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0-4
- 最後登錄
- 2024-12-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0
- 閱讀權限
- 50
- 文章
- 659
- 相冊
- 0
- 日誌
- 15
狀態︰
離線
|
再回頭看乙未戰史:
日人征台作戰 共花六個月,卻要動員全國兵力七個師團中的二個半師團 ( 三成六 ) 。參加戰鬥的人數約共五萬人,伕役約二萬六千人,軍馬九千四百餘匹。海軍艦艇幾乎是全部都介入攻台。 依據當時美國記者達美遜 (James W. Davidson) 所著「過去及現在之台灣」 (The Island of Formosa, 1903) 之紀錄,日軍的損失陣亡一百六十四人,負傷五百十五人,染疫病死亡四千六百四十二人,送回日本就醫者二萬一千七百四十八人,留台就醫者五千二百四十六人。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從領導者來看,台北的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根本就沒有要領導抗日,他期粉能獲得外援,如三國 ( 俄、德、法 ) 向日干涉還遼的方式來避免台灣被佔領。他勉強出任總統乃情非得已,在六月三日基隆告急時,經人敦請移駐八堵,但為唐氏所拒,六月四日又有人力勸唐氏退守新竹,糾合林朝棟、劉永福以為再舉,又再為唐氏所拒。於是棄職內渡,故日軍僅花十日就進入首都台北。
在將領方面,清國的武官以廣勇、湘勇、淮勇為主,如曾喜照 ( 澳底守將 ) 、吳國華、包幹臣、黃翼德 ( 未戰即奔回台北 ) 等,皆缺乏戰鬥意志,不戰而潰。在士兵方面,廣勇的取得是唐景崧派副將黃翼德偕同吳國華 ( 本為江洋大盜 ) 攜銀二十萬兩,內渡廣東招募,而所募得大多係流氓、盜賊素質極低,在一八九五年二月陸續抵台以後,喧擾無紀律,難以統馭。這批廣勇來到台灣是為了餉銀,並不是為了抗日保台,他們以前從未居台,不會也不願為台捐軀,到後來皆成官兵變強盜。
在士紳方面,丘逢甲進士出身,曾任兵部主事,是位具備官方統治者地位,他當然支持對保障其身份與地位的清國,對日本將統治台灣是反對的,因此積極倡導成立「台灣民主國」,在日軍攻陷基隆之際,他雖駐紮於台北附近的南崁,卻不願應景崧之召,率兵赴援。見景崧內渡、台北失陷則採取挾款內渡,因回到大陸後仍可擁有其原來的身份與地位,過其中國傳統士紳的優裕生活。林朝棟亦是清國官僚體系之一員,若回大陸仍可保有其候補道的官職與地位,見台北失守則採取與丘逢甲的方式,拋棄所部,匆促內渡。丘逢甲與林朝棟這等上層領導階層對抗日戰爭的看法,是以個人利益為依歸,台灣利益擺後頭。
但日軍進到新竹後即遭遇到以生於斯,長於斯,對鄉土抱持強烈的感情,保衛桑梓的台灣義民軍,如吳湯興、徐驤、姜紹祖、江國輝、林崑岡等人。這些人皆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一致抗日,使日軍進度減緩。
台灣抗日戰爭中,清國中央政府眼睜睜看台人一波波的前仆後繼,一次次的被集體屠殺也視若無睹,非但無力保護連出個聲音也沒有,將台灣完完全全的拋棄。 甚至有台灣民族英雄簡大獅在抗日失敗後,逃至廈門卻遭受清國官員捉拿送給日本處死的鳴呼哀哉作法,令台灣人絕望至極。 同時也激發出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台灣義民軍形成造成日軍的大難題,日人稱台灣人抗日是「民族總抵抗」「全台皆兵」有五十多歲的老人、有十二、三歲的少年,也有婦女站在陣頭不懼生命的危險作戰。義民軍以鋤頭、鎌刀、竹矛、劍戟等沒有火器佔十之八九。如果稍加組織訓練日軍傷亡將會超過十倍以上。有這種精神的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所以在眾多的文字上以「台灣民族」以有別於其他漢民族。
台灣 人民全體一致起來反抗,這是讓日本陷入泥沼,因此在 一八九六年四月一日日本帝國議會上有「出售台灣一億元之論」,以便脫離泥沼。台灣人 在進行長達二十一年的武裝抗日戰爭,至一九一六年西來庵事件後才結束台灣人武裝抗日。
中共解放軍: 請問您這次打算拿多少解放軍來犧牲?
上次不怕韓戰的那位大哥出來擺個數吧!
樓上的blueflow大哥 雖然你是藍丁 但我很欣賞你講話的氣勢!
《 本帖最後由 fangfang 於 2011-4-12 13:37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