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建成年代: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
學甲慈濟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學甲區內,為一台灣民間信仰廟宇,奉祀保生大帝為主神,為「學甲十三庄」區域的人群廟,也是台南市安南區「十六寮」保生大帝聯庄祭祀組織中多數廟宇的祖廟。
奉祀神祇:
學甲慈濟宮的正殿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陪祀有三官大帝、謝府元帥謝玄、中壇太子、虎爺。後殿稱為慈福寺則供奉觀音佛祖,陪祀有韋馱尊者,左側為註生娘娘、花公、花婆,右側為福德正神,兩壁則供有十八羅漢。
左廂拜斗廳奉祀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文昌星君,太歲廳奉祀值年太歲,右廂光明廳則供奉舊時的廟祝菜公
沿革:
學甲慈濟宮祀奉保生大帝,據說廟內主要神像出自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祖廟「白礁慈濟宮」,相傳該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為最早雕刻的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之一,已有八百餘年歷史。
故又被稱為開基二大帝。
該廟為當地信仰中心,形成學甲十三堡的信仰圈,其廟中神祇據傳於明鄭時期由中國福建泉州府(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百姓李勝攜自家鄉白礁慈濟宮,隨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來臺,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於今學甲鎮下社角部落定居,該尊神像,據稱刻自北宋,為白礁慈濟宮祖廟建廟時所雕三尊神像之一。
後逐漸為當地人民所信仰,康熙年間有趙姓人家捐地,遂於現地建廟祀奉。
祭祀圈:
學甲慈濟宮的祭祀圈以今日學甲區市中心的區域為主,包含新榮里、仁得里、慈福里、明宜里、秀昌里等範圍,即所謂下角、中角、後角等區域。
下角:包含溪仔墘、縣內角、下角周、宅口、下社角、東竹圍、仁得等角頭。
中角:包含煥昌、錦繡角、三角仔、中角謝、中角羅、中社角。
後角:包含後社、澎城等角頭。
保生大帝略傳(摘錄保生大帝傳)
保生大帝誕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西曆九七九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辰時。名吳夲,字華基,別號雲東,為上界的紫微星君投胎所降世。大帝父名吳通(受封為協元成君),母黃氏,為玉華大仙投胎降世。家住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世代均勤修功德樂善好施。
保生大帝(少時曾由崑崙山西王母傳授仙法)官任宋朝御史,精通天文地理、醫術、禮樂行政。因懷志濟世而辭官,在世妙方醫病救人。曾在山林中作法就被虎咬死被棄山中的書童救活,而感動官任知縣的書童的原主人江仙官及其上峯張師爺等二人辭官,作為徒弟跟隨大帝修身學道。 大帝的救人濟世事蹟不勝枚舉(詳見 保生大帝傳)。
大帝於景祐三年(西曆一○三六年)農曆五月初二日昇天。
大帝昇天後又失有救駕濟世聖蹟而受到宋、元、明歷朝各代皇帝褒封。舉例如救宋朝高宗皇帝而受封為大道真人。又因顯聖殺退賊兵受寧宗皇帝封為忠顯侯。因救旱轉為豐收而於嘉定年間改封為英惠侯。復因每建奇功而受歷朝皇帝分別封為靈護侯、正祐公、沖應真人、妙道真君、孚惠真君、普祐真君等又因鄱陽救駕,受明太祖封為昊天御史醫靈真君。明朝成朝時曾化為道土,入朝實報「住白礁鄉名吳夲」而以絲線過脈在門外診病醫癒皇太后重症乳疾,後騎鶴飛去。是時的太子仁宗皇帝於即始知是慈濟宮真君,乃予晉封為「保生大帝」並賜龍袍一套及敕造幾乎與皇宮無異的煥然一新的慈濟宮殿於白礁鄉。
自古以來神者很多,但是在生具有超凡的身世,高深的醫術及學問與保國救民濟世的功蹟,成神後因顯聖救駕救世而再受歷朝各代皇帝敕封者僅有 大帝也。
保生大帝神像之由來:
慈濟宮保生帝神像是宋朝時代雕塑之開基古祖廟神像,迄今已歷八百年。
相傳大帝昇天後神靈顯赫,雕塑原始神像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等三尊,神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即是其中一尊二大帝(稱開基二大帝),另二尊,大大帝即在大陸白礁祖廟,三大帝即在青礁奉祀。
三百年前保護鄭王忠貞軍民來學甲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攻臺時,很多忠貞軍民隨同來臺,其中一部份自大陸福建白礁鄉迎請 保生大帝神像(由李姓者奉請)作為保護神渡海來臺,並由鄭軍運糧官陳一桂(鄭成功之姑丈)兼督領眷船及民船隊等來到學甲西面四公里處之頭前寮溪畔登陸後定居學甲開基立業;並建廟奉祀保生大帝,迄今已歷三百二十二年。
學甲地方有三百餘年前,除有極少數零星之移往民外,尚屬一片廣大之草原。
當自頭前寮登陸之鄭軍民眾及攻破臺南安平荷軍後之部份鄭軍,解甲會合此地定居,懇拓荒地,開基立業後,就中並有很多學問高深者紛設學堂教育子弟。
後來又求大陸之族人戚友陸續移來此地定居,因而住民愈多,求學風氣亦愈盛,乃定名此地為「學甲」以永念學業之發祥地。目前學甲及鄰近地方住民大部份為鄭軍之後裔。
鄭成功之姑母係葬於現距學甲西面七公里處之狗氤氳山丘。
頭前寮是當時無荷蘭駐軍之安全地區,因前鋒隊登陸後建寮駐紮而得名。
現今該地之居民大多數為謝姓,故又稱為謝厝寮。
重要文物:
【龍飛】狂草字樣
1860年改建時,聘請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於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
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廟壁上尚有「空城計」、「狄青戰天化」、「百忍堂」、「梁武帝昇道」等多幅作品。
1980年葉王作品連夜遭竊56件,至2003年由震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永泰意外購得其中36件,於2004年捐贈慈濟宮,廟方遂建立「葉王交趾陶文物館」收藏,目前廟內共藏有葉王作品一百餘件,多數都已由廟體建築中取下,收藏於文物館中。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正殿中有著名書法家楊草仙先生於九十高齡時手書狂草「龍飛」、「鳳舞」四字,字長四尺。
山川殿門神原由台南彩繪名匠潘麗水所繪,惜乎於2004年改建時,重新繪製,而兩旁龍、虎門的門神彩繪,則是由已故新傳獎得主李漢卿所構繪。廟中楹聯多由名人手書,如正殿中可見葉公超、錢大鈞所寫的對聯,後殿則有吳三連、黃雪村、宗孝忱的作品。
廟中的匾額甚多,其中有六方清代古匾,分別是1861年(咸豐十一年)所立的「真人所居」、「濟世曰生」;1864年(同治三年)所立的「帝德同天」,1870年(同治九年)的「帝德協天」、1884年(光緒十年)的「帝前無欺」、1892年(光緒十八年)的「巍巍帝德」等。
2000年該次改建係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監造規劃設計,中門彩繪由嘉義林仁和(劍峰)仿繪;交趾燒部分由名師林洸沂仿作修復,屋頂剪黏部份由新港林宗民負責三川殿與前殿,北港名匠許哲彥負責後殿修作。
完工後2005年進行慶成清醮大典,由知名道長陳榮盛先生主醮。
另外廟前一對高達十九公尺(六十三台尺)的紅檜木旗杆也極為著名,1953年由慈濟宮信徒捐建,採取直雙斗座,二斗二箍的形式。
2004年重建期間改立新旗杆,舊桿轉贈予佳里鎮蕭壟文化園區,園區為表尊重慈濟宮,降三台尺高度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