幾架轟炸機。“我也很想知道,只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它們不是去執行轟炸任務的。”

    “難道是給我們護航?或者是來歡送我們?”兩人都笑了起來,哪有用轟炸機給轟炸機護航的道理。而且又有什麼值得歡送的呢?這時候,轟炸機微微震動了一下。吳林糠立即接過了控制權。

    “上校。還有十分鐘就要轉向了。我開始倒計時。”

    聽到從耳機裡傳來的導航員的聲音,吳林糠立即說道:“開始倒計時。我們要飛最後一段航線了。”

    轟炸機一直保持著最快巡航速度,吳林糠查看了一下航線時刻表,按照航線時刻表,在到達目標前十五分鐘,轟炸機就將加速飛行。這樣才能保證在投彈的時候達到最大飛行速度。最關鍵還是投彈之後必須要及時撤離。

    西面不遠處就是美國新澤西州的海岸線,轟炸機航線在大陸海岸線上的切入點在普萊森特維爾附近。導航員需要根據附近的一條公路線來確認航線是否正確,這是到達陸地上空後的第一個導航點。就在轟炸機準備轉向的時候,一群戰鬥機飛了過來。這是為“天使”號護航的艦載戰鬥機!
匿名
狀態︰ 離線
1477
匿名  發表於 2013-4-12 17:52:15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二十節核時代

  哈里斯堡當的時間29年8月15日下午四點四十八分。一架龐大的轟炸機出現在了城市上空。防空警報在五分鐘前就已經響起了,可是大部分的市民並沒有驚慌失措的沖向防空洞,而是抬頭朝著噪音傳來的方向看去,因為轟炸機的進入高度為8500米,地面上的人根本就看不到轟炸機,最多也就只能看到一個小黑點,很多人並不知道,災難即將降臨到他們的頭上。

    “天使”號上,吳林糠已經把轟炸機的控制權交給了投彈手。現在轟炸機正在投彈手的控制下向著目標上空飛去。轟炸的瞄準點是位於哈里斯堡城中心的教堂,投彈手早就記下了目標的特徵,而且他手上還有一張教堂的航拍照片,可以讓他對目標進行比對。

    十分鐘前。吳林糠收到了最後一封確認投彈的命令,命令是由羅雲沖下達的,通過一架專門負責長途通信聯絡的轟炸機轉發給了“天使”

    號。隨即,吳林糠就讓投彈手做好了投彈的準備工作,也就是打開原子彈的保險。將原子彈上的氣壓引爆裝置的電路接通。

    在這一刻,吳林糠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不到半分鐘,他卻覺得好像過了大半天一樣。

    “上校。我們到了!”

    “可以投彈!”吳林糠猛的回過神來,他朝右邊的副駕駛看了一眼,投下原子彈的時刻終於就要到來了。

    投彈地場面並不狀況。吳林糠甚至沒有看到落下地原子彈。他只感到轟炸機猛地一輕。隨即就開始向上竄升,吳林糠與副駕駛迅速控制住了轟炸機的爬升速度,同時向左轉向。發動機一直處於最大輸出功率的工作狀態。按照那名部署任務地上校軍官的吩咐,轟炸機必須要在儘量短的時間內撤出來。

    “上校。眼鏡!”副駕駛朝自己戴著地墨鏡指了一下。

    吳林糠這才反應過來。他還沒有戴上墨鏡呢,雖然他不知道戴上墨鏡有什麼用。但是他仍然迅速的騰出了一隻手來。將掛在胸前的墨鏡戴上了。此時。轟炸機已經完成了轉向,正在以每小時超過450公里的速度向110度航向飛行,因為投掉了4噸多重地炸彈。轟炸機的飛行速度要比之前快了不少。

    據後來一些哈里斯堡的倖存者回憶,當時他們看到了一枚巨大地炸彈從天上掉了下來,卻很少有人能夠看到那架正在高速撤出的轟炸機。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突然一陣強烈的閃光出現。當時朝原子彈爆炸方向看去的人幾乎都立即失明。

    美國當的時間29年8月15日下午4點53分。代號為“雪茄”地原子彈在美國東北部城市。賓夕法尼亞州首府哈里斯堡上空大概600米高度上爆炸。根據當時測量下地資料計算,“雪茄”的爆炸威力大概相當噸TNT**,爆炸能量主要通過光。熱,輻射。地震波等形式摧毀了這座人口近20萬的中等城市。

    負責測量工作的正是跟隨在“天使”號後面地那八架轟炸機。這些轟炸機都沒有進入哈里斯堡上空。轟炸機上攜帶著大量的探測儀器,還有撥集空氣。微塵地儀器,以及用來測量爆炸高度的儀器等等。

    根據戰後帝國公佈的資料,“雪茄”炸彈安裝有55公斤濃縮鈾235。

    而實際上發生裂變的只有大概1公斤左右的鈾235。很明顯,“雪茄”裝的鈾要比核爆炸裝置的多得多。當時實驗核爆炸裝置裡只有20公斤的鈾235。雖然帝國政府從來沒有承認這是一枚沒有完全爆炸的原子彈,但是事實確實如此。

    根據戰後陸續解密的一些資料來看,“雪茄”的設計爆炸當量應該在5到8萬噸之間,而不是區區15萬噸。這一點可以從其裝填的鈾235的分量上計算出來。這其實也正反映出了當時原子彈設計上的一些缺陷,而且工程師與科學家都沒有掌握到充足的實驗資料。更重要的,正是“雪茄”的爆炸威力遠沒有達到設計的威力,科學家與工程師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了分析之後,最終得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結論,那就是原子彈的當量是有限的,而不可能無限制的提高,而且只有一個最合適的爆炸當量,再提高,就將浪費核材料,事倍而功半。這也成為了後來推進“黃石計畫”研製氫彈的一個重要論據,因為從理論上計算,氫彈的當量幾乎可以做到無限大!

    原子彈爆炸後,吳林糠等人首先知道為什麼要讓他們戴上墨鏡了,雖然是背對著爆炸方向。可是強烈的閃光仍然讓他們覺得自己仿佛是在明亮的手術室裡一樣,也許這個形容還差了很多,可給吳林糠他們的第一感覺就是。自己是不是在另外一個世界裡。接著而來的就是巨大的衝擊波與爆炸聲。重達50多噸的“鵬”式轟炸機就如同是一片被狂風刮到了空中的樹葉一樣,一會上,一會下,不停的震動著。當這一切都過去的時候,吳林糠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他們還能夠飛行,那簡直就是最幸運的事了。到此時,吳林糠也終於明白,為什麼要讓他們在投下炸彈後全速逃跑。如果動作慢一點的話,那麼他們就將成為原子彈的犧牲品!

    當時,“天使”號的尾炮手用相機拍下了爆炸後形成的蘑菇雲。雖然有另外幾架飛機上的機組成員也用相機拍下了蘑菇雲,但是角度都不太好,只有“天使”號的尾炮手派下的那張照片最為經典。這張照片後來被成千上萬次的轉載。甚至成為了核武器地象徵,成為了人類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地象徵。更成為了反對使用核武器。返回核軍備競爭地宣傳照片。

    哈里斯堡的具體損失與人員傷亡統計結果是由後來美國政府公佈的。而當時帝國也對這次轟炸進行了評估。情報部門也根據截獲地情報進行了評估。

    按照技術人員的評估來看,距離爆炸500米範圍內地任何建築物都將全毀,甚至是徹底的消失,1500米範圍內的建築物將嚴重損毀。5000米範圍內地建築物有一半以上將被摧毀。直接死於轟炸的人員將超過10萬,全市八成以上市民傷亡,因為輻射。嚴重燒傷。以及來不及救援等原因,在未來五到十天之內。仍然將會有陸續數萬人死亡,而最後的倖存者不會超過全市人口地兩成。

    這個評估結果有點誇大。其實主要的原因是“雪茄”沒有達到最大的爆炸當量,而且相差得太遠了。如果“雪茄”的爆炸大量真的萬噸的話,那麼技術人員的評估結果就沒有太大地偏差。

    數日之內。情報部門也拿出了轟炸結果評估報告。哈里斯堡有六成以上的房屋被摧毀,或者是嚴重損毀。傷亡人數在15萬左右,其中直接死於原子彈爆炸的人數在6萬人左右,另外還有大概9萬傷患。

    相對而言。這個轟炸效果遠沒有達到最初的預計轟炸效果。甚至比不上投上幾千噸燃燒彈的轟炸效果。而且戰後從美國政府獲得的損失報告中的資料也與此類似,在哈里斯堡直接死於原子彈轟炸的有62348人,失蹤4569人(都是在爆炸投影點附近)傷117452人。而在戰爭結束後的十年之內,這11萬多傷患中,有大部分人死於原子彈轟炸的後遺症,特別是癌症。

    羅雲沖在五點二十分收到了轟炸成功的消息時,他首先松了口氣。

    原子彈終於投了出去,而且還爆炸了。他當時首先想到的並不是原子彈造成的破壞有多大。

    嚴格地說,比起之前的大規模集中戰略轟炸,原子彈的破壞效果並不怎麼樣。紐約受到了四次集中戰略轟炸,結果城區幾乎全毀。死傷平民近百萬。而四枚原子彈不一定能夠達到這個效果。可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原子彈絕對是當時威力最大的炸彈,沒有任何一種炸彈能夠造成如此巨大的傷亡。除了威力之外。原子彈最大的作用是在政治方面,這一點是受到了公認的。不然戰後唐帝國也不會拿原子彈當作政治武器了。

    相關的消息陸續傳回,吳林糠上校駕駛的轟炸機降落在聖地牙哥軍用機場上的時候,天色已經全黑了。九名投下原子彈的機組成員沒有受到任何歡迎,轟炸機降落之後,一群憲兵就將九人帶到了一個單獨的房間裡,隨即一名憲兵少校。以及幾名情報部門的官員向他們詢問了詳細的情況。直到最後,情報部門的官員才說到了重點上,即在帝國解密,准許他們開口之前,絕不能向任何人提到與原子彈轟炸有任何關係的事情。

    這道“禁口令”直到四十多年之後才被解除,當時吳林糠已經以空軍中將的身份退役,在他撰寫的《核時代》這本轟炸哈里斯堡的回憶錄中,吳林糠詳細的介紹了轟炸哈里斯堡的整個經過。這也成為了眾多人研究大戰戰史的重要借鑒書籍,不過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吳林糠在《核時代》這本書中有所隱瞞,比如投彈時的步驟並不合理等等。

    羅雲沖是在三天后才見到他這些手下的,隨即吳林糠等人就被送回了帝國。當時羅雲沖曾經提出讓吳林糠機組暫時留在前線,因為誰也不敢肯定要不要投下第二枚原子彈,可情報部門堅決不同意,吳林糠等人是掌握了原子彈轟炸第一手資料與情報的重要人員,而聖地牙哥並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特別是隨著德國與波斯加強了投入之後,聖地牙哥已經駐紮了不少的德國與波斯軍人,這些人中間很有可能夾雜有諜報人員。為了確保吳林糠等人的安全,更是為了確保情報安全,他們必須要立即返回帝國。得到額外的保護。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結果在戰爭結束之前,吳林糠他們一直被軟禁在帝國的一個秘密軍事基地內,直到戰爭結束後一個多月,吳林糠才在幾名情報官員的陪同下回到了家裡,見到了他的親人。

    這些安全措施無可厚非,作為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技術。與原子彈有關係的任何資訊都屬於最高機密,而吳林糠等人作為與這些絕密資訊有接觸的人員,自然要受到格外眼科的看管與保護。

    情報部門在帝**政體制中屬於一個相對特殊的部門,當時大部分的情報部門都是直接向首相負責的,因此羅雲沖並沒有與情報官員對著幹,他也知道,吳林糠等人肯定需要被保護起來,而且還有另外幾個機組具有投擲原子彈的能力,讓吳林糠他們回國也不是什麼大事。現在,羅雲沖最為關心的就是,哈里斯堡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之後,美國總統,會回心轉意嗎?

    恐怕,這也是當時絕大部分人最關心的事情。之前,美國總統的態度可以理解為不相信唐帝國已經擁有了原子彈,薛希嶽發出的最後通牒只是政治訛詐。現在,事實已經證明瞭,薛希嶽發出的最後通牒不但不是政治訛詐,還用行動證明瞭這一點,已經有一座城市被原子彈毀滅了,那麼,美國總統將做出如何的決策?

    當時絕大部分人都相信,美國總統將在5到10天之內做出投降的決定,可問題是,唐帝國會給美國5到10天的反應時間嗎?在薛希嶽發出的最後通牒中可沒有提到這一點,而且其重點是美國必須要承擔一切後果,那麼,這個“一切後果”是什麼意思?是第二次轟炸,還是暫時停止?更重要的是,當時唐帝國到底有多少枚原子彈,這是外界都不知道的。也許,還有更多人希望知道這一點吧。

    八月十九日,也就在羅雲沖送走了吳林糠等人的第二天。“渭河”

    號巡洋艦抵達了聖地牙哥,這比預期的時間晚了足足四天,同時到達的還有“漢江”號巡洋艦。但是後來全世界的人都只知道一點。那就是運載原子彈的是“漢江”號,而不知道“渭河”號上也運載著一枚原子彈。而同時送到的還有一份首相親自下達的命令。
匿名
狀態︰ 離線
1478
匿名  發表於 2013-4-12 17:52:47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二十一節柳丁

  帝國製造的第二枚原子彈的代號為“柳丁”這與其外形有很大的關係,與“雪茄”不一樣。 “柳丁”採用的是“內爆式”結果,而不是“槍式”結構。另外所用的核材料為鈈239,而不是鈾235。

    最初的時候,帝國科學家是被迫才用鈈239為原子彈的核材料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鈾235的提純效率相當低。按照當時的鈉生產能力,所有的離心機每天24小時不停的工作,一年才能夠生產出製造一枚原子彈所需要的鈾235。這其實是整個“盤古計畫”中最耗時的,用在實驗爆炸裝置,以及“雪茄”裡的近80公斤鈾,足足生產了近4年的時間,如果不是如此的話,那麼帝國早就造出第一枚原子彈了。而且科學家也不會想到用鈈239來製造原子彈。

    鈈239是從核反應爐裡生產出來的,而且只能在重水反應堆裡得到。

    這就是重水為什麼至關重要的原因了。當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也是計畫用鈾235做為核材料的,可問題是,美國也面臨著生產鈾235效率低下的問題。雖然美國的科學家也認識到,鈈239很有可能是效率更高,核性能更好的核材料,可問題是,必須要依靠重水來減緩中子速度。得到慢中子。從而生產出鈈239。

    生產鈈239的基本流程是鈾235裂變釋放出2到3個中子,這些中子轟擊了鈾238之後,鈾238轉變為鈈239。因為鈾239很不穩定,首先衰變成為錼239,而錼239也不穩定。隨即就衰變成為了最終產物鈈239。早在第一座核反應爐建成的時候,唐帝國地核子物理學家就發現。鈈239實際上是更高效地核材料。從此開始重點研製鈈239的物理與化學性能。

    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鈈239地生產也需要用鈾235。而且一個鈾235原子只能產出0.8個鈈239原子,也就是說,生產過程中。核原料實際上在損失。可這與製造原子彈所需要的高濃度鈾235不一樣,核反應爐裡,所占的比例是很低地,也就百分之幾而已,因此核反應爐所需要的核材料的提純工作相對簡單得多,這要比武器級鈾235也生產成本低得多,如果從成本上計算。生產鈈239甚至比提純鈾235更便宜。

    當時還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辦法。即通過鈈239裂變釋放中子,然後轟擊鈾238,從而得到新的鈈239,而且理論計算得出的結論是,這樣地核反應爐(後來被成為“快中子反應堆”簡稱“快堆”而以前生產鈈239的叫“慢中子反應堆”簡稱“慢堆”)所產出的鈈239的數量還超過了所消耗的鈈239的數量,也就是說,在快堆裡,鈈239的數量是在持續增長地。只是,當時受到技術條件限制,特別是鈈239的核敏感性的限制,所以帝國並沒有建造快堆。用做武器,鈈239的最大好處就是臨界品質要比鈾235低得多,理論計算結果是。8公斤的鈈235就可以製造一枚原子彈了,這要比鈾235的用量少得多。可同樣的,鈈239也有很多缺陷,不說別的,鈈239是已知毒性最大的物資,5克鈈239就足以毒死全球所有人,其篤信甚至超過了核武器本身!也正是這一點,帶來了很多問題。

    要生產鈈239,就必須要建立大量的後處理工廠,而這是拖延“盤古計畫”的另外一個絆腳石,光是建造這一系列的後處理工廠,就花掉了一年多的時間。相對而言,從核反應爐裡得到的鈈239在提純方面反而要比通過迴旋加速器提純鈉曆容易了許多。

    在建立起了鈈239的生產線後,“盤古計畫”才真正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如果僅用鈾235製造原子彈的話,在29年,帝國最多只有兩枚原子彈,而且其中一枚還是在實驗中爆炸的。而且後來。特別是在快中子反應堆投產後。帝國就不再用鈾235作為原子彈的核材料,全用鈈239作為核材料。

    “柳丁”的設計工作也正是在鈈239的生產工作正式開始的時候提出來的,而且“內爆式”的結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鈈239的臨界品質小,可以將原子彈的核心做得小一點,為“內爆式”奠定了基礎,如果用鈾235做核材料的話,用“內爆式”引爆法的難度就要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核國家在初期都是用“槍式”結構,以鈾235為核材料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內爆式”與“槍式”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在“內爆式”結構的原子彈中,其核心是一個低於臨界品質的鈈239球體,四周有多塊未與中心球接觸的鈈239,通過引爆設置在外面的**,將外面的鈈239金屬塊推向中央的球體,使核材料超過臨界品質,隨即就引發了核爆炸(只是“內爆式”的一種結構,後來還大有改進)因為爆炸會急劇壓縮鈈239,提高了核心材料的密度,因此可以進一步的減少品質,這就大大節約了昂貴的核材料。

    因為核爆炸的時間相當短暫,幾乎是瞬間完成,因此就必須要嚴格控制各**塊的起爆時間,要做到同時引爆,而**的燃燒速度是肯定比不上核爆炸的速度的。因此包裹在核材料四周的**分成了成百上千塊,這麼多地**塊要同時起爆,而且誤差時間在納秒之內。這是“內爆式”最大地技術難題之一。這甚至對連接著**塊的導線長度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同時每一塊**地品質必須要非常精確。不然爆炸能量不等。射出去的缽凹的速度就不等,到達的時間就不等。如果不能做到所有的鈈239同時射中中心圓球的話,那麼原子彈地爆炸當量就要降低

    很多。甚至不會發生爆炸!

    為了盡善盡美,數百名爆炸方面的工程師花了兩年的時間來進行設計與實驗。而且後來還花了半的時間進行改進。而這是“盤古計畫”中除了核子物理之外。對技術要求含量最高的一塊了。

    當“柳丁”製造出來的時候。就有人提議,應該進行一次實驗。可問題是,當時帝國還沒有建成“快中子反應堆”得到了鈈239本來就不多,能夠製造兩枚原子彈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如果再實驗一枚,那就少了一半。誰也捨不得進行實驗。通過數次理論計算。模擬爆炸後,工程師都敢拿性命擔保,他們造出來的原子彈肯定能爆,沒有實驗的必要,也正是在這些工程師的保證下,“柳丁”只比“雪茄”晚了5天到達松江港。隨即就被裝上了“渭河”號巡洋艦,送往前線了。

    “渭河”號巡洋艦這一路航行並不順利。先是出了幾處小故障,問題還不大,艦長也沒有在意,在到了馬紹爾群島東部海域的時候,一台蒸汽輪機突然停機。而且檢查後確定只能進港維修。這下。艦長有點為難了,在出發的時候,命令是中途不進任何港口,直接前往聖地牙哥。

    在與隨行的技術人員進行了短暫的商量之後,艦長決定繼續前進,用三台主機,以24節的速度航行,這樣只會晚四天到達,問題應該不大。也就是說,“渭河”號原本應該在八月十五日,也就是哈里斯堡挨炸的當天就到達聖地牙哥的,結果卻在八月十九日才到達。而且在到達了牙買加海峽的時候,已經被後出發的“漢江”號給追上了。

    隨同“渭河”號送來的還有一份絕密命令,羅雲沖在接到消息後就去了港口,這份命令是從首相府發出的,而且是直接交給羅雲沖的。當羅雲沖看完了命令內容時,他就立即命令第1152中隊做好新的轟炸準備工作,首相的命令很明確,在美國總統宣佈投降之前。還要再投下一枚原子彈!

    唐帝國到底準備在大戰期間投幾枚原子彈,也許很多人都沒有異議,因為許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柳丁”的存在,一直認為唐帝國在大戰期間實際上就只生產了兩枚原子彈,而沒有生產第三枚,直到30年中期,唐帝國在沙漠裡進行了第一次實彈投擲試驗的時候,才生產出了第三枚原子彈。可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堅信,唐帝國在大戰期間實際上製造出了三枚原子彈,而不是兩枚。

    “柳丁”是在十九日當天晚上就被運送到了機場去的,當天晚上,轟炸行動也安排了下去,上次被吳林糠擠掉的那架轟炸機承擔起了轟炸任務。可當原子彈送到的時候。工程師首先發現了一個問題。之前為“雪茄”設計的裝彈軌道太小了,無法容納“柳丁”

    “雪茄”的直徑僅70釐米左右,而“柳丁”的直徑達到了150釐米以上,也就是說,提高了一倍多,在加上裝彈車的高度,就算利用下面的裝彈軌道,也無法裝到轟炸機裡去。隨即。工程師還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轟炸機的彈艙容納不下這麼大的炸彈。

    怎麼辦?工程師立即開始想辦法,首先是加深了裝彈軌道的深度與寬度,這還算是比較容易辦到的,找幾十個力氣大點的士兵,幾個小時就能完成。主要的問題還是轟炸機的彈艙容納不下。最後,工程師只能採用了一個笨辦法,那就是拆掉轟炸機彈艙的艙門。將原子彈半掛在彈艙內,也就是說。原子彈有一部分還得暴露在外。為了確定這套辦法的可行性。當天晚上,工程師就做了一個尺寸與“柳丁”相近的模型,用另外一架搭載了足夠配重物的轟炸機到天上飛了幾圈,確定沒有問題之後,工程師們才放心了。

    準備工作落實到位之後,羅雲沖在八月二十日上午下達了執行第二次核轟炸的命令。首先出發的仍然是氣象偵察機。因為哈里斯堡已經遭到了轟炸,這次新增加了一個目標。即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當時的克利夫蘭只有大概30多萬人,還不算是大城市,而之前沒有遭到過轟炸的費城。以及波茨菲爾德仍然在名單上,而且名列名單的前兩位。

    下午一點不到,飛往費城的偵察機就發來了消息,報告費城天氣情況良好,可以投擲原子彈。羅雲沖沒有遲疑,隨即就命令轟炸機前往費城投彈。與前兩次一樣,飛往波茨菲爾德與克利夫蘭的氣象偵察機沒有急著返航,而是繼續在這兩座城市上空盤旋,如果費城那邊天氣有變的話,就將改變轟炸目標。

    幾個小時的等待是很讓人難以忍受的。可又不得不耐心的等待。也許。很多人都想知道此時羅雲沖在想什麼。後來,談仁皓在向一名傳記作家講述當時執行核轟炸任務的時候,就格外強調了羅雲沖承受的心理壓力。與以往使用燃燒彈不一樣,使用原子彈的轟炸行動會讓人背負上很沉重的道義負擔,特別是在戰後。在要不要使用原子彈的爭論中。當時執行了核轟炸任務的軍人都被俘著極為沉重的心理與道義負擔。

    羅雲沖肯定是最早意識到核武器擁有毀滅一切威力的軍人之一,談仁皓自己都承認,在最初的時候。談仁皓對原子彈是持態度的,畢竟一種威力空前的武器對帝國帶來的意義也是空前的,可是羅雲沖從來沒有對原子彈表現出任何的熱情,而且在使用原子彈的問題上,他也只是在盡到一個軍人的職責,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堅決與擁護使用原子彈。這也算得上是當時帝**人中少有的一部分吧,畢竟在原子彈出現之後,幾乎所有的帝**人都。或者是默認使用原子彈。

    在任何官方資料中。都沒有關於這次核轟炸的記錄。不管是美國。

    還是在唐帝國,都沒有任何這次核轟炸行動的記錄,因為這是帝國歷史上第一次“折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失敗了的核轟炸!
匿名
狀態︰ 離線
1479
匿名  發表於 2013-4-12 17:53:20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二十二節折戢

  “報告,報告。沒有看到爆炸閃光,沒有蘑菇雲,沒有出現任何爆炸跡象……”

    指揮部裡安靜得出奇,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再確認一下,炸彈是否已經投了出去!”羅雲沖臉色鐵青。可他仍然保持著鎮定。

    參謀軍官迅速聯繫上了前線的指揮飛機。“已經確定了。炸彈已經投出,可是……”

    “儘快給我一份詳細的報告!”羅雲沖咬了咬牙,“轟炸機返航後。所有人員單獨隔離,但是不要審問,讓他們儘快各交上報告。”

    在轟炸機返航之前。羅雲沖就通過絕密頻道發了一封電報回去,電報內容只有兩個字:“折戢”後來。這成為了帝國核武器丟失,或者是核轟炸失敗的統一代號,意思就是發生了最嚴重的,最緊急的事故。

    關於這次轟炸行動。沒有任何的政府記錄。也沒有任何的政府報告,甚至連戰後的美國政府也沒有任何相關的記錄。戰後,真正知道這次轟炸的人並不多,而且都三緘其口。可猜測與懷疑總是有的,而且很多人甚至拿出了一些證據來證明有這次轟炸。而且證明這是一次失敗的轟炸。

    證據之一就是帝國生產的核材料足以製造兩枚杯彈,而不是一枚。

    特別是在帝國政府公開展示了帝國的第一台重水反應堆之後,這一猜測得到了有力的證實。從重水反應堆地結構,功率等性能指標上可以大概,計算出其生產杯的能力。也就可以計算出在29年的時候。帝國到底生產出了多少鈈,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一枚鈈彈最多需要12公斤。最少8公斤地鈈(後來在改進了設計後。需要的就更少了)就算按照12公斤計算。帝國在29年的時候,也至少能夠製造出兩枚標彈,而不是一枚。

    關於鈈地生產能力。帝國並沒有做太多的解釋,也沒有公佈任何官方資料,這成了大部分人猜測帝國很有可能在美國丟失了一枚原子彈的主要理由。而且。甚至還有人大概推測出了這次轟炸的時間。

    “漢江”號是在十九日就到達了聖地牙哥的,因此很多人認為,在已經獲得了轟炸經驗。而且美國航空兵已經被徹底打垮了的情況下,二十日進行新地一輪轟炸,這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這一論點的就是。二十一日。帝國首相發表了聲明,繼續敦促美國無條件投降。這也許是對二十日轟炸失敗的一個掩飾。

    第三個觀點就是,在美國爆炸的第二枚原子彈的時間很倉促。也就是說,帝國急於要證實還有更多的原子彈,因此沒有給美國太多地準備與反應時間。這有點像是在亡羊補牢,更像是在加強壓力,或者說是政治訛詐。

    關於帝國是否丟失了一枚原子彈的最重要的觀點不在戰場上。也不在帝國這邊,而是在德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的時間上。

    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德國在核武器理論技術方面是相當先進的,因為德國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核子物理學家,可問題是,製造原子彈僅靠理論是不夠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原子彈的理論基礎,而且原子彈的理論並不複雜,最大的問題是在工程上。也就是說,原子彈本身是一項工程,一項複雜的,需要巨大投入。更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龐大工程。特別是時間,不管投入有多大,沒有足夠的時間,任何國家都造不出原子彈。

    “盤古計畫”從啟動,到完成第一次核爆炸實驗,前後超過了七年。就算前期有所耽擱,但是其研製時間不會少於五年。而這可以說是當時很多國家研製原子彈的最低時間門檻了,而這個時間是由生產核武器用的核材料的速度所決定了的。那麼德國有可能用更短的時間生產出原子彈嗎?

    首先是德國在戰時有沒有能力生產核材料,這是最大的疑點。戰前,德國的核研究中心設在霍耶斯韋達,也就是德國柏林東南部,可是很快就裡就遭到了俄軍的威脅,隨後英國轟炸了德累斯頓,德國被迫將核研究所先轉移到了柏林西面的勃蘭登堡。然後又轉移到了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蘭茨胡特。

    這兩次大轉移對德國的核計畫影響非常巨大,不說別的。光是核反應爐的轉移與運送就是一件大麻煩事,這幾乎等於重建了兩次核反應爐。可以說,這兩次轉移至少讓德國研製原子彈的進度慢了兩年以上。

    除了轉移之外,德國還受到過一次嚴重的打擊,那就是設在挪威的重水廠被英國破壞掉了。而重水是生產原子彈最關鍵的原料之一。可以說。英國特種兵炸掉了挪威的重水生產廠,對德國核武器研製計畫的影響是致命的。

    可以說,德國與美國都是在重水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如果當時美國得到了那幾百噸重水的話。也許在29年的時候也造出了原子彈,同樣的,如果德國設在挪威的重水廠沒有遭到破壞的話,也很有可能在戰爭結束前就造出了原子彈。可問題是,沒有足夠的重水供應,核反應爐就難以正常運轉,而僅僅依靠提純鈾235,需要的時間,以及製造原子彈的難度都大了很多。

    在資金投入上。德國能否在戰時保證為核計畫提供足夠的經費,這也是個問題。也許德國並不缺乏人力資源,畢竟德國的核子物理學家是世界上最多的,在核理論研究方面,德國也是最先進的,可是德國有足夠的資金嗎?這是另外一個重大的問題。

    唐帝國為“盤古計畫”先後投入了500多億,雖然這其中很大一筆經費都用於了相關地開發工作。比如“快中子反應堆”就是“盤古計畫”

    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投資力量絕對不小,只是在原子彈投入實戰使用之前還沒有建成。鈈地後處理工廠也是一筆巨大的投入,還有在很多相關方面地研究。

    甚至是在後來的“黃石計畫”中的一部分研究專案也囊括在了“盤古計畫”之中,從而使帝國在“黃石計畫”中地投入只有幾十億,遠比預料的少得多。

    同樣的。美國在“曼哈頓工程”上地投入也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根據戰後解禁的一部分“曼哈頓工程”的資料與檔來看,美國先後在“曼哈頓計畫”中投入地資金超過了200億美元。雖然這個投入遠少於“盤古計畫”但是“曼哈頓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製造原子彈,在很多相關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實際上用於研製原子彈的投入並不少。

    那麼。德國如果要造出原子彈的話,其投入肯定不會比“曼哈頓工程”少多少,問題是,當時德國有這麼多的經費嗎?

    “盤古計畫”地總投入相當於帝國海軍在刀年時的全年軍費預算,相當於帝國29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0%,而德國在戰前的國民生產總值大概只有帝國的6成左右,在戰爭期間。德國本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工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而唐帝國本土就沒有遭到過打擊,顯然,在戰爭期間,德國的生產能力肯定更低。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一直是在為抨衛本土而戰,而帝國的戰場卻在本土之外。相對而言,德國拼了命才堅持到了最後。而唐帝國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基本上維持了國內的穩定。

    特別是在22年到25年之間,德國幾乎是完全依靠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戰略援助才堅持下來的,在此情況下,德國哪來的經費搞原子彈呢?

    就算戰時的應急計畫可以有效的降低研製成本,可問題是,經費仍然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德國連足夠的經費都沒有,那還搞什麼原子彈呢?

    實際上,到了戰後。德國也很難拿出足夠的經費研製核武器。在“施鼐興計畫”中,德國是獲益最少的國家,主要是德國一直奉行大歐洲政策,而這與唐帝國的根本國家利益是相抵觸的,除了在戰後前兩年裡,唐帝國減免了部分德國拖欠的戰爭債務,並且為德國提供了一定的,隨後唐帝國就沒有繼續為德國提供經濟復蘇所需要的援助。戰後,德國的第一任務是儘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恢復國內經濟。同時還得扶持佔領下的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北部地方發展經濟,還得援助由其扶持的俄羅斯民主共和國發展經濟。在這麼多的投入下。德國有能力研製原子彈嗎?

    可以從戰後德國政府逐年公佈的經濟報告中看出,在戰後的前五年裡,德國的經濟是相當緊張的,而且國內局勢也一度緊張,當時德國甚至不得不通過繼續拖欠戰爭債務來恢復國家經濟,還差點因此而遭到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經濟制裁。完全可以想像,德國政府在這個時候能夠拿出多少錢來發展原子彈。

    除了經費之外,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德國試爆的第一枚原子彈是用缽做的“內爆式”原子彈,而不是“槍式”結構的。這也與另外幾個有核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可以說。德國是唯一在第一次試爆原子彈時就採用“內爆式”結構的國家。

    相對而言,“內爆式”要複雜得多,就算有足夠的鈈元素,在技術方面為了保險起見,也不應該首先採用“內爆式”更重要的是,任何國家首先要保證的是原子彈的有無,而不是原子彈的結構有多先進,因此採用“槍式”結構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了。

    雖然很多人認為,德國進行了大量前期研究。而且有著大量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在技術方面不成問題,可是當時德國要與唐帝國抗衡,首先要保證的絕對是有無問題,而不是先進性問題,那麼,德國有何理由直接就用更複雜,更可能失敗的“內爆式”結構呢?

    根據這些判斷,很多人都認為,當時唐帝國在美國遺失了一枚原子彈,就是代號“柳丁”的那枚原子彈,而且這枚原子彈通過秘密途徑被美國政府送到了德國去。那麼,美國為什麼要將“揀”到的原子彈送給德國呢?

    美國的動機並不理解。如果戰後沒有一個可以與唐帝國分庭抗禮的國家的話,那麼唐帝國就將獨霸全世界。而美國也很有可能被徹底的分裂。甚至失去統一的機會,這是對美國最為不利的。而只要有一個國家能夠與唐帝國競爭,那麼唐帝國就不敢為所欲為,就會受到牽制,就算美國在戰敗後被分裂,那麼也有再次統一的機會,擁有再次崛起的機會。德國就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國家,德國有與唐帝國競爭的政治需要,而且也已經與唐帝國產生了矛盾,更擁有與唐帝國競爭的實力,因此,讓德國獲得與唐帝國競爭最基本的砝碼——原子彈。是確保美國戰後利益的關鍵因素。

    根據這些分析,甚至有人認為。德國試爆的第一枚原子彈實際上就是唐帝國在美國遺失的“柳丁”,德國人只對這枚原子彈做了修復,隨後就進行了爆炸。當然。這個論點本身是有很多漏洞的,就算原子彈被美國揀到了,德國拿到了“柳丁”能夠輕易的修復嗎?從8500米高度投下的原子彈在砸到地面上的時候,恐怕已經完全變形了,內部結構也嚴重破壞,最多只能供德國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參考,要想修復,幾乎是不可能的。

    後來,還有人專門寫了一本書,討論唐帝國是否在美國遺失過原子彈,而且這枚原子彈是通過什麼途徑送到德國去的。這些也許並不重要。至少到現在為止,唐帝國。美國,德國三方都沒有就此事公開任何政府的檔,也沒有任何人提到過這件事。至於是否有一枚原子彈遺失在了美國,筆者在此也只是猜測與分析而已。
匿名
狀態︰ 離線
1480
匿名  發表於 2013-4-12 17:53:44
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二十三節補救

  羅雲沖一直等到首相府發來回電之後才去休息,他沒有立即命令準備下一次轟炸行動,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柳丁”存在過的一切跡象都抹掉。當然,具體的事情不是由他在做,實際上在他考慮到這個問題之前,情報部門的人員已經開始行動了。

    首先是“渭河”號巡洋艦被命令立即返回帝國本土,包括艦長在內的,該戰艦上的沏多名官兵在回到帝國之後不久就被編入了預備役部隊,其中大部分官兵在未來一年之內陸續推移,而艦長則在海軍一直服役到了巫歲,在退役前被獲得額外晉升成為了準將。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接著,“渭河”號到達過聖地牙哥港的一切記錄都被銷毀,當時負責接收戰艦靠港工作的海軍人員也被迅速遣返回國,這些人大部分也都在海軍服役到了最高退役年限,而且都是在預備役部隊服役。

    帝國本土那邊也在做著相似的工作。首先是松江港的出港記錄被修改,“渭河”號不是去了聖地牙哥,而是前往了阿普拉港,甚至連這艘戰艦在離港時補充的物資數量都做了相應的修改。阿普拉港那邊也立即開始了相關的工作,當時一艘隸屬於地方艦隊的巡洋艦被改成了“渭河”號,而這艘戰艦上的官兵都接到了警告。絕不能提及任何改名的事。

    情報人員地工作做得相當徹底。執行轟炸任務。以及跟隨進行轟炸記錄的所有機組成員都被單獨隔離,在完成了單獨的任務報告之後,這些人員都被迅速遣送回國。其中大部分也在海軍服役到了最高年限。

    帝國政府方面地工作也在進行,所有關於“柳丁”的檔案不是被銷毀,就是被鎖進了絕密檔案館。參加過“柳丁”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全都接到了命令,將這枚原子彈地事儘快忘掉。而且牢記帝國只製造了兩枚原子彈,即“雪茄”與“橄欖”“柳丁”從來沒有出現過。

    薛希岳是在天亮前被人叫起來的。現在,首相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首先是要掩飾轟炸失敗地事實。這還相對好處理,在戰時情況下,又由情報部門全權負責,問題還不是很大。主要的問題是。需要立即進行補充轟炸嗎?

    對薛希嶽來說,這個問題極為複雜。原子彈轟炸失敗後。美國方面肯定獲得了原子彈的實體,就算立即轟炸,也無法保證美國將原子彈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因此效果不大。更嚴重的是。美國方面會不會因此而判斷帝國已經用光了所有的原子彈呢?如果是,那麼美國就會繼續頑抗到底,因此。必須要讓美國人相信。帝國不但還有原子彈,而且還有很多的原子彈。那麼,要通過什麼辦法來達到這個目的呢?

    薛希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羅雲沖不要急著投出第三枚原子彈。如果緊跟著投下第三枚原子彈。那麼將對帝國很不利。因為到時候,帝國已經沒有原子彈了,如果美國仍然不投降的話,政治訛詐就將穿幫,結果是帝**隊再繼續奮戰。可是,應該怎麼才能夠讓政治訛詐達到最佳地效果,最終迫使美國投降?有一點是肯定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橄欖”必須要投下去。如果不用行動來證明的話。那麼美國就不會相信。

    帝國還有原子彈。

    思考了數個小時。薛希嶽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帝國時間二十一日下午三點半,薛希嶽發表了新的聲明,表示美國如果投降,可以立即停止轟炸,如果美國仍然不投降,轟炸就將持續到底!在這份聲明中。

    薛希嶽沒有提到是普通的轟炸,還是核轟炸,可絕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是核轟炸。因為帝國戰略航空兵在這幾天裡就沒有對美國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略轟炸了。

    表面上,薛希嶽這道聲明很有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會讓美國總統,認為唐帝國已經沒有原子彈了。可問題是,當時唐帝國手裡還握著最後一張王牌,而最重要的是,在這份聲明中。薛希嶽沒有提到時間,也就是說。美國只要不立即宣佈投降。轟炸就會繼續進行下去。在聲明發出後,薛希嶽立即給羅雲沖下達了一道命令,立即對美國進行核轟炸!

    從這一系列的決策中就可以看出薛希嶽的政治手腕,在美國總統認為唐帝國已經沒有能力投下原子彈的時候,再來了一次轟炸,那麼美國總統的抵抗意志就將被徹底的打垮,而且到時候,誰也不知道唐帝國手裡到底還有多少原子彈,這就形成了一股無形的,巨大的壓力,美國總統的唯一選擇就是投降。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橄欖”必須要炸響,如果再次出問題。那麼唐帝國將沒有選擇的餘地,不但國際威信掃地,而且還將助長美國人抵抗到底的決心,最後甚至會演變成為一場地面戰爭。

    羅雲沖很清楚這一點,在收到了總統的命令後,他就親自趕到了第1152中隊駐紮的機場,如果不是明確規定高級將領不能隨同轟炸機一起行動的話,羅雲沖甚至想親自駕駛轟炸機升空。在羅雲沖到達機場之前,一批緊急趕來的科學家已經在機場檢查當時帝國最後一枚原子彈了。

    “橄欖”的設計與“柳丁”完全一樣,都是“內爆式”而且其外部尺寸資料也基本上一樣。科學家花了好幾個小時進行檢查與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柳丁”很有可能是因為氣壓計出了問題,而沒有能夠激發引爆裝置,從而使爆炸失敗。在得出了這一結論後。科學家對“橄欖”上的氣壓計進行了檢查。跟隨前來的工程師還在上面安裝了一個並聯地氣壓計。只要有一個氣壓計能夠正常工作,就可以引爆原子彈。

    “我們可以用生命擔保!”工程師幾乎就差拿自己的祖宗十八代來發誓了。“這次絕不會出問題。如果炸不響,你可以槍斃我!”

    羅雲沖

    沒有說什麼,他可不會去槍斃帝國最優秀的工程師。而且誰也不想出故障,工程師已經盡到了全力。出了問題。這不能怪任何一個人。

    “我們晚上再做一次檢查,準備用普通炸彈做幾次投彈測試。”

    “那麼,能夠保證明天一早讓轟炸機出發嗎?”羅雲沖直接問了出來。

    “完全可以。到時候我跟隨轟炸機一起出發。由我來解除保險,並且在投彈前做最後一次檢查,肯定不會有問題。”

    “那好,我讓人給你準備飛行服,明天你就跟轟炸機一起出發。”

    事情就這麼確定了下來,當天晚上。工程師還將氣壓引爆系統安裝到了幾枚普通炸彈上。讓轟炸機帶著這些炸彈飛到古巴南部海域上空,進行了實彈投擲試驗。投下的幾枚炸彈都成功在空中被引爆。

    羅雲沖一直就守在機場,他甚至讓參謀把指揮中心轉移到了這裡來,他這次要親眼看著轟炸機起飛,並且等待轟炸機發回成功地報告。

    氣象偵察機在淩晨三點半就出發了,仍然是各有兩架飛往費城,波茨菲爾德,以及克利夫蘭。轟炸順序仍然沒有改變,而執行轟炸任務的轟炸機將在天亮後,也就是氣象偵察機發回了報告之後再出發,以保證工程師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原子彈地檢查工作。

    天色微微亮起來的時候,運載著“橄欖”的轟炸機滑上了跑道,偵察機已經發回了消息,費城上空天氣良好,雖然有可能會在上午變得不適合轟炸,但是仍然有機會投下原子彈。羅雲沖命令轟炸機立即出發。

    至於轟炸哪個目標,還要由費城上空地天氣會不會出現變化來決定。

    到了九點半,也就在轟炸機已經出發了大概三個小時的時候,偵察機發回報告,費城上空的天氣開始惡化,很有可能不再適合投下原子彈。收到了消息後,羅雲沖當機立斷,命令轟炸機前往天氣晴朗地波茨菲爾德。

    上帝再次庇佑了費城,這次輪到波茨菲爾德倒楣了。後方。羅雲沖仍然無法確定能否在波茨菲爾德投彈成功,至少在收到了轟炸成功的報告之前,他不敢下任何結論。

    到十二點半左右,羅雲沖有點急躁不安了。按理說。轟炸機在十二點二十分左右就應該到達波茨菲爾德上空了,而且偵察機也沒有發回天氣變化的報告,那麼現在就應該投下原子彈了,為什麼還沒有報告?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羅雲沖的情緒也越來越激動,已經失敗過一次,絕不能再失敗一次了。這十分鐘的時間,對羅雲沖來說,絕對是最為漫長的十分鐘!直到十二點四十三分,前方地偵察機才發回了“紅色”信號,這是轟炸取得了圓滿成功的代號。到此時,羅雲沖才長出了口氣,而他同時也才發現,汗水已經濕透了他的襯衣。

    根據後來執行這次轟炸任務的郭孝賢上校回憶,當時轟炸機在到達了波茨菲爾德上空的時候,投彈點上方的雲層很厚,轟炸機連續四次進入,投彈手都沒有能夠看到地面上的瞄準點,也就是波茨菲爾德市中心的那棟大鐘樓。當時差點就要放棄投彈,準備前往第三個目標,也就是克利夫蘭。最後,郭孝賢決定再飛一次,在第五次到達目標上空的時候。投彈手看到了地面上的目標,隨即就投下了原子彈,轟炸機上記錄的投彈時間是十二點四十分。

    美國華盛頓時間。唐曆29年8月22日12點43分,波茨菲爾德遭到了原子彈轟炸。根據美國政府記錄,當時該城有人口229842人,其中87452人當場死亡,112643受傷,其中絕大部分都在轟炸後十年之內死亡。城區噴八成以上的房屋遭到了破壞,爆炸投影點附近2500米範圍內幾乎無人生還!

    根據唐帝國後來公佈的資料,投在波茨菲爾德的“橄欖”的爆炸當量達到了25000噸TNT的威力。這一資料是比較準確的,而且也證明瞭“內爆式”對核材料的利用率要比“槍式”高得多。當時“橄欖”只裝了12公斤的鈈239,理論爆炸當量只有35000噸。

    很明顯。不管是在哈里斯堡,還是在波茨菲爾德,這兩次轟炸行動實際上都帶有很大的實驗味道。這主要就是唐帝國沒有在將原子彈投入實戰之前,進行實彈實驗。這也算得上是當時的特殊情況吧,畢竟為了儘快結束戰爭,將實彈用於實驗。這是相當浪費的。可問題是,對於核武器來說。兩次“實驗”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在損失了一枚原子彈的情況下,實彈與實驗裝置試爆都顯得異常的關鍵了。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唐帝國一供進行了2837次核實驗,直到全球所有核大國都簽署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之後,唐帝國才結束了核子試驗,而唐帝國是最後一個簽署該條約的國家。自核武器誕生之後。哈里斯堡與波茨菲爾德也是唯一遭到過核武器打擊的城市。在這兩次轟炸之後。

    所有的國家都已經認識到,核武器的出現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將人類推到了毀滅的邊緣!

    戰後,新成立的帝國空軍在1152中隊的基礎上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戰略核轟炸部隊,而且隨著冷戰的爆發。該部隊一直是帝國戰備率最高的部隊。而成立與領導該部隊的就是帝國首任空軍司令羅雲沖大將。

    從很大程度上講,羅雲沖是反對使用核武器,即使是在戰後,他也是帝**隊內少數幾個反對核軍備競賽的高級將領之一,只是作為一名軍人。羅雲沖沒有選擇的餘地,在軍人的職責與自己的理想之間,羅雲沖只能選擇譴責。

    而對於在完成了兩次核轟炸任務之後的羅雲沖來說,此時他是最輕鬆的。帝國的原子彈都已經投了下去。他再也不需要承擔壓力了,至於戰爭會不會結束。會在什麼時候結束。就不是由他這名軍人來決定的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13 12:5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