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發表回覆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都市言情] [飄蕩墨爾本]墨爾本,算到愛(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61
發表於 2018-4-25 22:03:18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章 熱衷相親的人

  顏灩現在25歲,認真說起來,也不算是很大的年紀,但是這樣的年紀還沒有結婚,在溫州,就算是大齡剩女了。
  
  溫州人不看「十足的歲數」,通常都是算虛歲。
  
  顏灩這樣的,在溫州人的概念裡面,已經27了。
  
  顏灩的女同學,只要是留在溫州的,都已經結婚了。
  
  顏達邦夫婦如果沒有移民的話,他們家現在絕對是已經有了一個,在別人眼中嫁不出去的女兒了。
  
  就算是移民了,「根基」也都還在溫州,親朋好友亦是如此。
  
  顏灩給了齊亦很多時間搞定他媽媽。
  
  但這件事情,肯定不可能是沒有期限的。
  
  顏灩不急,顏灩的爸爸媽媽沒有辦法不急。
  
  齊亦媽媽的固執,是異於常人的。
  
  齊亦想要說服他媽媽,就變成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齊亦從來都沒有嘗試過,這麼多、這麼密集的失敗。
  
  無業遊民齊亦,回到溫州之後,熱衷的事情有點少,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唯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相親。
  
  以前是他媽催著他,現在是他催著他媽。
  
  對於相親,齊亦現在是秉持著來者不拒的狀態。
  
  只要他媽媽能安排,他就一定會非常準時地出現。
  
  配合程度是史無前例的。
  
  畢竟作為一個無業遊民,齊亦也確實是沒有什麼可以傲嬌的地方。
  
  相親的時候,齊亦態度特別地良好,對於女方的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在回答完女方的疑問之後,齊亦就開始問自己比較關心的問題。
  
  比如女方的財產和現有身家。
  
  齊亦的問題是這樣的:
  
  「保守估算,我前女友的身家,至少有十五個億。
  
  我說的不是我前女友家裡的資產,而是她自己名下的。
  
  我前女友還是Y‧Y品牌的幕後老闆。
  
  除此之外,她每年正常的工作室收入至少也是在八位數。
  
  哦,對了,我說的是收入是用歐元來計算的。
  
  我媽媽說,如果我和我前女友分手,就給我介紹一個更好的。
  
  然後我就和前女友分手了。
  
  所以,我現在最為關心的,就是你的身家問題。
  
  女孩們都喜歡我的外表,而我只喜歡女孩的錢。
  
  我到現在為止,只有過一個女朋友。
  
  我找來找去,也沒有找到比她更有錢的。
  
  請問你的身家大概是多少?」
  
  齊亦的這番話,不管是單獨見女孩子,還是在家人的「看管下」相親,都一定是要問的。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齊亦不得不把它列為相親的必選話題。
  
  他媽媽罵也好,勸也好,一點用都沒有。
  
  齊亦回答她媽媽的也只有一句話:「是你自己說,要給我介紹更好的。」
  
  到了相親的桌子上,齊亦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過這個問題的。
  
  一開始,齊媽媽要給齊亦找相親對象,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就算暫時是無業遊民,可溫州中學+北大+斯坦福的學霸身份,齊媽媽教子有方,那是只要認識的人,都有口皆碑的。
  
  如果再把齊亦的長相因素考慮進去的話,多得是趨之若鶩的人。
  
  齊亦的媽媽以前經常都被人問起兒子的狀況,說要給她兒子介紹對象。
  
  畢竟在溫州,適婚的男孩子,都是「香餑餑」,何況是齊亦這樣的。
  
  可齊亦從來沒有答應過相親,就算他媽媽和人家約好了,他也完全就不會出現。
  
  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摯愛,又為什麼還要把時間浪費在和其他女孩子相親這件事情上。
  
  但那都是在齊亦成為無業遊民之前的事情,和現在的情況是完全相反的。
  
  齊亦關心相親對象的身家關心多了之後,慢慢地,齊亦媽媽的熟人和親戚朋友的圈子裡面,只要一聽齊媽媽說想給自己的兒子找個相親對象,就直接退避三舍。
  
  關於齊亦奇葩行徑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都遠遠地當年那些關於齊亦是對麼優秀的小孩的事蹟。
  
  以前從齊亦媽媽口中聽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在見到面之後,除了那一身皮囊,就真的別無長物了。
  
  赤裸裸地打探女孩子的身家背景就算了,還附帶炫耀前女友多麼有錢的話,就讓人有點忍無可忍了。
  
  這個人說的話,極度浮誇且完全不具備可信度。
  
  溫州的有錢人家庭,基本上都不可能只生一個小孩,尤其還是女孩子。
  
  一個女孩子如果有十五億的身家的話,那麼她家至少也是有百億資產的。
  
  這樣的家庭,在溫州,那肯定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誰家會把女兒嫁給像齊亦這樣,擺明了只對女孩家族資產感興趣的人。
  
  就算人家女孩子被他的外表給欺騙了,一不小心,誤入歧途。
  
  但知道真相之後,也一定會把齊亦給甩了。
  
  總之呢,在女孩們談論自己遇到的奇葩相親對象的時候,齊亦也可以算是一號名人了。
  
  齊亦的媽媽能夠安排的,也不可能是多麼有頭有臉的家庭。
  
  女孩們聽完齊亦的問題,想想自己的身家,搖了搖頭。
  
  然後又忍不住盯著齊亦帥得無與倫比的臉看了看。
  
  最後又要了搖頭,臉上帶點遺憾、帶點惋惜地從相親的地方離開。
  
  齊亦很紳士地起身,但卻沒有要挽留女孩子的意思,而是說:「剛剛點的飲料,是不是應該各付各的?」
  
  然後,女孩們臉上,最後的那點遺憾和惋惜也不見了,就剩下鄙夷。
  
  還有好多人會把齊亦那一杯的賬也一起結了,見過渣的,沒見過這麼渣的。
  
  女孩們紛紛都開始在心裡告訴自己,找男朋友,不能光看外表。
  
  齊亦的媽媽以前出去誇自己的兒子,別人都在用羨慕的目光看著她。
  
  現在她在出去說自己的兒子怎麼怎麼好,知道真相的人,也就搖搖頭。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62
發表於 2018-4-29 21:40:13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一章 無業遊民

  一開始,齊亦的媽媽還知道這裡面的問題是什麼,直到再也沒有人願意給她的兒子介紹人相親,她才察覺到了裡面的問題。
  
  齊媽媽回去勸齊亦,做人不能太過現實,不能只看外表,更不能只看家世。
  
  找老婆,就是要找知書達理、溫柔賢惠的大家閨秀。
  
  她介紹的那些女孩子,比顏灩那個不知廉恥、不懂進退的女孩子好太多了。
  
  齊亦的媽媽這麼說顏灩,放在以前,是一定會引起齊亦的「劇烈反彈」的。
  
  可這一次,齊亦沒有反駁自己的母親,什麼都是老媽你說的對。
  
  虛心接受。
  
  然後,堅決不改。
  
  齊亦在溫州待了一個月,待到他媽都看不下去了。
  
  齊亦在他媽媽好幾次表示不想有他這樣的兒子之後,就收拾行李,準備回美國。
  
  齊亦之前的那一招置之死地而後生,並沒有給他帶來最終的「勝利」。
  
  今年(2015)一月,顏灩拿到Haute Couture頭銜之後的第一個高定大秀做完之後。
  
  就開始著手處理自己在美國的財產。
  
  在齊亦成為無業遊民回國之前,他先去了法國找顏灩,商討關於贖回基金和顏灩下一步的打算。
  
  和齊亦差不多同一時間過去巴黎找顏灩的人,還有她的堂哥顏凌。
  
  顏凌是覺得到了要和顏灩商量Y‧Y品牌未來發展的事宜的時候。
  
  齊亦在吹噓自己前女友是Y‧Y這個品牌的幕後老闆的時候,溫州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是什麼牌子。
  
  顏家兄妹拿到Y‧Y這個潮牌的大中華區「獨家代理」,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基本上就是把整個亞洲和大洋洲都囊括進來了。
  
  Y‧Y在大中華區的六家門店都沒有一個是開在國內的。
  
  四家開在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各一家。
  
  到了2015年年初的時候,Y‧Y這個品牌對國內的消費者來說,還是有一點遙遠的。
  
  YY不僅沒有在大陸開店,連香港也沒有。
  
  …………………………
  
  齊亦之所以會成為「無業遊民」,並不是因為他在Ian的私募裡面做的工作讓老闆感到不滿,在齊亦的女朋友撤資之後,就把齊亦給開除了。
  
  事實剛好與之相反,齊亦是Ian最優秀的員工。
  
  至少也是最優秀的二分之一。
  
  Ian不喜歡操控一個特別大的盤,他覺得自己的公司旗下,不應該只有一隻私募。
  
  他打算再做兩隻新的私募,以他自己旗下最優秀的投資經理的名字命名。
  
  在私募圈、在保險圈,用業績好的人來命名私募基金,或者保險團隊都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Ian旗下即將成立的兩隻新的私募中的一隻,就是用齊亦的名字命名的。
  
  用投資精力的名字命名,是一種個人品牌,也是一種責任。
  
  齊亦做GP的這個私募,是一隻股票型的基金。
  
  他不知道顏灩在從Ian的基金把錢拿回去之後,是不是打算做他基金的LP。
  
  齊亦並不是特別願意見到這件事情的發生。
  
  如果基金是齊亦的名字,而大部分的資金又來自顏灩的話,他就真的會覺得有些畏手畏腳了。
  
  回報高的投資,風險也是對等的。
  
  齊亦沒有辦法保證,他的基金將會是一直賺錢的,這件事情,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保證。
  
  華爾街曾經叱吒風雲的寬客們幾乎都栽倒在了次貸危機裡面
  
  好在,齊亦到了美國之後,發現顏灩說要贖回自己的投資,壓根就沒有再把錢投到私募領域的意思。
  
  顏灩連本帶利地把錢拿回去的原因,是考慮到Y‧Y品牌的發展。
  
  Y‧Y這個「副線品牌」現在的狀況,整個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
  
  已經到了可以讓幕後老闆浮出水面的時候了。
  
  顏灩把投資贖回之後,齊亦離開以Ian名字命名的私募,開始給自己的基金尋找新的的LP。
  
  Ian是齊亦的第一個LP,Ian這個LP的存在,代表了Ian對齊亦的信心。
  
  Ian的私募,現在已經是華爾街炙手可熱的私募明星了。
  
  少了顏灩這個LP之後,Ian也沒有接受新的LP,如果有人想要投資,Ian就會推薦齊亦和另外一個人的私募。
  
  尋找LP這件事情需要一個過程,但介於Ian和齊亦之前的「戰績」,這個過程是可以很短暫的。
  
  短暫到齊亦壓根就不需要失業。
  
  齊亦的失業,顯然也是他自己強烈要求的。
  
  齊亦在法國碰到顏凌,在和老媽的鬥爭裡面,有點「走投無路」的齊亦,向沃頓商學院的「談判精英」求教。
  
  顏凌說,面對強硬的談判對手,比如齊亦的媽媽這種特別固執的,就不能使用自己的邏輯,想著要說服她。
  
  這種情況下,只有對方的邏輯,才能說服對方。
  
  也就是說,必須用齊亦媽媽自己的邏輯,來說服她。
  
  這也是齊亦化身無業遊民回到溫州的原因。
  
  但顏凌在回答齊亦問題的時候,實際上是有些不耐煩的。
  
  這麼多年都過去了,齊亦居然還是沒有完全搞定,這一點,讓顏凌感到不滿。
  
  顏灩忙得昏天暗地,無暇思考自己的人生大事,他的堂妹自己並沒有覺得有什麼急迫感。
  
  顏達邦夫婦怕一再和女兒說起齊亦家庭的事情,會讓原本都已經連睡覺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顏灩,又把枕頭給哭濕了。
  
  可顏達邦夫婦和顏灩的大伯還有大伯母坐到一起的時候,就會感慨萬千。
  
  顏達邦夫婦也想過要明確地提出自己的反對。
  
  可是大哥大嫂當年反對顏凌結婚的時候,那種父子失和的狀態,是顏達邦夫婦最不願意看到的。
  
  那幾年,顏定邦威脅說要和顏凌脫離父子關係。
  
  顏凌結婚之後離婚之前一直都不願意回國。
  
  父子間的溝通基本上就是零。
  
  拿出家長的架勢,特別強烈地反對顏灩和誰談戀愛,並不是顏達邦夫婦想做和願意做的。
  
  顏達邦和路冰然之前提出自己意見的時候,是讓女兒不要頭腦發熱,不聲不響地在美國就把婚給結了。
  
  顏灩說到做到,並沒有不顧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女兒甚至連紐約去得也不多。
  
  顏達邦夫婦每次問起顏灩,她現在和齊亦的關係怎麼樣。
  
  顏灩就說很好。
  
  再問說什麼時候雙方家長見個面,顏灩就說等忙完再說。
  
  顏達邦夫婦已經有點坐不住了,顏凌這次來美國,也是擔負著來勸勸顏灩的「家族使命」的。
  
  只不過,顏凌不是那種喜歡干涉別人感情的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這並不影響顏凌把自己對齊亦好感度降到負數事實。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63
發表於 2018-4-29 21:40:25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二章 閃亮登場(1)

  在鮑鮑的婚禮結束之後,顏灩去了一趟美國。
  
  這一次,顏灩是作為,近段時間在美國潮牌界異軍突起的Y‧Y的創意總監來到美國的。
  
  Y‧Y的粉絲,已經從美國「街頭青年」,衍生很多不同的領域。
  
  兩年多的時間,在美國開了三十家店,每一家店都是「半吊子」,就這樣的開法還能一直不斷地開新店,而且沒開一家店,都能引起一陣風潮,熱爆社交媒體。
  
  但凡能夠被稱為「社會熱點」的,就少不了媒體人的身影。
  
  2015年Y‧Y的熱度從網絡社群延續到主流媒體。
  
  Y‧Y的崛起,也帶著很多的神秘色彩。
  
  除了每個月至少都要「倒閉」半個月的時間這樣的奇葩營業方式,Y‧Y品牌的上新速度也讓人無法理解。
  
  比Zara和H and M那些以高效的產業鏈整合、靈敏的供應鏈管理和先進的IT系統著稱的品牌,還要快了一倍以上。
  
  那些擁有深厚底蘊的奢侈大牌的成衣,從時裝發佈會的舉行到成衣的最後上架,至少都需要六個月的時間。
  
  像Zara這樣的,靠山寨大牌設計起家的品牌,就只需要一個月。
  
  因為有了這樣的時間差,「價廉物非」的Zara在大眾服裝領域,異軍突起。(Zara在中國賣的算是貴的了,在歐美會便宜很多。)
  
  發佈會過後的28天,Zara的成衣就已經到達了全球各大門店的衣架上。
  
  而時裝周那些真正的大牌的衣服,很有可能壓根就還沒有進入到生產的進程裡面。
  
  拋開質量的因素,不要懷疑,像Zara這樣的「便宜貨」在時尚這件事情上,走到了大牌前面這個事實。
  
  當然了,真正的大牌也不見得質量就是過關的。比如西太后的那個品牌,就是以質量差聞名於世的。
  
  像Zara這樣的快時尚連鎖企業,不斷地模仿大牌,才創造出了,當季的流行色,流行款趨勢。
  
  不然,如果只有很少的幾個人在穿,又何來流行一說?
  
  Zara的山寨只是模仿,並不是把人家的衣服原封不動地複製出來。
  
  一開始,這些「快時尚」公司小、不成氣候的時候,大家也都還是相安無事。
  
  等到Zara這樣的企業發展出大的規模了,在歐洲對這種版權保護極為嚴苛的地方,肯定是沒有好果子吃。
  
  儘管,天下衣服一大抄,你很難說誰抄了誰的,尤其是,「不太高端品牌」的設計師,一出手,就直接把好幾個大牌的元素給混搭在一起,那就更加沒有辦法說清楚了。
  
  說不清楚這件原因,導致了國內打版權官司的人不太多。
  
  但是在歐洲,那是一告一個准。
  
  Zara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官司纏身,煩不勝煩,交出過很多巨額罰單。
  
  最後的解決方式,Zara乾脆每年直接交幾個億的「保護費」。
  
  不僅交了,還交的很開心。
  
  被各大時尚品牌控告,對於Zara來說,也可以算是一種另類的營銷。
  
  像Zara這種「便宜的品牌」,每被大牌告一次,就是一種品牌認知度的提升。
  
  畢竟,大牌不是人人都買得起,在大牌把真正的設計商家之前,買一件模仿大牌的Zara,也不失為大眾的一種選擇。
  
  從速度的角度來說,Y‧Y這個品牌,也一樣是「快時尚」,但卻不是Zara這種「便宜的品牌」。
  
  Y‧Y的任何一個單品,就算是單純的一頂帽子,都沒有單價在一百美元以下的,幾百美金的一件T恤,怎麼都算得上是一個輕奢品牌。
  
  以Y‧Y的上新速度來說,肯定也應該抄襲了很多其他的潮牌。
  
  很多「吃瓜媒體」都等著看Y‧Y發展壯大之後,時不時打官司的場面。
  
  但是,媒體等來等去,也沒有等到有設計師宣告Y‧Y的「不道德」行為。
  
  這個時候,Y‧Y奇怪的公司理念,設計師的名字裡面必須帶Y,純電子化的管理系統,獨特的公司結構,神秘的幕後老闆,就越來越讓主流媒體感到詫異。
  
  Y‧Y並不是上市公司,並不需要對「公眾」負責,也不需要披露自己過多的消息。
  
  之前還頗有些要藏著掖著的意思。
  
  自從顏家兄妹達成共識,覺得應該要讓Y‧Y更進一步之後,Y‧Y就沒有再刻意躲避主流媒體。
  
  媒體記者要做新聞調查。
  
  這些人的調查能力,都相當了得。
  
  通過Y‧Y的註冊信息,一個記者順藤摸瓜找到了溫州的凌煙鞋業之後,寫了一篇報導。
  
  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一片嘩然。
  
  一個溫州小地方的,做代工的企業,到底是怎麼弄出這麼大一個品牌,這麼大的動靜的。
  
  美國人天生的優越感,受到了深深的刺激。
  
  調查記者覺得,Y‧Y這個品牌有欺詐的嫌疑。
  
  主流媒體開始發文。
  
  有人去採訪Y‧Y的粉絲,問他們知不知道這個品牌的底細,知不知道這是個低端的、劣質的中國工廠出產的不入流的「貨色」。
  
  最開始發掘出這個信息的媒體記者,言辭有些激烈。
  
  一通貶低之後,Y‧Y龐大的設計師群體不幹了。
  
  Y‧Y做的都是限量版,那些只有一件兩件的,很多都是設計師自己手工製作的。
  
  這裡的手工,並不是高級定製意義上那種一針一線都要自己來的純手工,而是設計師自己直接拿機器做的樣衣。
  
  如果,每一件衣服,都是在中國的一個小城市的小工廠生產的,光那些複雜的出口手續,就不知要要辦理多長時間,這還沒有加上貨運的時間,根本就沒有可能做到實時反映。
  
  Y‧Y的大部分衣服,絕對是現做現賣,這也是為什麼Y‧Y的反應速度「超凡脫俗」。
  
  Y‧Y這個品牌,最初,顏灩和顏凌都是抱著玩一玩、為Maison Yan II積累點經驗這樣的想法的。
  
  主流媒體喧囂了一番之後,有一些知道真相的粉絲就覺得比較氣憤,也有一些不明就裡的人開始粉轉黑。
  
  更有些不守規矩的人,開始破壞Y‧Y門店那些拿到「永久許可」的塗鴉。
  
  這個時候,Y‧Y龐大的設計師群體,主動進到了輿論的中心,包括現任的、曾經做過Y‧Y設計師的人都站了出來。
  
  尤其是那些特約設計師——收到過塗鴉版權費的。
  
  這個時候,Y‧Y神奇的設計師眾包IT系統開始浮出水面。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64
發表於 2018-4-29 21:40:36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三章 閃亮登場(2)

  Y‧Y的設計師「團隊」數量龐大,只要有設計被Y‧Y錄用,就會拿到一個賬號。
  
  登陸這個賬號,你就會看到自己的設計,和設計師提交自的樣衣的三維模型。
  
  在設計師的個人系統裡面,會有一個選擇題,問在十二天的時間裡,能夠完成多少件同等質量的衣服的製作。
  
  一共有20個選項,從1到20的等差數列。
  
  如果你的選擇是1,那麼你的衣服就是單品,如果你的是20,那麼就會是一個20件的限量版。
  
  你可以擁有更好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做一百件,但這不屬於選項包含的範圍,最少一件,最多20件。
  
  「同等質量的衣服」,是一個極端模糊的概念。
  
  但在Y‧Y,「同等質量」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神聖的概念。
  
  這一份神聖,與人無關。是一個非常純粹的科技概念。
  
  設計師的設計被錄用之後,也就代表著,他們的「樣衣」得到了自己的三維模型,包含了顏色、樣式、版型,還有很多其他的信息,具體還有那些數據,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對於「單品」設計師來說,他們的和Y‧Y的「合約」就算結束了,設計費會在這件衣服賣出去的時候自動到賬。
  
  是這件衣服售價的1/3.
  
  對於非單品設計師來說,他們的合約還在繼續。
  
  Y‧Y的每一家門店,都有一個立體掃瞄機器人。
  
  粉絲送了這個機器人一個非常形象的稱謂:Master Y(Y大師)。
  
  當除了樣品之外的「複製品」完成之後,可以送到門店掃瞄。
  
  把衣服或者配飾套到Master Y的身上,十秒鐘之後,就會出結果。
  
  符合「同等質量」要求的,將被留下,不符合地就會被「銷毀」。
  
  沒有人知道,這個機器人的算法是怎麼寫出來的。
  
  但只要偷工減料或者粗製濫造,就一定逃不過這個機器的法眼,逃不過被銷毀的命運。
  
  當然了,Master Y也不是毫無「器性」。
  
  如果你使用了和樣品不一樣的材料,提前輸入一些關於替代面料的選擇和屬性,就還是有可能幸運地得到Y大師的親睞,在審核中獲得通過。
  
  總之,Y‧Y不管你的衣服是這麼做出來的,只管這件衣服最後上架時的質量是不是達到了和樣品「同等的質量」。
  
  這也是為什麼Y‧Y的限量版數量是不固定的,而價格卻是固定的。
  
  對於設計師來說,賣出去的第一件是拿到1/3價格的設計費,之後再賣出的每一件,都會額外收到售價20%的分成。
  
  這樣的分成模式,也並不見得是賣的多賺得多。
  
  比方說,一個設計師做了十件,最後還是只有那件樣衣是合格的,那剩下九件衣服的成本,都屬於浪費。
  
  再比如,一個款式,做多只能上「兩季」,1-2個月的時間,做多了,賣不出去,那也會增加自己的成本。
  
  這樣的模式,兼具很多遊戲的屬性,已經有人開始算,做多少件能賺到最多的錢的概率。
  
  做Y‧Y的設計師,在查看自己半個月的收入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特別刺激的感覺。
  
  有的人,為了實驗這個機器的「底線」,還會故意把一些衣服給做「殘」,來挑釁這個機器人。
  
  漏網之魚不是沒有過。
  
  店員在賣的時候,非常偶然地發現,某件得到Y大師認可的衣服,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的話,就會給這件衣服下架處理。
  
  衣服雖然是下架了,該給的設計費和分成一分都不會少。
  
  不僅如此,「挑釁者」還會收到機器人隨後發來的感謝信,感謝挑釁者為自己版本更新做出的努力。
  
  每幾天,同樣的問題就沒有辦法再逃過機器人的法眼了。
  
  一開始的時候,機器人出錯的事情,還時有發生,到了2015年,已經很難有人成功挑釁到Y大師了。
  
  Y‧Y從來都不管設計師的衣服是怎麼做出來的,是不是自己親手做的,只管衣服最後出來的質量。
  
  有些設計師,覺得沒有辦法「完美」複製自己的作品,那麼讓設計成為單品就是最好的選擇。
  
  也有一些比較鬱悶的是,做了很多,最後被Y大師砍到只剩下了單品。
  
  Y大師有時候會痛下殺手,「片甲不留」,有的時候會溫柔地只「毀掉」一兩件問題作品
  
  這樣的話,自然就會有留下不同數量,得到Y大師認可「複製品」,形成了Y‧Y與眾不同的限量版文化。
  
  一開始,知道Y‧Y獨創設計師任務分配IT系統的人就只有設計被採納過的設計師。
  
  Y‧Y的任務系統和Y大師的火眼金睛慢慢走進大眾的視野之後,Y‧Y門店最搶手的,就變成不是單品,而是20件的限量版。
  
  粉絲們熱衷的點總是難以預測的。
  
  很多買到同樣版本的粉絲,先是通過社交網絡變成朋友,緊接著就相約一起穿衣服出來,開始相互「找茬」,尋找自己的眼睛比Master Y厲害的地方。
  
  這個比試很簡單,Y大師看不出來的地方,你看出來了,你就贏了。
  
  但如果你能找到明顯的「不符合同等質量」原則的問題,上傳到Y‧Y測試網站,就能收到一封感謝信,和一個Y‧Y「特邀測試」的勛章。
  
  感謝信和勛章都是電子的,並沒有任何金錢上的獎勵。
  
  為了顯示區別,Y大師的「人工智能」會自動給同一個人的第二次封感謝信標註LV2,表示是二級測試員。
  
  但這個沒有含金量的「勛章」,引起美國各地Y‧Y粉絲的狂熱追捧。
  
  頗有些為了變成更高級別的「測試員」,而每個月去Y‧Y排隊買衣服的。
  
  除此之外,如果一個設計師可以連續提供3次20件「同等質量」的限量版,那麼這個設計師就會擁有Y‧Y品牌的眾包資格。
  
  遇到創意總監想要推出特別設計,比如門店塗鴉款的時候,這個有眾包資格的設計師就可以接下這個訂單的製作。
  
  「眾包訂單」除了沒有第一件衣服1/3的設計費之外,每件衣服20%的分成都是會有的。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65
發表於 2018-4-29 21:40:47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四章 閃亮登場(3)

  創意總監推出的特別款的時候,相關款式服裝和配飾用到的所有原材料和配件,都是由Y‧Y品牌提供的。
  
  售價的話,也還會比普通的款式更貴一些。
  
  完成這樣的一個總監特別款的「代工」,設計師的淨收入可以有幾千美金。
  
  在美國,學時裝設計是非常昂貴的。
  
  除了少數能夠拿到獎學金的,和那些家境特別優渥的,大部分人,都需要自己勤工儉學。
  
  正因為如此,Y‧Y的眾包資格,很快就成了美國學時裝設計的人最想要拿到的認證之一。
  
  有些設計能力強,但是動手能力不強的人,還會真的開個小型的「工作室」,召集自己的同學一起代工。
  
  隨著Y‧Y的火速發展。
  
  特別款的數量形式也在急劇飆升。
  
  現在一出特別款,就是一整個系列的。
  
  比如出「美國第一大球」棒球的成套裝備的話,連球和球棒都有定製款的。
  
  只要在完成「同等質量」這件事情上技術過硬,去哪裡打工,都不如成為Y‧Y的眾包「工作室」來得輕鬆和愉快。
  
  如果你沒有工作室,而是只有自己一個人,並且你幾天的時間,就能夠完成20件「同等質量衣服」的製作,那就更加是件無本萬利的事情。
  
  最初的那個報導,說Y‧Y是來自中國的一個小城市的小工廠,顯然就不符合Y‧Y這個品牌的實際情況。
  
  有太多與事實相悖的地方,根本就經不起推敲。
  
  儘管有一小部分人,在媒體報導之後,開始對Y‧Y粉轉黑的,但是隨著真相漸漸浮出水面,路轉粉的人數,要比粉轉黑的多得多。
  
  在此之前,Y‧Y只是在設計師和街頭青年的群體裡面廣受追捧。
  
  現在,連主流媒體都開始在探討Y‧Y引起的現象,和全新的商業模式。
  
  這是一種未來主義的商業模式,不知道工廠在哪裡,設計師團隊的人數龐大到數不過來。
  
  儘管Y‧Y也有一批正式的簽約設計師,但是「每一季」上架的新品,肯定都有很多是來自自兼職或者「特邀」的設計師。
  
  這些設計師,除了美國本土的,還有世界各地的。
  
  有些人是知道Y‧Y有在「營業」,就委託自己到美國出差的親朋好友,去門店接受Master Y的全方位審核。
  
  這個時候,Y‧Y是個中國小城市的破品牌的說法,基本上就不攻自破了。
  
  事後人們總結這場「鬧劇」的時候,普遍都覺得,那篇報導估計是」實習生「寫的。
  
  調查能力出眾的資深記者們也開始加入到關於Y‧Y的熱門話題裡面。
  
  媒體認真查過之後,顏家就出了一位明星。
  
  這個人不是顏灩,而是顏凌。
  
  第二個系列報導出來的時候,徹底推翻了之前的小城市小工廠的言論。
  
  顏凌被「查」了個底朝天。
  
  雖然這個人出生在中國是沒有錯,可顏凌很小就來到美國,紐約的私立中學,到哥倫比亞大學,再到沃頓商學院。
  
  活脫脫的一個世界青年的「美國夢」。
  
  美國的「精英階層」,常春藤盟校出來的那些人,原來對潮牌是嗤之以鼻的,對於Y‧Y肯定也不怎麼感冒。
  
  在顏凌的背景被「徹底揭露」之後,就開始有了一些認同感。
  
  Y‧Y這麼成功,是有跡可循的。
  
  除了這些之外,顏凌的舞蹈家前妻也被查了出來。
  
  顏凌繼承凌煙鞋業之後,就不在美國常住了。
  
  紐約的記者不好圍追堵截,就轉而圍攻顏灩的前嫂子。
  
  記者們的問題有很多。
  
  比如,Y‧Y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Y‧Y為什麼一個月就只開半個月的時間?
  
  Y‧Y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Y‧Y今年打算開多少家門店?
  
  Y‧Y有沒有上市計畫。
  
  顏灩的前嫂子,也不是沒有見過媒體,作為知名的舞者,她也經常會接受一些專訪。
  
  可那些都是關於舞蹈的專業雜誌或者是關於舞蹈本身的採訪。
  
  這種被各大網絡和主流媒體,聯合起來圍追堵截,問有關前夫的問題,絕對是前所未有的。
  
  顏凌的前妻很是無奈地表示:
  
  「我並不清楚Y‧Y的老闆是誰,我和前夫在一起的時候,並沒有這個品牌。你們對這個品牌感興趣的話,可以找找他本人,或者再看看他有沒有現任。」
  
  前嫂子煩不勝煩,打電話,讓顏凌自己過來收拾爛攤子。
  
  婚姻不在,友誼還在。
  
  前嫂子的一個電話,顏凌義不容辭地就過來了。
  
  對於想要採訪他的媒體,顏凌的態度是來者不拒。
  
  Y‧Y這個潮牌,採用的是嶄新的商業模式。
  
  眾包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有很多通過互聯網眾包的成功案例。
  
  如果不考慮網絡這個載體的話,那就更是多如牛毛了。
  
  「自古以來」,多得是家庭主婦利用業餘時間,幫服裝廠組合配件,幫玩具安裝五官的。
  
  這是一件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事情。
  
  但這些古老的工作都是簡單的、重複性的。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工作」是不具有創造力並且極其廉價的。
  
  稍微對質量和產量有點要求的服裝企業,也根本就不會做這麼。
  
  這種古老的方式,除了損耗大、質量不可控之外,還需要專門安排人做「質檢」。
  
  這種原始分包的「純體力活」,通常都不會什麼貴重的東西,需要很大的量,「承包」的人才有接下來的意義。
  
  Y‧Y這個品牌的成立,對於顏灩來說,是純屬不希望紐約的工作室在自己離開之後,落滿灰層。
  
  Y‧Y在美國開第一家門店的時候,所有的潮品,都是顏灩在紐約工作室的「准簽約」設計師們,自己設計,自己製作的。
  
  最開始的那段時間,顏灩人就在美國的工作室待著。
  
  顏凌說,開家店試試,顏灩就真的開了家店試試。
  
  顏灩沒有什麼時間管,顏凌想要試水自然會同意開門店,但是也一樣沒有太多的時間管。
  
  這是一時心血來潮搞的門店。毫無經驗,毫無頭緒。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66
發表於 2018-4-29 21:41:00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五章 閃亮登場(4)

  一個不小心,第一家門店銷售的火爆程度,大大超過了顏家兄妹的預期。
  
  並且很快就在網絡上擁有了一群熱情的粉絲。
  
  才開了半個月,原本準備慢慢賣個三五個月的「存貨」就被掃蕩一空。
  
  因為沒有「貨物」可供出售,Y‧Y被迫關門。
  
  這一關就是一個月。
  
  顏灩和顏凌,覺得有必要坐下來商討一下應對之策。
  
  顏凌來到紐約。
  
  熱狗的狂熱愛好者,也在這個時候來到紐約,Antonio是去看自己在斯坦福的大學的另外兩個好基友參加的一場比賽。
  
  齊亦和Antonio是室友,住的是斯坦福大笑也比較少見的兩個人一套的大學生公寓。
  
  但他們兩個人並不是數學學院的「院友」,熱狗青年是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Engineering),機械工程專業的。
  
  Antonio和來參加比賽的這兩個好基友都一樣是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只是不同級,一個大他兩級,一個小他一級。
  
  他們和Antonio是在斯坦福大學的SAIL人工智能實驗室認識的。
  
  Antonio除了愛熱狗,還愛中國文化,他的基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國人或者華裔。
  
  這次來紐約參加比賽的兩個「院友」也和舍友齊亦一樣是中國人,而且還是親兄弟。
  
  哥哥要比弟弟大四歲,也早四年來到斯坦福。
  
  在斯坦福大學這樣的名校唸書,學費驚人,一般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是供不起兩個小孩在斯坦福同時唸書的。
  
  如果老大從本科開始要一直在這裡唸到博士,老二在老大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就考進了這所學校。
  
  那就需要有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作為後盾了。
  
  一年光學費就快要一百萬了。
  
  如果再加上生活費的話,一年怎麼都得準備個兩百萬讀書。
  
  這還得是在這兩個小孩沒有什麼燒錢的興趣愛好的前提之下。
  
  但Antonio的這兩個同學偏偏就有。
  
  兩兄弟從硅谷的斯坦福大學來到紐約,是要參加一場和他們的愛好有關的比賽——機器人格鬥大賽。
  
  男人對機器人、和對搏擊這兩事情的熱愛,是大部分女人都無法理解的。
  
  但據說,女生一回家了只要稍微接觸幾次的話,就不僅能夠理解,而且會變得一樣狂熱。
  
  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沒有去看過這種暴力比賽的顏灩,就不得而知了。
  
  這種機器人格鬥比賽是沒有限制的,整個一個「不死不休」狀態。
  
  被打到面目全非,那是小事。
  
  花巨資打造的機器人,一場比賽下來,直接報廢也是正常現象。
  
  從花錢這件事情上來說,這個愛好就是個無底洞。
  
  當然了,比賽嘛,贏了是有獎金的。
  
  可每個人在設計出「全世界最能打」的機器人之前,肯定都會需要一些經驗的累積。
  
  造機器人的能力再好,如果不能操作地行雲流水的話,也一樣是會輸的。
  
  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研究的都是代表人類發展的高精尖項目,和美國宇航局合作的太空項目啊,和谷歌合作的無人駕駛的汽車啊,再不然就研究點和醫學還有材料學交叉學科的3D人體器官打印之類的。
  
  但這兩兄弟,壓根就不喜歡學校那些研究經費充足的高精尖項目,就喜歡自費搗鼓凶殘而又暴力的格鬥機器人。
  
  中學生都有做格鬥機器人的,兩兄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造詣要怎麼「寓教於樂」體現在自己的愛好裡面呢?
  
  格鬥場上機器人,都是遙控的,需要手工操作的。
  
  斯坦福兄弟的格鬥機器人,100%的人工智能,兄弟倆在帶著自己的機器人打比賽的時候,壓根就不給自己的機器人發出任何一條指令,完全就是抱著一種自身自滅「放養」的心態,讓機器人自己去尋找最合理的攻擊方式。
  
  相較於非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這兩兄弟的機器人造價要昂貴得多。
  
  為了拿到「世界冠軍」,在和別人造的格鬥機器人比之前,兩兄弟自己還要先比一比。
  
  一年不知道要打殘多少機器人,燒掉多少錢。
  
  這兩個人非常準確地定義了「熊孩子」這三個字。
  
  但他們的父親特別支持和縱容兩兄弟的愛好。
  
  熊孩子他爹覺得,小孩子還在學校唸書的時候,就應該怎麼開心怎麼來。
  
  兒子倒騰,老爸倒騰得比兒子還要更加起勁,完全是一副拿不到「世界冠軍」誓不罷休的氣勢。
  
  需要幾十萬,給兩兄弟隨時都有可能被打報廢的「玩具」,增加一個新的配件或者芯片,熊孩子他爹眼睛都不帶眨一下的。
  
  這個特立獨行的老爸,給大兒子取名叫李天樂,給二兒子取名叫李天祐。
  
  從名字就能看得出來,這家的老爹對兒子的期待最是簡單。
  
  兩兄弟能夠同時進斯坦福,絕對是對老爹「放養」政策的最高禮讚。
  
  通常父母和小孩子說得最多的,肯定是要好好唸書之類的話。
  
  可李家兄弟的爹,從來都有著「驚天地泣鬼神」教育理念。
  
  大兒子喜歡打遊戲,他不僅不反對,還全力支持。
  
  兒子既然有這樣的愛好,那就必須要提供最好的遊戲設備。
  
  幾千塊,人家能買一台電腦,但在李家老爹這裡,只夠給兒子買個鼠標墊。
  
  小兒子加入到玩遊戲的隊伍裡面之後,嫌棄老在家裡和自己的哥哥玩沒意思。
  
  老爹二話不說,直接在深圳市中心,開了家國內最豪華的網吧。
  
  老爹親自上陣帶著兩個兒子在專屬包房裡面組戰隊熬夜打遊戲。
  
  那個時候,兩個兒子都還未成年,如果去別人的網吧的話,都還不到「法定年齡」。
  
  小孩子不能熬夜?
  
  那得是多麼老古董的思想?
  
  反正熊孩子他爹從來都沒有這樣的教育理念。
  
  想要幾點睡,就幾點睡。
  
  一個小孩子如果連什麼時間睡覺的自由都沒有,那人生還能剩下多少樂趣呢?
  
  人可以為了工作熬夜,為什麼就不能為了遊戲熬夜呢?
  
  光這樣也還到不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李家老爹還有更為「神奇」的身體力行的教育方式。
  
  比如說,兩兄弟成年之後,跟著自家老爸去馬爾代夫度假。
  
  看到隔壁的Water Villa(水上別墅)來了一個身材和長相都一流女生,父子三人就開始比賽。
  
  比什麼呢?
  
  比老大、老二和老爹,誰先把這個美女搞到手。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67
發表於 2018-4-29 21:41:11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六章 閃亮登場(5)

  因為李天樂、李天祐兩兄弟和Antonio關係很鐵,自然沒有理由Antonio在斯坦福的中國舍友關係不好。
  
  好朋友來到了自己的地盤,齊亦自然是要請吃飯的。
  
  齊亦請「熱狗青年」和「機器人兄弟」吃飯的那一天,顏灩本來是要單獨請自己的堂哥吃飯的。
  
  顏凌也是在那個時候過來美國,找她探討Y‧Y這個品牌未來發展方向的事情。
  
  齊亦在斯坦福大學的好基友,除了Antonio之外都沒有見過齊亦女朋友。
  
  一通揶揄,還有各種不要藏著掖著的打趣之後,齊亦就打電話問顏灩要不要一起吃飯。
  
  最後,兩個飯局就組合成了一個。
  
  五男一女,除了顏灩之外,清一色的男同胞。
  
  這些「大男孩」坐到一起,很自然地就會聊到機器人的話題。
  
  齊亦精於算法,在斯坦福的時候也參與過很多人工智能項目。
  
  計算機再怎麼厲害,頂級的算法都還是人類提供的,至少在目前是這個樣子的。
  
  計算機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叫做機器學習,需要不斷地給計算機「餵大數據,才能夠讓他茁壯成長,越來越智能。
  
  最初級的人工智能,比如你看了幾本書之後,計算機就知道要給你推薦什麼樣的書。
  
  你看的書越多,計算機推薦的書就越準確,你個人的喜好是一個具體的數據。
  
  所有看書的的具體數據,就組成了一個大數據。
  
  這個基數越大,計算機的推薦就會越準確。
  
  一開始,數據少的時候,計算機也很笨,經常瞎推薦。
  
  慢慢的,計算機就可以在大數據裡面去偽存真。
  
  而它去偽存真的最終能力,又取決於算法。
  
  如果算法不夠好,數據再多,也沒有用。
  
  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計算機就會停滯不前,甚至越跑越偏。
  
  如果算法對了,每一個數據都可以讓機器變得更聰明。
  
  齊亦之前在學校用自己的算法寫了一個軟些。
  
  可以讓計算機通過使用者對四組圖片的選擇,就推算出使用者喜歡的裝修風格是什麼樣的。
  
  然後這個學習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在使用者提供自己房子的具體測量數據之後,就能把裝修和施工圖直接給使用者畫好。
  
  整個一個奔著讓室內設計師失業的方向去的。
  
  齊亦如果留在硅谷,研究人工智能,也絕對會是一個大牛。
  
  只不過,齊亦志不在此,他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就把這個算法和軟件賣給了一家在線的裝修公司。
  
  就算齊亦沒有研究人工智能的興趣,也不妨礙他和Antonio還有李家兄弟,非常越快地聊格鬥機器人。
  
  聊著聊著,「喜歡打架」的顏凌也加入這個有點熱血的機器人格鬥話題。
  
  一堆人聊機器人聊得太High,多少就有點把顏灩晾在了一邊的感覺。
  
  等到眾人「良心發現」的時候,就有意識地照顧了一下,一直都沒有辦法加入到凶殘暴力的格鬥機器人話題裡面的顏灩。
  
  開始聊點和顏灩有關的話題。
  
  顏凌也把他這次來美國,希望能夠解決的,Y‧Y品牌目前遇到的困難說了遍。
  
  但話題還是很快就回到了機器人身上。
  
  顏灩有點無奈。
  
  為了表明自己特別想要加入,對她來說完全陌生的機器人世界的討論,顏灩就沒頭沒腦地問,能不能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來解決她和顏凌分身乏術的問題。
  
  顏灩開玩笑說,Y‧Y需要一個,人形的、一絲不掛的、360度無死角的、可以替代工廠質檢員的立體掃瞄機器人。
  
  一聽到一絲不掛這幾個字,李家兄弟就來勁了。
  
  …………………………
  
  格鬥機器人,名字裡面帶個人,但實際上就是機器,從外表看起來,和「人」這個字,壓根就沒有什麼關係。
  
  格鬥機器人從來都是那種造型詭異的「機器」,和人類在外貿領域,沒有任何的共同點。
  
  把從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學到的本領僅僅用在做格鬥機器人上,絕對算得上是一件暴殄天物的事情。
  
  李天樂和李天祐這兩兄弟設計的人工智能格鬥機器人,離開了手工操作,自己主動找人「打架」的本領,也已經是相當強悍的了。
  
  之前儘管沒有拿到過世界冠軍,但有好幾次都已經非常接近了。
  
  這件事情,遠比聽起來要更加了不起。
  
  如果你是跆拳道黑帶,世界冠軍,你和練跆拳道的人打,你可能很有勝算。
  
  可機器人格鬥這種,你是壓根不知道對方是什麼形態。
  
  高的矮的長的短的圓的方的,是拿錘子錘還是拿鏟子撬,是耐力型的還是爆發力型的。
  
  這就好比是讓一個跆拳道世界冠軍,輪番去打扒相撲的、擊劍的、太極的、拳擊的、武術的……各種各樣的世界冠軍。
  
  如果「大家」的長相和功能都一樣的話,是不是有遙控操作,其實並不算是太高的難度。
  
  只要歷史數據足夠多,很容易就能找出自己「同類」的破綻。
  
  機器人格鬥大賽的這種情況,要比跆拳道宗師輪番打的難度還要高。
  
  人類的形態變化,無非也就是高矮胖瘦,總不可能有機器那麼多奇形怪狀的人出現。
  
  在拿到世界冠軍之前,李天樂和李天祐只醉心於研發「更聰明更能打」的格鬥機器人。
  
  並沒有興趣把自己在機器人領域的造詣運用到其他方面的想法。
  
  這次到紐約參賽,兩兄弟的人工智能格鬥機器人終於摘下了BattleBots的桂冠。
  
  拿到機器人格鬥大賽的冠軍之後,李家兄弟就覺得需要找點新的興趣愛好。
  
  他倆感興趣的事情不多,除了機器人,就還有女人。
  
  顏灩作為高級定製級的設計師,測量過很多超模的尺寸,製作過很多超模的人台,對於最完美的人體比例,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就因為這樣的「人體測量」細節,李家兄弟,第一次把自己在機器人製作方面的才華,從長相無比「磕磣」的格鬥機器人領域,延伸到了人工智能仿真機器人上。
  
  然後就有了Master Y,這個讓Y‧Y品牌,以全新的商業模式在潮牌界異軍突起的,「大師級」機器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68
發表於 2018-4-29 21:41:22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七章 閃亮登場(6)

  Master Y是一台造價非常昂貴的機器人,最貴的不是Y大師「耗費」的材料,而是Master Y的「大腦」。
  
  Y大師想要讓變得更加「聰明」,就需要有大數據。
  
  通過機器學習,Master Y接受的教育多了,就會越來越聰明。
  
  在過去兩年的實戰裡面,經過試錯和大量粉絲的人工「找茬」,Master Y的能力也得到了質的飛躍。
  
  比起人工「質檢員」,Y大師的工作能力就算沒有高出幾千倍,至少也有幾百倍。
  
  試問,哪個質檢員可以全年無休,一週工作七天,每天工作24個小時?
  
  在質檢的同時,直接將「合格品」給包裝好接上物流系統,進入到上架程序。
  
  然後把「不合格品」退回去,還會給出一個列表,告訴「製作人」有哪些地方是有問題的。
  
  Master Y,是全球最頂級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出品機器人。
  
  Y大師可以做很多事情,並非只有一個掃瞄衣服材料和做工的功能。
  
  用這樣的機器人,來掃瞄一件衣服,也只有不差錢的李家兄弟才能夠想得出來。
  
  但好在,機器人的「大腦」,創造起來非常昂貴,但是複製起來,就相對要容易得多了。
  
  從這一點上來說,「人腦」是沒有可能實現的。
  
  哪個人聰明,就複製一堆,對於現有的科技水平來說,還處於科幻階段。
  
  潮牌Y‧Y,純粹就是個「玩」出來的品牌。
  
  創意總監是覺得高級定製受眾太單調,需要潮牌來讓自己保持點激情。
  
  品牌總監是覺得奢侈大牌試錯成本太高,需要有個便宜點的潮牌小店來積累經驗。
  
  技術總監是覺得一邊測量超模的尺寸,一邊做機器人,可以讓他們把對女人和對機器人的兩大興趣愛好結合在一起。
  
  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
  
  尤其是李家兄弟,Y大師明明更應該是「男性」的,非要做成「女性」,明明可以用同樣的外形來複製的,非要拿不同的超模的數據來做。
  
  玩著玩著,就玩出了現在這麼大的動靜。
  
  …………………………
  
  2015年5月,顏凌來到美國之後,接受了一個專訪,回答了很多網友和粉絲關心的問題。
  
  主持人:Y‧Y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顏凌: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我也不太清楚,玩著玩著,就完成現在這樣了。(顏凌實話實說。)
  
  主持人: Y‧Y為什麼一個月就只開半個月的時間?
  
  顏凌:這個問題可不可以不回答?
  
  主持人:這屬於商業機密?
  
  顏凌:並不是,我只是不太想要說謊。(顏凌說話的語氣,帶點自嘲也帶點幽默。)
  
  主持人:你這樣說,我就更沒有理由放過你了。
  
  顏凌:在媒體面前是不能說謊的是嗎?(顏凌頗為遺憾的問。)
  
  主持人:也有人會說,但基本上都會被拆穿。在這之後就會需要更多的解釋,然後會有更多的人去採訪。
  
  顏凌:我還以為,最多鼻子變得更挺拔一點呢?
  
  (顏凌說話很幽默,幽默完之後,就開始披露真相。)
  
  一開始,是因為沒有經驗,也沒有考慮到粉絲的熱情,開了半個月,就青黃不接,沒有東西可以賣。也不知道接下來這個店還要不要開,要怎麼開,所以就關門去找創意總監商討對策去了。
  
  主持人:行業分析師普遍都認為,只開半個月是Y‧Y品牌成功的因素之一。
  
  顏凌:那你可以讓其他的品牌也試著開半個月看看,會不會對銷售有所幫助。(顏凌用了非常詼諧的口吻。)
  
  主持人:商討對策的之後呢?
  
  顏凌:之後就有了Y大師。效率提升了,設計師團隊也的壯大了。
  
  主持人:那為什麼後來還是只開半個月。
  
  顏凌:因為Y大師需要升級,不然如果一直出現同樣的漏洞,就會導致我們的產品出現質量上的瑕疵。
  
  主持人:Master Y每個月都要升級?還要升級多久?
  
  顏凌:一開始,一個月要升級好幾次。五個月前,Y大師已經完成基礎升級了。現在基本上已經不會有「殘次品」可以通過Y大師的審核了。除此之外Master Y還學會了自己判斷。成品和樣品之間的差異,如果是成衣的工藝比樣衣還要更好的話,Master Y不僅不會打回,還會發給成品的製作者一個勛章。
  
  主持人:五個月沒有升級,為什麼每個月還是只開半個月?
  
  顏凌:有沒有可能是習慣了?(顏凌笑著反問。)真實的情況是,創意總監沒時間,沒有辦法選出夠賣一個月的產品。
  
  主持人:你怎麼說的創意總監是兼職似的?拿出足夠的創意,這不是創意總監份內的事情嗎?
  
  顏凌:她確實是個兼職的。(顏凌嘆了一口氣。)
  
  主持人:創意總監是個女生?聽你的口氣,似乎對她並不滿意?你支付她工資,你不就是要讓她拿出足夠的設計嗎?如果品牌還小的話,簡直倒還可以理解,現在這樣,沒有想過換掉這個創意總監找個新的嗎。
  
  顏凌:我沒有付她工資。
  
  主持人:有傳聞說,Master Y就是Y‧Y的創意總監,難道是真的?可Master Y不是全天候的嗎?為什麼你剛剛又說是兼職。
  
  顏凌:Master Y和我一樣,都是打工的,創意總監才是老闆,她負責賺錢給我們發工資。(顏凌說話,一貫的風趣外加風度翩翩。)
  
  主持人:顏先生真幽默,我們查過,您現在是已經是Y‧Y的母公司,凌煙鞋業最大的股東了。
  
  顏凌:你們的消息真靈通,但我真的是給創意總監打工的,她在Y‧Y的股份應該不會比我少,她的股份從來都沒有變過,我的股份還得分給Y大師的兩個「爸爸」。
  
  主持人:所以,你說的「創意總監」是你的前妻?(主持人覺得自己一不小心就知道了一個驚人的秘密。)
  
  顏凌:如果是的話,她怎麼會被你們煩到,要我自己來收拾「殘局」?
  
  主持人:那你方便告訴我們,所謂的「創意總監」到底是誰嗎?
  
  顏凌:再過兩個月你們就知道了。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69
發表於 2018-4-29 21:41:35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八章 閃亮登場(7)

  主持人:那好吧,我們再去查一查,Y‧Y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顏凌:做一個更全面的潮牌。
  
  主持人: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點?
  
  顏凌:再過兩個月你們就知道了。
  
  主持人:Y‧Y今年打算開多少家門店?
  
  顏凌:再過兩個月你們就知道了。
  
  主持人:Y‧Y有沒有上市計畫。
  
  顏凌:再過兩個月你們就知道了
  
  …………………………
  
  當顏凌變成「復讀機」的時候,主持人就知道自己問不出來什麼新的資訊了。
  
  主持人問不出來,不代表這些訊息沒有價值。
  
  但凡能夠聞到錢的味道,就不會少了華爾街人的身影。
  
  華爾街本來就有很多人對Y‧Y這塊肥肉虎視眈眈,他們創造過Shake Shack漢堡的神話,還沒有創造過關於潮牌的神話。
  
  一個發展良好,粉絲眾多的品牌,一個被美國無數年輕人追捧的品牌,如果準備開啟上市的流程,接受華爾街的投資,那絕對是一件讓投資人擠破腦袋的事情。
  
  已經完成原始資金積累的人,已經很少會想要繼續通過日復一日勞動的剩餘價值來換取財富。
  
  大家都想以錢生錢。
  
  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好的項目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投資人」這幾個字,早就已經不是他剛剛誕生的時候那麼單純的含義。
  
  如今這個時代,有很多假的投資人。
  
  四處招搖撞騙。
  
  見到什麼「爛項目」都說,「哎呀,你們的項目太好了,我一定可以幫你們找到投資。」
  
  然後,這些「爛項目」裡面的那些已經快要走投無路的「創業者」,就感覺自己抓住了最後一根稻草。
  
  興沖沖地請人家吃飯,各種招待,等著這根稻草帶著投資的解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結果,酒足飯飽曲終人散之後,沒幾天,人就就和你說已經幫你找到有意向投資的機構了,但你要先給一筆「項目活動經費」。
  
  你小小地拿個一二十萬給我,我就幫你找幾千萬上億的投資。
  
  「走投無路」的人,通常拿不出來這筆錢。
  
  故事就此完結,公司就此結業。
  
  也有「長夜著」砸鍋賣鐵,借錢賣房子把錢給「投資人」的。
  
  那屬於沒有見過世面。
  
  不知道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就這樣都信,你不被騙誰被騙?
  
  可被這樣低段位的騙術騙的「創業者」還不在少數。
  
  為什麼呢?
  
  創業者對自己的項目,大多都沒有足夠的認識。
  
  他們是真的覺得自己的項目好得不要不要的,「自己的孩子」嘛,再怎麼醜,那也是好看的。
  
  反過來呢,也是一樣的。
  
  也不是每一個「投資人」都比「創業者」聰明。
  
  被騙的投資人,絕對不比被騙的創業者少。
  
  很多傳統行業的成功人士,有了錢之後,都想折騰個「投資機構」出來,特別是他們的子女。
  
  太多人聽說隨隨便便投個資,等到上市就能賺到上千倍的利潤,這在傳統行業是不可想像的。
  
  動不動就有人說起軟銀投資馬雲的上千倍回報,還有像徐小平這樣的天使投資人投出的上萬倍回報。
  
  為了討好這些新鮮出爐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很多創業者,都自稱為「連續創業者」。
  
  就是我曾經成功地創立了一個公司,我給它買了個好價錢,現在繼續創業。
  
  這些人很擅長於包裝自己的公司。
  
  沒有見過世面的「投資人」,經常就這麼被騙了。
  
  「連續創業者」騙到幾輪投資之後,就不干了,「爛尾」的公司,比比皆是。
  
  回報率?
  
  當然是負數居多,投了這樣的「創業者」你不虧本,誰虧本?
  
  投資市場,現在魚龍混雜,國內是這樣,美國也好不了太多。
  
  需要特別厲害的火眼金睛,才能真正找到好的項目。
  
  所以,華爾街的大投行,早就已經不做「天使」。
  
  不是在最後一輪的時候介入,就是在IPO的時候介入。
  
  這個時候,公司的體量已經非常大,你的投資回報率不會那麼高。
  
  但能投個幾百億下去的人和機構,也根本就不會想著有幾千倍的回報率,有個幾倍,那就已經是天文數字了。
  
  而且這個時候進去,被投資的公司的前途,基本上都已經是可以比較明確地看得出來的了。
  
  就算是小小的幾倍,賺的錢也已經是「一籮筐」了,但是沒有辦法成為「投資神話」而已。
  
  一個投資神話的誕生,需要同時具備兩個因素,好的投資人,好的創業者。
  
  好的投資人很多,經歷過原始資本積累的大投行,多少都會有一些眼光獨到的投資經理。
  
  好的創業者,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般都是要走一些彎路,經歷一些波折,等到最後顯露出來真實的實力的時候,可能就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投資時機,有很多人在搶了。
  
  對於像Y‧Y這樣,前途非常明確的公司,大大小小的投行都會希望儘早進入。
  
  顏凌開了個口,說兩個月之後,可能會有上市計畫。
  
  可卻從來沒有聽到Y‧Y完成天使輪、PreA輪、A輪之類融資的報導。
  
  Y‧Y離上市應該還很遙遠,現在投資Y‧Y絕對是最佳的時機。
  
  就這樣,繼熱情的記者之後,很多投資人開始對顏凌感興趣。
  
  顏凌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想要通過熟人關係找到顏凌,並不是一件難事。
  
  顏凌就算別人不見,沃頓的同學讓他去見一見的朋友,前嫂子讓他去見一見的朋友,他也沒有辦法全部推辭。
  
  可是,這見到面,還不如不見。
  
  顏凌接受媒體記者採訪的時候,就只會說「再過兩個月你們就知道了」。
  
  在和投資人說話的時候,就只會說:
  
  「我這兩年連續開了36家店,確實沒有什麼錢了。
  
  我也覺得是到了需要融資進行大規模擴張的時候了。
  
  但是Y‧Y創意總監說她夠錢開店,暫時不需要投資。
  
  你們再等兩個月,我和創意總監商量好之後,再給你們答覆。」
  
  顏凌的美國之行,時不時地就拿別人眼裡壓根就不存在的Y‧Y創意總監出來當擋箭牌,打太極。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70
發表於 2018-4-29 21:41:45 |只看該作者
第二百六十九章 閃亮登場(8)

  一家公司,接受投資的時間越早,最後上市的時候,這個公司屬於你自己的部分就越少。
  
  和「富可敵國」的投資機構比錢,顏灩自己現有的那點資產根本就是不夠看的。
  
  但如果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本身並不差錢,也不見得是一定要上市的。
  
  非上市企業,一來不用公開自己的業績,二來不用被各個部門監督,三來不用向投資人解釋公司的錢都是怎麼花的、花到哪裡去了,總之如果不需要資金進行「極速」擴張的話,不上市好處多多。
  
  比如現在,Y‧Y這種完全不把錢放在眼裡,每個月只開半個月,這麼浪費租金、浪費人力物力的行為,如果寫進上市公司的財報裡面,不被投資人和股民罵死才怪。。
  
  Y‧Y要是上市了,就肯定沒有辦法繼續任性了。
  
  除非是像Salvatore Ferragamo那樣,只拿很小的一部分股權出來做上市,上市的目的簡單到只是希望通過公眾的監督,來讓自己的企業變得更加正規、更加現代,並且能夠得到更好傳承。
  
  到了菲拉格慕這樣的程度再上市的話,那肯定也一樣是投資人擠破腦袋想要進來的。
  
  這樣的上市方式,最後大部分的股權,還一樣是掌握家族自己的手裡。
  
  上市也好,退市也好,說到底,還是自己「一家人」說了算。
  
  總之呢,對於要不要接受投資,要不要上市,要不要「正規化」。
  
  摸著石頭過河的顏家兄妹,在現在這個階段,確實是還沒有想好。
  
  潮牌Y‧Y現階段並沒有遇到發展資金上的問題,顏家兄妹並不急著考慮上市的事情。
  
  兄妹自己不急,聞到錢味,想要創造華爾街的下一個神話的但投資人們很著急。
  
  對於投資人和投資機構來說,他們要面對的情況,和創業者事處於完全相反狀態的。
  
  看好一家公司,越早進入,公司的估值就越低,等到上市的時候能拿到的投資回報率也就越高。
  
  華爾街對Y‧Y感興趣是好事,但是要不要接受投資機構的錢,就是一個比較不太好下的決定。
  
  接下來,Y‧Y肯定是要加快在全球範圍之內開店的速度的。
  
  如果都用自己的錢,肯定會影響擴張的速度,而且風險也比較大。
  
  拿別人的錢進行擴張的話,擴張到最後,很多事情都不能由自己來控制。
  
  而且拿到一大筆投資,一下鋪開幾百家店,並絕對不是顏灩想要看到的。
  
  顏灩這次來到紐約,首先要解決的是讓Y‧Y品牌和顏凌的夢想接軌的問題。
  
  Y‧Y做潮牌,時常會出一整個系列。
  
  T恤,衛衣、帽子、褲子,手鏈、項鏈、腰帶、皮夾,裡面的東西包羅萬象。
  
  很多「常客」也是品牌的特邀設計師。
  
  粉絲對Y‧Y門店的認同感也會比別的品牌高一些。
  
  畢竟,能把專門過來搗蛋的人,也轉化為自己的粉絲,是很難有品牌可以做得到的。
  
  事實上,Y‧Y雖然開一家,火一家,但是運營成本還是很高,店員的工資,加上工作室簽約設計師的工資,還有那些特邀設計師的費用。
  
  這所有的東西加在一起,淨利潤並沒有Y‧Y看起來那麼「有油水」。
  
  Y‧Y的每家店都是賺錢的沒錯,但是考慮到前期的投入,裝修、店租、還有非常霸氣地入駐到每一家門店裡面的「Y大師」,沒有一項是屬於「小成本」的。
  
  想要收回全部的投資,光靠現在這樣的商業模式,就肯定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這樣賺錢,絕對沒有顏灩把錢放到私募基金裡面來的快。
  
  這個問題,顏家兄妹其實很早就已經意識到了。
  
  Y‧Y是懵懵懂懂、晃晃悠悠地被「架著」走上了粉絲經濟的發展道路。
  
  粉絲不是「現金」,但粉絲的獲得通常都是極其昂貴的。
  
  尤其是在當下這樣的互聯網時代,「流量」才是最貴的。
  
  一般的品牌,想要有Y‧Y現在這樣的知名度,光廣告費就得幾個億。
  
  貴就算了,廣告吸引到的「流量」,還根本就不能算是品牌的粉絲。
  
  Y‧Y的品牌價值下從逐月增加的排隊粉絲的數量就可見一斑,華爾街看中的,也是Y‧Y品牌的無形資產。
  
  可是怎麼讓品牌價值變成收入,就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儘管Y‧Y的品類要比一般的品牌多得多,但Y‧Y仍然不是一個很全面的品牌。
  
  Y‧Y從來都沒有出過鞋子,哪怕是一雙都沒有。
  
  不是Y‧Y龐大的設計師群體沒有設計過鞋子,而是從來沒有哪個鞋子的設計,是通過了那個莫須有的、很有可能就是Y大師的設計總監認可的。
  
  有很多設計師屢敗屢戰的設計師,做過好多次嘗試,但從來都沒有成功的消息傳出來過。
  
  最後有這些人得出了同一個結論,Y大師哪裡都「長眼睛」,但是腳上不長,沒有辦法掃瞄鞋子。
  
  如果說,每個月只開半個月是一種飢餓營銷的話,那等Y‧Y出鞋子的粉絲,絕對都已經等到「骨瘦如柴」了。
  
  顏凌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Y‧Y接下來要發展成為一個更為全面的潮牌,指的就是鞋子。
  
  Y大師的腳其實一點都不瞎,人家渾身上下,哪兒哪兒都是眼睛。
  
  鞋子當然也可以讓Y大師進行掃瞄。
  
  但鞋子和衣服不一樣,不是做得寬鬆一點,材料好一點,就會穿著舒服。
  
  Y‧Y需要留下足夠的空間給鞋子,這才是顏凌的「老本行」。
  
  鞋子也肯定不能是按照其他品類那種眾包的做法。
  
  之前的那種特立獨行的經營模式,賺足了眼球,賺足了要喝,但並不能賺到足夠多的錢,最關鍵的是,不能讓顏家兄妹更接近自己的夢想。
  
  最開始,一個月只開半個月,確實是無奈之舉,再往後,就是兄妹有意為之了。
  
  兩個月之後,Y‧Y的所有門店都將會結束被粉絲們詬病了很久的,不知道到底哪天「開業」,經常白排隊排一夜的「毫無人性」,完全不顧粉絲「死活」的開張時間。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7 00:2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