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489|回覆: 3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奇人軼事] <三國演義>的驚人真相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5-5 16:45:0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三國演義>的驚人真相:曹操與張飛竟是親戚關係

大家聽,玩或看三國演義就多,但大家又知不知道一個驚人真相???
其實我是不相信的,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他們是在交戰中



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沉伯俊的新著《你不知道的三國》,即將由文匯出版社出版。本版現摘編其中幾個章節,獨家首發,以饗讀者。

  “過五關斬六將”

  虛構顯漏洞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所寫的“過五關斬六將”,乃是書中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它說的是關羽掛印封金,辭別曹操之後,保著甘、麋二夫人,往河北(黃河以北)投奔劉備,先後經過五個關隘;因未向曹操討取文憑,沿途受到阻撓,不得已斬了六員曹將。這所向披靡的戰績,成為關羽赫赫功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有沒有“過五關斬六將”之事呢?沒有,這只是羅貫中的藝術虛構。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建安五年(西元200年),“曹公(指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這就是說,在關羽離開曹操之前,劉備已奉袁紹之命到了許都南面的汝南郡,與劉辟等領兵攻打許都附近地區,擾亂曹操的後方。關羽得到劉備的消息後,自然只能由許都南下以歸故主,而絕不可能北上河北去尋找劉備。因此,他根本不會去“過五關”,也就不會“斬六將”了。

  另據《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強諸縣。”可見劉備當時是在強(今河南臨潁東)一帶,距許都不過二百裡左右,步行三四天即可到達。所以,關羽此行路途也不算遙遠,說不上是“千裡走單騎”。

  羅貫中為了表現關羽不辭艱辛千裡尋兄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慨,虛構了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讓他先赴河北,再折回汝南,這在小說藝術上是允許的。問題在於,由於羅貫中的歷史地理知識不足,他的虛構有一個相當大的漏洞———地理方位混亂。按照情理,關羽既然要到河北投奔劉備,那麼,他離開許都之後,就應該向北,直趨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 或者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渡過黃河,即可進入冀州境內。然而,羅貫中卻讓他首先通過東嶺關(虛構的地名),接著突然莫名其妙地折向西北,跋涉一千多裏,走到洛陽,白白繞了一個大彎;然後才折回東方,經過汜水關(即《演義》第五回寫到的虎牢關)、滎陽,最後再到達滑州(應為白馬),從那裏過河。這樣的路線,猶如一個大“之”字,讓人物來回折騰,行程將近三千裡,完全不合邏輯。此外,在具體事件的設計上,也有不合理之處。比如,韓福要阻擋關羽過洛陽,只需把城門一閉,就叫關羽無可奈何,他卻偏要出城送死,便令人費解。

  不過,儘管“過五關斬六將”在藝術上經不起推敲,它卻符合聽三國故事而無暇辨別地理方位的廣大民眾的審美心理。天長日久,“過五關斬六將”不僅已被人們接受,而且已經成為典故,化作成語。《三國演義》的影響可見一斑。

  曹操和張飛

  親戚關係被抹去

  看到這個題目,有的讀者可能會啞然失笑:這兩個死對頭,怎麼會沾上親戚關係?然而,這並非海外奇談,而是實實在在的史實。

  曹操和張飛的親戚關係,是通過夏侯淵一家搭起來的。

  先說曹操。曹操之父曹嵩,是東漢末期大宦官曹騰的養子,但他的本家卻是夏侯氏。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及《世語》二書:“(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指曹操)於惇為從父兄弟。”這就是說,從血緣關係來看,曹操其實應該說是夏侯氏的後代;他手下的頭號大將夏侯惇就是他的堂弟,另一員大將夏侯淵也是他的族弟。夏侯惇長期獨當一面,“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三國志·魏書·夏侯惇傳》);夏侯淵多次領兵出征,也極受信任;除了他們自身的才幹勳業之外,與曹操的親族關係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僅如此,曹操還有意識地與夏侯惇、夏侯淵親上加親。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按:《三國演義》說夏侯楙原是夏侯淵之子,自幼過繼給夏侯惇,誤),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為妻,封列侯,“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三國志·魏書·夏侯惇傳》),可謂官高爵顯;夏侯淵的長子夏侯衡,也“尚太祖弟海陽哀侯女,恩寵特隆”(《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總之,在曹魏集團內,夏侯惇、夏侯淵家族真是尊榮無比。所以,陳壽在寫史書《三國志》時,乾脆把夏侯惇、夏侯淵與曹仁、曹洪等曹氏宗親合為一傳,標名《諸夏侯曹傳》。

  至於張飛,作為劉備的心腹大將,無論就其家世出身還是政治觀點來看,本來是很難與夏侯氏家族產生什麼瓜葛的。然而,在那天下大亂,人的命運變幻無常的年代裏,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卻成了夏侯氏的女婿。據《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注引《魏略》,事情是這樣的:“建安五年(西元200年),時(夏侯)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後。”這就是說,張飛的妻子是夏侯霸(夏侯淵次子)的“從妹”,也就是夏侯淵的堂侄女。論起輩分來,張飛還得算是夏侯淵的堂侄女婿哩!

  通過這樣兩方面的說明,事情已經很清楚了:既然曹操是夏侯淵的族兄,而張飛是夏侯淵的堂侄女婿,那麼,張飛也可以說是曹操的堂侄女婿。不僅如此,就連蜀漢後主劉禪(張飛的女兒是他的皇後),也得算曹操的隔房侄孫女婿!

  自從建安五年元月曹操親自率軍擊敗劉備,重佔徐州以後,曹、劉兩大集團一直處於尖銳對立的態勢。所以,曹操和張飛雖然成了親戚,卻沒有機會互相走動,互敘親戚之誼。不過,即使在雙方兵戎相見之時,也還沒有完全忘記這一層親戚關係。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劉備進兵爭奪漢中地區,從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以來一直鎮守漢中的夏侯淵與之相拒,在定軍山被劉備部下黃忠所殺。張飛之妻聞訊後,便“請而葬之”,算是對這位堂叔盡了一點孝道。再過二十年,魏、蜀兩國的開創者們均已謝世,兩國的對峙態勢雖然如故,但這種對峙和彼此攻伐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雙方———曹操、夏侯淵的子孫和劉備、張飛的子孫———在感情上的仇恨心理卻有所淡化,這一層親戚關係更成了急難時的一張王牌。魏正始十年(西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滅曹爽集團,獨攬曹魏大權。當時任右將軍、“徵蜀護軍”的夏侯霸害怕被株連,惶惶然投奔蜀漢,在陰平道上迷了路,糧食盡絕,殺馬充饑,步行又打破了腳,真是狼狽不堪。蜀漢方面聞報,急忙派人迎接。夏侯霸到了成都,劉禪親自接見,特地向他解釋道:“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劉禪還指著自己的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從此,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一直讓他做到車騎將軍。就這樣,夏侯霸成了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之一。

  曹操和張飛是親戚,這本來是很好的小說材料。但是,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時,卻完全沒有涉及這一點,不僅張飛之妻根本不曾露面,就是寫到夏侯霸投奔蜀漢時,也沒有順便略作交待。不知羅貫中是沒有注意到這層親戚關係,還是有意捨棄這一事實,抑或是擔心寫了這一點會模糊“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這是一個難以索解的謎。

  貂蟬

  歷史上並無此人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都對貂蟬留下了相當深的印象。這個王允府中色藝雙絕的歌妓,為了報答王允的養育厚待之恩,慨然接受王允佈置的“連環計”,憑著美麗和機智,巧妙週旋於驕橫殘暴的董卓和見利忘義的呂布之間,使呂布對董卓由怨生恨,乃至不共戴天,終於站在王允一邊,手刃董卓,從而為誅滅極端腐朽的董卓集團建立了奇功。

  其實,歷史上並無貂蟬其人;王允說服呂布共誅董卓確是事實,但他並未使用什麼“連環計”。《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僅雲:

  (董)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裏壯健(作者按:王允係太原郡祁縣人,呂布係五原郡九原人,太原、五原均屬並州,故王允視呂布為“州裏壯健”),厚接納之。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由此可見,呂布是因為董卓發脾氣時將手戟擲向自己而“陰怨卓”,又因為與董卓侍婢私通而“心不自安”,這才被老鄉王允說動的,這裡根本不存在以貂蟬為主角的“美人計”。

  貂蟬形象完全是宋元以來通俗文藝虛構的產物。在長期的講唱傳說中,民間藝人們對史料中“布與卓侍婢私通”這一點予以改造生發,創造出貂蟬這個形象。元代無名氏的雜劇《錦雲堂美女連環計》(簡名《連環計》)以貂蟬自述的形式交待了她的身世:

  您孩兒不是這裡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來,因此喚做貂蟬。靈帝將您孩兒賜與丁建陽,當日呂布為丁建陽養子,丁建陽卻將您孩兒配與呂布為妻。後來黃巾賊作亂,俺夫妻二人陣上失散……您孩兒幸得落在老爺府中,如親女一般看待……

  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卷上《王允獻董卓貂蟬》一節也寫到了貂蟬的身世:

  賤妾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自臨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面,因此燒香。

  比較而言,《平話》對貂蟬身世的介紹比雜劇簡單一些。在情節組織上,二者也有所不同:《平話》寫王允先請董卓赴宴,表示願將貂蟬獻與董卓;然後請呂布赴宴,讓貂蟬與他夫妻相認,並答應呂布:“擇吉日良辰,送貂蟬於太師府去,與溫侯完聚。”數日後,王允將貂蟬送入太師府,董卓將貂蟬霸為己有,呂布大怒,乘董卓酒醉,一劍將其刺死。雜劇則寫王允先請呂布赴宴,命貂蟬遞酒唱曲,使其夫妻相認,並答應選擇吉日良辰,倒賠房奩,讓二人團圓;隨後,王允又宴請董卓,命貂蟬打扇,董卓為色所迷,王允答應將貂蟬獻與董卓為妾;事後,呂布知董卓已納貂蟬,大怒,潛入府中與貂蟬私語;董卓以為他調戲貂蟬,欲拿之;呂布逃到王允府中,共謀誆董卓入朝受禪,將其刺死。

  這兩者所寫有一個共同點:貂蟬與呂布本來就是夫妻,因戰亂而失散,於是貂蟬流落王允府中;為了夫妻團圓,呂布憤而殺死霸佔貂蟬的董卓。但是,這相似的人物關係也給兩者帶來相似的弊病:第一,王允既已知道貂蟬與呂布的夫妻關係,並已讓二人當堂相認,卻還要把貂蟬獻給董卓為妾,未免顯得太下作,與他拯救漢室的崇高目的太不協調;第二,貂蟬在與呂布夫妻相認之後,居然還毫無怨尤地被送給董卓為妾,實在不近情理;第三,呂布為奪回被霸佔的妻子,憤而殺死董卓,這是理所應當,絲毫看不出見利忘義的本質;第四,按照這種人物關係,貂蟬在董卓與呂布之間沒有什麼迴旋的餘地,裝癡撒嬌已無可能,離間二人關係也不再需要。總之,按照這種人物關係展開描寫,不僅降低了王允的形象,模糊了呂布的性格,使貂蟬形象缺乏美感,而且使整個情節缺少戲劇性發展的內在機制。

  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根據“據正史,採小說”的創作原則,巧妙吸收了雜劇和《平話》的情節主幹,對人物關係作了創造性的改造,改成呂布和貂蟬本不認識。這個看似微小的改造使人物關係變得合理了。於是,王允設“連環計”,只使人感到其老謀深算;董卓與呂布為爭奪貂蟬而反目,不僅符合二人的性格特徵,而且與歷史事實取得了邏輯上的一致;貂蟬不再是只求夫妻團圓的一般女子,而成了懷有崇高使命的巾幗奇傑,雖然忍辱負重,卻獲得了在董、呂之間縱橫捭闔的心理自由;整個情節也因此波瀾起伏,藝術虛構與史實再現水乳交融。正是在這搖曳多姿的情節中,貂蟬的美麗、聰明、機警煥發出耀眼的光彩,使她成為動人的藝術形象、婦孺皆知的人物。

  由於貂蟬號稱“四大美女”之一,又是《三國演義》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一位女性,明清以來,總有人想證明歷史上確有其人。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莊岳委談》下雲:“斬貂蟬事不經見,自是委巷之談。然《(關)羽傳》注稱:‘羽欲娶(呂)布妻,啟曹公,公疑布妻有殊色,因自留之。’則非全無所自也。”清代梁章鉅《浪跡續談》卷六亦雲:“貂蟬……則確有其人矣。”這些著名學者或含糊推測,或斷然肯定,主要依據大致有三:

  其一,即上引《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中那段“(呂)布與(董)卓侍婢私通”的記載,《後漢書·呂布傳》也有類似記載。有人便說這“侍婢”就是貂蟬。但是,從上述記載來看,這位侍婢僅僅是與呂布私通,而在誅董卓的行動中並未起任何作用,與充當“美人計”主角的貂蟬豈能畫等號?

  其二,有人說既然關羽欲娶呂布之妻,曹操又搶先將其佔有,那麼呂布之妻一定很美,這位美女就是貂蟬。其實,根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注引《蜀記》,關羽想娶的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杜氏,卻被曹操搶先佔有。這位杜氏絕非“呂布之妻”,當然更不是貂蟬。即使是胡應麟那樣的著名學者,也有讀書不細的時候,對史書的明確記載發生誤解,以為關羽是“欲娶呂布之妻”,進而誤為“欲娶貂蟬”,犯了一個錯誤。

  其三,有人引用唐代詩人李賀《呂將軍歌》中“傅粉女郎大旗下”一句,說其中的“傅粉女郎”便是貂蟬。這更是無稽之談。李賀詩中多有浪漫主義想像,豈可一一指實?這裡的“傅粉女郎”跟貂蟬有什麼聯繫?

  以上種種,均非嚴格的學術考證,不能證明歷史上確有貂蟬其人。相反,只能說是民間藝人們在長期的講唱傳說中,對史料中“布與卓侍婢私通”這一點予以生發虛構,創造出貂蟬這個美女形象,使之成為王允“美人計”中的主角。羅貫中再對人物關係作了創造性的改造,才進一步突出了貂蟬的美麗、聰明和機警,使其形象更加優美動人。

  既然貂蟬是虛構人物,通俗文藝敘述其籍貫、經歷等自然有較大的隨意性。具有代表性的是元雜劇《錦雲堂美女連環計》中貂蟬自述身世是“忻州木耳村人氏”。對此,學術界從來沒有當過真,因為本來就是虛構。

  今天,仍然不時有人提出這樣那樣的說法,企圖把貂蟬拉作自己的“老鄉”。1991年,有人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說“貂蟬是陜西保安縣(今志丹縣)貂家谷溝人”。我當即撰文予以反駁。後來,又有人根據民間故事,說貂蟬和呂布都是山西定襄人。最近,四川某縣又稱發現了貂蟬的墓碑,貂蟬又成了四川人。這些說法,比之上面的“忻州”說,其“資格”嫩得多,只不過是民間傳說的不同版本而已。

《 本帖最後由 翔風鷲 於 2008-5-9 00:31 編輯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大天使(二級)

天上人間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8-5-5 17:45:36 |只看該作者
沒看過這些人,所以沒什麼意見,管他真假……還是先研究耶穌吧。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08-5-6 09:33:58 |只看該作者
小說跟歷史本來就是兩回事,只是大家太熟三國演義了,反而許多真相不能接受。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08-5-6 12:36:51 |只看該作者
文學史家總是會利用自己所學所知去考載古文物
但真的他們所說就是正確嗎~
我想還沒有一定的定論~
不過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
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
也陪伴了我們成長~
過去的或許會穿鑿附會~
添加了些許的忠肝義膽~
但只要是教人向善的~
都是值得推薦的好書~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dl.jm + 3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10Rank: 10Rank: 10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08-5-6 22:07:22 |只看該作者
不是都說"三國志通俗演義"了嗎??
人家作者都表明是小說了,(拿三國志來參考再以民間傳說加自己想像而成)
偏偏就有人閒到沒事拿歷史小說來當成考証,最糟的是拿原來的正史去証明歷史小說的錯誤....
是貶低了陳壽???還是把三國演義當做是另一部歷史書?????
或是發表者打算以此讓自己的書賣得更好而名利雙收??
有能力就去証明陳壽的三國志錯誤的地方,而不是去証明小說的錯誤啊~~
就像未來世界的某某文學家,在某某學會上証明衛斯理的真假一樣~~~
真是閒啊!!~~到不如以文學和藝術的角度去看,去學~~
學學人家是怎麼成就一本千古名著,而不是去挑裡面有幾根骨頭!!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子閺 + 3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 ...

總評分: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是正;
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是邪!
當殺生為了護生時,殺生不再是罪孽;
當護生成了殺生時,護生不再是功德!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08-5-6 23:23:37 |只看該作者
『三國演義』裡很多故事都是虛構的,像什麼有鬼神相助,會法術,會呼風喚雨等等……

大家看久了就信以為真。

真正的歷史事蹟要看『三國志』,不過滿無聊的,有些內容我看不太懂。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08-5-7 23:43:10 |只看該作者
好看就好   非要考就= =

人家寫一部(小說)而已....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08-5-8 09:49:20 |只看該作者
小說中有許多故事是虛構的
這樣才能引人入勝阿
如果要追求真相  就要看史書阿
不過我想大多數的人看過三國演義
只有少部分的人才會去看三國誌吧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08-5-10 20:17:33 |只看該作者
用正史證明文學作品寫得不對還不容易,隨手抓就一大堆:

商周交戰之時,中國還沒騎兵,封神榜裡為啥一堆人提鎗上馬作戰?顯然是封神榜錯了;
唐三藏西行,何嘗有孫悟空保護?西遊記肯定是錯;
宋史記載,宋江橫行山東,不過三十六人,水滸傳居然放大了三倍,所以也錯;
丹麥史上,從未有個一位王子叫哈姆雷特,更沒有一位國王在殺兄奪位後再娶其妻,所以莎士比亞也錯;
英王獅心理查一輩子只會說法文,為何在薩克遜劫後英雄傳中,倒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當然是薩克遜劫後英雄傳的錯!

這種考證,根本是侮辱了史學的求真,也侮辱了文學的創意。

《 本帖最後由 才子 於 2008-5-10 20:18 編輯 》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子閺 + 4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 ...

總評分: SOGO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08-5-10 23:36:40 |只看該作者
寫的實在是有夠詳細的  害我不禁想買本正史回家讀讀看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4 09:2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