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7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卷拾柒 為政那些年 第五百七十三章 計百年
2、西南的巧合
1700年,建州立國,1718年,女真入主中原,揮兵南下,攻破京城。夏哀宗與文武大臣逃亡至淮河以南,但在渡河時,哀宗意外落水身亡。
彼時,哀宗還有一個尚在襁褓的兒子,可國破家亡之際,幼兒能有什麼用?大臣打算另立新君,但宗室遍布全國,不在身邊,一時確立不下來。
故商討過後,朝臣們決定繼續南下,先到西南避亂,再立新君。
為什麼西南會成為南渡的第一個選擇呢?
從軍事角度說,西南地形復雜,女真的騎兵不擅長山地作戰,攻破不了西南的防線。但更重要的是,西南大量屯兵,至少十萬之眾。
為什麼會這麼多,就要從一百年前說起了。
謝玄英曾擔任過貴州巡撫,平定叛亂,同時,程丹若在這裡設立生民藥行,溝通雲貴川。
後來幾十年間,西南大小的叛亂不勝枚舉,朝廷屯兵從未斷過,一直不曾少於三萬。
等等,三萬合理,十萬哪來的?我可沒有胡說。
1722年,後夏的開國皇帝祝明以「驅除女真,再續正統」為口號,正式起兵,當時兵力就有十萬(記載是30萬,但據我考據沒這麼多)。
能招到這麼多兵力,原因很簡單。
此地尚武。
西南開化程度低,部族間鬥爭激烈,又有毒蟲鼠蟻、豺狼虎豹,危險性極高。但又多藥材、茶葉、辣椒,還都在深山老林(昔年程丹若和夷人合作,派人教他們種植藥材辣椒,這就導致好藥材的原產地都是夷人的地盤)。
這孤身收購太危險了,商人們為了安全起見,就養成了雇傭鏢行的習慣,專業人士,專業嚮導,精通當地土語,一下降低了被殺人劫財的危險。
有了需求,就會出現市場,西南鏢局如雨後春筍萌芽,並且逐漸開拓業務,不拘泥西南一地,整個南方都能走。
換言之,形成了地方產業,許多城鎮整個鎮子除了種地的,就是走鏢的,慢慢也打出了名聲。
異族入侵,國破家亡,大地主們為了保住腦袋,自然不惜錢財,捐錢出人,招兵買馬,這才輕輕鬆鬆招到了十萬兵馬。
後來的發展大家也都知道了,祝明佔據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並在八年後擊退女真,光復夏朝,史稱後夏。
這裡有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
祝明自稱宗室,乃是四川蜀王一系,可之前搶救性發掘陵寢,意外獲得了夏朝帝王的骸骨,驗證了下DNA,發現他與末代皇帝不匹配。
考慮到皇室的血脈混淆概率低,我懷疑,祝明可能和前夏皇室沒有血緣關係,他是宗室子弟的養子。
我也不是胡猜,有段記載非常有趣。
大概是說,祝明在起兵前曾經受過傷,在生民醫館治療時遇見了後來的大將軍赤瀧。祝明見赤瀧武藝過人,就起了招攬的心思,東拉西扯,互攀交情。
赤瀧說自己在醫館裡進出十餘次,每次都僥幸未死,因此認為自己身負使命,必定要做一番大事業。
這話雖然被屢次提及,還寫入了後夏史,但我覺得他不是吹牛就是中二。
祝明就說,我和你也差不多,曾經三次進出此地,一次幼年,一次少年,一次就是今天,閻王三次不收我,可見要我成就一番偉業。
兩人遂結拜為兄弟,攜手起兵。
為什麼我不認為祝明說謊呢,很簡單,生民醫館確實是個特別的地方。
這是程丹若在西南開設的藥行,一方面買賣藥材,提升本地經濟,另一方面也提供一定的醫療。
如果大家去過貴州,參觀過藥行的遺址,會發現藥行隔壁有一個小院子,名為慈幼局。這是專門收養嬰兒的地方,約有三十餘個保溫箱,每年冬天都會免費收養早產兒或棄嬰。
也就是說,如果貧寒人家怕冬天養不活孩子,可以寄養到慈幼局,過了冬天再接回去,棄嬰養足月份後,安排善人收養。
但在雲貴川三地,四川是最後才設立生民藥行,我專門翻了藥行留下的資料,有說法是,當年蜀王熱愛醫學,經常煉丹製藥,所以本地藥幫發展得很好,生民藥行難以搶佔市場,只在成都開了家醫館。
祝明是宗室,只要不是落魄到極點,幼年生病也該是請大夫到家中醫治,而不是送到醫館,就算是送,也該選擇更值得信任的本地醫館吧?
他說在生民醫館進出三次,未免太過奇怪。
因此我大膽猜測,他是被無嗣的宗室在貴州秘密收養,後帶回成都的。
在此之前,祝明就生活在慈幼局,他可能是棄嬰。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他立國之後,多次強調復立惠民藥局,並設立安樂院,供病人療養。
當然,這和他在戰爭中嘗到的甜頭不無干係。
西南因為程謝夫妻打下的底子,軍醫的人數不少,每有戰事,還會從京城派學醫的內侍支援。
祝明和建州的戰爭中,傷亡率一直大大低於女真,這全依賴於西南的藥材和完善的軍醫制度。
而世事就是如此神奇,程謝夫婦創立了這個制度,祝明推廣並完善了它,150多年後,又在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發揮了作用。
一代傳一代,文明就此前行。
……
好了,說了這麼多百年後的影響,讓我們言歸正傳,說說西南在16世紀後期的重要性。
最淺顯的一點,便是謝玄英通過舊部,牢牢把控住了西南兵力。這無疑是一個莫大的威懾,畢竟單純的文臣搞他就搞了,有兵馬的人就得掂量掂量,人家會不會一氣之下搞一波大的。
不過,謝玄英有生之年,都不曾動用過這些人為己謀利。相反,他多次調動西南的兵馬支援各地。
前文說過,黔地尚武,民勇眾多,夏朝後期廣泛使用募兵制,緬甸入侵雲南,福建、江西、湖廣等地爆發動亂,除了本地衛所,徵調最多的就是西南。
頻繁的戰事鍛煉了基層軍官,後來的武舉考試中,有不少武進士就是出身西南之地,算是一個大型的軍事培訓基地了,只不過都是真刀實槍打出來的。
此外,因為謝玄英提拔了許多夷人軍官,生民藥行修建了許多驛道,大大加快了漢夷融合。
夏朝末年,西南的民族矛盾遠不如初年尖銳,很多夷人都融入了漢人的生活,雙方通婚頻繁,漸漸消除了隔閡。
可以說,這番布局不僅在當時有莫大益處,更是影響深遠,為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優秀的基礎。
-
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如果問我,夏朝中後期,什麼地方思想最開放,什麼地方文化最繁榮,什麼地方最富庶,那麼答案必定只有一個。
江南。
彼時,江南物產豐盛,美食華服數不勝數,一頓席面幾十道菜,海陸空俱全,果子要堆成浮屠塔,蔬菜用小碟子,小品用攢盒,旁邊還要有人彈琴奏曲。
大街上隨處可見僭越穿衣的人,蟒袍尤其受歡迎,富貴人家誰家不穿,這人肯定老土,姑娘們流行起了穿男士的道袍,但不梳男子髮式,怪模怪樣,引得外地人一驚一乍,感嘆世風日下。
但這一節,我們講的既不是絲造也不是美食,專注分析文化思想。
程丹若通過和大商人來往密切,能夠間接調動大量資金,謝玄英在西南屯兵並培養軍官,支持八方,威懾力十足。
但僅僅如此,他們夫妻恐怕並不能善終。
特別是程丹若,女主臨朝,越往後走,路越艱險。
武則天選擇登基為帝,劉娥選擇歸還政權,她們無法破除「牝雞司晨」的詛咒漩渦,因為社會認可的仍然是父權制。
同理,人們認為,這個國家總歸是要有一個皇帝的,垂簾聽政不過緩兵之計,只要皇帝成年,監護人就要將權力返還。
無論這個帝王是否昏聵暴戾,好像只要是皇帝,就比權臣更勝一籌。
但在夏後期,人們終於對根深蒂固的君權天授提出了質疑。
人們開始思考何謂天子,如果君王無道,民怨沸騰,除了勸誡,廢立君主算是一種仁德嗎?
臣是誰的臣,君又是誰的君,天下究竟是君王的天下,還是天下人的天下?
為人臣子,究竟是該誓死效忠君王,還是堅持為民請命?
如果二者有衝突,該何去何從?
很多人試圖給出答案,有人堅持王道,認為以臣弒君為謀逆,絕非仁德,這是比君王無道還要嚴重的罪行。
但有人覺得,「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假如君王無法勝任自己的天命,退位讓賢是正確的。
這也招來了反駁,你幾時見過無道的君主自願退位的?昏君之所以為昏君,就是不顧天下人死活。因此,用強硬的手段廢立君主,不是大逆不道,而是情非得已。至少權臣能夠廢立皇帝,證明他肯定比在位的人強。
然而,慕強論遭到了更多駁斥,眾人認為,真正的賢臣是能夠感化君主,讓他自覺退位的,非要用不正當的手段逼退,雖無暴君之名,卻有暴君之實。
總而言之,當時的人眾說紛紜,誰也不能說服誰。
直到謝玄英寫了一篇文章講「君臣之道」。
他認為,君臣名分不同,但本質並無區別,都是要為天下謀福祉。而之所以有君臣的分別,是因為人都有私心,臣是為了節制君主,避免他為私心害天下,君主是為了統率群臣,讓臣子揚長避短,齊心協力,同謀大事。
但他不讚同廢立君王,認為人臣必須有底線,一旦當權者跨過身份的界限,維持國家運轉的綱常就被破壞了,百姓會隨之迷茫。
——假如臣能廢君,子能不能弒父?
倫理是構建國家的基石,當權者更該恪守底線。
而且,這也是為了保護賢臣,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仁臣知道自己是為了天下人才這麼做,可誰會信呢?如果正義的人背負千秋罵名而死去,天道又在哪裡?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人們最樸素的感情,因此,仁臣應該受到讚譽,這樣才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成為正直的人。
但他也認為,不廢立君主,不弒君逆上,不代表不能節制皇帝。
事實上,他非常支持扼制君權。
「國家之務,決於內閣,內閣之要,在於君王,君王之擇,歸於百姓」。
簡單來說,內閣具體處理國家大事,君王負責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做出最好的選擇。
那君王失道怎麼辦?他也給出了回答。
「勿長君之惡,勿逢君之罪」,不要助長皇帝的惡行,不要逢迎他的罪名,「勸之誡之,遠廟堂而祀天地」,先勸誡他,不聽的話就不要再讓他管事了,只要用自己的身份祭祀天地,祈禱風調雨順就行。
把架空說得這麼清新脫俗,實在是讓人拍案叫絕。
令人意外的是,這種論調受到了當世人的普遍認可。
保守派覺得,他堅持了臣子的本分,堅決反對廢立和弒君,不算大逆不道,只是比較激進一點而已。
激進派覺得,他不同意廢立,還是有點迂腐,但君王不行就把他供起來當泥塑佛像,也不失為辦法。
說實話,這種說法沒有兩邊不討好,反而兩邊討好,達成一致,簡直讓我大跌眼鏡,不由懷疑美貌是萬能的,長好看的人說什麼都對。
——開個玩笑。
謝玄英的論點能得到正反兩方的支持,肯定不是因為他好看,而是靠事實說話。
程謝夫婦當權的幾十年間,皇帝幾乎隱身了,但國家安穩,吏治清明,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不錯,史稱「慶熙之治」。
人家用實力證明,皇帝不是必要的,一個好的內閣班底更重要。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現實基礎,限制君權的說法才有了市場。
相反,如果國家動蕩,吏治崩壞,民怨沸騰,相信大多數人更渴望聖君出世,一掃乾坤了。
夏中後期這段時間,經濟繁榮,思想開放,出現了許多思想流派,雖然在今人看來依舊保守,但在當時有著重要的進步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