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11-26
- 最後登錄
- 2014-8-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7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像大山一樣思考臺灣學運(1)
已故美國作家,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教授黎奧泊德(Aldo Leopold)在其文章《像大山一樣思考》(Thinking Like a Mountain)中闡述道:“每一個生命(或許包括死去的生命)都會留心那呼喚著自己的東西。對於鹿兒來說,那是通往水草豐美的小徑的提示,對於松樹來說,那是午夜狂風驟雨,過後滿地殘枝的預警,對於美洲土狼來說,那是拾到殘羹剩飯的希冀,對於牧場主來說,那是銀行帳戶的財政赤字的威脅,對於獵人來說,那是避免子彈擊中獵物獠牙的挑戰。然而在這些明顯的,亟需的奢求和恐懼背後卻隱藏著更深刻的道理,這只有巍然聳立的大山才知道。只有那不隨時光流逝的大山才能客觀地傾聽著狼的哀嚎”(Every living thing (and perhaps many a dead one as well) pays heed to that call. To the deer it is a reminder of the way of all flesh, to the pine a forecast of midnight scuffles and of blood upon the now, to the coyote a promise of gleanings to come, to the cowman a threat of red ink at the bank, to the hunter a challenge of fang against bullet. Yet behind these obvious and immediate hopes and fears there lies a deeper meaning, known only to the mountain itself. Only the mountain has lived long enough to listen objectively to the howl of a wolf)。【註1】
這是一篇呼籲保護野狼,維護生態平衡的文章,當然其中一些段落蘊涵著濃厚的哲學色彩,例如我所節選的這段。
原先我並無意參與臺灣學運的討論,就如同我覺得昆明的恐怖襲擊不值得博取眾人眼球一樣。就像黎奧泊德所說的,這些都不過是“明顯的,亟需的奢求和恐懼”的一部分。如果執著於眼前的這些表像,只爭一城一池的得失,目光就太過短淺了,從而一葉障目,阻擋住了那“像大山一樣思考”的思潮。
五百年後,歷史會著墨絲毫去記載今天的臺灣學運嗎?不會的。正如歷史不會去描述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前或是以後的臺灣島。如果不是金庸寫了幾本流行起來的兒童讀物,誰會知道什麼鄭經,鄭克塽是阿貓還是阿狗啊?歷史只會簡單地陳述道:“西元二XXX年,臺灣再次回歸中國版圖,”或是“西元二XXX年,臺灣正式從中國分裂。”如是而已。
我的另一篇雜文《紀念Vincent君》已經完成大半,但我還是突然刹住了車,轉過頭從頭開始斟酌起這篇文章來。我回心轉意,決定談論學運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我所關注的兩位人物,彭明輝先生和李敖先生,都在注意著這場運動。他們的很多觀點都有可取之處,但是也有我不敢苟同的地方,所以我只能赤膊上陣談一談。其二是我在思考這個事件時恍然大悟,覺得或許我可以嘗試從大山的角度來“像大山一樣思考”臺灣學運。“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註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