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迷彩君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軍事] 【要離刺荊軻】 我要做皇帝 《連載中》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01
發表於 2016-10-11 20:34:52 |只看該作者
第三百九十五節 無題

在東宮默認了皇帝與匈奴聯姻之事后,朝堂上關于此事的非議言論,就瞬間消失了。

反倒是民間對此頗為熱忱。

只是,大多數人的注意力,也都是放在異域女子與中國女子的差別上。

對什么匈奴公主的入嫁會不會污染中國血統這個問題,基本沒人擔心。

在這個時代,沒有經歷過五胡亂華,安史之亂,整個社會,還是非常開放的。

夷狄之人,在中國出任將軍,乃至于列侯的例子,早就屢見不鮮了,天子娶個匈奴公主好像也沒什么不妥。

比起中國外嫁一位宗室女,這樣的和親結果,已然是出乎普羅大眾的預料之外的。

甚至某些人可能還會覺得,這是漢室占了便宜!

而匈奴使團也同樣高興。

歷來,匈奴人都有通過外嫁公主或者貴族女性來控制他國內政的傳統。

像烏孫、康居等西域大國,其國主的左夫人或者王后,必然是匈奴人。

這次能成功的與東方的漢室聯姻,這對匈奴使團來說,這就是政績!這就是成績!

等回國以后,人人都可以憑借這個政績,加官進爵!

兩天以后,劉徹下詔:公卿大夫,所使總方略。壹統類,廣教化。美風俗。夫本仁祖義,褒德祿賢。勸善刑暴,五帝三王所鰩昌也。朕夙興夜寐,嘉與宇內之士臻與斯路。朕聞之: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闕有我師。誠哉斯言!

其令丞相、御史大夫并少府九卿有司,同行考舉,以選豪杰聰慧,充于有司,令有識之士。有才之士,賢良之士,各得其所,稽參政事,祈進民心!

這道詔書一下,就預示著,今年的考舉,將要拉開帷幕。

果不其然,翌日。長安城中的七處南軍校場與四處北軍校場以及,十幾處少府的產業,開始撤離人員與裝備。

而露布上,也出現了關于對考舉的安排和舉行日期的通報。

不止如此。在一些士子聚集的地區,有內史衙門的差役,會每天早中晚三次在鬧市最喧嘩處。宣讀考舉的開考日期以及報名方式。

第一輪考舉,將于元德元年夏七月辛卯正式開考。

算算時間。差不多就是三十天以后。

而,現在起。所有的士子,都可以去少府或者內史衙門報名。

報名方式可以接受使用‘傳’‘路引’以及‘戶籍木牘’等任何可以證明其身份籍貫的官方文件。

當然,為了突出漢室以農耕為本的國策。

所以市籍的參考者,必須額外繳納一百二十錢的考稅。

這對大多數的土豪商賈來說,毛毛雨啦,反正朝廷對商賈的歧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報考的士子,已經有多少了?”數日后,劉徹對受命負責總攬本次考舉登記工作的內史田叔與少府岑邁問道。

“回稟陛下,到現在為止,少府已經總計登記了三千四百五十五人!”岑邁首先答道。

“陛下,老臣處也登記了四千余名士子……”田叔也躬身答道。

劉徹點點頭,這就是差不多八千人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報名者肯定還會繼續增加,尤其是那些聽到消息,開始趕來長安的士子,以及本就在關中的士子。

“二位愛卿,這些天就辛苦些,注意維持好報名的秩序,尤其是天氣炎熱,注意給士子們提供些酸梅湯、涼茶一類的解暑湯,不要怕花錢,這是國家的掄才大典,一應花費,都從朕的少府庫房中出!”劉徹吩咐道。

他這個皇帝的私人小金庫里,可是放著自太宗孝文皇帝以來,兩代天子二三十的積蓄!

雖然去年平叛,以及這些年應對匈奴,賑濟災害等,都花出去不少。

但,那依然是一筆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

而且,只要劉徹不學小豬那樣亂修宮殿,大興土木,這筆錢,假如只是用來維持目前宮廷的正常開支,根本就沒有能花完的那天!

因為,花錢的速度,總會及不上賺錢的速度……

目前,漢室每年光是人頭稅,都是數以億計的入賬!

其他山澤鹽池,以及少府本身的產出收入,也差不多是這么個數字。

加上上林苑的田租,各地官衙的假田收入。

而劉徹自己不怎么花錢,他不是一個奢侈的帝王,即位至今,他本人最大的一項開支,就是即位后賞賜天下孤寡以及諸侯王。

至于東宮,竇氏本就是個節儉的人,至今,這位太皇太后,都保持著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時的習慣,甚至,連她所穿的衣服,都是她身邊的宮女侍者在長樂宮里自己養蠶織絲編織出來的。

薄太后就更節儉了,劉徹聽說,這位太后,甚至連飲食都很省,每餐都是三道菜,兩個湯。

至于劉徹的后宮,因為即位時間短,迄今只冊封一位夫人,那開支比起他的皇帝老爹時,更少!

在這樣的情況下,現在劉徹一年下來,扣除給諸侯王的賞賜,歷代帝陵的開支以及劉徹自己的開支還有東宮的開支,起碼能結余三萬萬錢。

這些錢,放在庫房里,逃不過腐爛的命運。

還不如拿出來花掉!

田叔與岑邁聞言,連忙拜道:“陛下降隆恩于士子,臣等代天下士子,謝過陛下!”

像劉徹這樣大方的天子,漢室歷史上,還從未有過!

即使太宗孝文皇帝,也很少會將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給外朝使用。

劉徹擺擺手,道:“不用拍朕的馬屁!”

他踱了兩步,問道:“二位愛卿,可否幫朕去找些小說家的人,最好是小說家里最有名氣的幾個,朕有些事情,想讓他們去辦!”

小說家,其實就是長安城里最大的八卦黨。

這個諸子百家中在后世可能默默無聞,很少有人知道的流派,堪稱最早的玄幻小說作者。

他們這個群體的代表作有《漢武故事》以及《山海經》等等。

這幫家伙,寫的故事荒誕離奇可謂天馬行空,但偏偏看上去,還真像那么一回事。

劉徹找他們,自然是讓他們寫一本類似后世的隋唐英雄傳,大明英烈傳一類的老百姓喜聞樂見,能抒發愛國主義情懷,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神化劉氏統治的評書類小說。

連名字,劉徹都幫他們想好了。

就叫《大漢英雄傳》!

專門就講劉氏得天下,是如何如何的神圣偉大正義……

這一招,雖然沒啥節操,但效果,卻是杠杠的!

不用看別人,只看后世的金家王朝,就知道厲害了。(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02
發表於 2016-10-11 20:50:25 |只看該作者
第三百九十六節 尚武


不到三日,少府岑邁就將十幾個長安城中出名的小說家的名字遞到了劉徹案前,他的意思很明顯:陛下您就看著選吧!

而劉徹看完名單后,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這名單上的人名,一半是列侯!

正兒八經,受過冊封與誥命的列侯!

剩下的,不是元老勛臣之后,就是關中豪門名士……

想想也正常,小說家雖然是市井產物,面向的也是普羅大眾,寫的呢也基本是些荒誕離奇的故事與神話。

但是……

首先,能寫故事的人,豈是什么窮酸秀才?

曹雪芹要不是他家早年巨富,他能有那么好的底子寫《紅樓夢》?

施耐庵錯非不是張士誠的幕僚,能寫出《三國演義》?

在這西元前的時代,能把宮廷秘聞寫成小說,段子的人,又豈是等閑之輩?

像是太宗孝文皇帝時期,那首著名的‘一尺布,尚可縫,兄弟兩人不相容’的歌謠,那是不知政局變化的農民能做出來的?背后沒有熟悉宮廷尤其是皇帝本人性格的人指點,誰能寫出這樣一首準確的捕捉到皇帝心理的歌謠來?

還有那本著名的《西京雜記》對漢庭典故順手拈來,不是在漢宮待過的人,誰能寫出來?

再一個。在這個普羅大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還在為每日果腹之物奔波勞累的時代,除了那些閑的蛋疼。百無聊賴的貴族勛臣和富豪,誰他媽有那個閑工夫去寫這些玩意?

所以,實際上小說家們全部都是貴族土豪,也就可以想象了。

劉徹在名單上看了一下,基本上,出現在名單里的列侯,大部分都是些已經沉寂了起碼二三十年的老字號列侯。

“大概是太過寂寞了吧……”劉徹心想。

然后他就下令,道:“傳令:命寧陵候呂臣,臨轅候戚觸龍、堂陽候孫德入宮覲見!”

“諾!”王道立即領命而去。

不過半個時辰。三位身穿列侯冠袍的大臣,就相繼入宮。

他們乍然被從家里傳召到宮中,心中,都是忐忑不安,畢竟,他們這些列侯,在長安城里,屬于早就被遺忘的那一群人了。

最近三十年來,也就只有新君即位。天子駕崩,太后薨去這些時刻,他們才會被召進宮中。

恩,除此之外。似乎就只有犯了大罪,將要被問罪的時候,才會有機會見到天子

因此。見了劉徹,立刻就叩首:“臣等奉詔覲見陛下。未知陛下詔臣等可有吩咐?”

劉徹卻是笑意吟吟的看著這三個列侯。

這三位列侯,都很年輕。

最重要的是。封國食邑,都很少!

最多的是寧陵候,食邑一千戶,最少的是臨轅候食邑不過五百戶,就是有些關內侯,食邑都比這位列侯多。

在漢室,食邑戶數的多寡,是直接關系到列侯本人及其家族生活品質的。

即使是食邑戶數最多的寧陵候,歲入也不過二十萬錢,即使加上賞賜和封國產業的油水,最多三十萬錢。

這么點資本,別說是在列侯圈子里逞能炫富了,就是關中本土的豪強地主階級也表示,我不服!

這年月,隨便在長安近郊的地方買個莊園就是上百萬錢!

就是新開發的陽陵地區,一畝耕地價格也多達三萬錢!

是以,這三位列侯,除了那套太常衙門給他們置辦的列侯冠袍外,可謂身無長物,看著,而這三人的樣貌,看著也跟鄉下的土財主差不多。

唯一的區別,大概就是,他們從未下過地勞動過,所以皮膚白皙,頭發整潔。

劉徹揮揮手,道:“三位愛卿免禮,來人,賜座!”

待得這些人落座后,劉徹才微微沉吟道:“朕今日詔三位愛卿前來,是有一件事情,要托付給三位愛卿,不知三位可愿為漢家江山效力?”

“臣等夙興夜寐,以為陛下效死而生!”三位列侯雖然遠離政治很久了,但是,這種表忠心,拍胸脯的技能還是有的。聞言,立刻就出列叩首,一副要給劉家做牛做馬一萬年的架勢。

劉徹呵呵一笑,道:“卿等忠心,朕知矣!”

三人中,地位比較高的寧陵候呂臣微微抬頭,小心的問道:“不知陛下,有何事差遣臣等?”

劉徹站起身來,嚴肅的面朝劉邦的長陵方向拱手道:“朕昨日夜半做夢,夢見高皇帝對朕曰:小子徹!朕創業艱難,賴上帝加恩,致有天下,方今海內承平,靡靡之風四起,列侯勛臣,斗雞走狗,以博戲為業,朕甚痛之,女且好自為之!朕于是驚醒,乃見前天子劍出匣自鳴!”

“朕乃知之,此高皇帝托夢示警也!”劉徹揮揮手,王道立刻會意的捧著‘證據’——與傳國玉璽一樣,被視為劉氏天子威權象征的高皇帝白蛇劍,走到三位列侯面前展示。

呂臣等三人一看那柄傳說中高皇帝斬白蛇起義的圣劍,立刻就匍匐在地,不停的叩首。

這種假借祖宗名義,偽托鬼神之名的把戲,劉徹玩起來,可謂是得心應手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拆穿他,也沒有人敢拆穿他!

劉徹看著寧陵候呂臣,道:“呂卿,爾祖夷候以舍人從高皇帝于成留,先破曹咎、成皋,又以都尉擊陳烯,高皇帝以為良將也,因功封為寧陵候!”

他又看向孫德,道:“孫卿。爾祖哀候赤公,以中涓從龍。起于沛,以將軍擊項藉。雖有滎陽至敗,然百折不撓,終卷土重來,再以郎與項藉戰,勝,為上黨郡守,擊陳烯,有功,封為堂陽候!”

劉徹這話說完。孫德與呂臣已是感動的稀里嘩啦,泣不成聲。

似他們這樣的列侯,最榮耀的,不就是祖先的功績?

劉徹卻接著道:“戚卿,乃祖堅候腮公,同樣乃名將也,以單騎守薊城,阻匈奴鐵騎于外,安民生于內。致功為列侯!”

劉徹忽然提高了聲調:“祖宗創業艱難,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致有今日漢家之盛。朕嘗聞鄉間長者曰: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源者思其源!”

這話立刻就挑動起了呂臣三人的心思。

對于列侯們來說,每天錦衣玉食的生活。使得他們心中其實普遍都存在著極大的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感來自于劉家天子簡單粗暴的對待,以及他們自己本身與祖宗的差距。

特別是呂臣等幾乎被主流遺忘的列侯。心中的這種不安全感尤其強烈。

他們擔心,有朝一日。天子一句話,就把他們的爵位給收回。

那樣的話,一家老少,就全都要去喝西北風了!

看看留候、瓚候,這些失去了候國的昔日風光人物,就知道,一旦出現了那樣的事情,他們的下場會怎樣?

留候、瓚候,有大功于社稷,只要長安的天子還姓劉,遲早都會給他們復家,重新封侯,譬如去年,先帝就重新封了瓚候的后人。

但是,他們這些默默無聞,泯然眾人的列侯怎么辦呢?

劉徹的話,自然引起了他們的共鳴。

更重要的是,作為天子,劉徹的講話,也毫無疑問,激發起了他們心中的熱血。

呂臣等人立即就叩首,道:“陛下圣明!”

劉徹笑了笑,道:“朕聽說,三位愛卿,都曾托名寫過一些坊間的故事段子?”

然后,他不等這三人回答,就繼續道:“不用急著否認,朕即叫卿等來,自是查清楚了的!朕命卿等前來,也與此事有關!”

“三位愛卿善寫故事,橋段,朕想請三位愛卿,整理漢室立國以來的功臣名將事跡,將之錄于竹帛,傳于萬世,使后人,永永不忘先祖創業艱難,飲水思源,知今日盛世之根!”

給開國將帥功臣立傳,寫他們的光輝偉績,光榮往事以及偉岸的人格。

這種事情,在后世,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干。

即使人類希望,民煮燈塔,也照樣落櫻神斧,開國圣賢,全部圣人,人格魅力max。

劉徹豈能落于人后?

這種洗腦的工作,不僅僅要重視起來,而且還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戈培爾說過:只要謊話說了三千遍,自然就成了真理!

而且,這只是個開始。

以后隨著戰爭的開始和準備,相關的輿論工作和宣傳工作也要到位。

劉徹可不希望,出現什么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言論。

這些天,他已經糾結自己的幕僚智囊團,在討論,怎么樣在秦代的軍功勛爵名田宅的基礎上,進行改革,以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最主要的方向是兩點。

一點是,必須保證,軍人立功后其待遇不至于讓人寒心。

否則,前線戰勝,后方傷殘退役軍人卻落得一個孤苦終生,甚至陣亡軍人遺孤無人撫養的局面,那老百姓誰還愿意當兵啊?

前世小豬后來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征兵制,甚至放棄邊郡的全民義務兵役制,改以募兵為主要手段,就是因為,征兵征不到合格的兵源了。

而導致兵源匱乏的原因,就是軍人的功勞與待遇不相符合。

為國效死,為國陣亡的軍人得不得合理的撫恤和照顧。

還有一個就是,將秦代的軍功勛爵名宅田制度,改成軍功折錢。

目前劉徹的思路是:左庶長以上,依舊授田封爵。

左庶長以下,按不同等級,每年發給一定的錢糧補貼,同時相應的軍功可以免除一定的徭役。

另外,傷殘陣亡退伍軍人的相關福利與制度,也要出爐。

總而言之,在以考舉士子逐漸取代舊有的軍功貴族官僚集團的同時,劉徹不希望,這個民族的尚武精神因此被打擊。

相反,劉徹想要讓軍人的地位,至少保持秦代的水準,甚至,超過秦代的水準。(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03
發表於 2016-10-11 20:59:20 |只看該作者
第三百九十七節 津關


呂臣三人在聽說天子只是讓他們寫故事后,自然就一口應承下來。@,

劉徹于是任命這三位列侯為石渠閣待詔,賜予宮籍,準許他們進入石渠閣,查閱相關的文獻典籍。

當然,劉徹也不會傻乎乎的就真個放手讓這些家伙去寫。

相應的大綱與思路,劉徹都幫他們擬好了。

這部《大漢英雄傳》走的是后世封神演義的路子,統而言之,就是秦朝暴虐,所以高皇帝受命于天,斬白蛇起義,四方豪杰,天地鬼神,皆同心同力,劉氏得天下,是正義,神圣,且注定的事情。

至于為什么會這樣?

這就不是讀者們所需要知道的東西了。

為了防止這三個家伙寫著寫著就跑題,去寫八卦。

劉徹下令,從自己身邊調去四個機靈的侍從協助處理著書過程的雜務。

這四人,都是劉徹還是太子時,就已經在他身邊的侍從。

能力雖然不怎樣,但勝在忠心,勤勉。

另外,劉徹還下詔,這本書,每寫完一個篇章,都必須遞到他案前,由他過目、審閱。

將此事布置好差不多就到了六月中旬。

這一日,剛剛下過小雨,太陽就已經迫不及待的出來顯示自己的存在感。雨后的長安,依舊悶熱無比。

劉徹處理完政務。放下手中的筆。

他按著習慣,來到石渠閣旁的陰涼樹林中。活動筋骨,鍛煉身體。

身為穿越者。他自是清楚,身體才是一切的本錢。

想要活的久,就得常鍛煉,還得按時作息。

他與他的皇帝老爹不同。

先帝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一天十二個時辰恨不得全拿來處理政務。

而劉徹則是規劃的很好。

每天最多看兩個時辰的奏折,然后開兩個時辰的會議。

而且中間必然會有一段適當的休息時間。

僅如此,每天早晚,他都會鍛煉一下自己。

早上晨跑、打打自創的太極。

黃昏時分,則來這石渠閣附近的樹林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每五天。劉徹必去一次上林苑游獵。

一般,除非有突發的緊急大事,掌燈以后,劉徹就不會再看任何奏折。

他就像一個后世的公務員一樣,謹守著這些規矩。

如此一來,他的身體,自然比自己的皇帝老爹,好得多。

他至今,沒怎么感冒傷寒過。

年輕的身體。也因為常常鍛煉,而變得強壯。

只是……

任何事情,只要跟皇帝沾邊了,自然而然。就會變成政治。

像劉徹現在這樣,在樹林中散步,身邊也跟著兩個尚書。向他匯報著天下各郡的報告。

此時的尚書,遠沒有后世一品大員的地位。

他們在漢室的官僚體系中。不過是個類似皇帝秘書的地方。

一直都是打醬油的存在。

但劉徹上臺后,就開始重視尚書臺。

他首先任命了自己的心腹顏異。兼任了尚書左仆射。

然后,又提高了尚書的政治地位,將尚書的秩比從四百石,提高到了八百石,準許他們參知政事,意思就是可以在朝會發表意見。

這一套措施下來,劉徹發現,自己的權柄得到了大大的加強,許多以前,皇帝不好說,說了掉身份的事情,現在可以指使這些小蝦米肆無忌憚的說了。

最重要的是,通過尚書們,劉徹得以從丞相衙門,搶來一些對基層政策的話語權。

同時,劉徹還在盤算著拆分內史衙門。

現任內史田叔,年紀大了,精力也沒有那么強,最重要的是他是劉徹的自己人。

因此,劉徹通過田叔,已經悄悄的在內史衙門內部,進行了一定的改革。

最主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在內史衙門下面,分設了‘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三個新設機構。

分別對口管理長安城及城郊地區、長安以東的地區以及長安以西的地區。

田叔卸任告老后,這三個機構應該就成熟了,可以獨立成衙門。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更加有效對關中各縣進行管理,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分配。

不然,單靠一個內史衙門,要管理整個關中七十二縣,差不多四五百萬人口,總會有力有未逮的地方。

而且,內史衙門經過五十四年的發展,早已經積重難返,不把它拆散了,將來可能要出簍子。

“陛下,江都王急報!”劉徹正在聽著那兩個尚書給他說著天下郡縣的監察御史們匯報的各種事情,王道急匆匆的走過來,手里捧著一封密封的奏疏。

劉徹接過來,將蜜蠟解開,拿出里面的帛書,一看,不由得呀了一聲。

到底是兄弟齊心啊!

劉閼當這個江都王才一兩個月,居然這么快就出成績了。

根據劉閼的奏報,他到任江都國后,立即就執行他這個皇帝大兄的旨意,首先,就是重新整理江都國國內的造船業,現在,已經有三個大型造船廠開始復工,預計年內,就可以造出大型的內河的樓船,兩年之內,就可以嘗試建造用于近海巡邏和捕撈的船只。

只是,劉閼說,當今之世,海船技術最強的,是齊國和膠西國,尤其是膠西國,已經有了一支規模不小的近海捕撈船隊,因此,劉閼希望劉徹這個皇帝大兄能下詔從齊國和膠西國,抽調工匠,支援他的造船大業。

報完喜,劉閼就開始訴苦了。

什么江都悶熱,臣弟思念陛下云云。

又什么遠離中國,思鄉之情巴拉巴拉的。

最主要的就是,劉閼告了一狀。

被他告狀的人是曲周候儷寄和弓高候韓頹當。

這兩位在去年平叛戰爭中立下了大功的將軍,居然霸著津關,設置關卡,收取關稅,嚴重阻礙了他這個江都王恢復國內生產,還惹得整個‘東南怨懟四起’。

劉徹看完奏疏,撓了撓頭。

他想起來了,前些時候,儷寄上書建議,重新設置津關,以備將來。

這個事情,劉徹問過丞相周亞夫。

周亞夫的回答是:津關事關東南安穩,太宗孝文皇帝時為羈絆吳逆,許以恩義,故罷,今復,理所應當。

劉徹當時沒當回事,也就許了。

現在看來,這里面水深的很啦!

連周亞夫,都跟儷寄、韓頹當合起伙來了……

嘿嘿……

劉徹冷笑了一聲,不動聲色的將劉閼的奏疏收起來,對王道吩咐道:“去,把石渠閣中的東南地圖給朕拿來,要太宗孝文皇帝十二年前的!”

津關是在太宗孝文皇帝十二年所罷。

劉徹想要了解這個事情,自然就要找當時的檔案了。

他想了想又道:“再去把太史令喚來!”

除了司馬談誰還能對這些事情更清楚呢?(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04
發表於 2016-10-11 21:02:13 |只看該作者
第三百九十八節 清醒清醒

劉徹將地圖攤開,旁邊待詔的太史令司馬談恭身道:“陛下,津關,非指單獨某地,以漢律規定,函谷、蕭關、武關、臨晉關等皆為津關,所謂津,要隘也!東南津關,乃春秋所置,位于淮水之中,扼東南要沖,鉗制淮泗,俗稱曰關州!”

司馬談將手指指向地圖上一個在淮水中的紅點,向劉徹介紹這個古老的戰略要地:“左傳之中,就曾記載,莊公十九年,巴人犯楚,楚子大敗于津,指的就是此處!”

他微微沉吟后道:“漢興以來,高皇帝一統天下,于關州復制關隘,設置樓船艦隊,盤查過往商船,非有傳不得出入,呂后二年,布《津律》,加強對諸關的控制,于關州設置都尉,歲入傳賦千萬錢,至太宗孝文皇帝十一年,關州傳賦歲入三千萬……孝文皇帝十二年,罷諸關,勿用傳,至今如此,關州乃廢!”

司馬談的介紹,總體來說,是站在客觀的角度闡述事實。

劉徹聽完,點點頭。

作為皇帝,他自然清楚,漢室的傳符制度,有多么嚴格。

依照漢律規定,傳分兩種。

一種是公務用傳,這種傳由縣令或者縣丞簽發。

以竹筒密封,其上錄有持傳者的姓氏名諱籍貫,出發地與目的地,以及要去做什么。

另外一種則是民間的私人身份證明,由縣一級的地方官員簽發,這種傳,比之公務用傳更加嚴格。

不止將持證人的身份信息、籍貫名字,全部寫在上面,還記載了此人的身高體貌特征,以及過往犯罪記錄。

這簡直就是一個西元前版本的護照了!

持傳之人,無論公務還是私人,每過一關,守關查驗的士卒,都需要在其傳符上加蓋本關關符,另外,還要出具一式兩份的驗看文書。

一份交給持傳者,另外一份交給上級。

這份文書,將成為持傳者在通過下一個關隘時的證明文件。

后世西游記里唐三藏到處蓋關防文書的故事橋段,最早可能就是來源于此。

所以說,后世的穿越者們,假如不是靈魂穿,到了古代,千萬別亂跑,不然,一個非法過關者,極有可能被官府當成通緝犯或者逃奴給抓進監獄里蹲小黑屋……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如此嚴格。

在劉徹的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十二年的時候,這位天子大手一揮,廢止了幾乎所有的關防。

使得民眾可以自由往來通商,漢室工商業因此迅速蓬勃發展起來。

不過二十年時間,富可敵國的大商賈就像雨后春筍一樣,紛紛冒了出來。

劉徹差不多明白,為何連周亞夫都要摻一腳進這個事情里面了。

換了其他任何人,都會忍不住摻一腳!

在中國,有錢的商人,從來都是統治階級的待宰羔羊,想跟西方一樣,用錢財控制政權?在中國,這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手握槍桿子的軍隊,高高在上的貴族皇族,哪一個隨便伸出一個指頭都能捏死這些商人。

軍人集團這次跳出來,不過是個先鋒,一個試探。

劉徹能想象到,以后,越來越多的利益集團,都會跳出來,在商人的身上狠狠咬下一大口來。

就連劉徹自己,在聽到太宗孝文皇帝十一年的時候,區區一個關州,一年能收三千萬錢過路稅,都有種恨不得馬上恢復所有關卡的沖動。

只是,劉徹忍了下來。

身為穿越者,劉徹很清楚,廣設關卡,短期內能帶來大量稅收,但在長遠角度來看,無疑是殺雞取卵。

工商業的發展與擴張,需要一個相對自由且寬松的環境。

更需要一個廣闊的流通市場。

可以想象,假如恢復太宗孝文時期的關卡,甚至開設更多的津關。

現在還蓬勃發展的工商業,不出十年就要衰敗,再想發展出今天這樣強大的工商業,那就可能需要二十甚至三十年的努力了。

只是……

劉徹躊躇了一下。

商人們也是自己作死!

過去二十年,看看這些家伙都干了些什么吧?

幾乎所有商人,在實體賺錢后,都忙著炫富、忙著擴張,忙著更加嚴苛的剝削工人和農民,他們逼迫了無數農民破產,導致了無數的問題的產生。

這些家伙揮舞著金錢,通過輸粟捐爵以及納貢、眥算等手段,獲得了在過去只有軍功貴族才有的爵位和地位。

想想看,后世的天朝人民是怎么討厭那些暴發戶煤老板的,就能知道現在的輿論,對于暴富的商人是個怎么看法了。

尤其是,整個主流輿論,都在高舉‘以農為本’的時代。

商人們簡直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好了墳墓,順便連棺材都準備好了!

這還不算!

某些商人,更是在發家后,開始挑釁統治者的耐心。

譬如去年,河東郡的官糧倒賣一案。

牽扯進里面的除了淮南王劉安那個倒霉鬼外,還有齊國的大商人刀間。

天知道他一個高利貸商人兼黑幫頭目,好好的保護費不收,跑來攙和這作死的事情,是嫌自己活得不耐煩還是怎么的!

只能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換了一個任何一個中國皇帝,都不會容忍,這種資本企圖進入政治領域的行為。

劉徹更加不會容忍!

因為他很清楚,資本控制了政治會發生什么。

兩宋與明朝的下場以及后世西方的資本家們,都很深刻的教育了劉徹,資本,假如裹挾了政治,那一定會發生災難。

資本這東西,可是只有利潤,沒有祖國的!

“先讓他們吃點苦頭罷!”劉徹心里想著。

這些商人,假如不給他們點教訓,給他們些顏色瞧瞧,讓他們清醒清醒,再縱容下去,說不準,他們還會以為這個國家是他們的呢!

劉徹于是對王道吩咐:“去回信給江都王,告訴他,船廠工匠之事,朕會下詔,命齊國、膠東、膠西三國抽調精干,至于津關之事,國家大政,身為臣子,還是不要隨便議論的好,轉告江都王,少跟江都的商人來往!”

這事情,很顯然,明擺著就是吳楚的商人,在用金錢美人成功的打動了劉閼這個笨蛋,讓他跳出來反對。

劉閼這個笨蛋,也是該給他澆盤冷水,讓他清醒清醒了!(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05
發表於 2016-10-11 21:03:21 |只看該作者
第三百九十九節 悲劇的朝鮮

大漠孤煙,裊裊升上天空,六月中旬,匈奴的大腦,單于庭順應傳統,遷徙到了距離漢朝邊境已經非常近的胭脂山。¤,

而且,單于庭已經在此停留了許久了。

匈奴人雖然隨著勢力擴張,疆域擴大了幾十倍。

但是,他們傳統的祭祖之地以及天神居所,都在東方。

胭脂山更是匈奴的薩滿文化的核心地區之一。

在這里,單于拜日月星辰,祭祀神明,祈禱牲畜平安。

是以,匈奴人最重要的節日,全都集中在五月和六月,特別是五月,是他們最隆重的祭祖之月。

今年的祭祖,薩滿巫師們占卜出了很吉利的預兆。

因此整個單于庭,現在都是一片喜氣洋洋。

在這樣的局面下,一隊來自朝鮮的使團,受到了整個單于庭的歡迎。

單于軍臣甚至屈尊降貴,親自接待了來訪的朝鮮使團。

在聽說了朝鮮人的要求后,軍臣單于更是高興得當場就賜下了一個西域美女給朝鮮使團的首領朝鮮太子衛嚴。

匈奴人,從來都不會嫌棄自己的小弟太少。

更何況朝鮮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位于漢朝與匈奴夾縫間的小國,在某些時候能發揮一些特殊作用——至少,能給漢朝皇帝添堵不是?

軍臣雖然現在沒什么心思跟漢朝打一仗——但是,假如能惡心一下漢朝皇帝,順便顯示一下匈奴的強大,何樂而不為?

反正。再怎么樣,即使朝鮮最終被漢朝滅掉了。

匈奴也沒有任何損失不是?

于是。軍臣激動之下,甚至對衛嚴說出了:大匈奴一定會保護朝鮮!這樣裸的決定給朝鮮撐腰的話。

這讓朝鮮使團上上下下。喜氣洋洋。

匈奴爸爸都已經決心保護朝鮮了,那朝鮮可就有底氣啦!

在朝鮮使團上上下下看來,漢朝人再霸道,也沒匈奴爸爸牛逼!

匈奴爸爸一句話,漢朝就得跪舔!

可惜,朝鮮人高興的太早了!

幾天之內,風云突變。

原本對朝鮮使團的來訪和投效非常欣賞和贊賞的匈奴貴族,幾乎是一夜之間,就拒絕再與朝鮮人見面。即使勉強見到了那些曾經信誓旦旦,要‘保護’朝鮮的匈奴貴族,這些人也是板著臉,說著‘大匈奴與漢朝皇帝有約,冠帶之室,皇帝治之,貴國乃漢朝皇帝藩臣,大匈奴與漢朝乃兄弟之邦,做兄長哪里有插手弟弟家內部的事情的道理?’。

即使是最客氣的匈奴貴族。也是搖著頭說:漢匈和親已定,貴國當侍奉漢皇帝如父,不可輕言背叛!

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朝鮮人也是花了好大功夫才打探清楚。

原來,派去長安的匈奴使團。傳回了一個讓匈奴人歡呼雀躍的和親條約版本——漢朝的小皇帝居然向匈奴單于提親了,請求單于嫁女。

而單于也已經答應了,并且決定將其最漂亮的女兒封為‘北海閼氏’。(注)

這位北海閼氏是單于的第十一女。母親是一位西域公主,傳說。非常漂亮,皮膚白皙。體態婀娜,素為單于所愛,也是匈奴的寶石。

本來,單于打算將其嫁給烏孫國昆莫軍須靡,作為羈絆烏孫的人選。

因此,從小就對這個女兒進行了各種培訓和教育,使之能在嫁到烏孫后,為匈奴利益而戰。

在接到漢朝皇帝求親的信息后,單于立刻就改變了主意。

比起烏孫,東方的漢朝,無疑是更重要和更強大的姻親對象。

倘若能通過嫁女,達到控制漢朝的戰略,那匈奴就賺大了!

在與漢朝皇帝聯姻這樣的大事相比,朝鮮,無疑就成了微不足道,可以隨意犧牲和放棄的棋子了。

匈奴單于可不希望因為朝鮮的事情,而導致漢朝皇帝不愿意娶他女兒了!

在知道了此事后,整個朝鮮使團如喪妣考。

他們真正的體會到了小國的悲哀之處!

好不容易攀上了匈奴爸爸的大腿,以為能得到保護和憐惜,遠離漢朝皇帝暴政。

可誰曾想,漢朝皇帝不過就說了一句‘愿娶單于女為妃’甚至明確的說明了,只是妃嬪,甚至是什么級別的妃嬪都沒說,匈奴人就立刻毫不猶豫的將已經全身心的決定要侍奉匈奴爸爸的朝鮮人給當做了棄子了……

“該怎么辦呢?”朝鮮使團上上下下都是唉聲嘆氣。

誰都知道,假如漢朝皇帝娶了一個匈奴單于的女兒。

那么,未來幾年內,漢匈都不可能發生任何的戰爭,甚至連摩擦都不會有!

更可怕的事實是——萬一漢朝皇帝發動對朝鮮的戰爭,說不定,匈奴的部落還會大力提供援助和支持……

要知道,匈奴國內,地位高的女性貴族如母閼氏、大閼氏,可是都有著自己的部落、軍隊和牧場。

這次單于嫁女,一旦順利成行。

不管是按照漢朝的規矩,還是匈奴的規矩,這嫁妝里,可都必不可少的會有陪嫁的軍隊、牲畜、奴隸和官員、貴族。

尤其是匈奴人,以朝鮮人的了解,他們一直就是秉持著給予外嫁的閼氏大量牲畜人口和軍隊,以作為閼氏外嫁后的儀仗和靠山……

而臨近該閼氏的匈奴部落,一般也都會服從該閼氏的命令,給予相應的援助。

這漢朝與匈奴這兩個龐然大物要是因此合流了。

這世界恐怕就要變色了。

“要不然,咱們趕緊回國,然后給漢朝天子上謝罪書,賠禮道歉,漢朝人一直都挺好面子的,相信咱們這樣做,可以得到漢朝人的諒解,說不定,還能得到一筆豐厚賞賜呢!”有人悄悄的提議。

隨即,附和聲四起。

給漢朝服軟,甚至投降。

對大多數朝鮮貴族來說,沒有什么心理壓力。

漢朝人這些年來連匈奴人跑過去都是優待,甚至不吝于列侯封國。

朝鮮國內也有人曾經跑回漢朝領地,一樣受到了長安方面的優待,賜予了豐厚的賞賜。

只是,作為朝鮮太子,衛嚴這個被封為右渠王的衛氏王朝繼承人,卻很清楚。

所有人都可以投降可以歸順,唯獨,衛氏不能這么干!

衛家與劉氏,那可是血海深仇啊!

劉氏天子把衛家的族人可是殺的干干凈凈!

這衛家要是服軟甚至歸順了,可能長安天子開始還會假惺惺的做做樣子,封王賞賜什么的。

可一旦長安消化掉了朝鮮,那么,等待衛家的,肯定是斬草除根啊!

換了衛嚴是漢朝皇帝也一定會這么干!

誰會留著一個自己的祖宗曾經殺過全家的叛賊后代?

要知道,漢人可是推崇九世之仇,猶可報的!(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06
發表於 2016-10-11 21:04:22 |只看該作者
第四百節 父系天下

宣室殿中,劉徹舉著璽印,在匈奴和親的詔書上蓋印。

這預示著,漢匈之間的新一輪和親條約正式簽訂,和平得到了條約的保障,按照過往慣例,漢匈和親條約簽訂后,至少有四年,匈奴人都不會破壞和親條約。

而這一次,劉徹預計,起碼有個五六年的安穩種田期。

匈奴使團,自然是歡天喜地的接過和親條約的文本,恭賀著道:“皇帝既定和親,漢匈永永交好,兩國永無兵革,外臣等伏維頓首……”

劉徹有些沒好氣的看了這幫歡天喜地的家伙們一眼。

為了這次和親,劉徹付出了大量的金錢與各種物資。

這筆錢糧物資的總價值超過五千萬錢!

相當于漢室去年歲入百分之一的財富,就這樣進了匈奴人的口袋。

換了誰,心里都不會舒服?

更何況,劉徹心里清楚,這筆錢,這個和親的條約,再怎么粉飾,怎么裝扮,再怎么妝點,也擺脫不了,這個和親,這個條約,實質上是與兩宋用歲幣來跪舔遼金西夏沒有區別。

嚴重一點來說,這就是個賣國辱權的條約!

是用金錢財帛來換取和平的條約。

再進一步,就與[滿清與西方列強簽訂的條約沒太多區別了。

劉徹此時,心中滿滿的都是屈辱感!

作為皇帝,作為天子,作為江山社稷的主宰,作為穿越者。無論是那個身份,他都很難接受這樣一個屈辱性的條約。

但現實逼迫他不得不接受。

“大抵后世唐太宗定渭河之盟。也是朕這樣的心情罷!”

唐太宗渭河之盟后四年就滅亡了突厥,俘虜了突厥可汗。

劉徹卻不知道。他要復今日之辱,要等待多少年,更不提抓個匈奴單于回長安當吉祥物這樣的夢想了。

匈奴人得意而去,留下滿殿悲憤的漢朝君臣。

劉徹抬起頭,看著匈奴人遠去的背影,道:“和親既定,傳令中外,毋違朕意,不可主動挑釁!”

在過往的記錄上。漢匈之間百分之八十的戰爭與紛爭,基本都是匈奴人主動挑起的。

但也有百分之二十,是漢朝這邊的愣頭青,忍不住匈奴的挑釁,主動出擊造成的。

歷史上,李廣就是這樣一個愣頭青!

是以,漢室每次和親換約后,都會重申,不許主動挑釁的命令。

但是呢。基本從皇帝到下面的大臣,都沒把這個命令當回事。

要是能占到便宜,那主動出擊的愣頭青,瞬間就能變成英雄——譬如李廣歷史上在上谷郡守任上干的那樣……

只是。劉徹是真的不希望,有愣頭青來破壞他的戰略。

假如說,歷史上小豬的霸權戰略是。先把塊頭最大的匈奴干趴下,再狹天下第一強國的威勢。來收拾四方小國,擴張版圖。

那劉徹的戰略。就是反過來了。

先易后難,先小后大。

先用周圍的小國練兵,打出自信,打出利益,打出民眾對戰爭的狂熱情緒,再來收拾匈奴。

就像元首在二戰干的那樣,一步步蓄勢,等到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狹萬軍之勢,負天下之望,一舉打垮甚至消滅匈奴,避免戰爭拖延太久!

與小豬相比,劉徹的戰略,每一步都必須謹慎,每次進攻和擴張,都一定要勝利!

而且必須是跟元首一樣,輕而易舉卻又輝煌無比的勝利!

若是萬一出現楊廣伐高麗那樣的失敗,那劉徹就得做好鞠躬下臺的準備了。

這么想著,劉徹補充一句,道:“請丞相制戒書,傳令全軍將校:將軍都尉,國之干城,郡守縣令,社稷重臣,當以律法軍紀為綱,無有赦令,不可出塞!”

“諾!”丞相周亞夫恭身一拜。

和親,這是朝野共識,更是大勢所趨。

周亞夫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來。

但他卻還是有所疑慮,趁著這個機會,他索性拜道:“陛下欲與匈奴聯姻,臣愚鈍,不解陛下苦衷,只是……臣以為,貿然迎娶匈奴公主,恐怕,會使匈奴有機窺我漢家虛實,于國無益也!”

周亞夫的這個擔憂,也是現在朝野最主流的擔憂。

許多大臣紛紛點頭稱是。

大家都覺得,嫁一個宗室女子給匈奴單于,雖然屈辱了些,但好歹還能接受。

但要是迎娶一個匈奴公主,萬一這個公主借著匈奴的勢力,攙和朝政,控制大權,出賣漢室利益,那該如何是好?

劉徹聞言,微微一笑。

歷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一個女人,只要嫁給了一個男人,生了孩子,基本就會以自己的男人的利益為利益了。

后世西方國家頻繁通婚,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更號稱歐洲祖母。

可那又如何?

一戰就是維多利亞的外孫跟孫子在撕逼……

更何況,這種事情,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有先跡可尋的!

劉徹搖頭對周亞夫道:“丞相可還記得秦昭王太后?”

秦昭王的太后宣太后,那可是鼎鼎大名如雷貫耳的女強人!

這位楚國的公主,在嫁到了秦國后,可沒少給自己的祖國添麻煩。

她的兒子,秦昭王,拳打趙魏,腳踢齊楚,一點都沒給楚國留面子,正是昭王的統治時期,秦將白起,連破諸國,其中就包括了宣太后的祖國。

劉徹向前一步,再道:“朕讀史書,常聞秦晉之好的典故,丞相多聞博識,自知,所謂‘秦晉之好’的故事!”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秦晉之好,兩個強國相互聯姻,最終卻是秦晉交替爭霸。

所以,劉徹根本不擔心,娶了個匈奴公主會發生什么意外!

嫁過來的匈奴公主,在漢室這樣的輿論環境和宮廷環境中,只能也必須是變成一個純粹為了漢室利益而戰的女人。

說到底,這個世界,終究是男人的天下。

這個社會也是父系的社會。

無論是匈奴人也好,還是漢人也罷,所謂血統都只論父系,而不論母系。

明成祖朱棣,還特么傳說是蒙古女人生下來的呢!

可就是這位成祖皇帝,打個蒙古人哭爹喊娘,所謂的黃金家族狼奔豚突。(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07
發表於 2016-10-11 21:05:59 |只看該作者
第四百零一節 法統(1)

這次和親,匈奴人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效!

漢匈兩國六月換約,不過半個月,匈奴就傳來了消息:單于批準了和親,將下嫁其第十一女,封為北海閼氏的攣鞮胭脂。↗,

讓劉徹覺得搞笑的是,許是匈奴人感覺,在面對漢室時,有些不自信,也或者是為了讓這個嫁過來的公主能得到漢人朝臣的認可,不至于回因為其匈奴單于之女的身份,而被太多人敵視與仇視。

所以,他們干了一件讓劉徹看了目瞪口呆,卻又拍手稱快的事情。

匈奴人給這位將要嫁過來的公主,取了一個漢名:夏胭脂!

娶這個名字的依據是,根據匈奴的故老相傳的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夏朝末代天子桀的次子淳維……

所以,這位公主既然要嫁給中國天子。

那么,按照中國夷狄入則中國之的傳統,理所應當,應該恢復祖先的姓氏——以夏之國名為姓!

為了證明他們的這個說法,匈奴人還提出了,夏胭脂來長安前,請求先去匈奴的祖地——甘泉山祭祀祖先的請求!

劉徹在聽了匈奴人這個說法后,高興的幾乎彈冠而慶!

匈奴人到底是不是夏朝的后裔,誰都解釋不清楚!

那久遠的歷史中,并沒有明確的記載與文物證據來佐證這一點。

但是……

既然這個說法是匈奴人自己提出來的。

那么,在將來,漢與匈奴的戰爭。就可以粉飾成內戰了。

劉徹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在將來的戰爭中瓦解和收買部分匈奴貴族。

歷史上。小豬都憑借從匈奴人口中的傳言,編造出來的匈奴屬于夏朝后代的謊言。成功的瓦解和消除許多匈奴部族的戰斗意志,甚至還促成了幾次匈奴貴族的未遂政變!

并為后來的五單于并立,乃至于匈奴最終被肢解為西匈奴、北匈奴與南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是,現在,劉徹還不好做的太過明顯。

而且,畢竟現在的局面是匈奴強盛而漢朝處于戰略劣勢。

所以,這個度也要把握好。

于是,劉徹在元德元年六月下旬,下詔:朕聞之。昔者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今朕承先帝大寶,獲保宗廟,以孺子之心,欲行武王故事。其令有司,遍尋夏后、殷商、姬周之后,以為漢賓,位在三公之上!

意思很明顯了。就是要為將來做準備。

等滅了匈奴,就可以以此為先例,封一個兒子去當匈奴王。繼承匈奴帝國的遺產,名正言順的將草原游牧民族收編。

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文明的威脅。

劉徹計劃。學習滿清好榜樣,在草原上。大封諸王,實行八旗制度,改革薩滿巫師信仰,再配合減丁政策,雙管齊下,如此就可以安枕無憂的看著草原狼變成草原狗了。

只是,這些事情都很遙遠,目前也就只能在心里yy。

然而,讓劉徹始料未及的是,他那道不過是給不知道有沒有可能的未來提前布局的詔書,卻在朝野掀起了一股軒然大波。

詔書頒布后,來自諸子百家的巨頭,紛紛利用自己的特權,給劉徹上書。

甚至,丞相周亞夫和御史大夫晁錯也積極奔走,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特權,在一切可能的場合對劉徹展開游說。

其他大臣列侯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甚至,就連東宮的太皇太后和太后也不甘寂寞,在兩三天后,站出來說話了。

東宮的太皇太后和太后以及許多朝臣都要求劉徹敕封黃帝之后與老子李耳的后代。

周亞夫則要求給兵家的先賢孫子孫臏司馬驤且立祀封爵。

呼聲最高的,自然是尋找周公之后,封爵賜官!

劉徹這才醒悟過來——漢室的統治,還缺乏最后一道手續的確認!

那就是法統的繼承。

劉氏到底是繼承的是周室的法統還是秦代的法統?

長久以來,都沒有肯定的結論。

這對于封建王朝來說,無疑是致命傷!

但具體到劉氏江山,卻有些特殊。

因為,劉邦得天下以后,在實際上來說,漢室政權,就是一個儒家眼中‘禮樂崩壞’的時代。

甚至連劉邦登基,其實都是草草的在雒陽稱帝,然后遷都長安。

即使到現在,諸多制度與禮儀漸漸建立健全的今天。

劉氏的律法中規定有鄉禮x2士禮x7大夫禮x2諸侯禮x4公禮x1,唯獨沒有天子禮……

就連后世的司馬光都責備幫助劉邦制定禮儀系統的叔孫通說:惜夫,叔孫生之器小也,徒竊禮之糠妣,以依世、諧容、取寵而已,遂使先王之禮淪沒不振,以迄于今,豈不痛甚哉!

為了讓司馬光先生不再扼腕嘆息,跳腳罵娘。

劉徹決定,補全這一塊短板。

完善(發明)一套適合當今潮流的天子禮儀。

只是,想在這樣的時代,搞出一套被認可的天子禮儀程序,無疑是件浩大的工程,也是一件注定要扯皮n次的麻煩事情。

所以劉徹決定,先把目前朝野的紛亂與嘈雜理清楚再說。

東宮與群臣以及輿論所建議和游說的事情,在劉徹看來,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后世有西方人說過,忘記歷史,等于背叛現在。

對于中國人來說,忘記祖宗,等于背叛自己!

三皇五帝,先賢圣王,諸子百家那些曾經為了天下奔走的人杰,都是可以用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題材!

于是,劉徹下詔,封桃候劉舍的次子劉鳴為魯承恩候,命其復項姓,繼項羽的香火,前往谷城為項羽守靈。

跟后世人所想象的不一樣,漢人對項羽的稱呼,要嘛是項王,要嘛是魯公。

所謂西楚霸王,那是司馬遷的史記出現后的事情!

就像在三國演義以前,沒幾個人會喊劉備劉大耳朵一樣……

稱呼項羽項王,那是因其名,也因其俗。

畢竟,楚王,那是人家自封的名號!

項羽真正的稱呼應該魯王!

這是楚懷王封項藉的爵位,項藉死后,作為繼承人,項羽理所應當,繼承了魯王的封號。

后來,劉邦也是以魯公禮,將項羽安葬在谷城的。(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08
發表於 2016-10-11 21:07:30 |只看該作者
第四百零二節 法統(2)

封魯承恩公項允,對漢室思想界和史學界,不啻于是一次八級地震。

長期以來,項羽在民間都有許多的同情者和為其搖旗吶喊的集團。

這些人主要是以齊魯和故楚地區的儒家學派以及地主階級為主,從劉邦在雒陽稱帝那一天開始,這些人就一直在宣揚項羽的種種‘仁義’之事。

但是,他們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勛臣元老集團和黃老派的打壓。

在事實上,官方從未認同過他們的觀點。

然而,劉徹詔書一下,這兩方面的反應卻各有不同。

在經過短暫的失神之后。

列侯勛臣們紛紛上書,拍劉徹的馬屁,說這是一個英明神武的決定,也就只有‘陛下能洞見萬里,而臣等愚所以不能明也’。

齊魯地區的儒家學派和在長安的儒門巨頭們卻是另外一副嘴臉了。

他們一口一個喊著‘項王’,卻用著各種各樣的辦法,尋找所有的途徑,向劉徹表示:項羽的歷史定位問題,還有待商榷。

乍一看,仿佛這兩個派系的立場顛倒了過來。

但劉徹卻心知肚明。

他們的立場沒有變化!

恰恰相反!

他們的立場,一如既往的堅定!

想定漢室的法統來源,項羽就是一個繞不過的坎。

這位西楚霸王的一生,就是反秦的一生。

沒有項羽,秦朝就滅亡不了,秦末的農民起義,就極有可能被章邯撲滅。

而劉徹封劉舍的兒子為魯承恩公,讓其繼承項羽的香火,就是對項羽在漢室的歷史上的定位,給予一個官方的態度。

封其為魯承恩公。就是肯定項羽反秦有功,但是抗拒高皇帝,罪過的大大的!

所謂魯承恩公,與其說是褒獎,倒不如說是侮辱!

承恩承恩。承誰的恩?

當然是劉氏的恩德!

沒有高皇帝的寬宏大量。項羽肯定就要暴尸荒野,跟蚩尤一樣被人把身體的各個零件壓在各個山溝溝里!

沒有劉徹這個天子的既往不咎,哪來的項羽有后,還能享受香火?

在元老勛臣們看來,這道敕封詔書,就是在徹底肯定他們的祖宗跟著高皇帝擊破項羽的功績!

在齊魯等地的儒生們看來,意義又不同了。

本來。項羽都死了差不多六十年了。骨頭都變成渣渣了,儒生們也就是偶爾沒事喊兩句項王,在腦子里偷偷yy要是項羽做了天下,自己該是如何風光!

一旦面對漢室官府,朝廷,這些人立刻就變成順民忠臣,把項羽丟到爪哇國去了。

但是,劉徹的詔書。卻刺到了這些家伙的痛腳。

封魯承恩公?

這不是明擺著說,老劉家還沒忘記當年項羽死后。魯地的儒生和地主們死硬著不投降,要給項羽當忠臣,披麻戴孝的往事嗎?

更何況,儒生們都是要面子的。

封誰不好,封桃候的后人?

這不是明擺著打項羽的臉嗎?

要知道,桃候這個爵位,就是賣項羽得來的!

桃候家族,世世代代就是劉氏的狗腿子!

封這么一個家族的人去繼承項羽的香火,儒生們的臉上,除了火辣辣的疼外,估計沒有第二個感覺了。

劉徹對儒生們如喪妣考般的哀嚎懶得搭理,就當做沒看到一般,依舊我行我素。

儒家這個學派,有時候就需要抽他兩下,他才懂得與時俱進,不抽,丫就自我感覺良好。

當初,劉邦擊敗項羽,進軍南方,各地傳檄而定,連項羽的老家都投降了,唯獨儒家力量占優的魯地堅決不降,還給項羽披麻戴孝,誓要為項羽盡忠……

然后,劉邦動員全隊,把魯地一圍,原本還誓死不降的‘忠臣’們紛紛跪呼萬歲……

這才是儒家在整個漢室至今,沒有得到政治地位的原因。

不然,你以為,幾十年來儒生們削尖了腦袋,各種捧劉氏皇帝馬屁,可除了叔孫通外,卻連一個兩千石朝臣也沒有的原因是什么?

這就是儒家在漢室的原罪!

劉家的皇帝,只要不是二貨,都不太可能給他們太多信任!

當然,任何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慢慢變淡。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記著這筆爛賬也不合適了。

劉徹拋出一個魯承恩公,既是敲打那幫儒生,讓他們清醒清醒,同時也是給他們掃清入仕的障礙——連項羽的后人都是漢臣,那么,當年為項羽盡忠的儒生們,也就不能繼續窮追猛打了。

這個污點,也就可以從儒生們身洗掉了。

以后沒有人可以拿著此事作為齊魯儒生升官時的非議點了。

可惜,大多數儒生的眼睛都只盯著劉徹這個皇帝的打在他們屁股上的板子,渾然不知,或者說就算知道,也當做不知道,劉徹給他們解除了一個定時炸彈。

會苦的孩子有奶喝嘛!

古今皆然!

“知我罪我,其唯春秋!”劉徹負者手裝x的感慨一聲。

自登基以來,劉徹最大的感受就是:歷史就是一個畫廊,里面陳列的藝術品,復制品居多而新品很少。

這半年以來,發生的許多事情,劉徹都能從歷史的記載和后世的記錄中找到似曾相識的例子。

將這個事情放在一邊。

劉徹接著頒布詔令,敕封周公之后公孫歆為褒魯候,爵列關內侯,食邑三百戶,為周公立祠,下令在劉邦的高廟側殿為周公立像,歲時陪祀,享受祭祀與血食。

同時劉徹還下令,準許諸子百家為其先賢立祀。

但是,所有先賢的塑像,只能被立在由朝廷出資修建的‘先賢祀’之中,而且需要得到批準。

沒有批準,或者沒有立在先賢祀里的,視為淫祀,有司衙門一律禁止和查辦!

這下子熱鬧了,諸子百家,但凡還有個能吱聲的,都紛紛活動了起來。

春秋戰國,漫長的數百年里,在日漸激烈的諸國戰爭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杰賢才,此起彼伏,提出了無數解決當時中國局面的方案。

這些人中,嘴炮者有之,但行動派最多!

實踐派更是數不勝數!

便是在后世被認為是腐朽落后不思進取的儒家,其實在那個時期,也是屢次自我進化和更新。

劉徹就是瞧準了現在的時機,下達了這個詔書。

因為,當此之時,經過五十多年的恢復,實際上許多學派都已經悄然復蘇。

秦末的戰火雖然摧毀了大量的典籍,但是,總有許多落網之魚。

那些先人的典籍,躲在墻壁里,藏在石縫中,甚至是被它們的傳人悄悄的藏在地下的某個地窖里。

靠著這些手段,它們避免了毀于戰火的厄運。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珍貴的先人的智慧結晶,卻并不被大眾所知。

在這個連《論語》都沒普及開來的時代,實際上,能夠被普羅大眾所知的書籍,就是那么聊聊幾本,加起來不過萬字而已。

在后世的歷史上,小豬朝的東方朔就吹牛逼說自己讀過總計三萬字的‘鴻篇巨著’……被小豬驚為天人……

所以,劉徹在立祀的標準上設置了一個門檻。

想進先賢祀?

簡單,要嘛,朝廷主動立祀,要嘛,有人提出申請,并提交證據。

這個證據必須能證明那位先賢確實有著足夠硬朗的學術成績和影響力,能夠進入先賢祀與其他先賢共享官方祭祀,天子獻祭。

毫無疑問,在這個時代,能證明某人的學術成績和影響力的,除了他的著作外,別無他物。

尤其是,劉徹干了一件火上澆油的事情——他宣布了第一批入享先賢祀的名單。

在這份名單上,只有三個名字。

孫武、孫臏、司馬驤且。

名單公布后,頓時一片嘩然。(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09
發表於 2016-10-11 21:11:25 |只看該作者
第四百零三節 拉皮條

孫武、孫臏與司馬驤且進入先賢祀受祭,這一點,沒有人能提出任何異議。

這三位兵家巨頭,無論是聲望還是過往的成就都讓人心生敬仰。

在這個時代,誰要能得到一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或者《司馬驤且兵法》,那跟后世武俠小說中的少俠獲得奇遇,拿到易筋經或者九陰九陽一樣,那是立馬就能爆種,跨越階級的限制,走上迎娶貴富美的康莊大道。

因此沒有人會對此提出非議。

只是,名單上就三個孤零零的兵家巨頭,難免有人心里不爽,要說閑話。

這些人不敢直接說劉徹的不是,就把所有的火力都對準在詔書上副署的丞相周亞夫。

委婉一點的呢,就責備周亞夫只顧軍方利益,不管其他學派死活。

誅心一點的,干脆就說天子是被奸相蒙蔽,致有此等詔書!

劉徹自然很清楚,這些家伙,其實就是在炒作!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嘛!

歷來在政治上,假如沉默,那就等于自己放棄了發言權,而沒有發言權的政治勢力,等于一個死人!

所以,他就冷眼旁觀了兩天。

等這個事情被這些家伙炒熱了,炒的人盡皆知,就連關中的農民都聽到了些風聲的時候。

劉徹果斷再次下詔。

這道詔書,頓時就驚呆了所有人的眼球!

劉徹在這道詔書中,宣布,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驤且兵法》在內的漢室皇室藏書。將集結印刷出版。

凡爵位在左庶長上或考舉能通過第二輪的士子,皆可以憑借自己的爵位證明或者考舉的成績證明。在少府以一百二十錢的價錢購買到孫武、孫臏、司馬驤且的著作。

這道詔書一下,頓時就像一個重磅炸彈。砸在人們的頭上。

在漢室,誰沒聽說過留候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誰不知道張良就是靠著一部《太公兵法》成為高皇帝的首席幕僚,號為帝師?

兵家的著作,向來就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神書,是一個家族最后的寶藏!

許多列侯之家,能有一卷兵家著作,就足以傳世了!

劉徹的這道詔書的影響力,就跟武俠小說世界里。少林寺宣布易筋經大甩賣,武當派把《真武七絕劍》當贈品一樣,立即就點燃了所有階級胸膛中猛烈燃燒的火焰。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驤且兵法》,這三本書,本身就屬于國寶級別的兵書,向來是被珍藏于石渠閣的密室之中,除了皇帝外,外人很難一窺其真面目。

一直以來,這些兵書也都鮮少被賜人。

他們的地位。并不比造就了留候的《太公兵法》差。

既然這樣,那還有什么好說的?

買買買!

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買!

左庶長之爵,一般人輕易是達不到的。

普羅大眾也沒有那個能力!

即使是富可敵國的商賈之家,也不可能擁有左庶長之爵位。

只有兩千石級別的勛臣。或者將校世家才會擁有左庶長以上的爵位。

這樣一來,絕大多數人,假如想要獲得一個購買這種能作為傳家寶。作為家族崛起的保證的神書,那就只有通過考舉這么一個途徑了。

于是。考舉的氣氛頓時更上一層樓。

許多原本還扭扭捏捏,不愿意跟泥腿子庶民黔首一起考試。覺得有失顏面的家伙,立刻就把這些事情丟在腦袋后面,屁顛屁顛的跑去報名了。

而廣大的農民地主階級,則在這一場被輿論炒熱的炒作中,清醒的認識到了考舉的重要性。

許多中小地主家庭,本來沒打算供養一個孩子讀書的。

但在看到了此事后,即使再吝嗇的家長,也是狠下心來一咬牙,拿出家中的積蓄,交給自己的長子或者比較聰明的孩子,送他們去求學。

便是一些自耕農家庭,也是暗地里開始攢錢,準備培養自己的下一代讀書了。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為了下一代,父母長輩能犧牲自己的全部去給下一代謀求一個上升通道。

當劉徹聽說了這些事情后,不免有些得意。

他的這道詔書的效果,幾乎能媲美后世宋真宗的那首‘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了。

這可就真要感謝那些上跳下竄的各個學派的巨頭!

沒有他們把事情鬧得人盡皆知,劉徹斷人不可能取得這樣好的宣傳效果。

“陛下……近日以來,各地郡守及御史回報,已有三百余人,愿向朝廷獻書!”王道捧著一本厚厚的奏疏,呈遞給劉徹:“這是所獻各書目錄!”

劉徹接過來,翻開一看,密密麻麻的書名頓時映入眼簾。

這就是他的詔書帶來的第二個影響了。

在他下達那道詔書后,只要不是笨蛋,都知道了,自己的祖宗或者祖師爺,想入祀先賢祠,首先,得給朝廷獻書,所獻的書籍,還得得到朝廷的認可,然后才能入祀。

為了祖宗或者祖師爺的地位名譽,就算再怎么吝嗇,再怎么舍不得,這些家伙也不得不將他們藏起來,本來只打算傳給長子長孫的寶貝給拿了出來了。

劉徹只是微微掃了一眼這名單上的書籍。

其中不乏后世人盡皆知的《論語》《春秋》(各版本)。

更有許多在后世已經失傳,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著作。

譬如,劉徹赫然在奏疏中看到了《十翼》的名字。

所謂十翼,其實就是易經,不過是孔子親自整理編輯和重新校訂后的易經版本。

毫不夸張的說。想看最原始版本的易經,最可能的途徑就是通過《十翼》其他版本。都可能有所遺散甚至就是后人的偽作。

只有《十翼》最接近周易!

而根據奏疏上的記錄,這本《十翼》即使不是孔子親筆所錄的。也多半是子夏的手筆,因為,它是由子夏的第十一世孫卜志所獻,因為能查到完整的譜系傳承,所以,可信度高達百分之九十。

而且,地方官也仔細檢查過《十翼》的竹簡和載體,結論是‘確為古物,所用筆法。亦為春秋筆刻,當為真書’。

僅這一本書,就了不得了!

《十翼》是易經中最好的版本了。

而且,經過孔子和子夏的聯手編纂,在諸子百家中向來享有很高的地位。

特別是,書出子夏的后人,法家對此也表示認可——子夏是法家的道統來源,最初的法家門徒就是子夏的弟子,如魏文侯、李悝、吳起都曾在子夏門下聽講。

劉徹將奏疏合起來。吩咐道:“命令少府,立刻抽調人手,整理、翻譯所有所獻的書籍,待整理完畢。立刻命人雕版待刻!”

這些先人的知識結晶,最好的保護辦法,自然就是將他們印刷出來廣為傳播。

歷史上兩漢幾百年的努力。確實是卓有成效的。

至少,大部分的古籍和典籍都被皇室保護了起來。

可惜。東漢末年,董卓一把大火。將兩漢幾百年的努力付之一炬,讓人可惜可嘆。

有了董卓的教訓,劉徹自然不會再讓這些寶貴的書籍,變成劉氏一人的私藏品。

更何況,將先人的智慧結晶,放在石渠閣腐爛,這本身就是一種褻瀆行為!

將它們傳播開來,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但,也不能大大咧咧的向所有人公開。

至少,百年之內,不能任由這些珍貴的書籍流傳到中國之外的地方。

不然,要是匈奴人得到了一本《韓非子》《商君書》或者《孫子兵法》一類的書籍,那豈不是直接能升級成三本基地?

所以,劉徹目前只會將這些書籍向左庶長以上的貴族或者考舉中通過第二輪的優秀人才開放購買資格。

至于允許外籍人士購買?

那就更不可能了!

兵書和法家著作以及農家、墨家著作,現在已經被劉徹視為管制書籍,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名義將哪怕一片竹簡,一塊帛布,帶離漢境。

與這些書籍一同被列入管制名單,被禁止出境的東西還有:蠶種、桑種、茶葉種子、大黃種子。

這些東西,比鐵器受到的管制還要嚴格。

在最新修訂的漢律版本中,任何發現企圖攜帶這些東西中的任何一樣出境或賣與沒有戶籍的不明身份人員的人,統統將被視為‘不可赦之罪’,將被嚴懲!

與之相比,帶鐵器出境,不過罰金而已……

“諾……”王道接過帛書,點點頭,看了看劉徹,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樣。

劉徹看了,道:“還有什么事情嗎?”

“回稟陛下……弓高候韓頹當前幾天不是回朝了嗎?”王道扭扭捏捏的道。

“嗯?”劉徹點點頭,韓頹當和儷寄,前幾天一起回到了長安,這兩位在去年平叛戰爭中立下大功的將軍,現在,就在公車署等待封賞。

大概韓頹當打通了王道的門路,打算開個后門吧?帶著這樣的想法,劉徹就不免對韓頹當有了意見——你一個軍人,打仗就好了,沒事學這些花花腸子做什么?

“弓高候前天來找奴婢……”王道跟在劉徹身邊這么久,哪里還清楚劉徹的表情的含義,他連忙恭身道:“說是,其在長安尚冠里造了個宅子,想請陛下去觀賞……”

王道是趕緊把自己從這個泥潭里拉出來。

開什么玩笑嘛!

他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來源于天子的信任,天子要是不信任他了,覺得他私底下干了什么瞞著天子的事情,那么王道敢保證,明天,就會有一個新的宦官取代他的位置……

“哦……”劉徹笑了起來:“這樣啊。那朕過兩天去看看……”

韓頹當這個家伙啊,前世就一直是以善于鉆營而聞名的。

不過。劉徹也能理解,作為一個從匈奴逃回來的將軍。他要是不死死抱住劉氏的大腿,那他就可謂是前途無亮了!

對于韓頹當這樣回來以后直接就通過王道,用這樣的私下邀請的方式來表示效忠的將軍,劉徹覺得,這韓頹當還是挺上路的嘛!

對于這樣的忠臣,劉徹自然要給面子了!

不得不說,皇帝就是這么的自私!

在片刻之前,劉徹還覺得,韓頹當玩小把戲。開后門,屬于小人行徑。

但一旦他發現韓頹當是來表忠心,跪舔的,立刻就換了一個嘴臉,將之視為忠臣了。

所以,還是老祖宗們說的好。

伴君如伴虎,永遠不要去猜測皇帝的心理。

因為皇帝們的腦洞通常都超乎你的想象!

兩天以后,劉徹就抽了個空閑,在義縱的保護下。便裝出現在了弓高候韓頹當的新宅之中。

“陛下駕臨,臣韓頹當真是感激涕零!”一見面,韓頹當就帶著家小撲通一聲跪在了劉徹面前。

“愛卿不必多禮,今日。朕不是以天子身份來將軍家里的,就是以一個友人的身份來將軍家看看,順便聽一下將軍去歲平叛時的所見所聞……”劉徹呵呵笑道。

劉徹可以那樣說。但韓頹當卻不敢當真,他依舊秉著臣子的禮節。叩首道:“陛下不恥下問,臣自是言無不盡!”

“起來吧!”劉徹呵呵笑著。卻并未伸手去扶。

做了半年皇帝后,劉徹也漸漸的知道了,一味的裝x,其實并不好。

有時候擺擺架子,效果比起裝一個愛護臣子,謙虛懂禮的天子,好太多了!

皇帝,注定了就是高高在上。

跟臣子保持一定距離,不僅不會削弱皇帝的威權,相反,還會加強君威!

畢竟,這個世界,抖m無處不在!

有些人就是典型的牽著不走,騎著飛奔。

你給他三分顏色,他就敢開染坊!

劉徹也是吃過幾個虧以后,才明白這一點。

韓頹當雖然不是抖m,但卻也對此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誰見過那個皇帝,對臣子舔著臉平等對待的?

他微微起身,低頭道:“陛下百忙之中拔伉蒞臨寒舍,臣與臣的家人,都是歡欣鼓舞,已為陛下備好酒席、歌舞,還請陛下品鑒!”

劉徹聞言,頗有深意的看了韓頹當一眼。

劉徹已經明白韓頹當的意思了。

在漢室的君臣交往中,所謂的酒席、歌舞,其實就是臣子們向皇帝進獻美人,拉皮條的意思。

想當年,周仁就常常邀請劉徹的老爹去他家做客……

至于小豬那個色鬼,男女通殺啊!

想著這個,劉徹就看了一眼,在韓頹當身后的他的家人。

想從中找出前世那個迷得劉徹連女人都不想碰的韓嫣。

可惜,或許是韓嫣此時還太小,也或許是他沒有在人群中,所以劉徹并未看到。

倒是韓頹當的幾個女兒,都還生的不錯。柳眉杏眼,身姿曼妙,一個個都悄悄的抬著頭或大膽或害羞的打量著劉徹。

當她們發現劉徹也在看她們時,這些小妮子,居然回了一個媚眼!

咳咳!

不得不說,漢室的貴族女子,向來作風就是大膽的很!

但劉徹并不愿意跟這些貴族女子有太過密切的接觸,更別說啪啪啪了。

因為,大部分的貴族女子,其實很早就有了婚約在身了。

作為皇帝,劉徹固然可以不顧什么婚約,想上就上,甚至,那個被戴綠帽子的悲劇家伙可能還得幫著放風把門。

但這樣有意思嗎?

天下女子萬萬千,沒有必要為了這些破事沾上一身屎!

于是,劉徹抬頭挺胸,對韓頹當道:“卿帶路吧!”

韓頹當送上嘴的肉,劉徹就沒有拒絕的道理了。

這也算是屬于漢室的特色文化吧。

臣子們總是不遺余力的搜集美女來取悅皇帝,而皇帝則欣然接受這些臣子的賄賂。

一來二去,很容易就培養出幾個死忠的臣子。

韓頹當這樣做,其實就是想跟劉徹表明,他愿意為了劉徹,做任何事情!(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410
發表於 2016-10-11 21:14:44 |只看該作者
第四百零四節 無題

在韓頹當畢恭畢敬的奉請下,劉徹坐到主位。


立即就是鼓樂大作,一個個身姿婀娜的美人兒,揮著長袖,進入場中跳起了舞蹈。

對舞蹈什么的,劉徹向來沒什么研究。

但,跳舞的舞娘,即使以劉徹的眼光看來,都屬于一流水準的美人了。

有了音樂、美人,自然少不了美酒。

推杯換盞之后,劉徹就有些微醉了。

借著醉意,劉徹半是試探,半是調侃的對韓頹當問道:“將軍特意請朕過來,怕是有所求吧?”

韓頹當聞言,立即笑著舉杯道:“圣明無過陛下,臣這點小小的心思,怎能逃得過陛下的法眼?”

韓頹當跪下來,拜道:“臣聽說中尉即將出任河南郡郡守?”

劉徹聞言,點了點頭。

中尉郅都確實已經定下了出任為河南郡郡守的事情,等考舉一過,他就將上任。

河南郡是漢室除關中外,最重要的戰略要地。

郡內轄有雒陽、滎陽、武庫、敖倉等重鎮,長期以來,出任河南郡郡守的人,都是外戚或者皇帝心腹。

任命郅都為河南郡郡守,可以有效的加強漢室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雖然在后世看來,從中央九卿到地方郡守,這屬于貶嫡了。

但在漢室,當過九卿,又被任命為地方郡守的例子有很多。

因而,郅都出任河南郡郡守,并不屬于貶嫡——尤其是他的中尉官職是臨危受命得來的。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此次去河南郡當一任地方郡守,回到長安。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出任九卿乃至于三公了!

郅都這一卸任,想當中尉的人。自然就會開始鉆研。

只是……

劉徹看了一眼韓頹當,抿了口酒道:“將軍就不用多心了,朕已經給將軍安排了出路,遼東郡郡守!”

韓頹當聞言,臉上的笑容都凝固了起來。

遼東郡?

那可是個比上郡還苦逼的地方啊!

一年四季,據說大雪是下個不停的。

劉徹轉著酒盞看著韓頹當的神色,不動聲色的道:“將軍勿憂,朕命將軍去遼東,是要大用!”

“梁王已經將他麾下的張羽、韓安國所部五萬軍卒。交付了丞相,卿此去遼東,就是要幫朕,將這五萬軍卒,收歸朕心!”劉徹慢慢的道。

這其實只是表面上的理由。

更深層次的理由和擔心是:韓頹當、儷寄等將軍,去年跟著周亞夫平叛,幾十萬大軍聽命于周亞夫一人旗號。

劉徹雖然不相信周亞夫會干什么黃橋兵變一類的戲碼。

但是,軍權長久把持在某個人手里,任何皇帝晚上做夢都會被嚇醒。

雖然現在周亞夫已經不是太尉了。

但是。他對軍隊內部的影響,卻依舊根深蒂固。

劉徹不想學朱重八,用血來清洗,就只能是將那些周亞夫用慣了將軍、心腹。打散,分別安置。

不止韓頹當,等封賞之后。就要被劉徹派出去。

其他如儷寄、欒布等將領,也都會如此。

說到底。這都是因為受限于時代的局限性。

在沒有參謀本部跟無線電的時代,只能用輪換將領來保證皇帝對軍隊的掌控力。

聽了劉徹的解釋。韓頹當心里才好受了一些。

既然連皇帝都表示‘我很看好你’,身為臣子,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韓頹當拜道:“一切唯陛下之命是從……”

然后,他就又笑著問道:“不知道陛下聽說過了沒有?”

“什么?”劉徹看著韓頹當,感覺,這個家伙的笑容有些怪異,于是問道:“將軍有話,但請直說!”

“曲周候儷寄欲娶粟長君,此事,陛下可有聽聞過?”韓頹當稟報著。

劉徹過了好一會兒,才明白韓頹當說的是誰。

粟長君,不就是他那個死去的老媽粟姬的姐姐嗎?

今年好像差不多四十歲了吧?

劉徹回過頭,對身后的王道問道:“可有此事?”

“回稟陛下,確有此事,不過,以奴婢所知,此事,乃是兩位國舅在宴請曲周候時的酒后戲言,尚未有正式的說法,因此,奴婢就沒稟報陛下……”王道恭身答道。

像這種類似黃段子或者起哄的酒后之語。

漢室的貴族們年年說天天說,真個落到實際的是很少很少。

所以,王道也就是將之當成個笑話來聽了。

但劉徹聽完以后,臉色立刻就拉了下來。

曲周候儷寄,那可是出了名的除了打仗,其他事情樣樣腦殘的貨色啊。

尤其是政治上,他向來以幼稚聞名。

別人可能是酒后戲言,但儷寄和劉徹的那些舅舅們可就未必了!

對儷寄來說,娶一個皇帝的姑姑,似乎是個很美妙的事情。

對粟家來說,與列侯結親也能顯示他們的逼格。

只是,他們都沒考慮劉徹這個皇帝會怎么想!

比起這個事情來,曲周候儷寄更玩火的事情都干過!

前世,這貨居然就提出來了要娶王娡的老媽……

真是想不通他的腦子到底是個什么構造。

他也不想想,他要娶了王娡的老媽,那他成了什么了?國丈爺?呵呵,皇帝會許可嗎?

今生,雖然儷寄沒干出前世那樣瘋狂的事情。

但,這事情真要成了。

那劉徹就坐蠟了!

以后見了儷寄,該喊什么呢?

還有,這事情真成了,就會牽扯出另外一個事情:劉徹的生母粟姬的歷史定位問題。

粟姬要不要追封皇后?要不要遷入陽陵與先帝合葬?

若是幾十年后,薄太后都已經不在了,這個問題還好解決。

但現在,東宮的薄太后還在,這個問題一不小心,就要引爆黨爭,還會引申出許多其他的麻煩。

譬如粟家的外戚,要不要封侯?

劉徹現在連面都不見粟家的人,很明顯就是要拖著這個事情。

儷寄這個時候跑出來搗亂,劉徹都不知道該怎么評價他了。

想了想,劉徹覺得,既然韓頹當都鄭重的將這個事情告訴他,那么,很有可能,這是儷寄的試探。

誰不知道,儷寄跟韓頹當關系很好呢?

恐怕,假如他現在沉默或者不置可否的話,儷寄回頭就會去提親了。

劉徹于是板著臉,對王道吩咐:“去,告訴曲周候,軍人,就該有個軍人的樣子,別有事沒事,就跟外戚來往!”

“諾!”(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又會影響時代,要麼勝利,要麼滅亡。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0 18:0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