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小黑明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不題撰人]大宋楊家將演義之五虎征西平南全傳(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1
發表於 2015-8-6 13:51:49 |只看該作者
第一○○回     狄太后掃除君側 龐貴妃絞死宮中



  詩曰:
    君王溺愛庇龐洪,只是恨情妃子容。
    幸有高年狄太后,嬌燒正法絞宮中。
  當時狄太后說:「王兒,你休得謊言!我侄兒今朝上朝,說包拯本上除奸正法,無奈王兒不准,要把龐洪父女罪名改輕,怎說包卿未有本奏?你還來哄我為娘麼!」天子聽了,心中惶恐,只得轉說:「包拯確有本章,一時錯說他未有奏陳。」狄太后說:「王兒,既有本奏明犯人,定了什麼罪名?」天子說:「孫秀定了處斬之罪。」狄太后說:「如此太輕了!」又問:「龐洪定罪如何?」仁宗天子見問至龐洪之罪,就心中著急,就住口不言,難把他罪名說出。此時,龐妃在側,心如火灼,又如小鹿撞胸。此時李太后雖是年高,性情不異少年,言說:「王兒為何默默無言,閉口不開?」狄太后冷笑說:「我也盡知王兒之意,捨不得龐妃小賤人。因女兒難傷他父,故王兒把罪名改輕的。」又呼:「李姐姐,這龐洪、孫秀不知與我侄兒有甚大仇,幾次三番,陰圖謀害,必要將他除了。幸得般般用計不成。他二人謀害功臣也罷了,但龐洪身為極品,又是王親,不思盡忠報國,反受賄貪贓,暗通西遼,父女深受國恩,不圖報效,心向外邦。可記前時先王在日,王欽若私通外國,做下多少弊端!龐洪父女前轍後頭人。我想,宋朝天下非容易開創的。太祖勞盡多少心力,方得今日流傳四代,險些錦繡江山送在龐洪父女之手!王兒須不是我親生的,但用了三年哺養,方得育成人。所以今朝講話,做得三分之主。龐洪父女串通誤國,斷然難容!包拯本奏必然依的。姐姐,你道愚妹之言是否?」李太后說:「狄賢妹之言,果也不差。包卿乃我宋朝的大忠臣,人人共知,斷事毫無私曲。龐洪受了西遼禮物,要害有功之臣,倘然令侄遭其所害,遼王猖獗,復又興兵,還有何人抵敵?宋朝社稷必然讓與西遼。若是奸人常常在國,一輩忠臣焉能日日保存?若江山被別人佔去,龐妃難以在枕邊作伴,相愛相憐,自有他人恩幸。王兒有何面目見先王的?若貪花好色,未有不為敗國之君。若不誅龐洪,眾臣不服,不斬龐妃,正為禍之根。」
  原來嘉祐王前聽狄母后之言,後聞李母后之訓,他原乃心中明白,只因為著貴妃的花容美寵本是合意,同心陪伴,同衾六七載,枕上多少溫存態度,何忍將他一刀之苦?龍心納悶又驚惶。此刻,龐妃嚇得魂不附體,忙下跪哀求二位高年太后說:「臣妾父親伴駕多年,從無差錯。近因年老昏懵,作為有干國法,理正典刑。臣妾雖然德薄,但伴君數載,也無過處,一時錯聽父親之言,今日原該身首分開,但懇求太后娘娘開一線之恩,好生之德,姑免了初次,留我殘生,感恩不淺。」狄太后喝聲:「小賤人一刻也難容!」李太后叫聲:「王兒,你保守江山為重,這妖燒妃子事小,何戀戀不捨?」仁宗天子無言可答。龐妃苦苦哀求,向狄太后連連叩首,只是不依,嚇得面如土色,手足如木。只得轉身求告曹皇后:「望娘娘與妾討一個面情,救得臣妾一命,世世不忘娘娘大恩!」曹後娘娘雖不是與他膠漆,也是兩不相干,況且在著君前,權做個假人情,即時隨身跪下,求懇太后娘娘說:「龐氏須然有罪欺君,但念他初次,還求太后娘娘饒他性命,臣妾亦感大恩。」狄太后喝聲:「休得多言,你是龐妃同黨的,不用你再言!」曹娘娘不敢再說,只得起來。
  天子此時亦坐立不安,只得說:「母后哎,龐妃犯法,理該正法處斬,念他是個輕年女子,不明法律,萬般只看臣兒薄面,今日臣兒討個情,求免他一刀之苦,將他貶人冷宮如何?」狄太后想來:「王兒真乃溺愛這嬌嬈,今又仍留龐妃,龐洪罪也輕了,我將何話答應包拯?」便呼:「王兒,別的事情般般依你,若要留這小賤人,斷斷難依。我今做的三分主意,你終身怪著為娘罷!」即傳懿旨,令刀斧手速正典刑。貴妃哭倒在地,落下球冠,青絲披散,無限淒涼。膝行扯住萬歲龍衣:「望吾主看臣妾侍奉前日一場,救了臣妾一命的!」急得天子心中悽慘,料難解救,說:「貴妃哎,非朕不肯用情搭救你,只可憐你一時錯聽父親行惡。今要過刀慘死,獨借你待孤一番恩情多少,今日身亡,孤心不忍。」龐妃說:「陛下哎,妾如今痛改前非了,從今以後不想錦衣安享,不思玉食風光。願留我殘生,甘心永住冷宮。」嘉祐王聽了這悽慘之言,腹內猶如刀割,想去思來,心中大憤。回身又叫:「母后,望你大發慈悲,開恩一線,饒他一死,永禁冷宮,情願將他父龐洪正了國法也罷,望母后准依臣兒之言!」
  當敢不是狄後心妒龐妃,定要除他,只恨他父女同謀,反復驗旗,險些侄兒被害。報仇是以刻刻在心,今要寬容他,又違准了包公、眾大臣所奏,是以今日總總不依當今之言。有李後的性情素日心軟,看見貴妃如此悽慘,與當今不忍之言,鳳目早已包著一汪球淚。呼聲:「賢妹哎,既是王兒如此說來,饒他身首分開,可賜白綾把他絞決,做了全屍罷。」天子又雙膝跪下,再求狄母后存他一命。狄後搖頭嘆聲:「你身為萬乘之尊,為了妃子此如戀戀不捨,今朝不將這小賤人正法,人人俱可效尤敗國了!權依姐姐之言,免他刀刑。」傳旨不用刀斧毛速取到白綾。一座長春殿做了法場。
  此時龐妃心如刀割,痛哭淒涼。天子不忍觀看,悉聽他們動手,心懷憤憤踱出,龍日含著一汪珠淚而去。太后喝聲:「動手!」將綾搭粉頸,雙膝向南。曹皇后、張妃也覺心驚。但見太監兩邊將白綾一收一緊,金蓮撐蹬幾撐,登時兩眼洋洋白了。未及半個時刻,氣已斷了。三魂七魄,緲縹已無影無蹤。實是可憐一個冰肌玉骨紅顏,只為一時差見,錯聽父言,死得實為可哀。在龐妃伴主多年,亦無甚大過犯,豈料今朝身受慘死,實乃龐洪作惡,害了年少女兒耳。
  當時,絞手太監見他身硬了,即時住手,上前啟上太后娘娘:「龐娘娘氣絕了」太后傳旨,請來當今。是日,嘉祐王到來,見了龐妃如此,五內皆崩,傷情之淚,從腹中落下。狄太后說:「王兒為君,豈像孩童之見麼?若留這奸狡犯,實乃國家之患。如今速把龐洪斬決,不可改輕包拯所奏!」天子應諾太后。又傳旨:「屍骸用上上棺柩盛殮埋了。」刀斧手領命去花。天子吩咐在長春殿安排飲宴,款待高年兩太后。曹皇后與各妃交替敬酒,姐妹談心,語言多少也不多談。酒宴已畢,狄太后抽身相辭,李太后、曹皇后與眾妃一同相送,狄太后身登鳳輦,歡然而去。李太后也回宮去,張妃、曹後俱覺安然。只有仁宗王愁懷滿腹,復進慶雲宮內,觸景傷情,龍心慘切,怨著包拯:「你與寡人結冤家,可憐斷送了愛妃。若不是三審郭槐這段功勞,孤必要取你的首級!」
  不題天子心煩,再說狄太后還宮,將此事說知孩兒,潞花王大喜。即差太監相請平西王到府說明。狄爺深感娘娘,言說一會,拜別往見包爺,傳說眾大臣人人心悅,也有龐黨個個心驚,猶恐有牽連之罪,不表。
  次日,包爺上朝奏明,要將龐洪正法。此時,天子只因溺龐妃,故將龐洪寵重。龐妃須死,心猶憤恨,念及貴妃,不忍將國丈正法,奈何被包爺催速。想:「終免不來,若將他正法,罪名可減輕才罷。」不知天子如何減輕龐洪之罪,且看下回。正是:
    天道豈無公報應,人心何不善為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2
發表於 2015-8-6 13:52:17 |只看該作者
第一○一回     正典刑奸臣被誅 憶妃子宋主傷情



  詩曰:
    害人反害自身亡,到底奸臣不久長。
    作惡難逃終報應,今朝正法在刑場。
  當時包公聽了萬歲要改輕龐洪之罪,後來正法,即稱:「陛下哎,臣乃照律定罪,如何改輕的來?」天子說:「包卿,貴妃的殺罪已蒙太后娘娘減等賜絞,難道龐洪孤賜他不得絞麼?」包爺說:「啟陛下,這是太后娘娘的恩典,貴妃的造化。」天子說:「太后娘娘的旨你依,難道孤你必不依麼?包卿太把寡人欺了!」包爺說:「聖上哎,龐洪除去謀害功臣的罪且不計較,只把私通外國,貪贓不法而論,重罪如山,那有可赦輕之處?」天子說:「包卿何故如此,勸你不要執偏,逆。許寡人吧!」包爺說:「臣為受陛下洪恩,未得報效,除卻了奸賊,一刻之念難忘,照律除了欺君賣國之臣,稍盡臣報國之心。」天子說:「包卿,你又愚了,你說知法律,豈不曉得從無宰閣之刀?你自家條律未明,又不依從孤旨,必要將龐洪照本罪斷續遲,除非你再到南清宮,待太后娘娘仍舊出頭為主,方能准你。」包爺說:「陛下何須無宰閣之刀?但龐洪自有滔天大罪,非輕若減輕了,不能警戒亂臣驚懼之心,伏乞我主依臣所奏,照律將龐洪正了典刑,則朝政肅清,人心說服了。」此時,包公與嘉祐王許多辯論,天子心中帶怒說:「你真乃一個無情面之臣!故意違逆寡人之命,也該當何罪?你須講明說來。」包爺說:「臣逆旨該斬。陛下,且將臣斬首吧!」當時,天子呆呆不語,包爺也不做聲,有眾位公卿大臣,看此光景,一同俯伏金階,同聲奏道:「臣等請問陛下,照若包拯所定之罪,聖上龍心以為太重,如今聖上欲定何罪?乞祈降旨。」天子說:「依朕主見,龐洪亦照貴妃賜白綾,未為不可。」包爺說:「龐貴妃本是裊首之罪賜白綾,伏乞龍心詳察。」天子說:「眾卿家公斷如何?」眾臣說:「臣等只求陛下將龐洪照依貴妃梟首之罪,正法便了。」天子一想,總是龐洪活不成了,只得准奏。將龐洪梟首,恩免夷族,妻兒回籍,安分守法。內監王仁改為軍罪,餘具依擬施行。傳令蘇文貴監決復旨。當時,包公也難再奏,天子駕退回宮。眾臣多退回朝,個個也說,天子心慈,皆由龐妃面上來的,閒話體題。
  再表蘇都督回轉府中不延遲,即差人吊出天牢犯臣。當日,龐洪。孫秀兩個奸臣,懊惱前日為非,一心圖害狄青。害他不成,反害自身,要受過刀刑。是時,有千千萬萬的百姓,遠遠觀瞻。當時,國丈還在牢中,未曾釋放,所以不得來送別。有龐飛虎在外打聽明白,嚇得魂飛天外:「我得聖上天恩,妻兒無罪,所以方敢前來送別父親。」孫秀的夫人抱了三歲的孩兒,也來送別丈夫。當下,子哭父,妻哭夫。龐洪呼聲:「我兒,你不必傷心了,包公將我定了凌遲夷族之罪,全叨聖上天恩,減輕了斬,還是死來的造化。但我死之後,你與母親收拾棺柩與妹丈的棺槨,一同還鄉吧。全叨聖上天恩,和順才好。如今朝內無人,勢頭也沒有了,須要回去守分度日,侍奉母親。」飛虎淚如珠雨,哭倒塵埃。孫秀叫聲:「夫人,今日你休來埋怨於我。若我死後,你還故里,與我娘、兄弟苦守門戶,養育孤子,長成傳嗣,免得孫門絕了香煙,遺言切緊記的!」夫人只悲哀痛哭。時刻將到,這些遠遠旁觀的人,擁至越多。三刻時分到了,即時劊子手開刀砍下頭頸兩顆。子捧父頭,靴底踏穿,妻把夫頭,哭泣暈迷,蘇爺打道回衙,先往說知包公,然後往天牢放出龐洪夫人,前往法場收拾丈夫屍首。包爺又備文書征發,要兩名官差吩咐龐家子母、孫秀之妻,限三日內起解回籍,不許在京擔捺。內監王仁得性命,即行發配。王正加升三級,多叨天子洪恩。
  包爺又吩咐禿狼牙:「你混進中原,應該有罪。念你出首說明奸臣之案,茲且姑寬,放你回國。」禿狼牙說:「包大人,我今回邦,思量狼主容不得我。如若不還故國,丟不下兒女,實在兩難,如何是好?」包爺一想,說:「你也慮得不差。罷了,你且耽擱一天,待本官來日奏明聖上,請旨一道與你,自己還邦與狼主觀看,要你復還舊職便了。」禿狼牙稱謝不已。次日,包爺上朝,有蘇爺復旨啟奏:「已將龐洪。孫秀正了典刑!」天子聽奏點頭,暗暗咨嗟。又有包爺俯伏說:「臣包拯有奏。」天子說:「包卿如今沒有說了,還有何奏的?」包爺就將禿狼牙之事奏明,天子准奏。降旨一道,著令禿狼牙自帶賚文還邦。是日,支部天官文彥博升為首相,抵了龐洪之缺,不必多談。包爺朝罷歸府,付銀子二百與禿狼牙,以作路費回邦。禿狼牙大悅,叩謝而去不表。
  再說仁宗天子回宮,暗暗傷心:「追思龐貴妃的玉貌花容,娉婷裊娜的體態,深悅朕心。陪伴宮中六載,別無差錯。單有父女遞連,想他為其女而護其親,乃人之常情也。原是龐洪為人不好,又不該貪贓人己,與外國私通。只道暗為,瞞得眾人耳目。又不該暗中圖害狄青,害他不得,反傷其身。他兩次平西奏績回來,功勞浩大,多少眾臣得為助於他。今日龐洪敗露機謀,乃連累了孤的美人,死得實乃傷慘。若是包拯議罪,群臣共效,必要寡人作主,龐家父女決不死於如此刑慘!偏偏是母后出頭。他無非要與侄兒報仇,拆散寡人的美對鴛鴦,孤心何日放得下愁懷?」嘆道:「貴妃哎,你玉骨冰肌,拋荒何處?但不知卿魂還在宮否?」又思他魂渺渺茫茫地府中,不知何去了。越想越傷心,目中的珠淚紛紛滾流。宮中物件般般在,單單不見相愛相憐的美人。咳!寡人每臨幸此地之時,只見龐夫人裊娜輕盈,上前接孤。芙蓉玉貌,帶喜帶羞,殷勤盡禮。鶯聲細語,慢慢言來,皆實為孤之愛。駕鳳衾中陪著朕,溫存體態,多少的美情!有無窮之妙,無限之趣。指望同偕白髮,豈知平地風波起,使孤恩情永絕。今朝物在人亡,玉體拋荒野外,深可悲也。咳!美人哎,非是今日寡人辜負於你,誰知父親與狄青結下深仇,連累你的。包拯一班同黨,助著狄青,同口同聲奏參你父,又使狄母后為主,內外來攻,使你父女一刻同日而亡,總是弄得寡人從此無人陪伴。美人哎,你有多少妙音可解寡人愁懷!」這多情天子傷感之際,忽想起一事在心,瞞了母后,不與王后、妃子得知,即差一構監,私出宰門,吩咐關了貴妃墳,並國丈屍骸好好收殮。另賜黃金千兩與國太,以為扶柩回鄉的路費。這仁宗天子為著龐妃面上有許多情,只為愛其生,如今不忍其死,加寵國丈所以如此。龍心終日恢恢納悶,不怪他人,只恨著包文拯,他雖然正直無私,然而與寡人面上太覺無情的。
  不言天子煩悶,再說太監何榮奉旨藏了千金,悄悄出了後宰門,覓著龐妃停柩所,命人扛抬了,來尋國太。先說龐飛虎痛恨著包文拯、狄青是殺父仇人,後日圖報的。當下國太來到法場,看到屍首分開,心中痛哭哀哀,好不悽慘。又思量長女伴君,深得寵幸,豈知今日白綾賜死!兒哎,皆由你父連累,害你死得好慘刑也!丟下老娘,魂歸陰府,渺然無蹤,未知他可能隨娘得轉故鄉否?如今單剩下次女飛鳳在身旁,女夫又被國正了典刑,母女雙雙為嫠婦,此仇此恨,教老身怎生清消?國太正與孩兒收拾屍骸之際,忽來了太監何榮,丟了貴妃棺柩,到來交待黃金,說明天子之意。正是:
    生離死別生何切?義重情深念不忘。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3
發表於 2015-8-7 00:10:00 |只看該作者
第一○二回     遵國法龐孫回籍 敘奸苗作惡多端



  詩曰:
    奸苗仗勢害良多,國法全無眾受磨。
    自從權傾威福盡,昭昭天眼報如何!
  話說國太正在收拾丈夫屍首,悲哀之際,忽然聖上差太監何榮到來,將天子之意說明:「國太,今日收拾屍首回籍,國太不必過哀。今日萬歲爺賜贈黃金千兩,以為國太作路費之資,你且收藏了,並娘娘棺柩在此。」何榮交出黃金,回宮復旨去了。
  單表龐飛虎母子尚然說此蠻話,說:「聖上堂堂九五之尊,一些主意全無。憑從狄青、包拯胡行,被他壓住,傷了宰相之命。只恐江山不久要讓狄青了!」飛虎含淚說:「母親,事已如此,如今不必過傷了,且暫收拾父親還鄉吧。家中幸賴尚有家產過日,還有三兄弟,皆是英雄氣宇,日後尋個機會,必將殺父仇人殺盡,方消了此恨罷!」國太聽了,只得收拾。孫秀夫人悲哭哀哀,沒有收場的,國太勸慰女兒一番。包公又有兵差到來,不出三天就要速出京。旁人百姓,誰人不笑龐洪前日靠了女兒,勢力凶如狼虎,屢屢冤屈良民不計其數,容縱家丁欺壓平民,只道他有女兒做力一程,直厲害到底。豈料今朝女兒死在宮中,父斬法場之上。還叨聖上天思,不罪妻兒,不抄家產。想來善惡必然有報應的。若不報應,世人個個為非了。又有幾人說:「奸相平日屢屢剝削良民,今日犯此大罪,過了刀刑,還是造化了!理應該丟去油鍋內,割舌抽筋,再將他千刀萬剮,方盡其辜。」內有幾人說:「龐洪屈剝我百姓過多,將他一刀兩段也便宜了他!還恐上天不容他,天火也焚他的棺柩。家中婦女為盜為娼,後人為奸為拐,此天報應以不祥的。」一路而來到十處地方上,百姓誰不罵他父女?母子聽聞心中暗暗傷心。龐飛虎暗暗發怒,只由得人咒罵。有日必要報仇,將汴京削為平地,看你們還罵得我否?不理旁人說短道長,一路饑餐渴飲,夜宿曉行,歷盡跋涉辛勞,一月多方到家園。有包公差官把文書交本省官、本處官接領,即回詳復包公。取了盤費,二解差一路回京不表。
  即說這大國舅飛虎娶妻無子,二國舅白虎、三國舅黑虎、四國舅彪虎,多是年少青春,因沒有美貌佳人,故俱未就婚。縱是有幾個鄉宦小姐花容美俊的,父母俱說龐門作惡過多,不肯配他弟兄。然而年少,仗著父親、姐姐的勢頭,屢屢又害地方,每每欺著良民,白手娼嫖,平空捏誣。若逢女子有三分顏色動人,搶劫回家。俗語說:「肉隨砧。」眾從他則活,逆彼則亡。弟兄也是一般作惡,有些怕死的女子,或是貪歡的婦人,自然從他。或半年不用,趕逐出轉回娘家,害得親事不能對,豈不罪過更深?兄弟如狼如虎,萬民怨恨。若告狀鳴於官,只畏龐門勢大,也不敢准告。這一天,哥弟分路出去玩耍。又講一婦人正在窗樓觀望,只見他家翁對樓上大叫:「媳婦,二國舅來了,還不下樓去!」這婦人聽了,好不慌張,急急關了窗牖。又說二國舅白虎正在街上游玩,只見家人飛跑到跟前說:「二國舅爺不好了!一家大禍非輕的。」二國舅喝聲:「狗才,何事大驚小怪?」家將說:「不是小人大驚小怪,只為太師爺身受大災被殺了。如今大國舅與太夫人扶柩回來了,現在碼頭上。二國勇爺不要遊玩,作速回去料理喪事的!」白虎變色說:「這話可是真麼?」家將說:「有飛福家人先回來報知。」白虎說:「有這等事,不好了!」吃驚不小,說:「你跟隨來吧!」即快馬加鞭,如飛去了。
  又說到黑虎三國舅,一路而來街上玩耍,有妻的百姓民家,家家一聞三國舅遠遠在此遊行,即飛奔回家,吩咐密關了門。有姐妹的也是如此。只是眾人被害過多,所以如此驚懼。也有一民家婆子立在門前,年紀六十多,臉上皺紋多起,還是擦脂抹粉的扮俏。要為年已高,還作青年妝,實確可笑。立在門前,看看來往之人。忽聽得龐黑虎來到,嚇得慌忙扶了杖,急急關了門。黑虎正在街坊上尋覓釵裙美女,帶了七八個家將跟隨。忽來家人龐壽來報知凶信,三國舅聞言,猶如雷打腦頂,急隨家人回轉。
  再言四國舅的行為。陝西本省近地有個酒肆,名曰「岳陽館」,步進酒館,十分熱鬧。一座有二十餘人談笑吃酒。正在鬧熱之際,忽有店主跑來說:「列位貴客,快些算賬,不吃酒了!」眾人說:「你那裡話來,酒還未吃完,因何忽要算賬?」店主說:「龐家四國舅來了!」各客聽了大驚。單有一人自酌飲酒,是山東來的客人,說:「店主,他怎樣狠惡,我是不懼的。待這老狗狼來,俺老子活活打死他!」只見惡狠狠幾人跑進來說:「四國舅爺來了!」眾酒客人說聲:「不好了,大家快走吧!」頃刻間,個個都跑了,只剩得山東客,自仗英雄,不知厲害。原來這人是前一天到來了,所以不知龐家勢力。說:「我也不犯他,他也奈何我不得。」店主勸道:「貴客,不要取禍,快走才好!」他只是不依,端然坐下。有四國舅爺跑進來,下了馬,店主人跪接。彪虎進內,兩邊一看,喝聲:「大膽這狗才!敢在大虎頭上抹汗麼?家丁,快些捆打這狗強盜!」一聲呼喝,一班家將如狼如虎,擁上前要捉李大麻。他見了,不得不慌忙,登時下跪磕頭求饒謝罪。四國舅正在喝罵他之處,有家人龐祿趕進店中,說聲:「四國舅爺不好了,小的往各處找尋,原來在此,快些回府吧!」四國舅喝聲:「狗才,我有事情不回去的!」龐祿說:「京中太師執罪被殺了。」四國舅聞言大驚,說:「那人敢殺我父親?快快說來!」龐祿說:「小的不知細底,只見大國舅與國太扶柩而歸,現在船中,就要來到家裡,所以小人分頭找尋,國舅爺回去吧!」彪虎慌忙說:「你言可真麼?」龐祿說:「小的焉敢哄國舅爺的?」彪虎聽罷,即忙上了馬,飛跑了去。當時店主幾人哈哈發笑說:「朝中國丈被誅,他弟兄無勢力,從此地方可以寧靜了,這些年少婦女去了大患。」李大麻笑道:「他倒運的狗才,欺著我李大麻,怪不得他父親要砍了頭的!」復坐下又吃酒。店主說:「我叫眾人不要說,不要吃酒,且算了賬,誰知眾個個不肯。後至小狗才擁到,眾人才奔走散去,如今做了折本生意。」李大麻說聲:「店主不必心煩,今須折去本錢,但各市上食物俱已賣盡罄了,你店中還有許多食物,賣個加倍利息,就可還本了。」丟開店主,閒言不表。
  再表近地百姓,被龐家擾害不少。如今得聞此事,人人傳說喧嘩,多道朝中國丈被殺害了,地方從此起運,眾民安穩做生涯,從此不用大驚小怪的憂心。此時陝西一省地頭,眾百姓遠遠傳說。正是:人人欣幸,個個安心。言言語語地敘談,一一不能細述。話休細煩。
  且說龐家三位虎狼舅爺,此日齊齊會敘,已到碼頭船中,見母親、兄長,即問父親被害原由。國太見三子動問,含淚就將與狄青作對情由,細細說知三虎。兄弟聽罷大怒,淚落紛紛哭父。時又憶姐姐,痛恨著狄青,呼聲:「大哥啊,我們兄弟井膽合意,待等三年之後,殺父之仇定然要報的!」龐飛虎呼聲:「三位兄弟,此仇不報,枉為人也!為兄也等不得三年五載的。」國太貪悲說:「你弟兄不要言長語短,且將棺柩遷移上岸,回家安葬吧。」正說話間,有孫雲到來。不知此人是何來歷,下回分解。正是:
    由爾刁奸憑勢力,終為羅網伏眾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4
發表於 2015-8-7 00:11:37 |只看該作者
第一○三回     蕭天鳳領守三關 張將軍洞房花燭



  詩曰:
    英雄未遇一樵夫,發達特來祿位高。
    海水不量人不諒,焉知貧者是人豪!
  當下這孫雲不是別人,他是孫秀嫡弟。平日也恃兄長之力欺壓良民,強佔人之妻女,種種作罪多端。因甚前書並不詳細於他?若不涉正書關緊,不能盡述。是時,孫雲得胞兄被殺,氣得二目圓睜,即跑上船頭,對著龐飛鳳叫聲:「嫂嫂,何故哥哥被害?」龐氏將前時被害細細說知,孫雲聽了,怒氣沖沖說:「嫂嫂,如今哥哥已死,不能復活,且到家中把棺埋殯了,撫養侄兒長大成人,與父報仇便了。」又進船中與龐家母子談說此事一回。此時,扛到兩乘轎子,母女分頭上岸,各個回家。龐氏弟兄隨娘回轉,孫雲與嫂嫂歸家,各自埋葬。紙短情長,難以盡白。從此,龐、孫勢力俱無,不敢妄為。不過藉些家產度日,須有二仇之志,亦是妄想虛言耳。不過正傳略略表明,休得長敘。
  再說京中。一日,狄爺對蕭天鳳說道:「雄關乃要緊之地,不可久無主將保守,須早日打點赴任才好。」蕭天鳳應諾連聲。蕭總兵又將苗氏。張忠婚事稟知,狄千歲說:「此乃美事。」便說:「張賢弟,你可一同到苗家完了花燭,然後再來敘會吧。」張忠便道:「但小弟有話告稟。」狄爺說:「兄弟再有何商議?」張忠說:「從前小將沒有住居,曾在蓋天山打劫往來為生。如今意欲到此地造幾間房屋為家。千歲,你道可否?」狄爺說:「賢弟,不知此地可有主經管否?」張忠說:「沒有人管的。」狄爺說:「既然如此,待本藩明日奏知聖上,差官到彼處,應該糧賦若干納訖了,建造房屋便住了。」張忠稱謝。千歲次日上朝奏明,天子准奏。狄爺回府,即差孟定國責帶千金,吩咐前往蓋天山左近地方,建造府宅。只宜速辦不要延遲。孟將軍領命。次日,拜辭千歲與眾將軍,帶了八名手下將,跟隨去了。
  狄爺又問:「李賢弟,你是北直順天府人氏,你從前說過的家中無人料理,想必房屋也是塌爛了。」李將軍說:「不瞞千歲說,我的命運蹇否,自幼父母雙亡,幾間房屋被火燒了,目下變作空荒之地了。」狄爺說:「糧稅幾年,何人管納?」李義說:「千歲啊,至今一十二載猶未完稅糧。」狄爺聽了,即發出千金,吩咐焦廷貴:「前往順天府該管地方,完了一十二年國稅。料理興工建造住居,須要快捷,不可遲延。」焦廷貴說:「千歲,若造得快,燒得快,到底延遲為妙。」狄爺說聲:「休得胡說!」焦廷貴說:「小將沒有胡言的,只說造得快,燒得快的。」狄爺說:「你原是這等癡呆的?」焦廷貴說:「不瞞千歲,小將的老人家焦贊也是癡呆的人,如今怪不得小將癡呆了。」狄爺說:「休得多言,明日早些起程。」到來朝,焦廷貴帶了千金起程,一月到了北直順天府。先將十二年稅賦完清,又說李將軍祖地已被他人佔了。原來,本府有個土豪,家資萬貫,逞富欺貧之輩,名喚王強,前數年已佔了此地,建造了大廈樓房,出租別人。焦廷貴當時查察明白,心中大怒說:「狗烏龜,將李姓的地業佔了,收租受用,好生可惡!本將軍不要你賠還,不為好漢!」氣憤憤地跑到縣堂喧嘩喊叫,縣主驚疑,升堂問明原故,即拿到王強究問明白,乃私佔土地的。如今斷還李姓地業。焦廷貴大叫道:「斷判不公,還要斷!」縣主說:「將軍,但不知要怎主斷的?」焦廷貴說:「王強收租,李姓完糧,今單把房屋斷送李姓,焦將軍豈不動氣麼?稟知狄千歲,你這官兒做不成,王強的性命也活不成了。」縣主說:「據將軍的主見若何?」焦廷貴說:「須要王強拿出銀子一千兩,准了賦稅之缺,將這狗強盜問個邊遠充軍之罪。」縣主說:「罰他五百兩銀子,不必問罪如何?」焦廷貴說:「罪也不相干,若銀子短少分厘也不依的!」縣主只得判斷王強罰出錢子一千兩,限三日交出。王強氣惱,叩頭去了。縣主吩咐衙役:「尋個所在,待焦將軍安歇。每日三饗,酒食必須豐盛,倘費用若干,稟明給發。」衙役答應連聲。焦廷貴毫不稱謝,日日貪杯,醺醺大醉。到第三天,在縣堂問:「這王強錢子可曾交待否?」正說間,王強正在衙門外伺候,老爺坐堂呈繳,衙役報進。縣主吩咐喚他進來。王強來到案前跪下,呈上一千兩銀子,兌進不少分厘,王強氣悶回去了。縣主命衙役扛抬銀子,到焦廷貴歇所。焦廷貴命自帶來的從人,一一置備傢伙什物,件件齊全,按下焦廷貴慢表。
  再說朝中蕭總兵要往鎮守雄關,奏知天子,擇日登程,拜別狄千歲。眾大臣。是時,平西侯張忠要往結親,故與蕭、苗二總兵同行,下屬官員俱來送行,一路地方官接迎,不必細表。行程二十餘天,已到雄關。范爺、楊將軍聞報大喜,率同部下,各將官帶兵迎接。當下,范爺、楊青看見張忠也在其內,是時,一同進關。范爺呼聲:「張將軍,你也奉旨同來守城麼?」蕭總兵說:「非也。苗總兵有胞妹,他母親從前曾許婚姻,今日稟知千歲,是以同來完婚。」范爺聽了,哈哈笑說:「這也有理,老夫賀喜方是。」張忠、苗顯說:「范大人,小將不敢當的。」楊將軍說:「賀喜不賀喜,總要吃喜酒。」是夜,大排筵宴,各各就席。次日,苗總兵在雄關七八里尋了地方,名為十錦村,即差家丁,督取工匠,興造建工。工匠人多,不消一月已建造了。相迎母親、妹子居住了,收買丫頭數十個。如今比前日住破屋小窯,大不相同了。母女好歡欣。翠駕小姐倍加稱快,想:「哥哥身為總兵之職,奴又得配張姓人,他乃征西一員大將,今封侯爵,奴家也是一品夫人了!再不道與母親苦守破窯,還有今日?」不題小姐心說大開。
  是日,苗顯稟知母親說:「狄千歲今命張將軍在此完婚。」周氏聽了大悅,說道:「孩兒啊,但是日期須要張忠定的。」苗顯應諾。翠鸞小姐聞知,又驚又喜,驚為倒鳳顛鸞未慣,喜是偶配榮封,也不多談。當時,苗顯回關說知,張忠定了良辰吉日。是日,苗府內張掛綵綢,樂韻齊鳴,真乃鬧熱!知今苗顯身為總兵之職,誰人不到奉承?就有許多白日不相識認他,也來認親。好比俗語兩言: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又有下屬武官文職,紛紛齊到苗府,不能詳敘。苗總兵是日來迎張將軍、蕭總兵、范大人、楊將軍,此日佳客盈堂,高朋滿座,好生熱鬧。吉期已至,張將軍更換了大紅吉服,苗總兵即喚使女請小姐出堂,與張將軍參拜天地,以成花燭。是夜,笙歌徹耳,音樂怡人。擁送入洞房,鋪床撤帳,俗情另有一番做作,不表。且談合歡交杯也是白丈套話。此時,堂上客酒已完,個個稱謝告辭。苗總兵紛紛送客,也不多表。
  且說張忠是夜洞房,這小姐顏容並非絕色,卻也體態動人。張將軍自家原是個武夫粗莽,也不計較妻子的顏容,所以多少相親,甚是相當。常日張忠既成了花燭,日中閒暇,仍到關中敘談,暫且慢表不題。
  又說京中劉慶。一日,稟知狄千歲說:「小將久別父母妻兒,常懷掛念。今已無什麼公餘事情,意欲歸家,看看父母妻兒,故此稟知。」狄爺說:「正該如此的,但本藩還有一事相托,從前未遇之時,本藩曾被龐洪在花園暗為圖害,全虧得計英搭救了。受他活命之恩未報,今有書信一封,黃金五百兩,可與本藩帶去交與計英收領,以表微心。」飛山虎領諾。次日,早起來拜別老太君、千歲,劉將軍快馬加鞭而去,且也不題。
  又說武都督蘇文貴有女兒,年方二十,名叫賽玉,花容俊俏,還未定婚姻匹偶。一日,夫婦清淡無事,蘇爺對夫人商議,要招贅定西侯李義。但不知此段姻緣和諧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真乃:
    征西勞力今朝息,美對良緣此日諧。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5
發表於 2015-8-7 00:39:04 |只看該作者
第一○四回     蘇都督入贅納英雄 安樂王奉宣朝太后



  詩曰:
    出仕朝廷汗馬功,君王賜爵寵英雄。
    至教都督招贅婿,誥命夫人指日封。
  話說蘇爺一日與夫人商議說:「夫人啊,下官看李義身高體胖,昂偉丈夫,然而平定西遼,原是一員上將,今日身為侯爵,四海揚名。下官欲把女兒配合與他,故與夫人商議,不知你意下如何?」夫人笑說:「相公,你如欲意,便是妾的如意了。你須意願,不知李義肯允否?」蘇爺說:「夫人啊,這也不難。待下官對平西王說知,要他作主,此事必然和諧的。」夫人點頭稱是,是夜不題。次日,蘇爺對狄爺商量,狄千歲一力擔承,說知李義。就請石兵部為媒,選了吉期良辰,共迎佳客,又有一番熱鬧榮耀的光景,不要絮絮煩言。洞房花燭已過三天,上朝奏明萬歲,天子恩封賽玉為候爵夫人。定西侯夫婦和諧不表。
  卻說石玉本要榮歸故里,早差家將往故土,托長沙府買了﹔日府左右地,建造新府。等待狄爺還鄉,然後回歸故土,按下不題。
  狄爺的書信一日平安寄到山西,與姐丈、姐姐觀看過,金鸞小姐不勝大悅,難得兄弟英雄,平定西遼,功大封王,只待候英雄弟婦來到,一同還鄉。正是:骨肉團圓,門風重改,真是有興。慢言小姐歡欣。
  再說狄爺如今兩次平西,聖上恩寵顯耀封王,滿朝文武王爺大臣敢不欽仰?以及天波府各府欽賜功臣,也常來往。老太君暗暗心歡,只待媳婦到來,同歸故里。光陰迅速,又是新春了。
  又說嘉祐王生母李太后,思念起有個乾兒郭海壽。原來這郭海壽乃太后恩人。前十八年,太后被劉妃謀害,逐出宮闈,街頭丐食,得郭海壽賣瓜菜為度養活他。十八年苦楚捱盡,至太后災滿之日,郭海壽運起之時。時天子得包公陳橋認母,郭海壽乃天子救母恩人,故認為御弟,加封安樂王之職。這一日,思量起十八年苦楚,虧得他之力,方得身安。太后叫居處朝中,母子常常得敘,豈知他說「君子不忘舊」,仍在窯宮安身。已封為安樂王之職,富貴榮華,無憂無慮了。但有妻無子,單生一女,深為可慮。近來與他別久,常常使我思念有恩孩兒。罷了,且宣他進京相見了,才得放心。忙傳旨與當今。嘉祐王聽命,即日差官去了。再講這安樂王,雖然受封,他樂不忘苦,貴不忘賤。原在窯府居住,朝廷恩澤寵隆,又封贈王爵,他性格不移,行為件用,俱不像王家氣度。不獨不似王家所為,他夫妻有堆積百萬金銀,也不輕用,只有家人、一使女自作自為。單生一女,他夫人終日思量:「丈夫須蒙聖恩封王位,乃太后乾兒,當今御弟,顯貴誰人可及?因何丈夫不獨不像王家勢頭,有時出外買些物件,還是親自帶攜,豈不見笑於陳橋之人?那有一家王爵如此模樣的?他不聽妾勸言,為妻也難逆丈夫之命,且自由他吧。」長根之話,多是閒言。
  這一日,天色晴明,王爺夫婦正在閒話,忽有家將來稟知:「啟上千歲爺,聖旨來了。」王爺吩咐大開中門,排開香案恭迎。欽差開讀畢,說:「千歲須作速登程,免得太后娘娘懸望。」王爺說:「有勞大人跋涉,孤家即日起程了。」欽差即日辭去。王爺將言說與夫人:「母后思念我,宣念孤家回朝。」夫人說:「千歲,既如此,應該速往。」
  次日,王爺起程,別了夫人。這位王爺不用施威擺駕,上馬帶了八名家丁,不用鳴人喝道。這一日到了京,眾大臣多得知來迎接。有呼延千歲攜到衙所,有二位官僚要行君臣之禮,王爺笑道:「天無二日,民無二君,況且眾大臣是有功之臣,孤家乃微賤出身,若以平禮相見,孤家已是僭越禮數了。」二位大臣微笑。各官依次坐下,吃過茶。到了黃昏,擺下席間,說起龐洪的事情,安樂王稱讚狄王不已。交杯傳盞,賓主盡歡。時交二鼓,眾文武辭別散去。郭千歲就在呼延千歲府中安宿。
  次日上朝,靜山王奏知:「郭千歲到了候宣。」天子大悅,即宣安樂王進至金階,俯伏候旨。天子即呼聲:「御弟久不進朝,母后常常懷念,今日御弟到來,母后想安慰了。」安樂王稱:「陛下,微臣有何德能,敢勞母后切思。聖恩浩蕩,臣感恩不盡,猶如淵深。乞陛下降旨,待微臣拜參盡禮,免得臣有慢君之罪。」天子說:「御弟,你須不與朕同胞,乃朕救母恩人,今且休拘行君臣之禮。」說完即令內監相引安樂王進宮朝參母后。安樂王謝恩辭駕,隨著太監去了。此日眾裡也無事啟奏,天子退朝。
  卻說太監引道郭千歲來進宮內,太監稟知,太后娘娘大喜,宣進宮中。王爺進內俯伏叩首說:「母后娘娘在上,臣兒郭海壽叩見。」太后一見,即欣然命宮娥扶起,說:「兒啊,你休行大禮見,以常禮罷。」吩咐宮娥排位,與王兒坐下。此時王爺請安畢,太后說:「為娘思兒啊,因你別久,常常心懷掛念。近兒媳安康、孫女聰明麼?」王爺說:「肩上母后,兒媳托賴母后洪福,俱得安然,女兒長養。但臣兒須則常常思念母后,奈無旨詔,不敢私自進京的。」太后說:「兒啊,你太愚了,為娘沒有你,怎能今日活養天年?須則當今與你兩姓,算來你也是大恩人。若沒有兒你,我母子焉能得會?從今你聽娘吩咐,你若喜居京,今日則在此建宅,倘喜舊居,來京也有限的路程,須要常常到來看看為娘的。須則當今沒有旨詔,你若進京來,決無罪的。」王爺諾諾連聲,宮娥遞奉上玉盞香茶,王爺吃畢,母子再談。言無非鬧別多年之話。少刻,宮中排上酒宴,王爺謝恩請罪。宴用畢,不覺天色漸漸將晚,郭王爺告別抽身,稟知母后要往呼延府中安歇。太后娘娘許先說:「孩兒,你不必上朝了,且在呼延府歇宿,不用旨宣,你須日日進宮來。」郭王爺應諾,拜辭母后,到呼延府安歇。
  是夜,郭王爺思量,當初好不苦楚,一貧如洗,賣菜為生。供養太后娘娘之日,吃盡萬苦千般,只道今生一世沒有好日期的,不料王宮內由孤出進,當今主上與孤同坐同行,母后過愛,聖上厚恩,孤家好不心歡。憶昔當年困苦,比著今朝,猶在夢中一樣,但願夫人產下一孩兒,接了郭氏香煙,孤家就毫無憂慮了。
  不表郭王爺心歡,再說鎮西侯劉慶到了故鄉,見過父母、妻兒。是時,夫妻、父母敘會少不得問起平定西遼,另有一番談說,不用煩言。飛山虎一日尋找計英交待了狄爺書信、五百兩黃金,仍在家中耽擱了一月,即拜辭父母,吩咐妻兒,席雲二日到京,見過狄千歲,仍在狄府安身。
  又說張忠在雄關外苗府成親,已有一月餘。一日回朝見了狄爺母子,將成親完畢之由細細說知。次日上朝奏明聖天子,聖上恩封苗氏,御賜鳳冠霞帔,話休煩絮。又過幾天,孟定國、焦廷貴也隨後而到,將承辦公務一一稟明。狄爺又呼:「張賢弟、李賢弟,如今你二人的住宅俱已建造築成了,你們須要打點,榮歸故里吧。」張忠、李義同聲說:「千歲,小將且待單單國嫂嫂到來,護送了千歲母子還鄉,然後我兄弟請旨迴旋的。」千歲聽了微笑說:「多蒙眾位賢弟盛心。」不覺之際,紅日歸西,排開盛宴,差人往趙府請石兵部到來。五位英雄一同歡敘暢樂吃酒,不須細談。
  此時已是三月中旬了,卻好單單國王前日接到天朝旨意詔宣女兒,國王逆不得旨,只得命四位大臣,宮娥二十四個,太監四名,三千軍馬護送還公主。許多鄉中物件,多裝載車中。又有四車貢禮,表文一道呈貢天子的。時交四月,一路而來,風光好景。進了雄關,公主回頭一望,不覺生出悽慘,鳳目中暗暗垂淚。原來,公主乃孝心之女,想來今日須則已到中原,但今一別故國,他無見父之日,所以進雄關回首一望,不覺慘切,豈忍拋疏?況公主乃孝賢柔順,所以他一想,鳳目含淚也。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6
發表於 2015-8-7 04:34:35 |只看該作者
第一○五回     遵宣詔公主到中原 大敘會狄府排筵宴



  詩曰:
    二次平西復會離,入朝奉詔不延遲。
    夫妻從此團圓敘,婆媳相逢弗用期。
  慢言公主進了雄關,一路行程,再說狄千歲在府中,安閒無事,忽有流星快馬到府稟明:「公主娘娘已到,離城八十里了。」狄爺聞報,滿心歡喜,直進內堂稟知母親,太太聞言喜悅萬分,說:「為娘望賢媳眼望穿了。我兒,耽擱不得的,速速差人前往迎接吧。」狄爺應諾,出堂,打發焦、孟二人帶了百名家將出王城而去。四虎英雄當時大悅不表。
  次日,狄爺上朝奏知天子,嘉祐王呼聲:「御弟,既弟婦到來,朕也要排同輦迎接的。」狄爺說:「陛下,那裡話來,微臣焉敢當的?」這仁宗天子原來是口頭來的句好話,人人會說。難道天子真去迎接不成?無非明主厚結臣心耳。此時又降旨:「朝臣、大臣代寡人迎接吧。」當時,狄爺苦辭不脫,各大臣領旨而去。狄爺回轉府中,不一時,頭報、二報說:「公主到某處某處地頭了!」一連七八報說,公主離城數里了。那邊公主吩咐:「不必放砲,上則有驚聖駕。」正在吩咐,眾兵安營。忽有小番報上:「公主娘娘,今有萬歲爺差各位文武官來接娘娘,離營不遠了。」公主聽罷,臉生喜色,心花大開。正喜歡間,狄千歲進營下馬,夫妻見面,喜氣洋洋。公主說:「千歲啊,蒙聖上洪恩,差眾位大人迎接,千歲亦不代為相辭的?」狄爺說:「公主,本藩已經苦苦相辭,聖上執意如此。眾大臣敬重十分,堅辭不脫,也無奈何。」公主說:「叫哀家如何消受得起?」忽又一報到:「啟上千歲爺、公主娘娘,各位王爺大人已到迎接了!」公主說:「千歲啊,你快些出營辭謝各位大人吧!」狄爺又說:「公主,你須望關拜謝王恩。」公主道:「我即拜關謝恩。」狄爺不乘馬,步出營辭謝,呼聲:「列位大人,公主說不敢當有勞眾位大人,反說下官不力辭,心反不安。如今望闕拜謝了,望祈眾人請回行吧。」此時狄爺殷勤辭謝,眾大臣回朝去了。單有秋府六位英雄,人人進營見禮。公主開言:「列位叔叔,哀家焉敢當眾位遠迎,叫我竟置身何地?心反覺不安。」眾位英雄同說:「理該如此,公主何必謙恭?」
  狄爺又請公主起行回府。當時,公主就命貢禮車輛、四位押官隨著焦、孟將軍先回王府而去。狄爺道:「公主,我有兩個兒子為何不見?」公主說:「千歲啊,兩個孩兒本該一同帶進來,只為父王無後,要留住狄龍接承香煙,故妾單帶狄虎進中原。現在後營交與宮娥攜帶,但此刻勞忙得緊,待進府之後觀看孩兒,千歲意下如何?」狄爺說:「公主,只是狄龍尚還年幼,如何離得母親?應該一同帶來,長大之時,送去何妨?」公主聽了含笑說:「千歲啊,我也如此說的,無奈父王不依,反把妾身痛罵幾聲。」狄爺聞言,心中不悅。四位英雄說:「千歲,事既如此,不必說了,且待一兩載,不拘兄弟那一個,總須到單單國看看小爵主的。此日同行起馬,吩咐三千番軍安營在此,待等貢獻領旨,一同還邦的吧。」狄爺眾人上馬,四位英雄前行,公主乘輦車,一路二十四對官娥、太監擁護。跟隨車箱什物,另有從人發運。還有宮娥懷了小爵主,坐轎而行。街上行人多羨美平西王的顯貴,比萬歲爺差不多,遠遠觀看。又說外邦公主果然美貌,仍穿外國宮妝,恰像了昭君一般。
  不表旁人議論,先說焦、孟前行,把番官四人安排書房內,後進內堂稟知太君,太君早已吩咐府中內外,結綵開筵,笙歌細奏,安排得鬧熱非凡。又傳請石郡馬太太、郡主母女。有秋太后不用相請,早已排鸞駕來至王府。又差人請天波府佘太君眾人。此日佘太君聞請大悅,敘齊眾媳,欲要看外國女英雄怎麼體態,與兩個番邦生長的小爵主怎樣儀容。當時一同多到狄王府。眾命夫人先拜見高年太后娘娘,然後見禮太太,分賓主坐下。正談說之間,忽報:「相府的夫人又到了!」眾夫人齊求相見,重新見禮坐下。狄府家人婦女正獻茶畢,有家丁進來報說:「公主娘娘進府了!」太太吩咐家人使女齊齊跪接。狄爺與公主齊到,笙歌合韻,音樂齊鳴。進府仍不放砲,四位英雄齊侍立,先接過千歲。狄爺下馬說聲:「列位賢弟,不必拘禮,請往書房陪四位番官吧。」四位應諾而退。
  合府家丁多來兩旁迎接,當下眾宮娥扶公主下了輦車,夫妻先後而進中堂。轎中宮娥抱出小爵主,喜悅萬分。眾宮娥跟隨公主進內,夫婦一雙步行,早有諸位夫人立起身來進見。公主花容,眾人稱羨不已。太君見媳婦花貌婉約,心中暗喜。只有公主一時呆了,低聲說:「千歲,不知這些是何人?多是鳳冠霞帔貴人,也有年尊的,也有年中的,叫我如何見禮得來?」狄爺說:「中央這位是下官的姑母太后娘娘,你可上前見禮朝參。」當時公主初到來,不會行中國禮,上前稱說:「太后娘娘在上,侄媳朝參。」把頭一低袖一擺,一隻金蓮從後一起。太后含笑呼聲:「賢侄媳,不必拘禮,你且來此行拜見婆婆的禮,然後見客禮才是。」太太說:「理當先拜客的。」眾人說:「今日公主初進中原,禮當先見禮婆婆,太太何必謙恭?」當時,公主向太太行禮,太君大悅,說:「媳婦休行大禮。」反手相扶,向眾人說知。公主又個個見了禮。狄爺又向太君見禮,在眾夫人前深深作揖,夫人個個還禮畢。又命宮娥帶來小爵主,生得威儀氣概,眾夫人喜氣洋洋,多羨小爵主像著父親。太太手挽孫兒,喜得眼也細微了。這爵主笑嘻嘻地說了幾句番話。狄爺近前說:「孩兒,你在著中原,要說中原言語。」小爵主只笑嘻嘻。太太說:「賢媳婦,我兒說是雙生子,又何為今只得一個的?」公主即稟上:「婆婆,父王因無後嗣接宗,故留住狄龍在本國。父王之命,媳婦如何敢逆?故今獨攜一子到來。」眾夫人說:「這爵主未知人事的小孩童,母子如何分得兩地?想來國王真乃差見不通也。」此時狄爺吩咐:「孩兒,且往母親官房更換了中原服式吧。」當下宮娥帶了爵主更衣去。狄爺轉出外廂,進了書房,同著四位番臣、四兄弟不表。
  書中原說內堂中此日老太君吩咐廚人備辦酒宴,眾丫鬟排開席位,東西兩行座位一一安排停當。不一會,桌上擺上酒宴。此是王府備辦的宴饌,非比平常。玉液瓊漿,淺斟玉盞,珍饈佳味擺上。當時,席上公主花容但覺三分羞意。又說公主陣上交鋒,男將見過多少,不獨說害羞,還是威威烈烈的女將軍。為何今日所會者,個個多是婦女,如何反害羞起來?書中必要詳明的。前日上陣交兵之際,乃為國君公務事情,所以像著男漢威烈氣概。今日公主乃初到來會親,乃家庭私會的私事,所以帶著三分羞怯的。此時,太君定了席位,太后娘娘首坐中央,佘太君、各位太君俱居東首,眾夫人西階,俱序齒依次而坐旁邊,丫鬟侍立斟酒。當吃酒之際,公主想來,我國與天朝饌席,猶如天高地厚的相懸。我邦的饌食乃瘴鹿禽狼,腥膻之氣,豈似天朝的來精美珍饈?想來不獨膳饌相殊,他事就是我邦的人物,生奇形怪狀,怎及得上邦人俊雅風姿?服式衣妝另別一樣,怪不得西遼王屢有奪中原之地。今日哀家到得天朝之國,豈非三生有幸的麼?當時公主快樂心中,不知席間太后與夫人有何敘談,正是:
    禎祥母子榮中貴,福祿家門錦上花。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7
發表於 2015-8-7 04:35:06 |只看該作者
第一○六回     平西府骨肉談心 狄王爺達呈貢禮



  詩曰:
    賽花奉詔到中華,太后駕臨王府家。
    骨肉滿門今敘會,談青說白樂無涯。
  當下公主想來天朝氣度之美,心花大開之際,有太后娘娘呼聲:「賢侄媳,老母看你身材裊裊,體態柔柔,焉能有此武藝勝比男兒?不畏凶狠有膽量,兩次殺退遼兵,為解夫難。細想細思,尚還不準信。今朝老身何幸,與英雄侄媳相逢。」公主正要開言答話,楊府佘太君滿面春風說聲:「太后娘娘,這是當今萬歲洪福齊天,故出此英雄女將。算起來令侄若非錯走國度,焉得相逢公主?又怎得公主前往西遼破敵解圍?此乃國家有幸,又是令侄良緣,老太太的福蔭,狄門有光。」此時太太連稱不敢當。又呼聲:「賢媳,究竟你怎能習得武藝,因何有此神通?細細說明眾位得知,不必含羞不語。」公主聽了,說聲:「婆婆,媳婦自幼學法於廬山聖母,收為門徒。父王、母后信了師父之言,帶上仙山幾載,傳習武藝,略贈了法寶,教傳騰雲霧遁之術,學全兵法,吩咐幫助天朝,這是聖上洪福,豈是妾身功勞?」眾夫人聽罷大悅,更有一番席上之言,餘不必載。
  卻說狄爺在著外堂,弟兄五人款待四位番官,當時見公主帶來的箱中物件,有扛夫抬進府中,府內家人點查收訖,交與宮娥細細收拾過。隨來太監、宮娥各有小席款賜,你談我說,共羨中原之地華美。各日用什物,裳服膳饌,比著下邦氣度甚至加倍。我等只願一生一世不還轉國中。也罷,無奈捨不得爹娘的,不表閒言。
  是日,眾番兵在營,狄爺也有責賜酒食。內堂宴畢,紅日歸西。眾位夫人、三位老太君拜別太后、太太,婆媳一路送出中堂,各個坐轎而去。獨有太后尚在府中,姑嫂、侄媳是夜在內庭燈下,細將從前之事說一番。說到龐家父女、孫秀三個奸黨,狄太后恨聲不止。太太說:「這龐洪如此欺君不法,可笑聖上原要寬恕他的。」太后說:「嫂嫂啊,若被當今恕了龐妃,赦其女必赦其父,只憂削草不除根,猶恐再發之虞。今得這奸臣尚有四個兒子在,日後還有了起發萌之弊。」狄爺聽了微笑說:「娘娘啊,倘或他兒子不比龐洪心術,知道父親行惡,理該正法,就不敢胡為。謹慎安分守業,做個善良人,也未可知。」太后說:「若依得侄兒之說,乃國家之幸也。但如今侄媳已到來,國務已完,侄兒可奏知聖上,辭駕歸鄉祭祖才是。」狄爺應諾。太太開言說:「娘娘你也離了故土四十餘年,目下年尊也無別事,何妨一共轉家園?」太后點頭說:「嫂嫂之言,正合我意。想起爺娘、先兄一念,怎不由人不斷肝腸?」太后娘娘說起,淚珠垂落。太太也觸動愁心,追思昔日丈夫狄廣在朝,名聲最重。不幸與公婆相繼而亡,此時寡婦孤兒幸喜有些田產留後。只望苦節撫孤,以承狄氏一脈。豈料又遭水難,兒只說娘死,母只知道兒亡。兩命虧得上蒼庇佑,十年中分而復合。後來孩兒解送征衣,方能使母子再會。歷盡許多苦楚,今日方得我兒貴顯。想起前情,猶如春夢。說完不覺也流淚一行。公主此時見二年尊傷感,便稱:「婆婆啊,離而復合,月缺又圓,世間所有,人有難而不死,此乃該有今朝顯貴。所以龐洪弄權,屢次將千歲陷害,後逢鬼谷仙師點化,反得高官極品,乃婆婆的福蔭,該有後頭甜的。今日事倒虧得龐洪弄權之力。婆婆須宜快樂,何須記念前時,說起傷心之語?」狄爺說起:「公主之言,卻為有理。」太太說:「我兒何出此言?倒使為娘不解。」狄爺說:「母親,若非龐洪具奏孩兒解送征衣,焉得母親、姐丈相逢?又不得領三關統領之職,以後龐洪保奏孩兒征伐西遼,索取珍珠旗還國,屢屢傷害孩兒,豈知今日得為高官顯爵,夫妻圓敘,母子團圓?若以公論國法,龐洪原有滔天大罪,碎剮凌遲也不為過。若以孩兒私論,龐洪、孫秀也是孩兒得力之人。」姑嫂聞言,半悲半喜,談談說說,不覺二鼓摧殘。太太吩咐各歸安睡。
  是時,兩位尊年多不表,單敘美夫妻。狄爺是夜進房,吩咐宮娥出外,近前說聲:「公主。」不覺一笑:「你還未睡麼?」公主起身說:「妾也未睡。千歲,有何話且請坐。」狄爺說:「公主,下官有句話與你商議。」公主聽了登時臉泛桃花,低頭著含羞不語。狄爺說:「公主啊,你疑下官有甚別事麼?所以這般光景的,原我與你明說,夫妻只得一月早已分離,一經五載,今日才得相逢,不該仍各東西,理當同伴裳枕。無奈近日勞動著忙,下官意欲回歸故里後,料理門庭,小完公務,下官少不得效比鴛鴦於中補漏,竭力同歡。若不說明,還防公主見怪。」公主含笑說:「千歲之言,卻像癡了。你難道欺著妾是下邦之婦,鄭風為比麼?誰人思量與你同宿?你太將妾看低了。」狄爺微笑道:「公主賢良之德,人所難及。不知幾時回歸家園,雲情雨意未卜,何期公主不思此?下官也懸望久了。」公主帶愧低聲說:「千歲休得濾言。既不同宿,快出房吧,妾要睡了,省得外動疑。」狄爺微笑說:「下官去了,公主睡吧。」此時,公主關上房門,燈前思想:哀家在本國時常煩悶,只憂誤配著本國醜陋蠢夫,一生不遂哀家之願。今朝有幸得配上國英雄,非凡氣宇。又是太后內親,極品顯貴,大大功勞,名揚宇宙。姻緣須乃前生所定,原虧得仙母指點我,今須是心安身樂,但未知何年再轉本邦朝見父王,看看狄龍孩兒才放心。想罷,卸下宮妝,寬解羅裳,不嫌獨宿。正乃一覺放開心地穩,夢魂行不到家園。
  不言公主安睡,再說狄爺也不可睡靜,坐燈前把兵書觀看。覺到了四更將盡,狄爺梳洗了,穿過朝衣。命家丁將單單國送來的貢禮扛抬到午門伺候。當下,狄爺來到朝房內,眾文武大臣相見,互相言談。眾大人說:「千歲,公主既到來,你該奏知天子,一同告假,榮歸故里。狄千歲,你意下如何?」狄爺說:「列位大人啊,下宮原有此心,但未知聖上准奏否。」正說之間,天子坐朝,百官參畢。兩旁待立,俱無表奏,只有狄爺出班奏說:「單單國賽花昨天已到。國王今差官四人,貢來禮物已帶進候旨。」將禮單表文呈上。仁宗天子大悅,看罷傳旨扛進四車禮物,近臣檢點分明,降旨:「收歸國庫,番官不必朝見,御館暫且留款他三五天。」狄爺稱:「臣領旨。」正要奏請還鄉,天子先開言呼聲:「御弟,這弟婦女英雄曾助你平西,有功於國家,來日可同上殿見朕。」狄爺說:「臣啟陛下,這賽花乃一女流,如何見駕,誠恐不便,伏乞聖裁。」天子說:「御弟啊,朕心如此,不必推辭。」狄爺只得領旨,退朝回歸府內,吩咐弟兄款留番官。他進內堂請過娘娘、母親安,與公主分左右坐下,把聖上要宣公主來朝見駕,孩兒在君前力辭不脫,聖心執意如此說畢。姑嫂聞言,心頭大悅。只有公主心中不悅,說:「千歲,妾身乃一女流之輩,又是初到上邦,要上朝見駕,實覺不安。」狄爺說:「公主,少不得下官也同上朝的。你且放心。」太太說:「媳婦啊,無非君王見你有功於國,宣你朝見以示恩寵之意的,還有恩賜贈賞與你。」公主說:「婆婆啊,媳婦情性你也未得深知。委只喜安靜,不要浩煩,所以不願見駕受封的。千歲啊,倘聖上思封,你在旁須要極力辭讓才好。」狄爺微笑應諾。不知公主來日朝參聖上如何,正是:
    英雄女將辭煩浩,仁德君王寵眷深。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8
發表於 2015-8-7 04:35:37 |只看該作者
第一○七回     八寶女朝參天子 李太后主結姻緣



  詩曰:
    君主恩寵女英雄,只為平西助力功。
    今日奉宣朝聖主,全家天祿享豐隆。
  次日四更時,穿過朝服,公主便換吉服。狄爺騎馬,公主坐轎。是時,狄爺見過聖上,奏知公主候旨。天子聽奏,龍心大悅,即傳旨宣進女英雄上殿。不一會,公主步至金階,俯伏丹墀說:「臣妾單單國哈直利之女賽花朝見,願吾主萬壽無疆!」嘉祐王大喜,降旨:「平身。與御弟東西對坐錦墩。」天子此時開言:「女卿家,前日御弟兵危白鶴關,多虧得你解救。二次平西又勞女卿除了花山妖道,孤尚未有旌詔獎賜你邦,反使你父狼主厚禮先來,寡人若不收貢禮,恐防你父心中不安。孤即日有恩獎到你邦,免貢三年以表朕心。」狄爺夫婦起身謝恩。天子說:「女卿乃二英雄之婦,雅度音容與御弟為匹,可稱佳配對登,如今封為英烈輔國一品夫人。又賜黃金千鎰,白璧百雙,白金十萬,綵絹百端。」狄爺夫婦正要謝恩退朝,早有宮中李太后娘娘得知,也要看外邦女英雄生得怎樣,即差太監一名到金鑾殿啟上:「萬歲爺,太后娘娘有旨:『宣進單單國公主朝見』。」天子聽了降旨:「弟婦進宮。」當下公主暗說:「哀家只說到中原無甚別事,不過夫妻、子母閒敘,訓教孩兒耳。豈知昨天一到,便有許多煩務,只得過一夜就要叩見天子。方得辭君,又有太后宣召,料也辭不得的。」只得勉強領旨,隨著太監進宮去了。天子欣然喜悅,降旨退朝。當時,狄爺回歸府中,將情稟知娘娘、母親。太太含笑說:「媳婦是外國女英雄,我朝人罕見的,所以李太后娘娘宣見媳婦。孩兒,得當今隆寵,此乃狄門之厚幸也。」太后喜色說:「嫂嫂啊,侄媳乃是一個女中豪傑,配與侄兒,正是一對英雄美夫妻,真乃狄門之幸!」
  不表平西府內之言,再說太監引進公主,又有幾對官娥執燭照道,後有跟隨。是日,安樂王在於御花園中萬錦樓頭玩耍,有太后早傳旨要他免朝見。郭王爺是日不在宮中。此時公主到了,太后宣進。公主近前俯伏參見,李太后即命宮娥扶起,賜坐錦墩,宮娥遞上香茗一盞。太后說:「保安社稷,奏凱班師,皆賴女英雄。不惜辛勞越國越都,有相助之力,是以特宣女卿一會,足慰懷思的。但女卿本是玉骨冰質之女,焉得有此膽量並力沙場?」公主說:「臣妾啟奏太后娘娘:妾知武藝原得受習於廬山聖母,仗著聖母的法寶,是以托心放膽戰鬥於沙場。今日得平遼國,實乃蒼天庇估了,保全兵將,原乃當今洪福,臣妾於功何有?早間已蒙萬歲獎賜,只是下邦人受天朝厚祿,臣妾還防沒福的當不起。」太后說:「卿,你休如此謙言。」即傳旨排宴款待,公主再三辭謝不脫,只得從命。太后此時細看公主容貌,真乃秀美可饗,規模端重,舉止安嫻,言談清楚。太后無限歡懷,殷切細問前日招親之由。公主含笑一一說知。太太聽了微微含笑。又命宮娥引公主進見曹皇后、張貴妃,又傳命二人陪宴。
  當下公主隨著宮娥出了安樂宮,一路思量,暗說:「我來朝太后尚且勉強,如今又要哀家去見妃後,好不厭煩也。我想宮中妃子甚多,若盡要相見,直至來朝也見不完了。雖然太后的美情見愛於我,到底厭煩得太過的,只是又難推卻。」當時隨宮娥到了昭陽宮。只見宮勢巍峨,四圍高聳,棟宇雕鋟,縱有畫工巧筆,難以描摹。公主此時暗說:「我邦宮院也稱美麗,焉能比得天朝上國的宮闈雕工手伶俐?」宮娥當下說:「啟上公主娘娘,這裡就是昭陽宮了。待奴婢進去稟知娘娘,然後進宮罷。」此時宮女進內稟知,曹後娘娘即可整衣離位,親身出迎。一見便稱:「嬸嬸且進宮來。」公主此時住足尊聲:「娘娘在上,如若這等稱呼,臣妾也領當不起了。序了君臣之禮,方為妥當也。」曹娘娘說:「嬸嬸啊,想你身為外邦公主,何曾受過天朝爵祿,竟肯不辭勞苦,幫扶我國家。細想哀家身受君恩不淺,以我無功之人反受厚祿,實稱有愧。安邦定國,全虧你夫妻之力。今日妯娌之稱,何為過分的?」公主說:「娘娘,這是臣妾斷然不敢當的。」娘娘說:「嬸嬸休得太謙。」說罷進前攜手,進至宮中立定。公主開言:「娘娘請坐下,待臣妾朝參。」娘娘說:「嬸嬸啊,何必過謙過恭?若是妯娌相稱,斷然不差的,何必再三拘執?」此時公主立定心要行君臣之禮,曹後只得偏立東邊,對面三呼千歲,娘娘拱禮相還,曹後連忙扶起,重新行個平禮,命宮娥速去宣張妃。不一時,張妃已進宮中,見了曹後參禮畢。有公主立即上前見禮,是時,後妃十分敬重公主,命宮娥排開坐位,曹後坐中間,公主與張妃對坐。當下三人初說,無非是客中交言套談。後妃次第問起平西事情,公主細細告知。這是前文屢敘,如今話休絮煩。此時後妃聽罷,彼此贊羨公主賢能。你一言,我一聲,閒說之言也不多載。
  且言三人談說一會,酒宴完備,太后傳旨送到昭陽宮內分為三宗而坐。這後妃二人奉了太后娘娘之命,做個陪宴主家。如今宴席是帝王所用,比著官家酒宴又是上些。是日,珍饈百味,是玉液金樽盈滿,宮娥斟起瓊漿在水晶盞內。三人吃酒席間又有多少言詞,妃後殷勤勸敬美酒,不必多談。宴畢,即拜辭後妃,珍重送別。公主復到安樂宮向太后娘娘謝過思。與太后說談閒話,問起雙生兒子。這太后要看看小嬰孩,即傳旨到平西府。早已送進小爵主,公主此時含笑呼喚:「孩兒,快些過來朝見太后娘娘就是。」小爵主真伶俐十分,拳拳拱禮,俯伏塵埃拜見高年太后。這狄爺常常教導他要弓腰曲背,見他卻是不忘記的。當下連連見禮深深,太后娘娘見了卻喜得心花大開。即吩咐宮娥扶爵主近前,撫摸他一會,即賜取到小點心與小爵主吃了。又命取塊金鑲白玉,上鐫雕花件,人物玲瓏工巧,掛在聰慧爵主懷中。公主向前謝恩。太后娘娘當下細將小爵主觀看,但見他神洪氣宇,天倉廣闊,海額豐隆,生成威烈之相,日後長成而為國家棟樑之士。原來郭海壽有一親生女兒,聰明乖覺,俊秀不凡,年紀五歲,何不對公主說明,待他成了姻眷,兩人乃國家御戚,匹配了親誼,往來有何不美?太后主見已定,就對公主細說知。此時公主不好推卻,只說:「悉聽太后娘娘恩主定裁,妾怎敢不依!」太后娘娘大喜,當時又賜壁珍珠寶甚厚,不計其數。曹後、張妃各有物件厚贈與公主母子,無非是異寶金珠。爵主物件總是瑜玉玩器,不用煩言。當時,李太后有言說與公主:「今日與爵主定了良緣,執柯須著包卿吧。選個良辰吉日,納了聘禮,等待長大成人再行完娶便了。」公主諾諾答允,叩謝太后、曹後、張妃。太后吩咐抬進鑾車,公主乘上,小爵主自有宮娥攜帶。太后仍差太監、宮娥幾名送歸王府。不表太后是日欣歡。且說公主回府說知太后待安樂王招親之由,太太與狄爺母子大悅不表。
  卻說李太后即日宣進安樂王,對他說明招親緣故,郭王爺尊命。次日,太后選了吉期,降旨仁宋天子得知。天子特命包公作代。是時。一對御弟招親,多少奇珍異寶行聘,難以盡述。有朝內各大臣紛紛賀拜,狄府中慶鬧一番,連日酒宴款待百官。事畢,次日狄爺上朝,叩謝君賜良緣。正是:
    君王寵眷功勳將,太后主持爵主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9
發表於 2015-8-7 04:36:05 |只看該作者
第一○八回     平西王請旨榮歸 佘太君宴邀狄眷



  詩曰:
    太君邀請女英雄,楊府宴排盛席豐。
    婆媳今朝雙赴席,談心敘會兩情濃。
  前說兩位王爺聯結姻眷,也不多談。是日嘉祐王降旨一道,回賜許多珠寶與單單國王,發賜白銀三千以作還邦路費,另賜黃金六百兩與四番官以慰其勞。還有護送公主的三千兵丁,又賜白銀三萬賞勞,以表君心。令他人不可久留中國耽延,速速還邦上復狼主。四位番官與眾兵卒盡感中原天子的恩賜。當時,四位番官叩別狄爺兄弟,拜辭公主。此時,公主又修書一封送與父王。又叮嚀路上之言,四臣連聲稱諾。趁天晴即時起馬出皇城而去,按下休題。
  再說狄太后在著狄府過了三天,說:「嫂嫂,我今還府去。但賢侄啊,你即來日可奏請天子還鄉。選定了日期,同歸故土,如今不可再延了。」狄爺諾諾答應。姑嫂作別,狄爺欣然而去。太后不用奢擺駕威儀,只用宮娥、太監十餘名,身登寶輦還至宮中。潞花王接見母后,另有一番母子細談,只是一口難分兩處話,丟下前情說後因。
  來朝天子登坐金鑾殿,百官無事啟奏。有狄爺俯伏金階說:「臣平西王狄青有事啟奏天顏。」天子說:「御弟有何事奏孤知?」狄爺說:「臣奏非為別事,臣的祖居籍在山西榆次縣,小楊村是家鄉。臣幼年遭逢水難,母子分離,幸得王禪老祖將臣搭救。姐丈張文救了母親,同為居處。前時臣奉旨解送征衣,才得母子重會。如今國務頗完,意欲母子還鄉,重改門閭,祭祖先祀。伏惟陛下依臣所奏,存亡懼感君思無盡了。」天子聽奏笑道:「此乃理所當然,孤如何不准的?今朝國務已完,御弟理當與弟婦、母子榮歸,令限滿三年還朝伴孤。御弟先祖,孤也差官追薦,聽憑御弟定於何日登程便了。」狄爺謝恩。退朝回歸府中,將青告稟母親。次日選了吉期,是六月初三日起程。是時乃五日中旬,尚有半月光陰等候。當時狄千歲對四將說:「眾位賢弟,你們立下功勞,如今各受王封,也該自陳天子,打點還鄉的。」四位英雄齊說:「千歲啊,我們兄弟俱有此意,且待護送太后娘娘與千歲還鄉後,我兄弟然後各回故土未為晚也。」狄爺聽了,哈哈發笑說:「難得眾兄弟同心合意,你們相送,本藩也當受不起。眾兄弟速可辭駕。勿要耽延,不必相送本落了。」再三相辭。當下,張忠、李義齊說:「我記當初若是自家出身,彼此還是粗蠢之徒。後得與千歲相識拜結了,立了數年汗馬之功,方才有今日榮貴,怎好我兄弟忘了昔日,不送千歲還鄉?劉、石二位弟兄且先回歸故土,我二人送千歲還了鄉,少盡本心。」劉慶、石玉同聲說道:「我等若是不送千歲,便是忘恩不義之徒了。」四弟兄執意要護送,狄爺推辭不脫,笑道:「難得眾兄弟義重如山,但本藩過意不去。」
  兄弟正說話之間,忽報聖旨到來。狄千歲吩咐大開中門,排開香案。五位英雄躬身跪接。天使當中南面立讀,朗朗而宣。原來這道聖旨到來,乃聖上降恩狄門,追薦狄祖。待起程之日,聖上即差包公代天子御祭。這是追贈先靈,深沐皇恩。五英雄謝過君恩起來,天使即時辭別千歲,五位英雄送出府門。狄爺洋洋喜色,四弟兄人人皆悅。不一會,無佞府差人到來,卻是何事?只因佘太君的美意,又因十二位媳婦。小姐愛慕公主是個女英雄,故差人下帖請宴。狄爺微笑步入內堂,見了母親、公主說知此事。公主就開言說:「千歲,妻也不是貪杯之婦,何不即時辭謝了他?」狄爺說:「公主,下官豈不知的?若是他人,自然辭了。這佘太君十二夫人,多是英雄之女,有功於國,君恩隆寵,並敕賜天波樓、無佞府,永享朝廷厚祿,子孫世受王恩,滿朝誰不恭敬?若請妻子,丈夫力辭,只怪下官妄為看低於他。」太太說:「媳婦,前日你初到時,佘太君已先到府。如今他特誠請宴,如若不往,卻了他意。」狄爺又呼聲:「公主,若是獨請你赴會,是格外相親,不去也吧。如今又請母親,婆媳同行,有何妨礙?」此時公主應允。少刻,楊府又差人連邀幾次,婆媳即更衣。太太乘轎帶了八個丫鬟﹔公主慣乘馬匹,即坐上龍駒。八個宮娥隨左右,還有四十八名家丁擁護而行。遠遠人民讚美,閒言也不多談。
  再說楊夫人早已安排酒宴等待。忽聞姑媳、公主已到,佘太君迎接太太,十二夫人迎接公主。當下賓主一同揖讓,進中堂見禮,分賓主坐下,說些寒溫客套話,使女獻過茶,吃畢。當時眾夫人公主初到時,已到狄府會過,已知姓名。此時公主說:「妻乃下邦微賤之女,何勞太君與眾人盛意。若不奉命到來叨領,猶恐卻了太君與列位的尊意。」眾夫人說:「公主休得過謙,你乃外邦椒房之貴,狄千歲夫人,貴品非輕,有功於國。女英雄,今日相逢,何幸欣歡!乃蒙不棄光臨,真是蓬革生輝了。」客套之言,休得多表。當時桌席中俱珍饈海味。佘太君就席,眾夫人請公主坐下。侍酒丫鬟數十個,美酒滿酌玉盞中,一同歡飲。席上多少言談,眾夫人動問公主,無非說平西一段緣由,前書多已表過,此處不用復言。當時十二夫人聽了公主二次平遼也來幫助,稱羨公主之能,助夫為國,真乃女中豪傑。我們枉食朝廷俸祿,不能為國分勞,豈不有愧?老太太含笑說:「眾位夫人,我媳婦初到中原,從前之事卻也不知。若是中原人,誰個不曉楊家將立下多少汗馬功勞?保宋開基,全憑楊家父子之力。」公主又接言道:「婆婆勿言媳婦不知。外國偏邦誰不聞楊門英雄?就是我邦單單乃僻遠國,也是常常稱慕的。」佘太君聽罷眾言,長嘆一聲,愁容生起說道:「若提我家從前事,好不傷心!老身丈夫、兒子為保宋朝天子,至父喪子亡,全天一壽之人遺後。只存孫兒楊宗保領職三關,受君重任。後來又死在番人混元鎚下,可憐骨肉化血而亡。如今只有曾孫文廣,但年紀尚少,知未知可能繼嗣先人否?老身想起來,常常納悶,須定數當然,又乃楊門不幸。」此時,公主婆媳相勸多少良言,安慰太君。又歡然吃酒一會。酒未完,紅日落西,滿堂燈燭輝煌。是時,狄府隨來家將、宮娥,另有小席,各自暢飲。直至二更時分方完宴席。佘太君、眾夫人甚是恭敬情厚,仍要款留歇宿,來天回府。姑媳堅辭抽身,眾夫人殷勤送出府門,作別而去。
  自此之後,眾位王侯、包文正、崔叩命、文彥博、蘇文貴以下一品、二品各位大臣,天天差人下帖請宴,各家命夫人也有請帖相請太太姑媳。到狄府請宴多少,狄爺領情的領情,辭謝的辭謝。太太也是如此交代分明,不必煩言。當下,狄爺先修書一封回鄉,通知張文姐丈,稱說奉旨還鄉,定於六月初三日起程,並太后也回故里。一封書大意如此文辭,照知張文,待他打點門庭事務。差家丁二名去了不表。
  卻說郭千歲與著狄千歲論國戚親誼,本是弟兄之稱。如今許了女兒姻事,乃兩親翁。這郭千歲在京中,日日在狄府玩耍說談。他只待狄爺起程之後,方回窯宮。是以還在朝中,清閒無事,與仁宗天子常常相敘。君臣二人竟是弟兄一般。是時,真乃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又是七八天了,狄爺趕早三天點行程。又有太后傳懿旨與當今,要同歸故土。不知如何,後文交待。有分教:
    榮耀先靈今日是,光輝當世此時揚。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10
發表於 2015-8-7 04:36:33 |只看該作者
第一○九回     狄太后姑嫂還鄉 安樂王閒中作斷



  詩曰:
    太后娘娘返故鄉,相攜侄媳喜歡揚。
    行程萬里風光妙,一路官員恭肅莊。
  卻說太后降旨嘉祐王說,數十年別卻家園,要與侄兒歸鄉祭祖。是時,天子依母后之命,即差御林軍三百護送母后還鄉。又差包龍圖代君御祭狄祖,包公領旨。又有石兵部回歸府中對母親、郡主說:「本該請旨還鄉,只有張忠、李義、劉慶俱要相送狄千歲還鄉。從前結義之時,曾有同心合志之言,理該我也要送千歲後,方可請旨還鄉。」老太太說:「我兒,這是理該如此的。」不題母子之言。
  正是日月兩輪圓轉度,光陽催速起程日。狄爺三日之前先往列位王爺大臣處辭行,眾人備酒餞行,狄爺一概辭謝。又到相國寺謝了隱修和尚。只為前時被孫秀暗害,用藥棍打傷,謝他醫治之恩。又差官帶白銀三千兩,前往武當山金亭驛地方,裝塑金身聖帝,酬答賜贈人面獸、神箭法寶。又著焦廷貴、孟定國掌管王府,點明箱籠物件,發扛夫扛抬。又說安樂王是日稟知母后娘娘說:「狄太后回歸故里,臣兒送別起程。」李太后說:「孩兒之見不差。」
  且說天子隆寵狄爺太重,是日降旨光祿寺:「安排御宴於長亭內,文武侯王代朕等候御弟平西王餞別。」此日狄爺恭辭聖駕出朝。又說狄太后起程時呼喚:「我兒,為娘去了仍要回來,各物件不必多帶,只用四個箱子。二個裝金珠財寶,兩個帶暖襖皮裘以禦隆冬霜雪。帶了八名太監,八個宮娥。先傳懿旨,只用龍鳳大轎,不駕鑾輿,官員不必相送。」潞花王說:「孩兒應該伴母后還鄉才是。」太后說:「孩兒,一則宮院無人,二則為娘去三兩月間就回來,你不必去了。」當時狄太后又到安樂宮相辭,李太后甚是情濃,也備酒餞行。分離期會之話也是許多,不能盡述。又有曹後、張妃子殷勤送出宮不表。
  又說天子傳旨排鑾相送,太后乘了輦輿,坐上大轎,三百御林軍擁護相隨。潞花王隨著狄青到來狄王府。又有各府太君、郡主及眾王侯大臣的命婦,或先後或俱有禮物到王府送行,當受則受,當辭則辭,不多表。是日,天色晴朗,四虎英雄安排隊伍先出城等候,狄王府家丁數百隨從太太,三百御林軍擁隨太后,狄王爺兵丁三千從後,仍騎龍駒。車輿大轎三百乃乘女眷。小爵主自有宮娥同坐轎中。公主此時二十四對宮娥分左右,各太監擁後相隨。一班眾將威威烈烈,三千御林軍盔甲分明,前後一程笙歌鼓樂,雅韻悠揚。太太喜喜心中。公主心花大開想:「我生於外國,從不見中原風景。直到如今方知下國多不及上邦倍加熱鬧,人煙稠集,景致繁華,真乃錦繡江山。」狄爺想:「從前初到汴京之日舉目無親,全虧得姑母周旋。豈料今朝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尊。憶想回思,真如春夢。」千歲正在思言之際,當下長亭文武官員不少,大小共有百餘員,已早早俟候,代君錢別功臣。狄爺到了一一答謝,又跪下望闕叩首,拜謝君恩。然後與眾大臣交飲御酒。一會,即拜別相辭,起馬登程,眾官復旨。一程所到,地方官誰不恭敬?井有太后娘娘在此,進程儀禮物何止千百次,狄爺一概不領,俱避辭。此時行程遙遠,非只一天,暫且住言。
  卻說孟定國、焦廷貴領掌王府,每日清閒無事,無非吃酒說閒談,也不多表。又說安樂王錢別狄爺,也要轉窯宮,即進宮中拜辭母后。李太后說:「兒啊,不是到京中水遠山遙的路程,須要常常回京敘會,免使為娘掛牽。」郭爺諾諾連聲,拜辭母后,又辭聖駕。滿朝文武齊相送別。郭爺仍不駕輦,仍是乘馬,帶八名家將跟隨。馬上一拱,相辭眾大臣,出了汴京城。行程已數日,回到窯宮。夫婦言談,說起母后為媒,招親狄千歲兒子。夫人聽了大悅說:「難得太后娘娘作主招親,只待女兒長大完婚便了。」此日千歲閒中無事,在府中與百姓家一般居處。
  忽一日,有一老人家叫喊而來。旁人問他是何原故,這老人回說:「兒子忤逆不孝,要告官處治他。」此時千歲剛出府門,聞說便問:「你子怎麼不孝?說與孤家得知。」這老人說:「啟上千歲爺,小人年將六十,有一子名喚何元,生來不孝,不肯供養小人,餓得我兩眼暈花。以理難容,情殊可恨。故當官告訴,要處治他的。」千歲原是個大孝之人,聽了此不孝兒子,心中憤怒,說聲:「真乃可惱!你既是貧苦之人,目今飯也沒有吃,倘去告官有甚錢鈔使用?你且隨孤家進來府中,待喚你兒子到來,我自有道理,不憂你兒子不供養你老人家。」這老人家叩謝千歲之際,只見遠遠有人叫喊聲而來。這老人說:「啟上千歲爺,這叫喊之人,是小人道子何元了。」千歲說:「你且喚他來,待孤家詢問。」這老人家起來,去了一刻,已將兒子拖扯而來。此時多少閒人跟隨來看,在府外議論。當時千歲說:「你是何元麼?」這人應說:「小人是何元。」千歲說:「何元,你作何生理?」他說:「啟上千歲爺,小人賤藝,會做滿鞋,只為時乖命蹇,歲歲遇饑,米糧騰價。上年又不幸遇火災,家中什物盡成灰燼,實情困苦不堪。小人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共成七口,惟小人手藝覓度,天天饗膳略略得足。只父親有一事要告官,小人不說了,只求千歲爺勸我父親不要告官,小人感恩不淺。」千歲說:「原來你父親不實的。何元,你父親因何要告官,你休隱諱,必要實言。」何元說:「千歲爺啊,小人貧苦不能魚肉供親,父親要小人賣妻以供魚肉,小人不忍即賣妻。父親朝夕吵鬧,可憐子哭母,娘哭兒,逼得情急,妻子已奔歸娘家了,反說小人逆忤不孝,要告官。無奈願賣妻子。所以轉來尋父回家,不必告官了。」這老人說:「千歲啊,這是何元說謊了,他自己賣妻,小人不許是真。」千歲正要開言,只聽得府外喧聲,是何元鄰里。多說:「何元行孝,他父逼子賣媳,反說何元不孝。」千歲側耳聽聞,說:「如此,果然何元父不好,發往縣主重打四十。」這人說:「千歲,小人知罪了。」聲聲哀告叩頭。千歲罵聲:「老狗才,全不顧面羞!逼子賣媳,反說兒子不孝,且看你兒子孝心!姑且饒你,下次再犯,決不寬容!」何永說:「是是,小人以後痛改前非了。」千歲說:「何元,孤家念你孝心,獎賞白銀一百兩回家供親。」何元叩謝千歲之恩,大喜而去。鄰里一同散去。眾百姓遠傳揚名郭王爺的好處,若是他做了地方官,我等沾許多恩德。如今我等百姓人家有什麼事情,不要往各衙門告狀,不若到王爺府來公斷。不用報稟,不使錢鈔的。休表閒言。
  又過幾天,千歲正在府堂閒坐,忽有一人喊叫到府門外。說:「千歲爺在上,小人名喚趙惟榮,有胞弟持刀要殺我。」千歲說:「你的胞弟是何緣故,怎敢行凶殺你?」惟榮說:「只因兄弟不願養娘,推在小人獨養母親。小人說了他幾句,他就行凶動拳毆我。又拿刀一把,現有為憑,說道:『殺了你方稱我心!』小人俱怯,只得暗盜此刀。思量去告官。只為無錢使用,故求懇千歲究治惡弟。」千歲正要開言,府外又進來一人下跪。千歲說:「你是何人?」這人說:「千歲爺,小人喚惟仁,與趙惟榮一母同胞,極該分派養娘,只為著他遊手好閒,不顧工藝,小人勸不得幾句,他就要拿刀殺小人。望千歲察明究治!」千歲聽了微微含笑:「你二人多是一面之詞,準信不得。」此時不知判斷得如何,下回分解。
    國有賢良誠國寶,家生悻逆起家難。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9 19:0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