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1790|回覆: 5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研討] 我國近戰史之國共內戰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2-28 22:29: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此文紀續國共不解淵緣 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
地點: 中國大陸
結果: 中華民國政府撒退往台灣,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參戰方: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  指揮官:蔣中正   
         中國共產黨:人民解放軍  指揮官:毛澤東

 4,300,000 (1946年7月)3,650,000 (1948年6月)1,490,000 (1949年6月)

 1,200,000 (1946年7月)2,800,000 (1948年6月)4,000,000 (1949年6月)
第一次國共內戰
主條目:第一次國共內戰
1927年至1937年間,第一階段國共內戰,共產黨稱之為土地革命、十年內戰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我國國民政府稱之為剿匪。但共產黨認為進行流血革命的目的是通過將沒收的地主資產分發給農村的貧雇農,從而改變農村貧富極度懸殊的經濟狀況而產生的戰爭。

自1930年開始,國民革命軍先後動用優勢兵力對共產黨位於江西、湖南的根據地實行五次「圍剿」,前四次遭到失敗,但在最後一次「圍剿」中,國民革命軍在德國顧問建議下步步為營,採取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方式擊敗中共紅軍,迫使其自江西瑞金撤離並轉移陣地至陜西延安;共產黨稱之為兩萬五千里長征(國民黨稱之為"逃竄")。紅軍在這過程中損失慘重。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使國民革命軍停止與紅軍作戰。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主條目:第二次國共內戰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間,第二階段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華民國稱之為 戡亂。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在中國大陸戰敗後撤往臺灣。


起因
中國國民黨方面的觀點: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日本敗局已經註定。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進軍大陸東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佈無條件停戰。所以蘇軍未經大規模抵抗,迅速占領了大陸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鮮半島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軍投降。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所屬小股部隊於8月下旬向關內進發,9月下旬才分別開始從晉冀魯豫等地或陸路,或水路,或武裝,或徒手,陸續動身趕往熱、察和東北。先後抵達10幾萬人。倚靠蘇聯勢力搶奪戰利品與搶佔東北地區地盤。根據蘇聯方面提供的資料,蘇聯為中共提供的武器則包括繳獲日本七十萬關東軍的九百架飛機、七百輛坦克、三千七百多門各種大炮、將近一萬二千挺機關槍、一支頗具規模的松花江小艦隊,還有無數步槍、高射機槍、裝甲車。除此之外,北韓是日本的重要軍火庫,那裡的軍火都給了中共,足足裝了兩千多車。還有更多的日本軍火從外蒙古運到。蘇聯製造的武器也來了,外加蘇德戰場上繳獲的德國武器,上面的德文被銼掉,中共宣稱它們是美國製造,從「蔣中正運輸大隊長」那裡繳獲來的。中共俘虜一定數量的日本戰俘,包括惡名昭彰的關東軍,違反他們回國的意願,使他們參與中共軍隊的訓練,並提供了許多工程技術方面的服務。他們參與訓練了中共的空軍,由日本飛行員做教練。參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但是相當多歷史研究者並不同意這一說法,因為在整個內戰期間,沒有任何中共方面大規模使用坦克,飛機的戰例,即使在關鍵性的決戰中也沒有大規模使用的紀錄(唯一可證實的中共使用坦克的戰例是攻打天津,而且數量極少,只有三到五輛日式坦克參戰),因此,接受蘇聯七百輛坦克一說可信度極低。但是另有部分人士指出毛澤東1949年在北平的閱兵記錄影片明確顯示出中共裝甲部隊裝備清一色的日本輕戰車,而且數量亦不在少數。至於所謂10月1日的開國典禮進行時也有受閱飛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也有人認為蘇聯將德造武器轉交中共也是無稽之談,因為槍械,火炮都要求有與口徑相吻合的彈葯。但是輕武器如KAR98K步槍等武器裝備並無彈葯不吻合之虞,因為我國自造之步槍機槍同樣使用7點92毫米毛瑟無底緣步槍彈。而蘇聯繳獲日本武器轉交中共使用是毫無疑問的,只是數量多少之區分。另外中共官方史料有記錄,蘇軍因受與國民政府協議之限制,部分東北蘇軍對進入東北的中共部隊有刁難,限制行為,但中共官方記錄僅是共產黨一家之詞,故可信度應被質疑。

蔣中正一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日軍就地集中並固守待降,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時命令其他國軍日夜兼程嚮日軍佔領區後方進軍;另一方面又接連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雖然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首先提出談判的程序、議案,雙方並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議,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見。但中共中央以擴張勢力與地盤為首要考量,從未遵守中國戰區統帥的命令,反命令所指揮的八路軍等中共武裝力量積極嚮日軍進攻,搶佔地盤。在延安八路軍總部的命令下,中共所屬各武裝力量紛紛向附近據守的日軍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投降,並對拒不投降者展開攻擊。

1947年-1948年,中共先後與蘇聯簽訂《哈爾濱協定》《莫斯科協定》,以中國的權益、東北資源,換取蘇聯在外交和軍事上,全面的支持。協議內容包括:承諾蘇聯對東北鐵路、空中交通的特權,並且對蘇聯提供中華民國政府與美軍行動情報,以東北物資棉花、大豆、戰略物資提供蘇聯,換取精良武器,蘇聯有優先開採大陸礦產的權利,有權駐兵在新疆和東北地區,蘇聯可將遠東情報局設於中國大陸,如果歐洲爆發戰爭,中共應派遣遠征軍十萬,勞工兩百萬支援蘇聯。除此之外,中共還承諾將遼寧、安東省的特別行政區在適當時候併入朝鮮。

美國最初對我國內戰持秉承中立政策,凍結對內戰雙方的武器供應直至1948年,其後才對中華民國政府給予軍事和財政支持(相當一部分並未到位)。

中國共產黨方面的觀點: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之後,當時的國內形勢由解決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為主轉為解決以國共之間的國內矛盾為主。歷經戰亂尤其是8年抗戰的我國軍民普遍渴望和平,不希望戰爭;同時,國際社會也不願意看到我國再爆發新的內戰,因此國內矛盾在一定時期有和平解決的可能。但是,還應看到,中華民國政府當局不願放棄一黨專政的政權,不願放棄徹底消滅中共的願望,因此國內矛盾還存在激化進而重新爆發內戰的危險。中共對此的戰略決策就是爭取和平解決國共矛盾,但同時又要做好戰爭準備。

由於抗戰期間日軍深入大陸腹地,因此處於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革命軍的主力大部分位於我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與此相反,處於敵後戰場的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等卻處於有利的戰略位置。為改善不利的戰略處境,蔣中正一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日軍就地集中並固守待降,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時命令國民革命軍日夜兼程向日軍佔領區後方進軍;另一方面又接連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當前形勢後決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同時不理睬蔣中正的命令,命令所指揮的武裝力量積極嚮日軍進攻,收復失地。

在延安八路軍總部的命令下,中共所屬各武裝力量紛紛向附近據守的日軍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投降,並對拒不投降者展開攻擊。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所屬部隊積極向關內進發,配合蘇軍佔領東北地區。

由於中國國民黨當局沒有談判誠意,因此對毛澤東赴重慶事未作任何準備,談判的程序、議案均由中共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談判籌備工作得以基本完成。在重慶期間,毛澤東就和平建國等問題直接同蔣中正進行多次商談。有關問題的具體談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中國政府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議,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見。中國國民黨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認要堅決避免內戰。

中國國民革命軍在蔣中正的部署下,調集兵力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向原日軍佔領區推進。但是,國民黨無視原日軍佔領區內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中共領導武裝力量的存在,無視中共領導下所建立地方政權的存在,因此遭到中共所屬武裝力量的堅決抵抗。其中規模較大的衝突有「上黨戰役」等。


序幕(1945年9月—1946年6月)
1945年

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出兵東北。中共周保中率逃至蘇聯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配合蘇軍反攻東北。並於20日率東北抗日聯軍100余人飛往長春,擔任蘇聯紅軍駐長春警備司令部副司令,鞏固中共東北根據地。
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8月17日,「滿洲國」皇帝溥儀在通化大栗子溝宣佈退位。
8月19日,溥儀在瀋陽機場被俘。
8月28日,毛澤東從延安飛抵重慶,開始重慶談判。
8月31日,中華民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成立,熊式輝任主任。
9月10日,在山西爆發上黨戰役。
9月18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在瀋陽成立,彭真、陳雲任正、副書記。
9月底,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第101教育飛行團第四練成飛行隊隊長林彌一郎帶領下屬的300餘人向番號不明的共軍投降。
10月1日,中共黨員接管原「滿洲映畫株式會社」,成立東北電影公司。
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雙十協定》和《停戰協定》,同意避免內戰。中共吉林特別支部在吉林市創刊《人民日報》。
10月11日,毛澤東從重慶回到延安,第一件事就是部署軍事行動不讓蔣中正的軍隊進入東北。
10月12日,上黨戰役結束。
10月18日,中華民國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成立,司令長官杜聿明。同日,國民政府將原東北三省劃為東北九省。是月末,日本731部隊放出的疫鼠,致使哈爾濱市內傳染病流行,造成大量人民死亡。
10月31日,中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正式成立,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任第一、第二政委。
11月10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建立中國共產黨吉林省工作委員會,隸屬東北局,駐地長春,後移駐永吉岔路河。張啟龍任工委書記。
11月10日,中共在長春市成立吉林軍區,轄長春衛戍司令部和永吉、延吉2個軍分區。
12月6日,中共中央東北局西滿分局在鄭家屯(今吉林省雙遼市)成立,李富春任書記。
12月27日,中共吉林省政府在永吉縣正式成立,周保中任省主席。
1946年

1月1日,中共東北人民自治軍航空總隊成立。
1月10日,國民政府代表張群、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美國代表馬歇爾三人就停戰問題,進行了多次磋商。於1946年1月10日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隨後,在北平成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由三方面共同組成,國民政府代表是鄭介民,共產黨代表為葉劍英,美方代表為羅伯遜。國民黨派張治中為代表、共產黨是周恩來、美方為馬歇爾,組成最高軍事三人小組,研究軍隊整編統編問題。
1月12日∼1月23日,中共吉遼省委和吉遼軍區成立,林楓任省委書記,周保中任軍區司令員。
1月14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彭真分任司令員、政委。
2月3日,通化反中共事件,被中共鎮壓。
2月25日,軍隊整編統編問題談判簽字儀式在重慶舉行。
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在通化正式宣告成立,原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林彌一郎等人成為飛行教官。
3月4日、3月5日,馬歇爾訪問延安。
3月18日,中共東北民主聯軍攻佔四平,國軍陣亡3,000餘人。
4月14日,中共東北民主聯軍2萬餘人進攻長春,18日攻下長春,國軍陣亡2萬人。
4月18日,中共四平保衛戰開始。
5月15日,中華民國新一軍在孫立人將軍指揮下,向四平進攻,瓦解了杜聿明五個月來與林彪對峙的僵局。東北民主聯軍崩潰,十數萬新擴大之武裝和地方工作人員散失,倒戈。五日內國軍攻入長春,隨後取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進展順利。但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孫立人沒有聽從作為長官的杜聿明的命令。孫立人親率新五十師渡過松花江攻取了陶賴昭堡,此時距哈爾濱僅六十公里,位在哈爾濱的中共黨政軍組織均已崩潰,並做好游擊戰且流亡蘇聯的準備,在孫立人即將攻進哈爾濱之時,受到馬歇爾停戰的影響被迫退兵。
5月31日,馬歇爾寫信給蔣中正,稱這事關係到他本人的榮譽:「在目前政府軍在東北繼續推進的情況下,我不得不重申」,「事情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關頭,即我本人的立場是否正直成了嚴重問題。因此,我再次向您要求,立即下令政府軍停止推進、打擊、或追趕中共」。措辭如此強硬嚴厲,蔣中正不得不屈服,答應停火十五天。
6月3日,毛澤東被迫同意放棄哈爾濱,讓部隊分散打遊擊。
6月5日,一得到停戰令的消息,毛至少兩次發電東北追改部署:「周電稱,蔣已允馬停戰十天談判,請東北局堅守哈爾濱……至要至要。

第一階段(1946年6月—1947年3月)
1946年6月26日,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長達三年多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國民黨軍隊仍稱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的軍隊則更名為人民解放軍。 這一時期被共產黨稱為戰略防禦時期。期間,國民黨依靠優勢兵力對共產黨統治區域(共產黨稱為解放區) 展開了全面進攻,但被共產黨挫敗。

共產黨方面並沒有擺出主力決戰的樣子,採用邊打邊撤的方針將軍隊轉移到山區以保存實力,包括張家口在內的華北重鎮最多有105座城市被國民黨方面佔領。其中國民革命軍在劉峙、程潛的統率下,以20萬優勢兵力攻打共產黨中原解放區的核心宣化店,共產黨被迫開始全線撤退,將主力調往延安地區。史稱「中原突圍」。

同時潛入山區的共產黨軍隊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的運動戰戰略,利用國民革命軍分散搜索的契機,集中2-6倍的兵力展開包圍進攻。這種方式成爲人民解放軍的首要作戰策略。經過8個月的作戰,國民黨方面戰鬥減員約71萬人,可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個旅,下降至85個旅。


第二階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
國民政府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共產黨方面主力依然存在。這樣國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面對20餘萬國民革命軍,共產黨方面將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胡宗南佔入空城,謊報大勝。同時解放軍開始在陝北高原進行遊擊戰,運動戰,分別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傢店等地的勝利,國民黨方面經過3個多月的「蘑菇戰」,即游動作戰,軍力、士氣下降嚴重,最終放棄了陝北高原的戰鬥。

同時,山東的共產黨佔領區遭到逾60萬國民革命軍的圍攻。由於國民革命軍採用了齊頭並進的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的遊擊戰朮無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東解放軍主力決戰的方式粉碎圍攻的方式最終被採用。在孟良崮戰役中,號稱「王牌部隊」的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國民革命軍全線撤退。由此,人民解放軍軍力上升至280萬人,裝備了重炮兵與工兵,基本具備了同國民革命軍決戰的實力。

另外,由於國民政府集中兵力進攻延安及山東解放區,導致後方兵力空虛,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區由國軍進攻共產黨統治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這是一個對戰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它帶動了中國各個戰場的戰略進攻,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


第三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戰役:遼瀋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國民黨方面的作戰失敗,不但喪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國民革命軍損失了主力近150萬人,更有超過100萬的部隊與政府官員投降共產黨。1948年秋天,國民黨在大陸東北發動的最後的反擊,但是都宣告失敗,至9月底,國民政府在東北僅剩錦州、瀋陽、長春等幾個城市。在共產黨解放軍優勢的武力包圍下,10月15日國府錦州失守,19日長春在數個月的包圍戰後失守,11月3日共軍正式進入瀋陽,共產黨全面控制大陸東北。11月中爆發的徐蚌會戰是國共內戰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役,此戰役成為國共最後的總決戰,國民黨最後敗陣,12月15日共軍攻下徐州、1月15日攻下天津、1月19日攻下蚌埠,會戰結束。1949年1月2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宣佈下野,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重新開啟國共和談。北平在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決定下,守軍放棄抵抗並宣佈投共,1月31日共軍進佔北平。

1949年4月,國共舉行了北平和談(即所謂「劃江而治」),但共產黨的要求中國國民黨無法接受,談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中共人民解放軍大舉渡江,中國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投共,共軍順利的渡過長江,1949年4月23日共軍攻下我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國民政府遷往廣州。4月24日共軍攻下國民黨在華北內陸控制的最後一個城市太原,中國國民黨部分守軍與政府官員因拒絕降給共產黨,於是集體自殺,中國國民黨方面稱之為「太原五百完人」。5月共軍陸續攻下華中諸多大城市,在10日進佔了杭州、15日進佔南昌、16日進佔武漢、27日進佔上海。6月3日美軍軍事顧問團撤離與國民革命軍撤守青島後,同日共軍進佔青島。8月6日共軍攻陷長沙、17日攻陷福州,共軍戰線深入華南地區。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平宣告成立,「兩個中國」開始同時存在。10月15日共軍攻陷廣州,中華民國政府再遷重慶,17日攻陷廈門,並對廈門外海的金門進行作戰,25日金門戰役國軍大捷,擊退進攻的共軍。11月3日,共軍進攻舟山群島的登步島,中華民國國軍經過三天的戰鬥擊退進攻的共軍,史稱登步島戰役。 11月中共產黨攻佔重慶,國府三遷成都。同年12月7日國府行政院電令遷守臺灣,臺北則成為臨時首都,12月8日至10日,包括五院院長、各部會首長、中華民國政府公務員及兩蔣紛紛離開成都飛抵臺北,國府宣告「大陸淪陷」。

至此,中國大陸幾乎全部為共產黨所控制。中國國民黨僅能掌控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台灣、金門、馬祖、烏坵、東引、海南島、舟山群島、一江山島、大陳島、萬山群島)及西南(雲南、廣西、四川)部分山區,國共內戰大勢底定。


第四階段(1949年12月—1955年2月)
隨著國共內戰大勢底定,大規模的軍事會戰已經不可能再出現,戰爭的規模趨於中小型。

西南地區部分,由於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西南方殘餘的軍事力量很難再有所為,中共人民解放軍自進入成都後,便繼續一路追擊這些已經無法大規模組織戰鬥的軍隊。西南的國民黨93師無法跟大規模的中國共產黨共軍作戰,一路往邊界撤退,最後國民黨93師退到泰緬邊境的三不管地帶(泰緬金三角),在當地形成一股特殊的勢力。1954年,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抗議,國民政府開始逐步將這批國民黨93師及眷屬遷往台灣安置,而在泰國北部的部隊,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不願離開,表示要從這裡打回大陸去,最後因為協助泰國政府平定山區共黨叛亂,獲得泰國國籍,在泰國得以合法永久居留與生活。

小說《異域》及改編的電影《異域》即取材自這些中國國民黨軍隊的故事。

在東南沿海作戰方面,由於中國共產黨以陸軍起家,缺乏足夠的海空軍專業部隊與武器裝備,在訓練上如登陸戰等方面經驗亦不足,1949年在舟山群島與金門相繼被中國國民黨軍隊擊退後,一時之間不敢貿然作戰,而國民黨雖然在陸軍戰鬥方面損失慘重,但在海空軍整體仍優於共產黨,甚至還能派遣空軍對上海進行轟炸或突襲福建沿海島嶼。不過隨著國民黨部隊主力集中駐守台灣,與台灣距離較遠的沿海島嶼讓共產黨有了機會,1950年春天共軍進兵海南島、萬山群島與舟山群島,經過雙方多日交戰,最後國民黨在以固守台灣優先的策略下相繼撤離當地。共軍一方面逐一攻下沿海島嶼,另一方面在福建集中兵力,為渡海攻台做準備,然而之後韓戰的爆發,美軍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渡海攻台難度倍增;加上不久中國共產黨決定要開始進行「抗美援朝」,軍事重心北移,因此在東南沿海的作戰暫緩。而韓戰期間,國民黨曾多次嘗試突擊東南沿海島嶼,如南日島戰役、東山島戰役等,但皆以撤退告終。韓戰結束後,共軍在1954年對一江山島發動作戰並對金門砲擊,不久共產黨控制一江山,視一江山為屏障的大陳島也不保,最後國民黨決定主動撤離大陳島,1955年2月在美軍的協助下大陳島軍民全數撤離,共產黨取得大陳島,自此雙方的勢力範圍都再無變動。


1955年後1958年8月23日,中共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的國民革命軍發動了榴彈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砲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陣亡。9月11日,金門守軍擊毀廈門火車站。9月22日,美國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徑巨炮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海軍與空軍皆有交手。共軍以炮彈封鎖金門的嘗試失敗。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從1958年開始的對大金門、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島嶼的炮擊,國共內戰的軍事衝突正式宣佈結束。

至今兩岸仍維持對峙形勢。由於兩岸雙方並未針對國共內戰簽署過任何協定,因此就形勢上兩岸仍是軍事對立狀態。
  



以我國歷史來看一個王朝將破滅,種是各勢力各群雄紛紛崛起的時刻,由於清朝滅亡,致使個革命軍,佔地為王為一統中國為基礎,當時的中國十分混亂,各地內戰不段,又經二戰末期,個軍閥紛紛接管日軍投降之戰力,由於當時共軍受蘇俄的各項支援,導致國軍,敗不成軍一路敗北,最後落腳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台灣。
我國自黃帝時代起算約有4000多年,這一個強又聰明,領地又大的國家,當時受許多外族之朝貢,但於現今所有的近代戰役把把皆輸,期最主要原因是那些獨裁著,那些歷代專職享受的皇帝巴!那些高傲自大的領導著,以本身利益為基礎,導致我國在西方國家看來只是支紙老虎,一打就散,一擊救破這就是當時的中國。
此戰役最後勝出的是共軍,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二位偉大的軍事家留下的就是現今的二岸情勢對立,自中華民國成立起試圖建立民主國家,實行自由經濟,直到1990年代台灣落實民主制度,1950年代以後30多年迅速實現了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而中國大陸則在1949年後實行中國共產黨完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統治,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這是時代思想的改變,以非昔日的獨裁統治,相信不久大陸民主意識的崛起,也就是此戰役,最完美的結局,而非西方眼中的紙老虎,只會自己打自己才打的贏。

《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0-8-7 10:38 編輯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2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8-2-29 11:41:40 |只看該作者
好失望>_<
國民黨在已強敵弱的情況下,正規軍竟敗在雜排軍民兵之手(真諷刺)
另外,若不是國民黨內鬥,各派系為保實力都不願出主力,致共黨大勝
我認為蔣中x根本不萛是真領袖,致美國不再支援才是敗筆

熾天使(九級)

嫵媚的違規殺手

Rank: 12Rank: 12Rank: 12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在線上
3
發表於 2008-2-29 11:44:34 |只看該作者
何必知道
我們自己台灣的歷史都不了解的狀況下
這些外國的殘殺始有必要知道嗎
戰爭
只不過是利益薰心下的無聊產物
也是人類權力慾望下的垃圾

Rank: 2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08-2-29 17:36:12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benlkw0109 於 2008-2-29 11:41 發表
好失望>_<
國民黨在已強敵弱的情況下,正規軍竟敗在雜排軍民兵之手(真諷刺)
另外,若不是國民黨內鬥,各派系為保實力都不願出主力,致共黨大勝
我認為蔣中x根本不萛是真領袖,致美國不再支援才是敗筆

沒辦法..各係軍閥始終參不透*唇亡齒寒*的道理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08-3-4 15:18:25 |只看該作者
我老爸打過徐蚌會戰
他說一個早上就一堆弟兄被檯下來了
他說那一天真的是血流成河
慘不忍睹
後來他也撤退到富國島(異域書裡好像有提到這個名稱)
42年才來到台灣的
他常跟我說~
孩子~你知道打仗是多恐怖的事情嗎
他的心裡還是不能忘記這一段歷史

Rank: 4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08-3-31 08:19:41 |只看該作者
其實國民黨會丟掉大陸也很正常~
因為在抗戰結束後無法壓制緊接而來的通貨膨脹~
造成民怨四起~
共產黨趁勢作大一口氣就接收了整個大陸~
最近有一部大陸拍的電影~
集結號~
就是描寫國共戰爭時候的電影~
劇情是一連共黨軍打掉一師的國黨軍= =
不過歷史不管如何國民黨戰敗就是事實!!!!

Rank: 2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08-11-27 23:06:47 |只看該作者
這是外國史與台灣何干?只不過是蔣介石不要臉且無恥的霸佔台灣

點評

loulanking  那你們台灣國人爲什麽不抵禦老蔣撤退到台灣的人員? 你們台灣建國了嗎? 有國旗,國徽嗎?  發表於 2011-12-2 17:17:38
loulanking  中華民國為撤退台灣前,台灣一直不都是中華民國,中國的領土嗎? 怎麼感覺台灣是獨立的國家,和中華民國沒關係,那老蔣撤退到台灣幹嘛?  發表於 2011-12-2 17:16:23

Rank: 4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08-12-24 19:27:22 |只看該作者

國共內戰 未何共軍勝出

第一大原因 委員長太過於重用陳誠.陳誠曾在北京解散200萬國軍.
最後只會打仗的國軍沒地方去.只好加入共軍.一口氣讓共軍兵力大增.
1946年共軍只有120萬軍隊到了1949年暴增至400萬.而原有430萬的國軍
到了1949年只剩150萬軍隊.兵力相差懸殊.導致國軍節節退敗.險些失守臺灣.
第二大原因 三大戰役全部失敗 遼西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會戰.國軍此三大戰役沒有一次
能勝出.不僅喪失大量控制土地.國軍還損失150萬國軍.更有百萬國軍投降共軍.
1949年1月2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宣佈下野.副總統李宗仁暫代總統職務.
同年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宣佈投降共軍.他可是擁有25萬國軍的兵力.
足已跟共軍一決生死.1949年4月21日百萬共軍渡江.國軍江陰要塞司令
投降共軍.他可是擁有70萬國軍兵力.這一投降幾乎讓國軍最後抵擋的機會都沒有了.
共軍直接揮軍中華民國守都南京.5月10日攻佔杭州.5月15日攻佔南昌.5月16日進佔武漢
5月27日上海投降.接著共軍深入華南.一舉重創國軍.同年12月中華民國退守臺灣
明明就有反擊的能力.為何要投降.這一點我終於明白了
蔣中正總統都用一些沒用的人.
身邊有陳誠這種人難怪會輸共軍
把有用的人都放在一邊.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08-12-24 20:13:04 |只看該作者
你光看為何孫立人將軍不被重用,
加上後來被老蔣軟禁就可以看出些端倪

力天使(五級)

裝甲擲彈兵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08-12-24 21:10:39 |只看該作者
我個人覺得老蔣和希特勒有一個很相近的地方
喜歡跳過軍團司令或是軍長
直接指揮師
甚或是團
上級長官找不到下面的部隊
打仗如何會贏
可能是因為他們兩人以前都當過士官
自覺有一些軍事素養
不太看得起重視歷練的軍官吧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5 13:4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