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匿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閃爍]海魂[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匿名
狀態︰ 離線
1431
匿名  發表於 2013-4-1 01:31:05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十九節乘勝前進

 十艘驅逐艦按照順序散開,同時完成了轉向工作。當他們開始向美艦隊沖去的時候,速度已經達到了35節。這是“城市”級驅逐艦的最大速度,其中幾艘驅逐艦也都在外作戰一年以上,為了跟上編隊的速度,這幾艘驅逐艦的鍋爐都是超負荷運轉。

    帝國海軍的驅逐艦一直不怎麼重視速度,自從現代意義上的驅逐艦出現之後,帝國海軍就沒有造出過世界上最快的驅逐艦,這大概與早期帝國海軍不太重視魚雷有一定的關係吧,因為驅逐艦本身就是從魚雷艇發展而來的。相反,帝國驅逐艦更注重適航能力,以及續航能力,這也與帝國有大量的海外領地,需要大量的驅逐艦去維持海外領地的安全有關係吧。

    在大戰中,有好幾種驅逐艦的速度超過,或者接近40節,而帝國海軍在大戰期間批量建造了數百艘的“城市”級驅逐艦的最大速度也就只有35節,而且在滿載的情況下,往往還達不到35節。這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而且也導致帝國驅逐艦在海戰中很少有成功的魚雷攻擊,反而是在護航作戰中表現突出。這大概也正是因為帝國海軍對驅逐艦的定義,以及使用方式與別的海軍不太一樣吧。當然,這並不能否認帝國海軍驅逐艦擁有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特別是在使用了650重型氧氣魚雷之後,“城市”級驅逐艦一躍成為了當時魚雷攻擊能力最強悍的驅逐艦之一。

    “將軍,驅逐艦編隊沖上去了。”

    “壓制敵戰列艦,讓巡洋艦也參加炮戰,重點打擊敵戰列艦上的副炮群!”常薦新也在關注驅逐艦編隊的行動。此時,對驅逐艦威脅最大的就是戰列艦上數量眾多的副炮,反而是那些射速慢的主炮難以對驅逐艦構成威脅。

    “不對勁,怎麼美艦沒有炮擊我們的驅逐艦?”

    “他們的巡洋艦在哪?難道都被打光了,還有怎麼戰列艦上地副炮沒有開火?”

    常薦新朝那兩艘美軍戰列艦所在的方向看了過去,果然。美軍戰列艦上並沒有出現密集的炮口閃光,這就說明美軍戰列艦上的副炮沒有開火。他也很是疑惑不解,難道美軍戰列艦沒有發現逼近的驅逐艦嗎?如果發現了,那麼肯定要拼命阻止驅逐艦靠近,戰列艦再厲害,也絕對承受不住魚雷,特別是重型魚雷的打擊。難道美國人想不開,想尋短見了?

    第2驅逐艦編隊的指揮官也很是驚奇。在距離美艦隊還有大概5海裡的時候,他們仍然沒有遭到打擊,這已經到了發射魚雷地理想距離了。看到美艦隊沒有抵抗,指揮官就沒有急著下達發射魚雷的命令,而是繼續逼近美艦隊,直到距離1號敵艦大概3海裡,距離2號敵艦也只有3海裡多一點的時候,十艘驅逐艦才紛紛發射了所有的魚雷,隨即就全速轉向,脫離了戰鬥。

    “攻擊成功了。美軍仍然沒有反應。還在繼續向西航行,速度也沒有變化,該死的。難道他們都是瞎子?”

    “全力炮擊,別管那麼多!”常薦新朝那名大呼小叫的參謀瞪了一眼,然後對航海參謀說道,“航向向被偏20度,拉近一點,不然打不穿敵艦的裝甲。”

    此時,常薦新已經意識到,肯定是美戰艦上的雷達有問題,從炮戰開始,美戰艦的還擊就相當弱小。幾乎跟沒有還擊一樣。在巡洋艦的對轟中,美巡洋艦地炮擊精度也很糟糕,不像是在雷達引導下開火,而是由瞭望員在盲目地指揮炮戰。而現在驅逐艦逼近發射魚雷,美戰艦竟然沒有任何規避舉動,毫無疑問,美戰艦上的雷達有問題,不然早就發現了逼近的驅逐艦了。

    第23區逐艦編隊發射魚雷的時間是一點十三分,對速度超過了05節的魚雷來說。3海裡的距離大概只需要3分鐘時間就能跑完,算上美軍戰艦仍然在向西航行的速度,實際上只需要兩分半鐘左右的時間,魚雷就能命中目標。“南寧”號上的一名參謀就在計算時間,如果能夠有幾條魚雷命中美軍戰列艦的話,那這場戰鬥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一點十六分剛過,1號敵艦被第一條魚雷命中,接著在十秒鐘之內,1號敵艦至少發生了數次爆炸。一點十七分,2號敵艦被魚雷命中,在不到十秒鐘的時間內,這艘敵艦也被數條魚雷命中。

    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常薦新向通信參謀看了過去。

    “密集攻擊,驅逐艦發射魚雷的距離很近,設定地扇射角很小。”通信參謀一邊說著,一邊聳了下肩膀。

    常薦新微微皺了下眉毛,也就沒有多問。

    一般情況下,驅逐艦發動魚雷攻擊的時候,對魚雷的扇射角是有嚴格規定的,而最低標準就是在到達目標航線的時候,兩條魚雷的間隔距離是敵艦投影長度的一倍,不然就無法保證魚雷命中敵艦。這只是極端情況,而在條件允許的時候,驅逐艦的艦長會將扇射角設定得更小一點,以保證有多條魚雷能夠命中敵艦。另外,這也是為什麼驅逐艦上一般要設至少兩具魚雷發射器,而且每具魚雷發射器上地魚雷發射管之間的夾角是可以調整的,以及在攻擊時,要發射所有魚雷的主要原因。

    實戰中,魚雷的命中率比炮彈還要低,如果敵艦發現及時,並且採取的正確的規避動作,運氣又足夠好的話,往往能夠避開魚雷攻擊。在太平洋戰場上,當時還隸屬於第一特混艦隊的“興凱湖”號航母就曾經連續避開了20多條魚雷。可同樣的,只要被魚雷命中,那麼戰艦不沉也會重傷。而為了提高威力,魚雷往往都採用大裝藥,而且使用的都是比普通黃色主要威力大得多的高能**。

    “將軍,命中報告。”

    常薦新長吸了口氣,接過了參謀遞來的報告。

    在瞭望員觀察到的結果中,1號敵艦至少被六條魚雷連續命中,而且命中點都在左舷。2號敵艦也被至少5條魚雷連續命中,全部在左舷。650重型魚雷的裝藥量超過了400公斤。而且是高能**,一條就足以摧毀一艘航母了,就算“蒙大拿”級戰列艦的防魚雷能力更強,也無法承受住這麼猛烈的打擊。更重要的是,魚雷全都命中左舷,必然導致戰列艦左舷地艙室嚴重進水,從而使戰艦左傾。這樣一來,就算美艦開火還擊。可主炮的仰角是有限制的,在左傾的情況下,很難達到最大仰角,也就很難提高主炮的射程。

    “報告,敵艦開始減速,而且正在向左側傾斜。”

    “需要讓驅逐艦再發動一次魚雷攻擊嗎?”立即有參謀提出了建議。

    “先別急,讓第2驅逐艦編隊做好攻擊準備。”常薦新放下了手上的紙條,“靠上去,儘快收拾掉這兩艘戰列艦。”

    戰鬥的進展速度不但超過了常薦新的預料,連在天上觀戰地屠健君與水自清兩人也都驚訝不已。特別是在魚雷命中了敵艦的時候。兩人還都認為自己看花了眼呢。難道美國人真是想尋短見嗎?

    海面上,六艘“新省會”級戰列艦迅速的靠近了美艦,隨即就開始減速。炮擊也越來越準確了。炮彈不斷地砸在美艦周圍的海面上。時不時會有幾發炮彈落在戰艦上。美艦的還擊相當虛弱,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還擊,完全就是一副任人宰割的樣子。

    炮戰距離到了5海裡,也就是大概9000碼左右的時候,基本上進入了直射距離。雖然26式穿甲彈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是命中率卻提高了不少,而且總會有炮彈打中要害部位,打中裝甲薄弱地部位,在美艦無法進行還擊地情況下,近距離戰鬥的效率要比遠戰高得多。

    此時。常薦新也不再擔心美艦的威脅,兩艘“蒙大拿”級上地主炮都成了啞巴,根本就無法威脅到他的戰艦,近戰也不再是個問題了。

    “將軍,看樣子,美軍似乎已經放棄抵抗了,我們要不要派人去繳獲這兩艘戰艦?”

    常薦新一愣,朝那個提出了建議的參謀看去,然後就笑著搖了搖頭。這其實是個很讓常薦新動心的提議。在“珊瑚海大海戰”中,第三特混艦隊就繳獲了兩艘美軍的戰列艦,從而使常薦新一戰成名,甚至成為了帝**民心目中的英雄。可是現在官兵們都只想著早點回家,早點結束這場戰鬥,早點看到遠在萬裡之外的親人。暫且不說繳獲這兩艘美艦會遇到多大的危險,在繳獲之後,還得為其修復受損的艦體,還得設法拖回帝國,這肯定是件麻煩事,而且肯定是第三特混艦隊的麻煩事,別地特混艦隊不會幫忙。那麼,第三特混艦隊就得繼續留在戰場上,官兵們也就回不了家。如果在行動中有官兵犧牲的話,那該怎麼向他們的親人解釋呢?

    沒有任何懸念的炮戰,應該說是炮擊,從一點四十四分持續到了兩點半,六艘戰列艦各打出了兩百多發穿甲彈,兩艘美艦也都奄奄一息了。最後,在確定美艦已經徹底停止了運動,而且其左舷上的所有副炮與高射炮都被摧毀之後,為了儘快結束戰鬥,常薦新命令第2驅逐艦編隊裡的四艘驅逐艦發動了最後一次魚雷攻擊。四艘驅逐艦各發射了10條魚雷,最終解決了這兩艘註定會完蛋的戰列艦。

    三點過五分,1號敵艦,也就是“路易斯安那”號從海面上消失了。沉沒前,這艘戰艦一共挨了16條魚雷,超過100發的穿甲彈,以及難以計數的小口徑炮彈。全艦2789名官兵中,只有217人被第三特混艦隊救起,其餘全部陣亡或者失蹤。

    三點十二分,2號敵艦,也就是“羅德島”號在發生了大爆炸後,分成兩截迅速地沉入了海底。沉沒前,這艘戰艦一共挨了17條魚雷,超過100發的穿甲彈,以及難以計數的小口徑炮彈。全艦2240名官兵(因為“路易斯安那”號是旗艦,所以多了幾百名官兵)中,只有197人獲救,其餘的全部陣亡或者失蹤。

    另外,還有12艘驅逐艦,4艘重巡洋艦被擊沉,另外2艘逃跑的重巡洋艦也在天亮後被第一艦隊的轟炸機追上後給幹掉了。這16艘戰艦中,一共有2164名美軍官兵獲救,其餘的全部陣亡或者失蹤。

    此役,第三特混艦隊只有三名驅逐艦上炮手因為火炮炸膛而負傷,無一陣亡。另外有兩艘巡洋艦挨了幾發小口徑炮彈,並無嚴重損傷,甚至連輕度損傷都算不上。

    三點不到,在兩艘美軍戰列艦開始沉沒的時候,常薦新就下令打撈落水人員。與以往一樣,落水的美國海軍官兵都得到了應有的救援與幫助。

    與陸軍不一樣,海軍,特別是艦隊官兵對敵人並不是完全仇視,而且在戰鬥結束之後,都會主動營救對方的落水人員。這是海軍的傳統之一,早在風帆時代,任何一國的海軍戰艦就承擔起了救援戰敗對手人員的責任,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傷亡。這大概也與海軍的戰鬥性質有一定的關係吧,因為在海戰中,不管是炮戰,還是航空作戰,交戰雙方的官兵都不是面對面的與敵人作戰,也就很難見到鮮血淋漓的場面,更不會像陸軍步兵那樣,需要將刺刀捅入敵人的身體來殺傷敵人。因此,海軍官兵一直嚴格遵守著交戰原則,那就是在戰鬥結束後,要盡一切可能救援對方失去戰鬥力的軍人,而且給予其應有的待遇。

    打撈工作持續到了天亮,常薦新沒有忘記將殲滅美軍艦隊的消息發給談仁皓。而對常薦新來說,這場戰鬥並不是很過癮,因為從一開始,美軍就沒有什麼像樣的還擊,甚至沒有做好戰鬥準備。當時常薦新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難道真如參謀們所說的那樣,美軍是在自尋短見嗎?
匿名
狀態︰ 離線
1432
匿名  發表於 2013-4-2 01:55:14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十節凱旋

殲滅美軍大西洋艦隊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了回去。最先得到消息的是正在百慕大島上組織陸戰隊攻打漢米爾頓港的韓紹鋒,隨即遠在京斯敦的羅雲沖也收到了消息,在天亮前,也就是帝國本的時間八日傍晚的時候,甘永興與聶人鳳也收到了這一重大捷報。

    對韓紹鋒來說,現在他可以放心大膽的攻打百慕大群島了,只要艦隊繼續為他提供防空掩護,阻擋美軍的岸基轟炸機,直到他修好了島上的機場,就沒有別的任何力量能夠威脅到他。至於島上的那點美軍,韓紹鋒還真沒有放在眼裡,而且在大西洋艦隊完蛋之後,防守百慕大群島的美軍還有鬥志嗎?

    對羅雲沖而言,幹掉了大西洋艦隊的意義就要重大得多了。首先他不需要再為後方航線的安全擔心,甚至不需要為大西洋上的運輸航線擔心,除了潛艇之外,美軍已經沒有幾艘像樣的戰艦了。其次,他不再需要考慮為艦隊,甚至為陸戰隊提供大量的作戰物資,而可以將運力用來運送更多的燃燒彈,轟炸機,以及各種保障物資與設備,甚至還可以分一部分運力給古迅雷,讓古迅雷在墨西哥戰場上能夠推進得更快一點。第三,隨著巴哈馬群島上的機場建成,再加上部署到百慕大島上的護航戰鬥機,現在羅雲沖的轟炸機可以對付波士頓以南的任何一個美國的城市,而不需要擔心是否能夠得到護航掩護的問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艦隊在殲滅了所有的敵人後,制海作戰已經是次要行動,艦隊可以轉為對陸作戰,至少可以出動艦載戰鬥機為轟炸機群護航,這不但提高了轟炸機群的打擊範圍與打擊能力,同時還增強了打擊美國本土的力量。

    對帝國海軍而言。這次勝利的意義就更為重大了。美國大西洋艦隊是最後一支可以在海上與帝國海軍艦隊作戰的部隊,隨著大西洋艦隊覆滅,帝國海軍已經成為了唯一一支可以控制全球海洋的海軍,至少在未來二十到三十年之內,沒有任何一支海軍能夠威脅到帝國海軍地地位,整個世界的海洋都在帝國海軍的掌握之中。這也是自三百多年前,帝國海軍擊敗了歐洲各國海軍之後,首次控制全球海洋!

    擊敗了最後一個敵人後。海軍已經贏得了海上戰爭的最後勝利,這對於當時比較緊張的陸海關係,以及與即將成立的空軍,國防部有牽連的問題時,都給了海軍更多的砝碼,讓海軍地地位得到了提升。這至少可以讓聶人鳳在首相面前有更多的底氣,為保證戰後海軍的利益提供幫助。

    海軍的戰鬥並沒有結束,擊敗了海上的敵人並不等於就擊敗了所有的敵人。在殲滅了大西洋艦隊之後,海軍該何去何從,成為了當時一個焦點問題。另外海軍在接下來的戰爭中還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這也是所有人都關注的。這些問題實際上都直接關係到了戰後帝國海軍的發展。即在控制了全球海洋之後,帝國海軍地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由海到陸”地海軍發展思想就是在這個時候由聶人鳳親字提出來的,該思想的核心就是將艦隊部署到敵人地家門口去。利用海軍關上敵人的大門,將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從而確保帝國的根本利益。

    表面上,這套軍事思想與風帆時代帝國海軍的發展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當時帝國海軍也是殺到了敵人的家門口,把敵人堵死在自家的院子裡,從而達到了控制全球海洋,並且維持了長達近2個世紀的海上霸權。可是從根本上講,這兩種海軍思想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在風帆時代,海軍的敵人就是敵人的海軍。這話說起來有點拗口。卻是不爭的事實。而當時所謂的“到敵人家門口去”的戰術思想的核心是通過封鎖敵艦隊駐紮的港口,將敵艦隊堵死在港口裡面,從而控制海洋,其本質是要控制海洋,而不是通過海洋來控制陸地。在聶人鳳提出的這套海軍思想中,核心是在控制了海洋之後,前去控制陸地,也就是說,從海上出發。去控制陸地才是真正的目的。這種本質上的區別就決定兩種海軍發展思想有著明顯的區別。

    當時,聶人鳳提出的海軍發展思想也正好切合了帝國未來的利益。在擊敗了幾乎所有的海上強國之後,帝國海軍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對手。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海上向帝國挑戰,全世界的海洋都在帝國的掌握之中。可是,這並不表示帝國沒有了對手與敵人,很明顯,帝國與德國遲早要分道揚鑣,甚至有可能成為敵對雙方。那麼,海軍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通過分割俄羅斯,加上波斯帝國所起到的緩衝作用,帝國與德國很難在地面上直接對抗,因此,沖在最前面的仍然是海軍。德國並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就算有世界上最多的潛艇,可是潛艇最多只能破壞制海權,而不可能控制制海權。因此,德國海軍根本就不佩成為帝國海軍的對手。那麼,帝國海軍的下一個任務自然是去壓縮所有對手的生存空間,用聶人鳳的話來說,將前線推進到敵人的海岸線上。

    當時,帝國與德國還沒有翻臉,因此聶人鳳的這一主張也不是很明確,帝國首相更不會大張旗鼓的宣揚進攻性的海軍思想。可是聶人鳳的目光相當長遠,可以說,他當時提出的海軍軍事思想為戰後數十年帝國海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成為了帝國海軍數十年來一直是唯一的全球性海軍奠定了基礎。

    最無法肯定的還是聶人鳳這套海軍軍事思想的適用性,因此就需要在戰爭結束之前,通過實戰來檢驗,並且在戰爭中找出毛病,加以改進與完善。這就是帝國海軍在戰爭末期的任務:從海上出發,將戰線推到敵國的海岸線上去!

    殲滅大西洋艦隊,而帝國海軍轉型鋪平了道路,在沒有海上敵人之後,海軍可以將所有的力量都用於檢驗新的軍事思想。從這個角度看。聶人鳳能夠在這個時候提出海軍的新思想,也正是因為聯合艦隊擊敗了最後一個對手,奪取了最後一片海洋的制海權。這就是擊敗大西洋艦隊對帝國海軍產生的重大影響。

    當然,對帝國而言,擊敗大西洋艦隊的意義也非常重大,特別是對帝國內部的一些人來說,在大西洋艦隊從海上消失之後,就再也沒有理由提出與美國媾和。

    在28年的時候。帝國內部就出現了很多不一樣的聲音,在要不要徹底擊敗美國,以及用什麼方式擊敗美國的問題上,就連薛希嶽都無法壓住反對者的聲音。當時最悲觀的估計是戰爭還要持續3年以上,才有可能最終擊敗美國。而對大部分帝國的百姓來說,再承受3年的戰爭之苦,這明顯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其他國家都開始紛紛轉型,德國與波斯隔岸觀火,甚至連很多戰敗國都開始了戰後重建工作的時候。大多數的帝國百姓都認為。應該儘快結束戰爭,恢復平常秩序,而不是一直將帝國的資源用於戰爭。帝國也沒有義務單獨去擊敗美國。

    對於國內民眾的反對,薛希嶽是不可能用強權鎮壓的。當時薛希岳本人也清楚,戰爭拖下去對帝國沒有任何好處。與德國,波斯的談判毫無進展,這兩個國家擺明瞭作壁上觀,都希望用美國這個戰爭泥潭來拖垮唐帝國,從而在戰後的世界中獲得更大的發言權。甚至連波斯帝國這個唐帝國地傳統盟友都不願意大規模地介入對美戰爭,只是承諾為帝國提供更多的石油等戰爭資源。德國就更不用說了,在唐帝國做出了很多重大讓步之後,都不願意出兵美洲。而是把錢花去建造更多的戰艦,想與唐帝國爭奪世界霸權。

    在要不要徹底擊敗美國的問題上,薛希嶽也很猶豫。毫無疑問,如果留下一個完整的美國,那麼要不了30年,也許20年之後,美國就將再次成為帝國的頭號對手,其威脅性甚至比德國還要大。如果不能徹底擊敗美國,或者是讓美國無條件投降的話。那麼就不可能分裂美國,也就達不到徹底解決威脅的目的。

    對政治家來說,犧牲多少軍人是次要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投入與收益誰更大一點。這是個很難以衡量的問題。徹底擊敗美國的投入肯定相當巨大,可收益也絕對不小。如果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問題,那麼薛希嶽就很難做出決定了。

    當時,最理想的結局就是美國意識到他們已經徹底的輸掉了戰爭,因此無條件投降,這樣就可以避免讓帝國付出更大的戰爭代價,而且還能夠把德國與波斯排除在美國之外,從而打擊這兩個潛在的對手。可問題是,要怎麼才能夠讓美國意識到已經輸掉了戰爭,而且讓美國總統知道,不投降,美國就將被徹底的摧毀呢?

    殲滅大西洋艦隊是一個契機。雖然美國國土遼闊,本土資源極為豐富,在不依靠海外資源的情況下都能夠堅持下來,但是美國本身仍然是一個海洋型的國家,而且是眾多大國中唯一一個面向兩大洋的國家,其最發達,繁榮,工業與人口最集中的就是東部沿海地區,失去了海軍的保護,美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就如同一個沒有穿鎧甲的士兵,根本就沒有任何安全可言。

    十二月中旬,薛希岳的秘密特使就去了哥倫比亞,當時哥倫比亞還沒有加入同盟國集團,是戰爭中的中立國,唐帝國與美國都在這裡設有大使館。也就是說,這時候薛希嶽就在設法與美國接觸,希望美國能夠理智的選擇投降,而不是頑抗到底。這也是第一次就美國投降的問題,雙方進行了正式的秘密談判。當時談判是嚴格保密的,帝國內閣知道談判這件事的人不超過5個人,而且戰後帝國政府也一直沒有公佈相關的檔,至於雙方談了些什麼,外界流傳的都只是傳聞而已。

    美國大西洋艦隊被殲滅,也是大戰的重大轉捩點之一。從此開始,美國失去了任何戰略反擊能力,完全轉為被動挨打。表面上,殲滅大西洋艦隊與戰略轟炸沒有太大的聯繫,可實際上,正是在大西洋艦隊被幹掉之後,帝國陸海兩軍的重點就全部轉移到了戰略轟炸上來,也正是通過大規模的戰略轟炸,最終讓美國全面轉入了本土的戰略防禦作戰。在後來持續了數個月的戰略轟炸之中,美國從始至終都沒有進行任何有效的反擊。因此,在大西洋艦隊被殲滅之後,戰爭正式進入了收尾階段,也就是所謂的戰爭末期。

    這是談仁皓在大戰期間指揮過的最後一次海戰,也是他在帝國海軍中,以前線司令官的身份指揮的最後一次戰鬥從21年戰爭爆發,到28年底,在七年零四個月中,談仁皓指揮了大大小小數十次戰鬥,幾乎參加了所有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海戰。雖然談仁皓並沒有指揮殲滅大西洋艦隊的兩場戰鬥,但是他卻是這場戰役的帝國艦隊總指揮官。對他來說,這也算得上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吧。

    與談仁皓輝煌的結局相對應的是斯普魯恩斯的慘澹收場。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斯普魯恩斯在海戰中隨同“中途島”號航母一起殉國了,可他並沒有陣亡,而是被救了起來,並且在次日就到了紐約。這也是斯普魯恩斯指揮過的最後一次戰鬥,敗得最慘的一次戰鬥。當然,歸根結底,失敗的責任並不在他的身上,他只不過是一顆任人擺佈的棋子而已。

    延續了七年零四個月的大規模海上戰爭也就此結束,談仁皓在十日的時候就收到了率領艦隊返回帝國的命令,可是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並沒有在此時結束,其他的方的戰火還在繼續燃燒著,這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由羅雲沖指揮的對美戰略轟炸!
匿名
狀態︰ 離線
1433
匿名  發表於 2013-4-2 01:55:38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十一節全面轟炸

在帝國海軍艦隊取得了最後勝利的時候,海軍的承諾也正在逐步兌現。

    從28年下半年開始,帝國海軍就將重點放到了後勤保障上來,當時幾乎所有大型戰艦的建造專案都被取消,或者是終止。同時,軍購專案也做了重大調整,而在海軍的發展中,建造商船排在第一位,隨後是彈藥,戰機,後勤保障船隻,基地維持與擴大,人員培訓。這些都屬於後勤保障的範圍。也就是說,從28年下半年開始,帝國海軍就不再擴大艦隊規模,而是為其他的軍種,或者是兵種服務。

    當時帝國在商船方面也採用了標準化的建造模式,其建造方式與美國的“自由輪”,“勝利輪”比較類似,即大量採用標準零件,標準技術,以及標準工藝提高建造效率,承擔商船建造工作的船廠的工人也是輪番作業。在25年,也就是戰爭最緊張,最需要擴大運輸能力的時候,一艘運載能力近萬噸的商船的船臺建造週期不到三個月,到26年,這個時間縮短到了一個半月,其中在26年底下水的“乙1127”號萬噸輪只花了38天的時間就完成了船臺建造工作,隨後進行了6天的棲裝,就正式投入了航運。

    在整個戰爭期間,帝國一共有十多家造船廠,數十個船臺在日夜不停的建造著萬噸輪,帝國的海運實力也是翻著筋斗增長。戰爭爆發前,帝國海軍只有126艘軍用貨輪,另外還有2148艘商船,登記總載重噸為2164萬噸。到24年。帝國海軍已經擁有了1231艘貨輪,商船達到了3741艘,登記總載重噸為4317萬噸。到27年底,帝國海軍擁有2142艘貨輪,商船4572艘,登記總載重噸為6412萬噸。到了28年6月底,登記的總載重噸已經超過了7000萬噸!

    表面上,這個數字相當的龐大。可是實際上,從27年開始,也就是隨著帝國將戰線向前推進的時候,商船的損失數量開始增加,同時需要承擔地海上運輸工作也急劇增加。按照當時帝國統計的結果,到27年底的時候,至少需要12000萬載重噸的運輸能力才能夠滿足所有的海運要求,可實際上,當時只有不到7000萬載重噸的運輸能力。而隨著進攻美洲大陸的戰鬥開始,特別是在展開對美戰略轟炸之後。需要的總載重噸將達到15000萬噸。如果考慮到今後進攻美國本土,在美國打一場地面戰爭的話,那麼需要的總載重噸將超過20000萬噸。而到28年6月底。海運能力甚至不到需要的一半!

    為了緩解海運的壓力,除了繼續建造更多的運輸船之外,其他的辦法也是不可少的。比如,當時帝國就與德國,波斯達成了物資切換式通訊協定。即帝國向這兩個國家提供物資援助,然後將交換獲得的物資運送到前線去,這樣就縮短了後勤保障線路的長度,大大降低了對海運的要求。

    當時唐帝國與波斯帝國達成了好幾項長期以貨易貨地貿易協定,即唐帝國向波斯帝國出售地所有武器裝備,以及其他的物資都不需要波斯帝國用硬通貨支付。而只是需要用等價的物資支付。主要地物資就是石油,以及精煉後的汽油,柴油,重油等。這些物資都直接在波斯帝國的港口裝船,走地中海一大西洋航線,將物資直接送到前線去。可以說,在28年的時候,不管是艦隊,還是航空兵。以及地面的坦克車輛,燒的燃料幾乎都是直接從波斯帝國運來的,而不是從帝國本土運來的。而從亞歷山大港,或者是貝魯特港到聖地牙哥的航線長度只有從帝國本土到巴拿馬城的航線長度地三分之一,僅此一項,就至少減少了上千萬載重噸的海運需求。

    同樣的,帝國與德國也有類似的協議。當時德國欠下了巨額的戰爭債務,而帝國就是德國的最大債權國。雖然大部分的債務都屬於長期債務,但是德國總得償還欠債。為了緩解前線的壓力,帝國通過削減部分債務,讓德國接受了易貨抵債的償還方式。即直接向帝國提供物資來償還欠債,而這些物資都是直接運送到了美洲前線地。從28年初到28年6月底,德國就提供了大概55萬噸的彈藥,20萬噸的食品,5萬噸的藥品以及生活用品。這些物資都是直接走大西洋航線運到美洲戰場的,這至少減少了數百萬載重噸的海運需求。

    通過這些辦法,海軍的海運能力暫時還能夠滿足前線的基本需求,可是要達到最大需求,那還得建造更多的運輸船,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就成為了帝國海軍28年6月之後,直到戰爭結束時最為重要的工作。當時,聶人鳳定下的28年下半年造船計畫中,光是萬噸輪就需要建造至少750艘,而且還得做好在29年上半年建造1500艘的準備工作。雖然商用船隻的建造難度要比戰艦低得多,可是要在一年內建造2250艘萬噸輪,恐怕當時還真沒有人敢相信這會最終實現。

    除了海運之外,其他的後勤保障工作也成為了海軍在戰爭末期的重要任務。比如彈藥生產。

    當時,陸軍的彈藥生產是無法滿足戰爭需要的,而且一直以來,就是海軍負責戰略部隊的彈藥生產任務,而隨著戰略轟炸全面展開,對彈藥的需求量肯定會翻倍提高。當初在對日戰略轟炸的時候,海軍就多次嘗到了彈藥不夠的苦滋味,這次自然是早早就開始做準備了。

    27年下半年開始,為海軍提供彈藥的幾家大型兵工廠都開始擴大生產規模,其中以青島兵工廠最為積極,在27年就增加了三條生產線,其中兩條是燃燒彈生產線。同時還在英國建造了一條新的燃燒彈生產線。28年的時候,還將生產線建到了美洲,可以說是緊跟軍隊的步伐,向最近的軍隊提供彈藥支援。

    其他的幾家兵工廠也相當積極,在青島兵工廠開始向海外擴張之後,這幾家兵工廠也都採用“就近原則”,在前線戰區建立彈藥生產線,為軍隊直接提供彈藥。從而降低了海運壓力。比如,當時在聖地牙哥的燃燒彈生產線所需要的原料幾乎都沒有從帝國本土運送,汽油是來自波斯,鋼鐵來自歐洲與巴西,硫磺與硝石是本地產的,其他需要的一些特種原料都是從附近的同盟國採購的。

    為了給彈藥生產線提供原料,還在前線建立了大量的工廠。比如,用於生產硫酸與硝酸地化工廠,還有生產**的工廠,製造炸彈彈體的工廠等等。這些工廠後來都被轉交給了所在國。這實際上就是幫這些國家打下了工業基礎。其中很多工廠到現在還在繼續運作。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工廠是當年唐帝國為了擊敗最後一個敵人而建立的,就連建造這些工廠的唐帝國工人。以及在這裡工作過的工人都難以想到,數十年後,當初用來毀滅敵人的工廠竟然成為了當地發展的經濟動力與工業基礎,這也許是戰爭帶來的一點好處吧。

    基地的建設在當時沒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可是卻對戰後地世界格局產生了最重大的影響。比如,在唐帝國將巴拿馬劃為了海軍基地之後,巴拿馬運河就掌握在了唐帝國的控制之中。在京斯敦與聖地牙哥成為了海軍基地之後,牙買加與古巴就成為了唐帝國地附庸國,而且使唐帝國控制了整個加勒比海地區。戰後,大部分的軍事基地都被拆毀。或者是遺棄,或者是轉交給了當地政府改為民用,保留下來的都是大型軍事基地,特別是海軍基地。而且唐帝國在戰後還先後與這些軍事基地的所在國簽訂了租借條約。比如戰爭結束後不久,新成立的古巴政府就以每年一元的象徵性價格將當時用來臨時關押戰俘的關塔那摩軍事基地無限期的租借給了唐帝國,而聖地牙哥的租期也長達20年。當時古巴政府向唐帝國出租軍事基地的主要目地是要利用唐帝國的駐軍來穩定國內局勢,同時保證國家的安全,另外數萬駐軍給當地帶來的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的,畢竟軍人都要吃飯。穿衣,而且這些基本上都在本地採購。

    其他很多國家在戰後為了保證國內的穩定,並且保證國家的安全,都採取了相同的辦法。比如牙買加就將京斯敦租借給唐帝國50年,每年的租金也不過就10萬元而已。而駐紮在京斯敦唐帝**人每年能夠給當地帶來2000萬到數十億不等的經濟收入,再加上後來軍屬隨軍的政策出臺後,京斯敦簡直就成為了帝**人的頭號海外旅遊與度假勝地。

    通過在全球範圍內建立網路化的軍事基地,這也成為了帝國全球擴張的基本保證。可以說,建立海外軍事基地是唐帝國與軍事基地所在國共同利益的表現,可是誰也不會想到,正是唐帝國的再次全球擴張,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數百個軍事基地,最終導致唐帝國在戰後連續捲入了數次大規模局部戰爭,從而使唐帝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後勤保障中,還有很重要的一件工作,那就是人員培訓,特別是航空部隊的人員培訓,既包括飛行員,又包括地勤人員。

    在羅雲沖組建北美洲戰區司令部的時候,帝國航空兵中的轟炸機飛行員的數量是相當緊缺的。按照規定,完成了50次作戰任務的轟炸機飛行員都可以選擇退役,並且領取退役補償金。當時,有至少一半的飛行員選擇了退役,結果導致在羅雲沖需要擴大戰略轟炸機部隊的規模時,卻找不到足夠數量的飛行員!

    無奈之下,帝國海陸兩軍都只能用高薪反聘已經退役的飛行員重新服役,而治本的方式還是擴大飛行員的訓練機構,培養更多的飛行員。當時主要的培訓工作是由陸航負責的,可是戰略打擊部隊仍然在海軍的編制之內,而且該部隊肯定會參加對美戰略轟炸,所以海軍的人員壓力也不小,特別是在羅雲沖去陸航的時候帶走了大批的飛行員之後,海軍更需要抓緊時間培訓飛行員。

    因為航空兵遲早要**成為空軍,當時陸軍與海軍達成了協議,共同推進人員培訓,而不是由哪方單獨承擔人員培訓的壓力,畢竟這是吃苦不討好的事情,卻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按照聶人鳳與嚴定宇達成的口頭協定,陸軍負責六成五的人員培訓工作,海軍負責另外三成五。相對而言,海軍出的力不算最多,可是也相當重要。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都已經將羅雲沖頂到了最前面去。特別是在首相基本上明確不在美國打地面戰爭之後,陸軍與海軍統一了方向,統一了口徑,而能夠達到這個目的的,就只有羅雲沖的戰略轟炸!

    從十一月初到十二月底,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羅雲沖可以說是當時最忙碌的一個人了。十一月,戰略轟炸逐步走上了正規,特別是隨著巴哈馬群島上的機場陸續投入使用之後,戰略轟炸的範圍逐步擴大。同期,羅雲沖手裡的戰略轟炸機群規模也在穩步擴大。到十二月上旬的時候,羅雲沖已經掌握一支可以將美國東南部所有城市都炸成廢墟的強大打擊力量。

    當時,部署在前線的“鵬”式轟炸機達到了600架,其中一大半是新補充的。“狼鳩”式轟炸機超過了1200架,幾乎全是新製造的,或者是送回工廠進行過翻修的。另外,護航戰鬥機的改造工作也已經全面展開,至少有12個中隊的“遊隼”進行了改造,另外還有超過500架的“遊隼”正在接受改造。而按照哈飛方案進行改造的“遊隼”也將在十二月底之前投入實戰。

    準備工作陸續到位,十二月十日,也就是在談仁皓收到回國命令的時候,羅雲沖正式下達了“全面轟炸”的命令,對美戰略大轟炸全面開始了!
匿名
狀態︰ 離線
1434
匿名  發表於 2013-4-2 01:56:14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十二節顯示決心

    十一日,羅雲沖手下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就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襲擊。用羅雲沖的話來說,這次轟炸行動不是要炸毀多少美國的工廠,炸死多少美國的軍人與工人,而是要顯示出帝國航空兵徹底摧毀美國的決心,要讓美國人意識到,如果不選擇投降,那麼他們的末日就即將到來。

    這次代號為“決心”的轟炸行動是由首相直接下達的,當然,首相只是提出了一個大概的要求,然後交給了羅雲沖,由羅雲沖具體組織實施。可以說,這是趁殲滅了大西洋艦隊的機會,再次打擊美國人戰爭決心的一次重大行動。

    具體的任務是在八日的時候送到了羅雲沖手裡的,當時羅雲沖也正在為聯合艦隊大獲全勝而高興呢,收到了從首相府發來的電報後,羅雲沖立即就明白了首相的意圖。美國政府肯定會封鎖大西洋艦隊全軍覆滅的消息,而真正能夠打擊美**民士氣的還是大規模的戰略轟炸。

    到十日的時候,羅雲沖已經完成了轟炸行動的部署與策劃工作。這次,他準備將能夠飛起來的所有轟炸機全都投入戰鬥。也就是說,他要一口氣投入1800架轟炸機,並且出動12個中隊的432架戰鬥機為這些轟炸機護航,同時對三座美國的大中型城市進行覆蓋式轟炸,用烈火燒毀美國人僅存的那一點點信心。

    後勤準備工作的壓力最大,不說別的,要在兩天內運送,儲備足夠的彈藥與燃料,這就足夠讓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後勤保障軍官頭痛的了。

    600架“鵬”式轟炸機。一架攜帶8噸燃燒彈,那就是480架“狼鳩”式轟炸機,一架攜帶0噸燃燒彈,那就是6000噸。另外,432架護航戰鬥機平均每架需要至少500公斤地彈藥,加起來也有數百噸了。這些彈藥如果都用載重5噸的卡車運送的話,可以裝滿2100輛卡車了。而這些物資都需要在兩天之內由港口運送到機場去,一輛卡車一天最多跑兩到三趟。前提條件還是得安排兩個司機輪番駕駛。因此,至少得出動500輛卡車來運送彈藥。如果算上在裝卸貨物時耽擱的時間,卡車出的故障等等,那就得至少安排800輛卡車運送。

    彈藥還是小問題,真正麻煩的是燃料。一架“鵬”式轟炸機一次將要消耗18噸燃料(如果減少彈藥攜帶量,甚至可以裝上22噸燃料),600架就需要10800噸燃料。一架“狼鳩”式轟炸機出動一次需要8噸燃料(實際上,很多時候為了提高航程,都會攜帶10噸燃料,減少純彈藥)。1200架就至少需要9600噸燃料。而按照羅雲沖當時部署的轟炸行動,需要準備14400噸燃料。432架戰鬥機還需要數百噸燃料。因此,總共需要運送近26000噸航空汽油!

    這些燃料都需要從港口運送到機場。在後方的大基地裡,比如在關島,都有直接地燃料輸送管道從港口連接到機場,可是在當時的前線地區,還沒有燃料輸送管道,只能夠依靠卡車運送。航空汽油極易揮發,很容易燃燒爆炸,比運送柴油與重油麻煩得多,都需要特種燃料運輸車輛運送。當時,在前線一共就只有1000部左右的特種燃料運輸車。而這點車輛是無法在兩天之內將所有的燃料都運送到機場去的,因此只能夠將汽油裝到油桶裡,用卡車運送。

    對任何人來說,這些後勤保障工作都是相當艱巨與煩瑣的,也幸虧當時羅雲沖手下有一批經驗豐富的後勤保障軍官,不然的話,恐怕早就亂套了。其實,這也反映出了當時前線戰場上的現實情況。

    真正參加轟炸行動的官兵並不是很多,包括地勤人員在內。也就不過5萬人而已,而在後方提供後勤保障服務地官兵,包括港口內地海軍官兵,加起來已經超過了15萬人。也就是說,3名後勤人員1名作戰人員。如果將地勤人員也算入後勤保障人員的話,那就是6名後勤人員1名作戰人員。表面上,這個比例很誇張,可是這卻是嚴重偏底的。在對日轟炸中,就算不包括運輸船隊地人員,這個比例也是10比1。而在歐洲的時候,甚至達到了12比1。也就說,當時羅雲沖手裡仍然嚴重缺乏後勤保障人員。

    另外,前線機場本身的儲備能力也是個大問題。特別是在古巴東南部地區,因為距離美國本土太近,經常會遭到美軍戰機的偷襲,計畫在前線機場修建的彈藥庫,燃料庫的工作都暫時擱置了下來。原本羅雲沖計畫修建地下彈藥庫與燃料庫,可是工程規模太大了,需要出動好幾萬的工程人員,陸戰隊根本就找不到這麼多工程兵,而且花費也相當巨大,隨著今後逐步奪取了制空權,把美國航空兵打爬下之後,地下倉庫的意義就不再明顯了。因此,韓紹鋒認為只需要堅持到擊敗美國航空兵,就可以在地面上修建彈藥庫與燃料庫,這不但方便,而且快捷,花費也不多。也就是說,當時前線機場最多只能儲備防空戰鬥機所需要的燃料與彈藥,而不會儲備太多的物資,以避免在轟炸中出現不必要地損失。

    後勤工作只能逐步完善,這是急不來的,當時羅雲沖也就只能夠因陋就簡,無法提出更高的要求了。實際上,等到戰略轟炸全面展開之後,後勤保障仍然是限制轟炸規模的主要問題。可以說,在轟炸走上正軌之後,羅雲沖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後勤保障上的問題,而不是去指揮轟炸行動!

    在加緊進行後勤準備的時候,行動策劃工作也在迅速展開。首先需要確定的就是轟炸目標。1800架轟炸機足以對三座大中型城市進行毀滅性的打擊了。當時羅雲沖也明確了轟炸要求,即挑選一座人口在50萬以上的大城市,兩座人口在20萬以上的中等城市,轟炸機分成三批,同時轟炸這三座城市。而到底挑選哪三座城市,這就是參謀應該去做的事了。

    最後確定的1號目標是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這是一座人口有80萬的大城市。600架“鵬”式轟炸機負責去摧毀這座城市,而為其護航的是部署在新普羅維登斯島上的五個中隊的戰鬥機。因為天氣對轟炸行動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十一日當天夏洛特的天氣惡劣,不適合轟炸的話。那麼轟炸“備用”目標,即亞特蘭大。亞特蘭大的價值實際上比夏洛特更大,只是之前已經遭到過幾次轟炸了,所以羅雲沖沒有將亞特蘭大當作頭號轟炸目標。

    2號目標是密西西比州的傑克遜。這是密西西比州的州府所在地,同時也是一座擁有30萬人口的城市。負責轟炸任務的是550架“狼鳩”,部署在古巴的三個中隊的戰鬥機為其護航。

    3號目標是新奧爾良,這是第五次轟炸新奧爾良,750架“狼鳩”集體出動,由四個中隊的戰鬥機護航。

    也同樣因為存在著天氣方面的不確定性因素,達拉哈西與蒙哥馬利為備選目標。而具體的轟炸任務將在十一日上午。由氣象偵察機確定了目標上空的實際天氣情況之後。在轟炸機群出發之前大概一個半小時下達。

    以往,羅雲沖都儘量把轟炸時間安排在夜間,或者是清晨。儘量避開美軍的戰鬥機。而夜間轟炸的效果也不錯,對護航的要求輕了很多。可是這次,羅雲沖明確要求在白天進行轟炸,而且今後也要儘量在白天進行轟炸。毫無疑問,這與轟炸行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密切相關的。

    可以說,戰略轟炸在摧毀敵人的物質基礎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摧毀敵人的戰鬥意志。在對英法的戰略轟炸中,就起到了很明顯的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法國迅速戰敗,與法國人的戰爭意志被擊垮有著直接關係。而且英國在最後選擇投降。也與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對英國人的抵抗意志的打擊有著直接聯繫。日本最後發生內亂,也是因為戰略轟炸徹底的擊敗了日本人的意志。

    當時,羅雲沖在到達了戰場之後,就一直在考慮該怎麼摧毀美國。而且他很早就想到,如果要徹底摧毀美國的城市的話,不但不可行,而且代價太大。

    當初,為了摧毀日本,轟炸機在日本投下了2000多萬噸的炸彈與燃燒彈。而美國國土面積是日本的三十多倍,城市數量是日本的十幾倍,且大部分都是中小城市,大城市相對較少。如果要摧毀美國的所有城市,至少需要2億噸燃燒彈,光是生產這些燃燒彈就需要花費上千億的戰爭經費,超過了帝國28年的軍費總額,而且還得讓帝國的所有工廠,外帶為帝國服務的其他國家的彈藥工廠開足馬力運作一年的時間。而要投下這麼多的炸彈,如果全部使用“鵬”式轟炸機,而且每次都攜帶8噸燃燒彈,需要出動2500萬架次,按照一天出動一次,在一年內完成轟炸行動計算,需要動用近7萬架轟炸機。很明顯,十年內,帝國都製造不出這麼多的轟炸機,而且就算把其他的所有戰機,包括戰鬥機都算上,全部執行轟炸任務,也不可能在一年內投下這麼多的炸彈。

    換句話說,用理想條件進行理論計算,都不可能在一年之內通過轟炸摧毀美國的所有城市,就算是只打擊美國的東部沿海地區,以及五大湖地區,都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完成轟炸任務。那麼,要想通過摧毀美國的戰爭物質基礎來擊敗美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羅雲沖才明確了轟炸的目的,那就是摧毀美國人的戰爭意志,讓美國選擇投降!

    相對而言,晝間轟炸所產生的毀滅性效果,以及對美國人的心理打擊要明顯比夜間轟炸好得多。這可以讓更多的美國人看到大規模轟炸的毀滅性。當然,伴隨進行一些夜間轟炸,特別是大規模使用燃燒彈的夜間轟炸的效果也很不錯。特別是當城市被烈火徹底吞沒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會產生極為沉重的心理打擊。

    當時,怎麼擊敗美國人的抵抗意志,還成為了一項重點“工程年初,羅雲沖就找來了一批心理學專家,以及一些在美國出生,然後回國效力,對美國的國情比較瞭解的軍官專門分析美國人的心理,以及用何種方式最能夠對美國人進行心理上的沉重打擊。當然,轟炸是主要的手段,但絕不是唯一的手段。

    戰略轟炸只是一種戰爭方式,一種擊敗敵人的手段。可正是戰略轟炸本身就是一項系統的,複雜的軍事科學,嚴格地說,屬於社會學的範疇,而不屬於科學的範疇。第二次全球戰爭也正是系統的軍事學形成的戰爭,之前很多軍事學都集中在某一個方面,真正對戰爭進行的系統研究並不多,很多還集中在理論方面。而將戰爭細化,對戰爭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擊敗敵人的方式進行系統的分析與研究,還是始於這次戰爭。

    當時,羅雲沖在戰略轟炸中應用的很多方式方法都成為了後來航空作戰理論研究的基礎,比如對付敵人雷達的電子偵察,對付敵人高射炮陣地的防空壓制,針對敵指揮系統進行的轟炸等等,這些都成為了經典的轟炸理論,並且在戰後得以迅速發展,甚至成為了單獨的軍事學科。後來大部分航空作戰理論實際上都在二戰期間誕生。第一次全球戰爭時,航空兵登上了戰爭的舞臺,而第二次全球戰爭則使航空兵成為了戰爭的主角。

    羅雲沖被譽為帝國空軍的締造者,帝國航空兵先驅,這並不是僅僅指他是帝國空軍的首任司令官,而是他在大戰期間確立的多種航空戰術,以及對後來航空兵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也正是如此,這個最後殺到前線的航空兵將領才成為了大戰期間帝國“四大戰將”之一!
匿名
狀態︰ 離線
1435
匿名  發表於 2013-4-2 01:56:41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十三節上帝的懲罰

    十一日的轟炸是在下午進行的,這也是人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很多飛行員都在質疑指揮官的決策是不是出了問題。美軍防空戰鬥機的飛行員在下午最興奮,讓轟炸機這個時候進入美國本土上空,那不是找殘廢嗎?

    這天的三批轟炸機也都遭到了美軍防空戰鬥機的瘋狂攔截,可是在護航戰鬥機的掩護下,轟炸機的損失並不是很大。這也是護航戰鬥機第一次全程伴隨轟炸機群行動。在十一月下旬的兩次轟炸中,護航戰鬥機仍然採用中途會合的方式為轟炸機護航,結果那兩次轟炸的戰損率都超過了5%。羅雲沖立即意識到了危險,迅速修改了護航戰術,隨即巴哈馬群島上的機場投入使用,護航戰鬥機擁有了前進基地,可以為轟炸機全程護航,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而這次,羅雲沖還想看看全程伴隨護航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三支轟炸機群中,飛往夏洛特的“鵬”式轟炸機群的損失反而是最小的。該機群在到達目標上空之前遭到了美軍戰鬥機兩次大規模的截擊,結果只有12架轟炸機被擊落。在返航的時候,又遭到了美軍戰鬥機的兩次截擊,有7架轟炸機被擊落。最後的戰損率剛超過3%。

    另外兩支“狼鳩”機群的損失反而要大得多。其中飛往傑克遜的機群損失了28架,戰損率超過了5%,飛往新奧爾良的機群損失了24架,戰損率4%。因為飛往傑克遜維爾的機群遭到了美軍戰鬥機三次攔截,而飛往新奧爾良的轟炸機群只遭到了兩次攔截,所以這兩支機群在防禦作戰中地損失相差不是很大。反而是遭到了四次攔截的“鵬”式轟炸機群的損失最小,這引起了羅雲沖的重視。

    羅雲沖在機群返航之前。就給參謀部署了一個任務,那就是去調查這三個機群的轟炸行動,找到為什麼“鵬”式機群的損失最小的原因。這也是在為今後的轟炸做準備,只有搞清楚了原因,才能夠找到有效地轟炸方式,從而降低損失。

    當時,“鵬”式轟炸機與“狼鳩”式轟炸機的自衛火力相差並不是很大,都配備了10門20毫米機關炮。屬於世界上自衛火力最強大的重型轟炸機,比起只裝備了重機槍的美軍重型轟炸機而言,這兩種轟炸機的自衛火力明顯強悍得多。三支機群採用的戰術編隊也相差不大,按理說,損失率就應該與遭到攔截的次數成正比。

    經過調查後,羅雲沖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鵬”式機群進入時的巡航高度是8500米,而返航時的飛行高度是9000米。而“狼鳩”機群地進入高度只有5500米,返航高度7000米。而美軍戰鬥機在高空地性能嚴重降低,明顯難以有效的攔截“鵬”式轟炸機,而對付飛得更低的“狼鳩”就自然有力得多了。

    另外。“鵬”式轟炸機上地電臺可以使用三個頻道。在保持轟炸機群內部聯繫的情況下,還能夠負責引導附近的護航戰鬥機去對付美軍的防空戰鬥機,具備一定的空戰引導能力。提高了護航戰鬥機與轟炸機群的配合效率,也就提高了護航戰鬥機的作戰效率。而“狼鳩”式轟炸機上的電臺要落後得多,沒有與戰鬥機進行配合的有效手段,就難以引導護航戰鬥機作戰了。

    找到問題後,羅雲沖立即著手解決。辦法有兩個,一是限制“狼鳩”的作戰半徑,使轟炸機不用攜帶全部地燃料,降低起飛重量,也就提高了飛機的巡航飛行高度。另外,設法為“狼鳩”裝上“鵬”式轟炸機的電臺。防禦作戰時,由副駕駛引導戰鬥機作戰。後來在應用了這些辦法後,“狼鳩”式轟炸機的戰損率明顯降低了不少。同時,這次調查也讓羅雲衝突發靈感,想到了一個可以提高轟炸效率,降低損失率的辦法。

    當天晚上,羅雲沖拿到了具體的轟炸報告。為了確證三次轟炸行動的效果,除了在轟炸機群裡安排有照相偵察機之外,當天傍晚的時候。還有數架遠端偵察機分別飛抵夏洛特,傑克遜與新奧爾良上空,拍下了城市在大火中燃燒的照片。另外,情報部門也設法截獲了美軍的通信電報,弄到了美軍對這三座城市做出的損失評估報告。

    轟炸行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照片分析結果,以及截獲的美軍情報都證實了這一點,三座城市超過三分之二的城區幾乎都被徹底的摧毀了!

    轟炸夏洛特的“鵬”式轟炸機群是分成了10個小機群,每個小機群負責轟炸一片城區,不進行反復轟炸。因此,為了提高轟炸密度,轟炸機都採用了密集編隊投彈,轟炸機之間的橫向距離不到100米,縱向距離也只有大概200米,投彈進入高度1500米,而燃燒彈上的引信設置的引爆高度為200米,也就是母彈在200米處炸開,將子彈拋灑出去,這樣雖然會比在450米高度上散佈時的覆蓋範圍小得多,但是卻能夠提高縱火的密度,使大火更難以撲滅!

    真正造成毀滅性打擊的不是燃燒彈本身攜帶的燃燒劑,而是城市裡大量易燃物品,以及這些物品被引燃之後產生的大火,熱浪,以及有毒氣體。

    當時,美國是僅次於唐帝國的世界第二大汽車擁有國,從一戰結束後,福特公司生產出了第一輛轎車後,到大戰爆發前,美國保有的汽車數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輛。如果按照人均擁有汽車數量來計算的話,在大戰爆發前,美國已經超過了唐帝國,成為了世界上人均擁有轎車最多的國家。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不少的汽車。在和平時期,汽車是生活的工具,可是在戰爭,特別是在遭到了燃燒彈的覆蓋式轟炸後。汽車就成了“定時炸彈”。

    汽車油箱被引爆後,產生的破壞結果甚至比燃燒彈本身還要大。另外,汽車的輪胎,內部座椅等都很容易點燃,而橡膠在燃燒後,會產生大量的濃煙,這些煙塵都有毒,過量吸入就會導致窒息。同時,煙霧還妨礙了救火工作。

    除了汽車之外,美國的大部分家庭都有大量的可燃物,或者是易燃物。比如大量的木制傢俱,棉麻毛質地的衣物,窗簾,地毯等等。另外,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一般都是住在木制結果的小平房裡面的,而這些房屋的主體結構也是木才,極易燃燒。而且這些房屋都是一片一片連在一起地,往往連成了數個街區。只要被點燃了。根本就無法撲滅大火。

    在轟炸結束後,大火仍然在熊熊燃燒,足足燒了三天三夜。城區內的居民區幾乎全部被燒毀。工業區,商業區也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遭到轟炸的時候,就至少有5萬人被燒死。到大火熄滅的時候,超過50萬市民失去了家園,被迫離開城市。而在美國政府的記錄中,這次轟炸導致72164名市民死亡,3419人失蹤,傷者超過了20萬。

    比起後面的大規模轟炸,夏洛特的人員傷亡根本就不算大。可是,轟炸的效果已經出現了。被迫轉移到別的城市。或者鄉村去地市民除了帶走沒有被燒毀地行李之外,還帶著遭到了大規模轟炸後的恐懼。這就如同是病毒一樣,當恐懼的病毒在美國的身體內開始蔓延的時候,這個強壯的巨人也將倒下!

    其他兩次轟炸的效果也差不多,傑克遜的大火少了兩天,有31452人死亡,4148人失蹤,傷者超過了10萬,另外還有10多萬市民成為了戰爭難民。新奧爾良有33217人死亡。3288人失蹤,傷者超過了5萬,超過10萬的市民成為了戰爭難民。

    這是針對美國城市平民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略轟炸,當時就出現了流言,很多美國人將戰略轟炸稱為“上帝的懲罰”。

    當時美國政府還沒有想到要控制向外地遷徙的市民,當戰略轟炸如同惡魔的死亡召喚被轉播開,當越來越多地美國人開始談論“上帝的懲罰”的時候,美國政府才意識到,控制流言也許比防禦轟炸還要重要。可是,當越來越多的難民湧向了美國各地的時候,已經不可能徹底的控制住恐懼在美國體內的傳播了。

    當羅雲沖拿到了情報部門提供的轟炸評估報告的時候,他也有點震驚。這是他第一次為在戰爭中大規模地殺傷平民而感到心悸。在對日戰略轟炸的時候,羅雲沖從來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畢竟日本是唐帝國的世仇,而且是那種背信棄義的敵人,沒有任何唐帝國的軍人會對日本有半點好感,在絕大部分帝**人眼裡,就算日本人全被燒死了,那也是活該。可是,美國還算不上是唐帝國的世仇。雖然羅雲沖沒有看到轟炸現場那煉獄般的場面,沒有看到在火海中掙紮著求生,最後卻被大火給吞噬掉的美國平民,但是那些數字就是一條條的人命,代表著十多萬人的生命就這麼被剝奪掉了。

    在戰後,羅雲沖口述的戰爭回憶錄中,他對轟炸美國的感觸是最深的。而且羅雲沖自己都承認,如果當時美國選擇投降,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美國平民成為戰略轟炸的犧牲品。他甚至承認,也許還有別的辦法可以迫使美國投降,而不是將美國東部地區的所有城市都炸成廢墟。可問題是,當時有別的辦法讓美國投降嗎?還有,美國政府會在失去了最後的抵抗能力,或者是徹底的意識到將遭到徹底毀滅之前就投降嗎?而要讓美國政府意識到不投降就要徹底毀滅,戰略轟炸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城市變成了烈火中的煉獄,美國政府就不可能做出投降的決定!

    轟炸總結報告也很快提了出來,參謀軍官提出了幾點修改意見,以及肯定了針對城區大規模使用燃燒彈的作用。另外,用於轟炸新奧爾良的新式燃燒彈的作用也得到了證實。

    當時,只有投到新奧爾良的燃燒彈是採用了新的燃燒劑的。新的燃燒劑主要就是提高了可流動性,同時降低了密度,使之能浮在水面上持續燃燒。雖然新式燃燒劑的發熱量,以及火焰溫度要低一些,但是用來燒毀居民區已經是綽綽有餘了。而且新式燃燒劑本身就是針對沼澤地帶研製的,在對付新奧爾良這種被水淹過的城市時更為管用。

    當初還有很多人不相信新式燃燒彈的性能,而且羅雲沖也想知道新式燃燒彈是不是更管用,所以才安排了轟炸新奧爾良的行動。在得到正式之後,今後就可以繼續用新式燃燒彈攻擊美國南部地區的城市。現在這一點也得到了證實,羅雲沖給兵工廠下了更多的訂單,獲得足夠的燃燒彈才是確保轟炸能夠持續進行的最佳保證。

    白天轟炸的效果也得到了證實,雖然損失大了一點,但是羅雲沖並沒有因此而立即改為夜間轟炸。他在拿到了轟炸的評估報告之後就讓參謀著手組織下一次轟炸,準確地說,是下一階段的轟炸。

    這時候,羅雲沖用上了在對付日本時的辦法,即先列出轟炸目標的清單,然後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轟炸行動。這樣,就不需要針對每次轟炸進行單獨的策劃,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比如天氣變化,轟炸機部隊的出動能力,彈藥與燃料的準備情況等等來陸續轟炸清單上的所有目標,靈活安排轟炸行動。

    這也是戰略轟炸走入正軌的重大標誌,如果針對每次轟炸行動都做單獨策劃的話,那麼羅雲沖就要把他的戰略轟炸機司令部的規模擴大好幾倍,多安排幾百個參謀軍官,而他是不可能同時指揮這麼多的參謀軍官的,也就只能按批量的安排轟炸行動。幹這套,羅雲沖是行家裡手,做起來輕車熟路了。當時,也恐怕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比他做得更好!
匿名
狀態︰ 離線
1436
匿名  發表於 2013-4-2 01:57:08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十四節死亡名單

    為了不讓飛行員,地勤人員,還有那十幾萬負責運送彈藥燃料的後勤保障人員閑下來,更為了讓大量運載著彈藥燃料的船隻能夠儘快卸下貨物,回去運送下一批物資,並且騰出港口裡的泊位,以接收其他的船隻,在十三日與十五日,羅雲沖又組織了兩次轟炸行動。

    在十三日遭到轟炸的是裡士滿與傑克遜維爾。540架“鵬”式轟炸機在180架戰鬥機的掩護下,在裡士滿上空投下了4300噸燃燒彈,徹底摧毀了城區,超過5萬市民被燒死,10餘萬人被燒傷,30多萬市民成為了戰爭難民。770架“狼鳩”式轟炸機在250架戰鬥機的掩護下,在傑克遜維爾上空投下了2300噸燃燒彈,摧毀了該市三分之二的城區,3萬余市民被燒死,燒傷者超過了8萬,20多萬人無家可歸。而這兩次轟炸行動的戰損率都控制在了2%以下,是十一月中旬損失率最低的了。

    十五日,在大巴哈馬島上的機場投入使用後,轟炸範圍擴大到了美國的中東部地區。這天500架“鵬”式轟炸機在納什維爾投下了4000噸燃燒彈,摧毀了三分之一的城區,導致8萬以上的市民死亡,25萬被燒傷,數十萬市民流亡他鄉。達拉哈西也遭到了720架“狼鳩”的轟炸,在2200噸燃燒彈的打擊下,該市三分之二的城區被摧毀,4萬多市民死亡,傷者近10萬。超過20萬人無家可歸。這天的轟炸損失率超過了3%,主要是長途奔襲納什維爾的“鵬”式機群先後遭到了美軍戰鬥機六次集中攔截,23架轟炸機被擊落,還有30多架護航戰鬥機被擊落。

    當時,兩天一次的轟炸行動也是後勤保障能力地極限承受能力。主要的問題還是從港口向機場運送物資的手段單一,特別是燃料的運送方式效率太低了。雖然羅雲沖已經正式批准修建從聖地牙哥港到部署有轟炸機的八個機場的輸油管道,而且是直接動用預製件修建,以縮短施工時間。但是也至少要到29年初,才能夠用輸油管向機場輸送燃料,而在此之前,還是得依靠卡車與油罐車。

    這幾天內,羅雲沖的主要工作是擬定打擊目標。確定打擊目標的方法與當初轟炸日本的時候一樣,按照目標的重要性,分成了不同的優先等級。而這次,重點不是工廠,而是城市,即哪座城市更有轟炸價值。以及預先評估轟炸的風險性與可行性。然後對其進行排序,只要天氣情況允許,那就對其進行大規模的集中轟炸。爭取在一到三次轟炸之後徹底摧毀目標,也就是一座城市!

    對美國人來說,這絕對是一份“死亡名單”。直到現在,這份轟炸名單還保存在帝國的戰爭博物館裡,從上面的那些城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當時美國將要遭到多麼慘痛的打擊。

    如果按照重要性而言,華盛頓肯定是頭號轟炸目標。可是,當時薛希嶽在私下叮囑過羅雲沖,不要去轟炸華盛頓。因此,在擬定轟炸目標清單的時候。羅雲沖首先就把華盛頓排除在外。

    華盛頓本身並不是一座工業化的城市,而是一座集中了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地行政城市,是美國政治上的首都。在華盛頓只有有限的食品加工業,沒有任何重工業。當時,美國人在這裡建設首都的時候,大概就是不希望讓華盛頓受到工廠的污染吧。可以說,如果沒有戰爭的話,華盛頓在當時絕對是一座漂亮的城市,一座安靜的。乾淨的,同時又擁有眾多著名景點的旅遊城市。

    轟炸華盛頓的最大意義就是摧毀美國的聯邦政府機構,如果運氣好,甚至能夠炸死美國總統,副總統,眾議院議長等高層領袖,摧毀美國的陸軍總參謀部,海軍部等軍事指揮機構。可這也最多也就是政治上的意義。按照當時的情況,最多出動400架“鵬”式轟炸機,投下3000噸燃燒彈就可以摧毀整個華盛頓,就算美軍防空戰鬥機會拼了命的攔截,轟炸機的損失率會高一點,但是轟炸的價值肯定不小。

    當時薛希嶽也知道,如果羅雲沖決心要做的話,恐怕華盛頓早就被炸毀了,因此在羅雲沖前去巴拿馬走馬上任之前,薛希嶽就私下叮囑過羅雲沖,不要去動華盛頓,而薛希嶽就是不希望摧毀美國聯邦政府。

    美國本身就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各個州都有很大的自治權,雖然聯邦政府有著很大的權威性,但是在聯邦政府被摧毀了之後,還能繼續保持其權威性嗎?這就是薛希嶽地顧慮,能夠向帝國投降的是美國聯邦政府,而不是各個州政府。如果在轟炸中消滅掉了美國總統等領袖的話,那美國就將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到時候還要出兵去收拾爛攤子,不知道又要花多少時間,投入多少兵力,消耗多少物資。要迫使美國投降,就不能急著讓美國聯邦政府去見上帝!

    排除了華盛頓之後,排在首位的就自然是美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的經濟中心紐約了。這是當時美洲大陸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西半球的經濟中心,甚至是世界上最繁榮,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美國參戰前,紐約的登記居民人口超過了450萬,實際居住人口肯定超過了500萬。而當時唐帝國最大的城市松江也就只有650萬人口而已。

    排在第二位元的是五大湖地區的工業中心城市芝加哥。這是美國重工業的心臟,擁有全美國最多的鋼鐵廠,還有大量的車輛製造廠,飛機廠,化工廠,是美國名副其實的工業首都。而其周圍還有大量的礦場,依靠五大湖地水運系統,可以方便的與沿湖地區的其他工業城市往來。

    排第三位元的是美國車輛製造中心底特律,然後是費城。波士頓,印弟安納波里斯,三藩市,洛杉磯,丹佛沃斯堡,聖路易士,辛辛那提,巴爾迪摩,普羅維登斯,布法羅等等。無一例外,排在前列的全都是人口超過了百萬的大城市,而且幾乎都是工業城市,商業中心,交通樞紐城市等等。

    同樣明顯的是,這些城市中,真正在美國東南部地區的就沒有幾個。在排名前五十的城市中,有七成在美國東北部,以及五大湖地區。分佈在東南部地區的只占了大概兩成。另外還有一成在西部地區。另外,在美國人口最多的200個城市中,東北部地區有78個。五大湖地區有44個。這也正是美國當時的國情,美國的心臟地區就是東北沿海地區,以及五大湖地區。

    難題出來了,如果要摧毀美國,就得去摧毀美國東北部地區以及五大湖地區的城市。“鵬”式轟炸機的航程並不是大問題,在帶8噸炸彈的時候,可以從古巴起飛,沿直飛航線飛行,可以到達波士頓,或者是芝加哥的南部地區。如果只裝純炸彈。多帶5噸燃料的話,作戰半徑還可以延長大概800公里,雖然這會降低轟炸效率,損失更多地轟炸機,但是卻足以覆蓋整個美國的東北部與五大湖地區了。

    真正的問題還是護航戰鬥機飛不了那麼遠。從大巴哈馬島上起飛的護航戰鬥機,最多就只能到費城,以及路易士維爾堡。而在這個範圍之內,只有大概四成的重要目標,而派在前五位的城市中。只有費城勉強在護航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內,而且還得使用由哈飛改造的“遊隼”,而不是戰地改造的“遊隼”。

    如果將戰鬥機部署到百慕大群島的話,那麼就可以掩護轟炸機去轟炸紐約,甚至是波士頓。雖然這仍然無法掩護轟炸機飛往芝加哥與底特律,但是卻能夠讓轟炸機群重點打擊美國東北部沿海地區,也就是美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當時陸戰隊剛好掃蕩完百慕大群島上的美軍,羅雲沖立即電令韓紹鋒儘快修復機場,並且設法建立第二座機場,以達到部署至少六個護航上戰鬥機中隊的要求。韓紹鋒也知道攻打百慕大群島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掩護轟炸機去轟炸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大城市,他立即就調遣工程人員,設備與物資,並且向羅雲沖保證在29年1月上旬就讓機場投入使用。

    確定了目標的重要順序後,還得確定轟炸目標的難度與所需要承擔的風險。也許這一點更為重要。很明顯,任何一座人口過百萬的大城市都受到了嚴密的保護,而那些同時由擁有眾多工廠的大型工業城市,以及連接著多條公路,鐵路的交通樞紐大城市更是美軍防空部隊保護地重點地區!

    當時,羅雲沖從情報部門獲得了一些相關的情報。拿紐約來說,美軍在知道唐帝國航空兵的新式轟炸機可以飛到紐約上空投彈之後,迅速加強了紐約的防空力量。當時,部署在曼哈頓島,長島西部的高射炮就超過了850門,在周邊地區,特別是南面與西面屬於新澤西州的地面上還部署了十幾個高射炮陣地,上千門高射炮!在紐約附近的十多個機場上,至少部署了500架以上的戰鬥機。毫無疑問,如果強行轟炸紐約的話,那麼轟炸機的損失率將高得無法接受,這也是羅雲沖一直沒有去碰紐約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他的城市,比如芝加哥,底特律,費城,波士頓等等重要的大城市都受到了極為嚴密的保護。美軍裝備的3萬多門高射炮一半以上都是用於城市防空。而美國航空兵的4萬多架戰鬥機中,超過一半是用於城市防空。再考慮到部署在這些城市週邊的大量雷達,要想突破美軍的防空網,肯定異常的困難。

    這些因素對羅雲沖的影響相當大。在十二月下旬之前,羅雲沖一直在儘量避免去轟炸美國的大城市,而是將重點集中在了東南部地區的中型城市上,特別是那些工業化的中等城市。當時,羅雲沖手裡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主要還是缺乏“鵬”式轟炸機,而“狼鳩”式轟炸機不但航程短,載彈量也少得多,轟炸效率遠不如“鵬”式轟炸機。

    通過對付中等工業城市帶來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雖然大型工業城市集中了美國最重要的工業生產力,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工廠都集中在幾個城市裡面。當時美國大部分的中等城市都有工廠,這些工廠一般不承擔總裝工作,而是負責生產零備件,然後運送到大城市的工廠裡去進行總裝。這也是大部分國家採用的工業發展模式。而通過轟炸零件廠帶來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

    戰後從美國政府獲得的一份檔和證明瞭在28年的轟炸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當時,美國有上萬架飛機因為缺乏零備件而飛不起來。另外,美國陸軍很多的裝甲車輛也缺少必要的零備件,不得不通過拆補來保證部分裝甲車輛能夠正常使用。而美國政府也不得不將更多的工廠轉移到東北部與五大湖地區,而這就極大的耽擱了生產工作,導致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從28年底就開始迅速下降。

    轟炸中等規模的工業城市對打擊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卻不可能從根本上摧毀美國人的戰爭意志。當時,美國有四成的人口是居住在大城市裡的,如果不對那些人口超過了100萬的大城市動刀的話,恐怕還真不會讓美國政府做出投降的決定。

    羅雲沖也一直在尋找著轟炸大城市的機會,特別是去轟炸美國東北地區的那些大城市。當時,他最需要的就是更多的“鵬”式轟炸機。實際上,到28年底的時候,羅雲沖已經獲得了1200架“鵬”式轟炸機,在戰鬥中損失了400多架,還有300多架在返航後因為嚴重損壞而報廢,也就是說,到十二月下旬的時候,羅雲沖手裡只有400架左右的“鵬”式轟炸機,這點力量是無法形成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的。而情況在十二月下旬的時候終於得到了改善!
匿名
狀態︰ 離線
1437
匿名  發表於 2013-4-2 17:45:52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十五節重拳出擊

  羅雲沖需要的機會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到來,這天,50個“鵬”式轟炸機中隊從瓦胡島轉移到了中美洲的機場,這批轟炸機將在兩天之內陸續轉移到古巴與牙買加的機場。而為了迎接這批轟炸機地到來,羅雲沖已經準備了十多天了。

    十二月上旬的時候,這批轟炸機就已經到達了瓦胡島。這是28年集中服役的最大一批“鵬”式轟炸機。大部分轟炸機在十月份的時候就已經交付陸軍航空兵,只是一直缺少飛行員,所以被留在了帝國本土,沒有急著派往前線。在十二初,有了足夠的飛行員的時候,由因為戰區前線機場的容納能力有限,而且當時還有大批“狼鳩”式轟炸機部署在前線,戰略轟炸機司令部也沒有制訂好相關的作戰行動計畫,所以羅雲沖沒有急著讓這批轟炸機轉移過來。

    十二月中旬,在繼續對美轟炸的時候,羅雲沖還著重提高了前線機場的容納能力,並且將“狼鳩”式轟炸機陸續撤到了後方去,其中很大一部分就被部署到了墨西哥南部的機場,負責為古迅雷提供支援,而不再參加對美戰略轟炸。到29年初的時候,“狼鳩”式轟炸機基本上退出了戰略轟炸行動,隨著越來越多的“鵬”式轟炸機從飛機製造廠下線,越來越多的“鵬”式轟炸機機組完成訓練,羅雲沖逐漸淘汰了比較落後的“狼鳩”式轟炸機,即使是在對付1000公里以內的目標時,也主要使用轟炸效率更高,生存能力更強的“鵬”式轟炸機。而且隨著戰略轟炸的範圍擴大之後,轟炸越來越集中到了美國東北部地區。“狼鳩”式轟炸機已經很難使上力了。

    50個中隊就是600架轟炸機,要接收這600架轟炸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古巴一共有8座機場可以部署重型轟炸機,在此之前,一般是部署50架“鵬”式加上70到100架“狼鳩”。這也是當時大部分機場地總容納能力。雖然在撤走了“狼鳩”之後,有足夠的停機位容納600架“鵬”式轟炸機,可是相應的後勤保障設施卻沒有能夠立即到位。比如,為“鵬”式轟炸機加油的是專用的25噸油罐車。配備有高壓輸油設備,而“狼鳩”配套的只是普通的油罐車,而且利用重力輸油設備。而一個中隊至少需要三輛專用油罐車,50個中隊就需要150輛。這些油罐車是不可能用運輸機空運的,只能海運,而運送這些油罐車地滾裝貨輪要在十二月二十日才能到達聖地牙哥。

    當時“鵬”式所需要的專用後勤保障設備多達幾十樣。小到高壓氧氣筒,大到油罐車,沒有幾種能夠與“狼鳩”式轟炸機的配套設備可以通用。這可以算得上是後勤保障上的一個重大漏洞吧。當時,戰術航空兵已經大規模採用通用後勤保障設備,以減輕後勤保障壓力。其中以海軍的艦載航空兵做得最為徹底。比如為了減少保障壓力,整個戰爭期間,海軍航空兵一直儘量保證同時裝備的艦載戰鬥機與艦載轟炸機使用同一個型號的發動機(不過卻有一些差別)。當時還專門有一名後勤軍官提出了統一後勤保障設備的建議。寫了一份報告。空軍成立之後,羅雲沖也對空軍的後勤保障系統做了嚴格的規範,恐怕也是當時羅雲沖在戰場上吃地苦頭,讓他記住了教訓吧。

    二十日,運送著必須地後勤保障設備與物資的船隊到達了聖地牙哥,次日就到達了各機場,隨同一起到達的後勤保障人員,特別是地勤人員也正好滿足了部署更多轟炸機地要求。花了一天的時間清點與測試新設備之後,羅雲沖在二十二日給瓦胡島發去了電報,讓那批已經在瓦胡島停留了十多日的轟炸機群飛了過來。

    這50個中隊的轟炸機到達之後。羅雲沖手裡就擁有了超過1000架的“鵬”式轟炸機,一次出動可以投擲3000到9000噸燃燒彈,足以摧毀任何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或者是一座大城市一半以上的城區。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為這些轟炸機選一個重點目標。羅雲沖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策劃一次重點轟炸行動,畢竟這些新到達的轟炸機是不能立即投入戰鬥地,飛行員需要首先適應一下這邊的環境,同時需要對部隊地進行調整,比如安排經驗豐富的機組去做中隊的領隊長機。也就需要時間讓飛行員之間相互熟悉,這至少需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

    二十三日。羅雲沖組織起參謀準備制訂轟炸計畫。當時,最重要的就是選一個值得動用1000架“鵬”式轟炸機的目標,然後發動一次註定要震驚全世界的轟炸行動,讓敵人見識一下帝國戰略轟炸機地真正實力。

    毫無疑問,這次要選擇的肯定是一座大城市,而且最好是一座大型工業城市,或者是一座很有影響力的城市,參謀們都贊同了這一點。在經過了簡短的討論後,很快就找到了五個備選目標:紐約,費城,巴爾迪摩,芝加哥,以及印弟安納波里斯。

    這五座城市都屬於首要目標,而且對美國來說都有著重大的意義。紐約就不用多說了,美國頭號大城市,西半球的經濟中心,美國的象徵,特別是那座立在港口外的自由女神雕塑,還有帝國大廈,簡直就是成為了U.S的招牌。

    費城在美國短暫的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華盛頓建成之前,費城是美國的首都,象徵著美國的《**宣言》就是在這裡起草與簽署的,第一次與第二次大陸會議也是在這裡召開的,美國的憲法草案也是在這裡起草與簽署地,而貝茜羅斯當初就是在費城設計了第一面美國國旗,連美國的國父華盛頓也在費城呆了不少時間。可以說,在美國的歷史上。費城的地位高於其他的任何一座城市,對美國人來說,這裡就是美國,以及美國民主的誕生地。同時,這還是一座人口超過了100萬,大市區面積超過了400平方公里(實際上核心市區要小得多)。當時,費城仍然保存著很多美國的歷史文化建築,其中很多都是美國的象徵。

    巴爾迪摩位於切薩皮克灣地西部。距離華盛頓僅有60公里,位於帕塔帕斯河的出海口的港口是美國東北部地區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當時,巴爾迪摩還是美國東北部地區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人口120萬,擁有美國東北部地區的鋼鐵廠,同時還有大型造船廠。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巴爾迪摩還是重要的中轉港口。當時美國中部盆地,以及五大湖地區的很多物資都是通過鐵路運送到巴爾迪摩,再裝船走海運航線的。當時最受重視的就是巴爾迪摩地鋼鐵廠,美國海軍建造戰艦所需要的大部分裝甲鋼。炮鋼都是在巴爾迪摩生產的。另外巴爾迪摩還有美國最大地水壓機。這是生產戰艦與戰車的裝甲鋼板所必須的設備。

    芝加哥是美國最大的工業城市,美國陸軍所需要的大部分戰車都是在這裡生產的,而且其鋼鐵廠的產量是占到了美國鋼鐵總產量的兩成以上。印弟安納波里斯是美國中部盆地最主要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是一座工業化大城市,連接美國東西部,以及五大湖地區與南部地區的大部分公路,鐵路都要從這裡經過。

    這五個目標都是理想的轟炸目標,可是卻不一定都適合立即對其進行轟炸。羅雲沖首先就排除掉了芝加哥與印弟安納波里斯,主要是護航戰鬥機飛不過去,而這次出動1000架轟炸機,必然要分成好幾支機群進入,轟炸時間會持續數個小時,期間肯定會遭到美國防空戰鬥機的瘋狂阻擊。如果沒有護航戰鬥機的掩護,轟炸機的損失率將高得無法承受。隨後,羅雲沖又排除掉了紐約,當時紐約的大部分工廠都已經轉移到了別的城市去,這裡只是一座大型的商業城市,與大型的港口城市,轟炸是完全針對平民的,再加上紐約那密入叢林般地高射炮,任何轟炸機群都會望而生威。最後。羅雲沖排除掉了巴爾迪摩,畢竟巴爾迪摩只是一座港口,有不少的工廠,轟炸所起到的震撼效果不會太好,就算要炸,以後還有的是機會。

    可問題是,費城就是一個理想的目標嗎?首先費城的防空火力並不弱,而且鄰近華盛頓與紐約,附近的戰鬥機數量很多,轟炸機群突擊的難度相當大。其次,費城有很大的象徵意義,會不會因此而導致美國人萬眾一心,決戰到底呢?

    就在羅雲沖猶豫不決的時候,二十三日下午,他收到了一封從帝國首相府送來的文件。這也是一份目標的清單,可是與羅雲沖制訂的需要徹底摧毀的目標清單不同,在這份清單上明確的列明瞭哪些城市不能炸,哪些目標不能炸,而這其中,就有費城。即費城是不能去轟炸的,而且其排位相當靠前。這是帝國首相直接下達的命令,至於當時首相為什麼要禁止轟炸這些城市,羅雲沖並不是很清楚,可是有一點很清楚,首相派人千里迢迢的把這份清單送來,而不是通過電報發來,就表明這份清單很重要,而且首相的態度很堅決。

    這下,五個目標都被排除掉了,羅雲沖與一幫子參謀不得不從頭開始,進行第二次篩選。最後,所有人都認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位於新英格蘭地區的波士頓!

    在美國,波士頓絕對算得上是“歷史名城”,到28年的時候,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而到26年,美國的歷史也才僅僅170年呢!而引發美國**戰爭的“傾茶事件”就發生在這裡,也可以說**戰爭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除了歷史上的地位之外,波士頓還是美國東部地區距離歐洲最近的港口,是美國東北部地區大城市帶中位置最北面的大城市,擁有人口200餘萬(包括了附近的一些衛星城鎮)。

    可以說,波士頓是一個理想的轟炸目標。這是美國歷史的聖地,卻不是美國文化與政治的核心城市。另外,波士頓是重要的港口,有大型造船廠,也有一些工廠。波士頓的人口也不少,屬於當時的大都市了。轟炸波士頓對美國人的打擊肯定很大,但不會像轟炸費城那樣,很有可能激發美國人同仇敵愾,戰鬥到底。當然,轟炸波士頓有一個最棘手的問題,那就是護航戰鬥機必須要部署到百慕大群島,而且護航戰鬥機要在極限作戰半徑上行動。

    護航的問題很快就有人提出瞭解決辦法,那就是按照戰地改造標準,將一批由哈飛直接改造的“遊隼”進行再改造,這樣就能夠減輕重量,多帶燃料,使作戰半徑能夠稍微延長一點,這樣戰鬥機在到達波士頓上空後,還有足夠的燃料與美軍防空戰鬥機進行空戰。同樣的,轟炸波士頓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好處,那就是轟炸機群可以一直在海面上空飛行,從而避開美國本土上的雷達網,不用繞道前去,可以走直線,從而讓轟炸機盡可能的多帶炸彈。

    羅雲沖立即批准了轟炸任務,當時相關的情報基本上都已經到位了,參謀人員的工作量減輕了很多,二十四日下午,轟炸方案就拿了出來,羅雲沖連夜進行了修改,在二十五日上午就將轟炸任務部署到了各部隊,轟炸時間設在25日傍晚,也就是西方耶誕節的第一個夜晚。

    這次轟炸被美國人稱為“聖誕轟炸”,正是因為轟炸是在平安夜之前開始的。不過當時羅雲沖給這次行動取了另外一個名字——“千機大轟炸”,這是帝國戰略航空兵第一次出動1000架以上的轟炸機去轟炸一座城市,這也算得上是戰略轟炸進入到**階段的一個重大標誌吧!
匿名
狀態︰ 離線
1438
匿名  發表於 2013-4-2 17:46:28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十六節空中司令部

  為了達到最大的效果,當時羅雲沖將能夠出動的轟炸機都派了出去。最後有88個中隊,共計1052架轟炸機載著炸彈飛向了波士頓。羅雲沖記錄下的戰鬥結果是有1041架轟炸機在波士頓上空投下了炸彈。當時,實際到達波士頓上空的轟炸機數量為1049架,其中有8架轟炸機上運載的並不是炸彈。

    這8架“鵬”式轟炸機在外觀上與別的轟炸機區別並不是很大,不仔細看,還真發現不了,而且也採用了普通的塗裝,番號都沒有變,可是其內部結構卻完全不一樣。這正是羅雲沖在總結了十一日的轟炸行動後,用了十多天的時間,組織了數百名工程技術與地勤人員,花了大力氣搞出來的一批特別的“轟炸機”。

    好架轟炸機的內部結構全變了。彈艙被徹底的焊死,而且進行了高壓密封測試,取消了之前設置與彈艙上方的人員通道(實際上就是一條直徑大概700毫米的管道,供人員往返與轟炸機前後機艙),以及彈艙內的所有投彈設備。這樣,轟炸機上就多出了很大一部分可利用空間。在多出來的空間裡增設了一台增壓機,以保證轟炸機在高空飛行的時候仍然能夠使機艙內保持大概4000米高度上的空氣壓力,這樣機艙內的人員就不需要戴氧氣面罩,可以正常工作。增加的最重要的就是左右對稱配製的六部電臺,以及六名航空引導軍官的位置。

    除了彈艙的變化之外,轟炸機上還有一些變化,比如在新設的內部甲板下麵多安裝了一部功率75千瓦的發電機,以及一台穩壓器。而最顯著的變化應該是在機首駕駛艙下面,以及原來是尾部自衛炮塔處的兩部雷達。這兩部雷達實際上都是直接從“偵察鷹”上移植過來的。採用了保型設計,只是當時無法直接移植“偵察鷹”上操控設備,所以還得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控制雷達的運轉。

    毫無疑問,這已經不是轟炸機了,而是世界上第一種預警機,或者說是指揮機。當然,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種在前線臨時改裝。以適應戰爭需要的飛機還算不上是預警機或者是指揮機,最多只是一座能飛行的空中指揮中心而已。當時,羅雲沖甚至沒有給這種飛機取名字,仍然繼續採用了轟炸機部隊的番號,甚至除了額外配製的八名人員之外,其他機組成員都是轟炸機部隊的。

    羅雲沖搞出這種飛機的靈感就來自十一日那次轟炸。當時具備引導戰鬥機作戰能力的“鵬”式轟炸機群的戰損率遠低於“狼鳩”,而且很多後來很多“鵬”式轟炸機飛行員都反映,正是他們及時的呼叫了附近的戰鬥機,所以才沒有被擊落。而一些“狼鳩”式轟炸機飛行員也反映,在進入與撤退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夠比護航戰鬥機飛行員更先發現迎面飛來的美軍戰鬥機。可是卻無法呼叫護航戰鬥機,只能被動的防禦。很明顯,如果轟炸機飛行員能夠及時地呼叫護航戰鬥機。那麼轟炸機的損失率肯定會明顯降低。

    由轟炸機引導護航戰鬥機作戰,這種戰術以前沒有出現過,而且存在著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轟炸機飛行員也只能依靠眼睛來搜索敵機,而目視距離是有限的,美軍戰鬥機的飛行員肯定能夠更早發現大得多的轟炸機,就更別說是編隊飛行的轟炸機群了。其次,在轟炸投彈的時候,轟炸機飛行員都得注意地面的高射炮,而且在最後的階段。轟炸機是由投彈手通過自動駕駛儀控制地,飛行員沒有控制轟炸機的權力。最後,在轟炸機遭到防空戰鬥機攻擊的時候,飛行員往往會驚慌失措,而且情緒激動,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規避,又有幾個飛行員能夠想到呼叫附近的護航戰鬥機呢?

    毫無疑問,轟炸機絕不是引導護航戰鬥機作戰的最佳選擇。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羅雲沖所想到的。專門搞一種在轟炸行動中負責引導戰鬥機作戰的空中指揮機,簡單地說,就是一座飛行地空中指揮中心。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飛機都適合改裝成空中指揮機。

    首先,空中指揮機在航程方面不能比轟炸機短,至少不能比護航戰鬥機短。其次,其巡航飛行速度必須要跟得上轟炸機的速度。第三其最大升限要達到與轟炸機同樣的高度。第四必須要有足夠的內部空間,可以容納空中指揮人員,以及相關的設備。顯然,只有用轟炸機本身改裝的飛機才具備這些性能。

    確定了這個想法後,羅雲沖就立即找到了當時正好在前線負責改裝護航戰鬥機的哈飛的工程師,然後組織了一批技術熟練的地勤人員負責配合工程師對“鵬”式轟炸機進行戰地改裝。因為條件有限,而且羅雲沖給的時間也不多,當時那幾個哈飛的工程師也就只能因陋就簡,儘量採用簡單的辦法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以在規定的時間內為羅雲沖改裝出幾架這種奇特的飛機出來。

    新增加的增壓設備是備用的,發電機是從機場電力輸送車輛上取下來的,電臺是直接用的戰鬥機上的電臺,雷達是直接從報廢的“偵察鷹”上移植過來的,甚至連提供給航空引導軍官的座椅都是直接焊接在了地板上的。反正,能簡單就簡單,只要能用就行,別的工程師也沒有考慮那麼多。

    也幸虧“鵬”式轟炸機最初是為海軍設計的,大量採用了海軍的製造標準,而移植的大部分設備也都是海軍的標準裝備,在介面,以及配套設備的標準上問題還不是很大。另外,當時哈飛也正在著手準備在前線設立飛機大修廠,很多設備都送了過來,不然的話,在十多天裡。就算工程師們不吃不喝不睡覺,也不可能完成羅雲沖下達的任務。

    二十二日,這8架怪異的轟炸機的改造工作完成。當時沒有任何人認為這種飛機能夠派上大用場,甚至連羅雲沖本人都沒有多少信心,而且很多人甚至懷疑這種飛機能否飛起來呢。當然,最有效的檢驗辦法就是實戰,而在實戰之前,至少得知道這幾架飛機能不能飛起來。以及能不能執行最基本的任務吧。

    二十三日,羅雲沖組織了一次測試。首先是測試這8架內部結構已經變了很多的“轟炸機”能否正常起飛與降落。工程師在改裝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轟炸機的重心問題,因在配製內部設施的時候就比較小心,加上轟炸機的外部結構沒有太大的變化,就多了兩個雷達罩,以及幾根天線,對氣動外形沒有太大的破壞,最後8架轟炸機都順利起飛,而且在降落前還都進行了飛行高度與速度的測試,證明完全可以跟得上“鵬”式轟炸機群。

    最重要的還是其探測搜索能力。以及引導戰鬥機的能力進行的測試。

    “偵察鷹”上的雷達本身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在經過了連續8個小時的工作後,16部雷達中,只有1部出了故障。別的都沒有問題,這反而要比“偵察鷹”上的故障率低得多。後來在經過了電子工程師地測試後才發現,“鵬”式轟炸機上的空間更大,以往在“偵察鷹”上擁擠在一起的很多設備都分散開了,因此電子設備地散熱性好了很多,而雷達故障率高,就主要是散熱不好造成的,因此在裝上轟炸機之後,故障率反而低了不少!

    雷達的探測性能也沒有降低,而且“偵察鷹”根本就不可能飛到8000米以上的高度。而轟炸機則可以輕易的飛到8500米的高度,因此雷達的對空探測能力反而提高了,只是在陸地上空飛行的話,會受到地面雜撥的幹擾,而“偵察鷹”上的雷達是針對在海上搜索時設計地,因此抗雜撥幹擾能力很差,這會影響到雷達的探測能力。

    最大的問題不是雷達的探測距離,而是只能探測前後各120度的範圍,而對兩側各60度的範圍是沒有探測能力的。這主要是因為雷達沒有裝在轟炸機的肚皮上。而是裝在了機首與機尾,因此不具備環向探測能力。這個問題還不算很嚴重,可以利用兩架飛機相互彌補探測方向上的缺陷。

    最後測試的就是引導戰鬥機作戰的能力,而最終也證明瞭指揮機上的航空引導軍官在依靠雷達的時候可以有效的引導戰鬥機作戰。只是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這幾架飛機不能位於轟炸機群編隊的核心,而應該在週邊,不然其他的轟炸機將擋住雷達的探測方向。

    最後得出的測試結果讓羅雲沖很滿意,至少他的設想是可行的,而不像以往其他人所認為的那樣,這只是“上將的高級玩具”而已。可以說,好架飛機就是現代預警機的鼻祖,很多現代預警機所必須具備的功能,608架飛機上都有。只是,這8架飛機從來就沒有被正式編為預警機,而且當時也沒有這個稱呼。更重要的是,這8架飛機很快就被淘汰掉了,因此在帝國航空兵的歷史上也沒有留下多少印記。還有,當時這6架飛機的性能是相當落後的,而且在實戰中的表現也差強人意,不說別的,僅30海裡的探測距離,不完全的探測能力,還有僅僅能夠引導六架戰鬥機的指揮能力,這都遠不及後來出現的第一種預警機,就更不可能讓更多的人記住它們了。

    在專業的航空史裡,這8架飛機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後來,西飛的工程師就是通過這種指揮機獲得了靈感,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就製造出了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預警機,“預警指揮機”這個機種也隨後正式出現在了帝國空軍裡。後來西飛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預警機生產廠,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打下了基礎。

    羅雲沖交給這8架飛機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伴隨轟炸機群出發,負責引導防空戰鬥機作戰。為了具備全向探測能力,每個機群至少需要兩架指揮機,因此8架指揮機只能夠掩護4個機群。而當時出動的1000餘架轟炸機至少將組成12個機群,也就是說,只有三分之一的機群能夠獲得。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指揮機必須要伴隨轟炸機群一起行動,而且還必須得在轟炸機群的週邊飛行,不能在轟炸機群的中央飛行,而防空戰鬥機肯定是首先攻擊週邊的轟炸機,而不是直接去攻擊核心處的轟炸機。羅雲沖當時忽略了這個問題,而導致的結果連他自己都有點無法接受。

    不論如何,在28年12月25日的轟炸中,世界上最早誕生的8架指揮機參加了轟炸波士頓的行動,這8架指揮機分別編在了第1,第2,第5,以及第10轟炸機群。每架指揮機負責引導一個戰鬥機小隊,即引導六個雙機編隊。而當時出動的護航戰鬥機有5個中隊,只有大概一半的護航戰鬥機能夠得到直接引導。

    28日中午,這8架指揮機混編在轟炸機群裡離開了古巴的機場,踏上了前往轟炸波士頓的航道。部署在百慕大群島上的戰鬥機晚了大概三個小時起飛,將在飛行途中追上轟炸機群。

    羅雲沖當時就在關塔那摩附近的一座正規機場,他目睹了最後一架轟炸機離開跑道,向著東北方向飛去。轟炸行動都是安排好了的,轟炸機群的絕大部分航線在海洋上空,將儘量避開美國的雷達網。另外,各中隊的領隊長機都接到了具體的任務,可是羅雲沖仍然有點不很放心,他不是不放心那8架第一次參加作戰行動的指揮機,而是不放心整個轟炸行動。

    這是戰略轟炸機第一次打擊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城市,也是第一次打擊大城市,更是第一次在海洋上空進入美國本土,護航戰鬥機也是第一次從百慕大群島,雙方是第一次在遠離後方指揮所的地方會合。太多的第一次了,行動能否順利,能否成功,這些都沒有人可以給出肯定的答覆。
匿名
狀態︰ 離線
1439
匿名  發表於 2013-4-3 01:05:22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十七節萬噸燃燒彈

  轟炸波士頓的行動很大膽,也很有突然性,可同時,這又是對羅雲沖,以及由他指揮的帝國戰略航空兵的一次嚴峻考驗。

    首先是導航的問題,以往轟炸機群在陸地上飛行,可以借用地面上的標誌性物體,比如山脈,人造建築等確定轟炸機群的航線是否正確,只要導航員不犯低級錯誤,轟炸機群在陸地上空飛行時的航線精確度是相當高的。而這次轟炸機群要在海上飛行2500公里,在離開了巴哈馬群島海域之後,還至少要飛行1800公里。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如果航向偏差了一度,那麼最終就會偏離目標大概30多公里,而波士頓市區從東到西的最大寬度在10公里以內,而轟炸機群在六點左右到達,天色已經比較暗了,很有可能導致轟炸機群錯過目標。更嚴重的問題是,當時的導航系統的精度是遠遠達不到要求的,陀螺導航儀的方向精度肯定無法滿足要求。

    除了讓安排擁有最優秀的導航員的機組領飛之外,還得依靠三角定位法來確定轟炸機群的位置。即轟炸機群在到達了百慕大群島西部海域之後,發出一個短暫的,特殊的電磁波信號,這個信號在被百慕大島,以及大巴哈馬島上的無線電監聽電臺截獲之後,迅速解算出當時轟炸機的大概位置,然後將這一消息發給領隊長機,由導航員對比導航儀上確定的位置,然後進行綜合修正。以提高導航精度。

    各機群的進入時間,方向,以及轟炸目標的安排也是個問題。波士頓是美國東北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小市區面積有三十多平方公里,而且人口集中地市區是比較分散的。另外,1000餘架轟炸機不可能同時到達,也不可能同時投彈,必須要分批到達。去轟炸不同的目標。任務安排很容易,可是各機群能夠準確到達目標上空,領隊長機能否準確的識別出其轟炸的目標嗎?

    從高空俯瞰城市,如果沒有特別高大的標誌性建築物的話,幾乎都是一個樣。而這次轟炸的重點是居民區,美國城市地居民區都以低矮的平房為主,從高空俯瞰,那就沒有什麼區別。在安排任務的時候,參謀盡可能的為領航長機找到了標誌性的建築物,比如工廠的煙囪。比較高的大樓。開闊的荒地等等。可問題是,在前幾批轟炸機投下了炸彈之後,濃煙就將密佈在城市上空。而且有些標誌性建築物肯定會被濃煙籠罩,或者是已經被摧毀了,那麼後面到達的轟炸機群能夠找到目標,而不出現重複轟炸的情況嗎?

    因為波士頓地區在傍晚十分,風是從大海向陸地上空吹地,也就是東南風,參謀將這個因素考慮了進去,在轟炸機群地進入上做了特別的安排。即轟炸西北部失去的轟炸機群最先進入,最先投彈,這樣燃燒彈產生地煙霧就將被吹到郊區去。而不會影響到後面的轟炸機群。同時,首先轟炸週邊市區,然後才是核心市區。

    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是首先進入的轟炸機群要冒險突破設在市區周圍的美軍高射炮陣地,其戰損率肯定不會很低,而且在返航的時候還必須得先飛到海面上空去,避免與後面的轟炸機群遭遇。如果當時的領隊長機帶錯了路的話,那麼波士頓上空肯定會混亂不堪,甚至會導致後進入的轟炸機群無法到達目標上空。

    當時。為瞭解決這些問題,參謀在安排轟炸戰術方面是非常入微的,這就限制了前線指揮官的作用,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當時轟炸機飛行員最關心的還不是能不能到達波士頓上空,以及能不能找到目標投下炸彈,而是伴隨飛行的護航戰鬥機能否陪伴轟炸機群完成轟炸,然後再掩護轟炸機群返航。

    在以往的作戰中,護航戰鬥機與轟炸機的數量比一般在1比紡右。這也是通過實戰證明瞭的比較合理的配製,太少了,護航戰鬥機難以有效的掩護轟炸機,太多了,就等於浪費力量,而且會使攔截作戰更為複雜。可是這次只有5個中隊地護航戰鬥機,與轟炸機的書數量比是1比6,比需要的護航戰鬥機數量少了一半。

    數量還不是大問題,主要是,波士頓在護航戰鬥機的極限作戰半徑上。說明確一點,那就是護航戰鬥機在到達了波士頓上空之後,最多只有盼鐘的空戰用油,而一般轟炸機群要遭到多次攔截,護航戰鬥機的空戰時間肯定不止5分鐘。如果半路遭到美軍防空戰鬥機的截擊的話,那麼很多護航戰鬥機就無法陪伴轟炸機群飛到波士頓,甚至得提前返航。那麼轟炸機群在返航的時候就得不到戰鬥機的掩護,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返航的航線向外海挪了大概150海裡,這會使轟炸機多飛大概300海裡,而護航戰鬥機只需要返回百慕大群島,實際上只多飛了50海裡而已。另外,在拆掉了一些設備,減輕了重量之後,護航戰鬥機的空戰時間多了5分鐘,這可以保證護航戰鬥機參加3次空戰。這次轟炸行動也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密,力爭在進入的時候不遭到攔截,同時儘量避免在返航的時候遭到攔截。

    飛行員的懷疑歸懷疑,可是轟炸行動是必須要進行的。羅雲沖也沒有改變決定的想法,遲早,戰略轟炸機部隊都會去對付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大城市,遲早,他都要面對這樣的挑戰,而部隊越早適應了戰爭,那麼就能夠越快擊敗敵人,拖下去絕不是個辦法。

    實際的情況要比羅雲沖以及飛行員的預料好得多。

    當時,美國的情報部門已經知道唐帝國戰略航空兵在古巴聚集了大量的重型轟炸機,可是卻無法確定這批轟炸機將要轟炸哪座城市。在此之前,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大城市還從來沒有遭到過轟炸。因此美國的情報部門並沒有想到即將遭殃地是核心城市圈最北面的波士頓,反而認為南面的華盛頓,巴爾迪摩,費城很有可能是打擊目標。在24日,也就是轟炸的前一天,美軍還特意加強了華盛頓與費城的防空力量,將更多的戰鬥機部署在了華盛頓南部的機場上。

    轟炸機群的導航問題也得到瞭解決,在利用兩組導航資料之後。航向地偏差在允許範圍之內。當機群飛到了長島東部海域上空的時候,還接收到了美國的方廣播電臺的信號呢。更重要的是,25日是耶誕節的第一天,大部分美國工人都獲得了難得的休假機會,另外駐紮在東北部地區的美軍也有大部分官兵在休假,甚至有部分官兵回家與親人過耶誕節去了。當時,沒有任何人會想到,波士頓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轟炸機群在下午四點半左右與護航戰鬥機會合,此時飛在最前面的第1編隊距離波士頓大概還有700公里,機群位於北卡羅來納州東部的海洋上空。大概還需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機群就能到達波士頓了。

    五點半,在距離波士頓不到250公里的時候,機群接受到了美國的方廣播電臺的廣播。當時播放的還是一段輕音樂呢。毫無疑問,美國人沒有任何地準備工作,帶隊長機的機長也松了口氣。

    五點五十分,轟炸機群在8000米的高空進入了美國本土上空,隨即就開始降低高度,此時機群距離波士頓不到100公里了。

    六點過五分,第1編隊在2000米高度上到達波士頓上空,機群迅速轉向,朝著市區東北方向的梅德福區飛去,這是第1編隊的轟炸目標。而第2編隊就在後面大概20公里處,5分鐘之內就將到達波士頓上空。

    此時,美軍才發現了突然殺到的轟炸機群,當時美軍的雷達幾乎都是部署在東部的沿海地區的,因為美軍一直認為,敵人的艦載轟炸機是最大地威脅,所以重點防禦方向是東面,沒有人想到,重型轟炸機群會直接從南面的陸地上空殺來。

    六點過八分。在美軍的高射炮開始盲目射擊的時候,第1編隊到達了目標上空,領隊長機上的導航員首先確定了地面的標誌物,隨即轟炸機被交給了投彈手控制,兩分鐘後,領隊長機投下了掛在彈艙裡面的燉燃燒彈,緊隨氣候的10個中隊的另外119架轟炸機也迅速地投下了燃燒彈。

    在第1編隊向東轉向,準備從大海上空撤退的時候,第2編隊也到達了目標上空,在阿靈頓區上空投下了近千噸燃燒彈。其他的編隊也陸續到達,轟炸行動從六點過十分開始,一直到八點三十五分,第10編隊的7個中隊的轟炸機投下了燃燒彈之後,轟炸才算結束。

    整個轟炸行動持續了兩個小時二十五分鐘,1041架轟炸機在波士頓上空一共投下了8328噸燃燒彈。當時唐帝國宣稱一共投下了一萬噸燃燒彈,當然,這只是稍微誇張了一點而已,而且一萬噸燃燒彈的震撼效果肯定要比8328這個阿拉伯數字強得多吧。

    在整個轟炸行動中,只有3架轟炸機在投彈前被高射炮擊中,沒有來得及投下炸彈。另外,還有4架轟炸機在投彈之後被高射炮擊落,5架轟炸機嚴重損毀,沒有能夠反回古巴的機場,都在距離百慕大群島300海裡範圍之內迫降,大部分機組成員都被遠端水上巡邏機給救了回去。

    八點四十分,飛到了海洋上空的第10編隊的領隊長機發出了轟炸獲得全面成功的紅色信號。而此時,已經在兩個半小時前返航的第1轟炸機編隊在弗吉尼亞州外海遭到了美軍夜間戰鬥機的瘋狂攔截。

    轟炸機群返航的時候並不順利,雖然只具備晝間作戰能力的護航戰鬥機並沒有提前撤退,而是在指揮機的引導下勇猛的抵抗著美軍的夜間截擊機,但是護航戰鬥機在夜間的攔截效果差得出奇。前面3支轟炸機群在遭到第一輪攔截的時候就損失了8架轟炸機,這比在波士頓上空被擊落的轟炸機總數還要多呢!

    美軍一共組織了兩次大規模攔截,出動了至少250架夜間截擊機,如果不是當時將返航航線向東挪了150海裡的話,恐怕還要遭到兩次攔截。到半夜,轟炸機群陸續返回了古巴的時候,羅雲沖才拿到了損失報告。

    返航時,有6個編隊遭到了攔截,一共有14架轟炸機被擊落,而飛行員自行報告擊落了至少30多架美軍的夜間截擊機,其中一大半是被轟炸機的自衛航炮給幹掉的。而在被擊落的這14架飛機中,實際上只有16架轟炸機,另外4架是羅雲沖苦心搞出來的指揮機。為第1編隊提供的2架指揮機都被擊落,當時第1編隊的損失也最大,另外還有5架轟炸機被擊落。另外還有17架轟炸機沒有返回古巴,而是在百慕大群島附近海域迫降。飛行員在出發前都收到了命令,如果沒有能力返回古巴,就應該去最近的百慕大群島,儘量靠近島嶼,在海上迫降後等待救援。

    相對而言,戰損率實際上並不大,真正被美軍當場擊落的轟炸機一共才19架,戰損率不到2%,算上在海上迫降的19架轟炸機,戰損率也不到4%。相對於這次轟炸所取得的成果,這個戰損率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波士頓的大火少了三天三夜,最後不是被撲滅的,而是自然熄滅的。三分之二的市區被燒成了廢墟,當時大部分市民都在家裡進晚餐,或者是準備用晚餐,根本就來不及疏散,至少有18萬人被燒死,3萬多人失蹤,30多萬人被燒傷,近80萬市民成為了戰爭難民。超過了之前任何一次轟炸產生的傷亡,甚至超過了考文垂三次轟炸的總傷亡!

    這是波士頓遭到的唯一一次大規模轟炸,在此之後,這座城市也沒有值得再次出動成百上千架轟炸機進行轟炸的價值了。更重要的是,超大規模的集中轟炸理論得到了正式,等待著其他城市美國市民的將是一個比煉獄還要殘酷的未來!
匿名
狀態︰ 離線
1440
匿名  發表於 2013-4-3 01:05:40
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十八節用光所有燃燒彈

  “千機大轟炸”獲得了成功,這不但是對戰略航空兵的鼓勵,更是給整個帝國打了一支興奮劑。這次轟炸行動的戰報發回去後,在帝國時間二十六日下午,帝國政府就公佈了這一重大捷報,次日的所有晨報的頭版頭條都是對這次轟炸的介紹,而且編輯都統一採用了“千機大轟炸”,或者是“萬噸燃燒彈”的標題。

    如果提出“制空權”的杜黑還活著的話,那麼他肯定會將這次轟炸行動當作對“制空權”最有力的解釋與佐證。一次轟炸就摧毀了一座人口過百萬的城市,恐怕再也不會有任何人懷疑戰略轟炸的強大毀滅能力了。更重要的是,在這次轟炸之後,所有人都開始相信,戰略轟炸能夠擊敗美國,也能夠摧毀美國!

    26日夜,薛希嶽就下了一條首相令,要求帝國所有部隊,所有軍事工廠,以及後方的所有人員一起戰略航空兵的轟炸行動。次日,薛希嶽在正式批准了晉升羅雲沖為航空兵大將的人事任命書之後,還親自向帝國皇帝為羅雲沖,以及在這次作戰行動中有功勞的數位機長申請了帝國皇室勳章。

    帝國的宣傳部門也是不遺餘力的宣傳這次戰略大轟炸的重大成果,連續數日,幾乎所有重要報紙都用了一半的篇幅來介紹這次轟炸行動,以及戰略轟炸的巨大毀滅能力,帝國戰略航空兵的巨大規模,以及巨大的打擊潛力。

    帝國外交部也更是緊跟步伐,在27日上午就向所有的同盟國發出了外交照會,介紹了這次地轟炸行動。當然,駐哥倫比亞的帝國大使沒有忘記把一些精心準備的消息透露給哥倫比亞外交部。然後由哥倫比亞外交部送給美國大使,以此打擊美國政府抵抗到底的決心。在與德國,波斯帝國的談判中,帝國的外交人員也一改立場,不再要求兩國出兵,現在,急的不是帝國,而是波斯與德國了。因為當這兩個國家意識到,如果唐帝國可以通過戰略轟炸來擊敗美國的話,那麼他們就將在戰後被排除在美國之外,甚至被排除在整個美洲大陸之外,從而失去了在美國的利益。

    後方的這些政治與外交活動對羅雲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而且他也不是很在乎大將軍銜,以及代表最高榮譽的皇室勳章。羅雲沖最重視的還是首相親自下達的那條命令,有了首相的“禦命”,各部隊,以及後方的工廠都要全力為戰略轟炸服務。而很多之前讓羅雲沖頭痛不已的問題都將迅速得到解決。

    26日。在讓飛行員休息了一天,同時抓緊時間總結轟炸行動的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把港口地物資送到了機場之後。當天晚上。羅雲沖給所有作戰部隊下達了一條命令,那就是所有轟炸機全面出動,按照目標清單,對美國的大中型城市進行全面轟炸,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儲備在戰區內地所有燃燒彈都投出去!

    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官兵士氣迅速膨脹。27日,轟炸機群再次全面出動,分頭襲擊了查塔努加,哥倫布,羅利三座中等城市。這天一共出動了982架轟炸機,投下了近8000噸燃燒彈。三座城市全部化為火海。只有18架轟炸機被擊落,戰損率不到2%。

    28日夜,轟炸機群再次出動,955架轟炸機在亨茨維爾,伯明罕,塔斯卡羅薩投下了8000多噸燃燒彈,三座中等規模的城市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天只有21架轟炸機被擊落,戰損率剛過208。

    29日夜,飛行員在休息了幾個小時之後。再次出動。913架轟炸機集中轟炸了孟菲斯。這次是夜間轟炸,而且對付的是密西西比河下游最大的城市,沒有戰鬥機護航。一共有7300餘噸燃燒彈落在了這座城市裡,七成以上的市區被摧毀,近二十萬市民傷亡,近百萬人流離失所。有27架轟炸機沒有返回機場,戰損率接近38。

    30日夜,872架轟炸機再次出動,長途奔襲了佛吉尼亞比奇。這是華盛頓南部,切薩皮克灣出口處最大的城市,距離諾福克不過20公里。近7000噸燃燒彈將這座居住著大量美國海軍官兵,及其家屬的城市摧毀了一大半。從戰後獲得的美國政府的檔案來看,當時死於轟炸的美軍官兵就有3萬多人,另外還有近5萬軍人家屬。其中軍銜最高的是一名海軍少將,這也是第一個死於戰略轟炸的美國將領。

    到此,第一輪全面大轟炸結束,讓轟炸機停飛的原因不是沒有燃燒彈了,而是飛行員都累得快要爬下了。

    在四天之內,轟炸機群出動四次,平均每次飛行時間超過了10個小時,加上其他的準備時間,飛行員平均每天的休息時間不足8個小時,這還包括了除睡覺外的其他休息時間。雖然有三分之一的飛行員可以輪換,但是在如此高強度地戰鬥中,飛行員的疲憊問題甚至成為了最大的危害。在29日與30日的轟炸中,都有返航的轟炸機在降落時因為飛行員極度疲勞而在降落的時候墜毀,結果導致機毀人亡。

    勤務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的疲勞也是個嚴重問題。在30日的行動中,有11架轟炸機在起飛之後不久就因故障返航,原因是地勤人員沒有發現問題,或者是在維護的時候裝錯了幾個小零件!;以往需要用兩天時間才能夠運送的物資,在這四天內,都是一天之內就必須送到,為此,韓紹鋒甚至抽調了五個陸戰師的輜重部隊,動用了上千輛卡車,以及數千名官兵來協助運輸物資,可結果仍然是事故不斷,30日這天。就出了20多起車禍,導致近50名官兵傷亡。

    憑這些問題,羅雲沖就足以叫停轟炸行動了。而當時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儲備在聖地牙哥港的航空汽油燒完了!航空汽油的消耗數量是彈藥的2倍以上。算上25日的轟炸,五次行動,一共投掉了超204萬噸的燃燒彈,而用掉的航空汽油就接近了10萬噸。陸戰隊在佔領聖地牙哥的時候,港口裡的油庫是被炸毀了的。因此大部分的航空汽油只能夠儲備在有限的油庫裡面,或者是直接裝在油桶裡,堆放在港區內。聖地牙哥港根本就儲備不了多少航空汽油,以往都是用油輪從巴拿馬運來的,而現在消耗速度提高了一倍,而後方運送能力沒有提高一倍,就自然難以保證有足夠的燃料了。

    羅雲沖並沒有打算在這個時候就停止轟炸,說實話,他才剛來勁頭呢。而且在28年的最後一天,一名薛希嶽親自委派的內閣大臣與一名帝國皇帝的內侍帶來了頒發給羅雲沖等人的皇室勳章。羅雲沖也在當天嘉獎了所有的飛行員與參加了支援轟炸行動的官兵。現在部隊的士氣正處於頂點,更不能夠在這個時候停止轟炸了。

    29年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2日。二十多艘運輸船到達了聖地牙哥,這批貨輪不但送來了5萬噸新的燃燒彈,10萬噸航空汽油,還送來了1500部卡車,6000名司機,以及大批的輸油管道預製件,2000名施工人員。

    當天晚上,羅雲沖下達了恢復全面轟炸的命令。當時,戰區內至少還有25萬噸燃燒彈沒有用光呢,而運送燃燒彈的船隊在2月底就將到達。聖地牙哥地彈藥生產線也將在3月初投入正式生產,羅雲沖可不想在新的彈藥到達之前,還讓那些儲備了好幾個月的彈藥佔據著彈藥庫裡地位置。

    在休息的這三天裡,戰略轟炸機司令部的參謀們也沒有閑下來。在對前幾天的大規模轟炸,特別是對波士頓與佛吉尼亞比奇的兩次集中轟炸進行了深度總結後,參謀們完善了轟炸戰術。即在白天的時候應該儘量安排護航戰鬥機,而在夜間轟炸的時候,護航戰鬥機的作用不大,如果有可能的話。應該儘量爭取獲得一批夜間截擊機,組成夜間護航戰鬥機部隊。同時,轟炸機不益同時出動,最好能夠分成白天與夜間進行兩次轟炸,這樣可以拖垮美軍防空戰鬥機部隊,使美軍疲於奔命,只要持續轟炸下去,美軍的防空能力必然驟減!

    羅雲沖採納了參謀地建議,畢竟這些參謀跟著他從日本到歐洲,再到美國,實戰經驗並不比羅雲沖差,而羅雲沖只是個統帥,他不可能一個人頂替所有的參謀。在1月1日,羅雲沖就給嚴定宇發了一封電報,希望陸軍能夠儘快訂購一批航程足夠的夜間戰鬥機,並且儘快派遣到北美洲戰區來。而別的問題,都可以在前線解決。

    從1月3日,羅雲沖獲得了補充給他的300架轟炸機,而新的轟炸任務也在當天下達了下去。1月4日將恢復轟炸,而且從這天開始,所有的轟炸機不再集中在同一個時間段出動,而是分成了兩批,輪番出動。而且這兩批轟炸機是交錯出動的,即第一批轟炸在執行了晝間轟炸後,將在第二天執行夜間轟炸,而執行了夜間轟炸任務的轟炸機將隔一個白天,再執行晝間轟炸任務。這樣一來,不但能夠保證飛行員獲得足夠地休息時間,而且對後勤保障的壓力也小了很多。當然,如果不考慮到後勤保障的壓力的話,就應該組成三個,或者是四個機群,讓這些機群輪番上陣,拖垮美國的防空戰鬥機部隊。

    四日白天,542架轟炸機襲擊了納什維爾,投下了4000多噸燃燒彈,這是納什維爾遭到的第三次大規模轟炸,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轟炸。有11架轟炸機沒有返回基地,戰損率控制在了2%以下。

    當天晚上,518架轟炸機長途奔襲了查爾斯頓。結果美軍毫無防備,甚至沒有出動多少戰鬥機攔截轟炸機群,主要是美軍已經習慣了對手在同一個時間段出動所有轟炸機的作戰方式,根本就沒有想到當天晚上還會遭到轟炸,等美軍將戰鬥機部隊動員起來的時候,轟炸機群已經順利返航了。4000多噸燃燒彈將查爾斯頓幾乎完全摧毀,而這次只損失了5架轟炸機,是到此時為止戰損率最低的一次大規模轟炸行動了。

    五日夜間,528架轟炸機在列克星敦投下了4000餘噸燃燒彈,燒毀了這座城市絕大部分的建築物。美軍的瘋狂攔截擊落了21架轟炸機,戰損率超過了3%。

    六日白天,509架轟炸機襲擊了海波因特,投下了4000餘噸燃燒彈。雖然美軍防空戰鬥機進行了4次瘋狂的攔截,但是在護航戰鬥機的掩護下,只有14架轟炸機被擊落,22架護航戰鬥機戰損,而前來攔截的美軍防空戰鬥機被擊落了足足62架,這也是轟炸開始至今,美軍防空戰鬥機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鬥。

    在接下來的十多天裡,轟炸行動一直沒有間斷過,而且在首相的大力下,基本上每過五天,羅雲沖就將獲得一批補充的轟炸機。飛行機組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到了一月中旬的時候,飛行機組的數量是轟炸機數量的一倍半,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一的飛行機組可以輪換休息。

    到一月二十三日之前,平均每天,轟炸機會在美國本土上空投下7000噸燃燒彈,摧毀一到兩座中等規模的城市。因為同時還有大批的“狼鳩”式轟炸機在墨西哥戰場上支援古迅雷作戰,也在大量的消耗燃燒彈,到這天為止,在持續了20天的高強度轟炸之後,儲備在戰區彈藥庫內的所有燃燒彈被消耗光了。

    這下,羅雲沖不得不命令轟炸機部隊停止了活動。可以說,從28年12月11日到29年1月21日,為期40天的第一階段大規模戰略轟炸基本上圓滿結束。當飛行員開始集體休整的時候,美國東南部地區,即密西西比河以東,俄亥俄河以難的廣大地區內,八成以上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到此,戰略轟炸的毀滅性也徹底的表現了出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13 19:5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