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佳里玉勅皇勅金唐殿位於台灣台南市佳里區,主祀朱、雷、殷府千歲,為台灣民間最盛行的王爺信仰之一,逢子、卯、午、酉年農曆正月十八、十九、二十主辦蕭壠香,為台灣三級古蹟。
金唐殿位於佳里區中山路旁,兩邊商家林立,是佳里區繁榮地帶。
金唐殿創立年代,據日治時代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出版的《台南州祠廟名鑑》記載為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但殿內有一古匾「宏文及莫」,其立匾年號為康熙戊寅年間,時則康熙三十七年(西元1698年),故立廟年間應為康熙三十七年。
明朝末年間,約十六世紀末期,先民自中國大陸閩浙地區渡海來臺,於蕭壠灣裡溪口港上岸(今佳里區六安里一帶),為了防蕃害及瘟疫,建一草寮安奉隨船帶來家鄉神明,為金唐殿前身。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明鄭時期施行寓兵於農的政策,今金唐殿一帶即為鄭成功部屬鎮兵林可棟的屯墾地。
清康熙戊寅年(西元1698年),林可棟捐獻現有所在廟地興建新廟,並獻上匾額「宏文及莫」。
廟前為市場,廟後為學堂,至此成為蕭壠地區經濟貿易及文教中心,逐漸興盛起來。
早期金唐殿建廟之初,稱為護庇宮,原主神為蕭王爺(蕭府千歲)、金元帥(金府千歲)、方娘娘(方府娘娘)。
目前金唐殿主神為朱、雷、殷府千歲,於清朝年間祀奉,但來源尚待考證。
據《金唐殿簡誌》清朝康熙年間,庄民聽說「台灣縣保大西里(今歸仁區)大人廟」三老爺香火鼎盛,遂連夜前往偷乞香火,蕭壠庄民至歸仁大人廟偷乞香火星夜向北奔回後,歸仁大人廟董事曾見三道神火向北飛去,遂即刻派人星夜追趕,卻不知所終。
此後信者日眾,香火不斷,逐漸取代原有神明而成為主神,不過,雕造的金身是朱府千歲、雷府千歲和殷府千歲等三姓王爺,而非「大人廟三老爺的朱、池、李三王爺。
其原因可能有三:其一,迎神者誤聽所致;其二,塑造不同稱謂,以避「偷香」之嫌;其三,受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影響。
同時廟方也改為「代天府」,現廟內有一乾隆時代刻有「簫隴庄代天府」的石香爐,足以證明未改名金唐殿之前,廟名為「代天府」。
現今可信資料為日治時代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前島信次所調查。
從前,載有神明的王船從中國漂來,停著於蕭壠部落而被撿到,逐恭請神明奉祀。
從此為了防止天災地變及各式危害以保護安全,所以有了三年一次的大祭典。
王船上的神明並指點蕭壠庄民,有朱、雷、殷三尊天神奉旨下凡鎮守蕭壠庄,並於雕完金身後,到歸仁大人廟借殿開光。
因此每逢建醮或刈香之年,必回歸仁大人廟請火及領兵,以示不忘本。
清乾隆年間,於林爽文事件中,蕭壠庄村民以角頭為單位前往協助清朝官兵平亂有功,清朝御賜旌義碑,並加勅石建「義民亭」立聖旨牌於亭邊,勅封為金唐殿。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金唐殿因保存清朝時期御賜興建的義民亭,及日治時代剪粘大師何金龍之作品,經內政部評定將金唐殿列入台灣三級古蹟。
主祀神祇:
前殿主祀:朱、雷、殷府千歲
前殿同祀:金府千歲、蕭府千歲、方府娘娘、中壇太子元帥、南巡吳府千歲、天上聖母、關聖帝君、謝范將軍、虎爺將軍
目前後殿整修中,供奉神祇暫移駕前殿。
後殿主祀:釋迦牟尼佛、觀音佛祖
後殿同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難尊者、迦葉尊者
後殿配祀:韋馱尊者、伽藍尊者、十八羅漢、福德正神、註生娘娘
建築特色:
建築格局為三開間三進型式,正面三川殿,並配以左右護龍,左廂為義民亭(現為辦公室),右廂為慈善會辦公室。
護龍正面作西洋式牌樓,三川殿屋脊屬潮州風格,其特色在燕尾尖倒勾作捲螺,屋脊及規帶線腳繁複,背身曲度和緩。
整體建築構造屬於傳統式木結構及承重磚牆組合。
金唐殿現今規模於清咸豐年間奠定,由楊成美首倡重修,特聘名陶工葉王師裝「壁堵」,時為一絕,到了昭和三年(1928年)黃深淵復倡修廟,特請汕頭名匠何金龍師來裝剪粘,一時金唐殿的剪粘藝術冠於全台,然昔日交趾燒遺蹟,已不復見,實為可昔。
何金龍師更造一孫中山先生塑像剪粘於右壁前上方。
民國45年再次修建當時司法院長王寵惠更親題對聯於石柱上,字骨蒼勁高潔,與孫中山先生塑像剪粘及「宏文及莫」匾額,同稱金唐殿三絕。
金唐殿古蹟文物:
石碑:
奉憲示警碑:清乾隆五十三年立。
旌義碑:清乾隆五十四年立。
奉憲道禁碑:清乾隆五十九年立。
匾額:
「宏文及莫」:清康熙戊寅年(西元1698年),林可棟敬獻。
「赫赫威靈」:清嘉慶戊寅年(西元1818年)題。
「澤被海隅」:清咸豐咸豐乙卯年(西元1855年)題。
木聯:
「赫厥聲濯厥靈代天巡狩;威可畏儀可象護國庇民」:碧溪弟子楊成美獻。
柱聯刻有:
「簫隴庄代天府」:清乾隆己酉年(西元1789年)。
「金碧交輝新氣象,殿堂重見就威儀」:正門石柱兩側。
「金滿中堂香火盛,殿前頂禮吉祥心」:正殿點金柱。
「金闕來朝千歲壽,殿雲覆幬萬象寧」:正殿點金柱。
人物壁堵:何金龍的傑作之一,大多出自西秦戲劇目,一堵一齣戲,手工細膩,造型傳神,形態逼真,後來經過何氏第二代傳人王石發、第三代傳人王保原及第四代傳人楊勝波父子做過部分整修。
屋頂剪黏:屋頂、脊堵、筏仔頭剪黏也是何金龍的傑作之一,尤其是筏仔頭上的八座武將交戰圖,無論表情、姿勢,俱臻上乘。
壁畫浮雕:除了剪黏之外,何金龍還在金唐殿內留下龍虎井剪黏浮雕,正殿兩側牆壁上的天官賜福及降龍伏虎兩組壁畫浮雕。
孫中山先生塑像:在廟前兩側墀頭上,於昭和三年(西元1928年)製作,為全臺灣最早製作的 孫中山先生塑像。
蔗渣爐石:屋頂筏仔頭的武將交戰圖剪黏總共有十座(何金龍作八座,其嫡傳弟子王石發補作兩座),其基座係採用本地蕭壠糖廠燒蔗渣鍋爐的爐石所做,極耐日曬風吹雨淋,不但有環保概念,使用這種材料更是古今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