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5-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9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9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第122章
黎池他們行過兩日,走到了朔平府的府城朔州。
到達時正好是下午時候,於是就決定在朔州城外的驛館落腳,人和馬都歇息一晚上再走。
不過後來黎池他們不止歇腳一晚上,而是歇了一天兩夜。因為晉商王家的王元楨,特意來到朔州,等候與黎池一見。
就是王元楨的來訪,讓黎池決定在朔州多歇腳一天。
因為黎池去殺虎口時,就沒有經過三晉省的省城並州,那回京時很可能也不會經過,而晉商王家的大本營又在並州。所以王家才派出王元楨,提前等在黎池回京的必經之地朔州。
王元楨或說王家,自去年幫黎池運過一千斤煤之後,今年開年後又陸續地幫忙運過幾次。(雖煤炭已收歸官營,可作為發現者的黎池,貞文帝還是給了他特權的,畢竟黎池還要用煤炭去試驗水泥呢。)
而晉商王家,自有他們的門路。去年年前時候,王家家主就將王元楨叫到跟前,說是煤炭這生意或許可做,讓他哪怕是虧本為黎池運煤,也要維持好與黎池的聯系。
今年開年之後,‘煤引‘的消息傳出。雖‘煤引’何時售賣還未定下,應該得等到朝廷官營的各省兵器局等,類似局院的儲煤足夠之後,才會開始售賣‘煤引’。
但晉商們的靈敏的生意嗅覺,早已嗅出這其中,或許有著與‘鹽引‘不相上下的利潤。於是晉商各家立即行動起來,暗地裡去查探和疏通關系。
晉商王家雖為晉商之首,但是以經營運輸商隊(馬隊、駝隊和大運河船隊等)和票號為主業,並未能在鹽業中如何插上手。若是這次的煤業,也插不上手的話,或許這‘晉商之首‘的位置也就不保了。
而且,此次‘煤引‘的爭奪,雖晉商占著地利,卻也不能阻止徽商和潮商也想進來分一杯羹。
如此內憂外患之下,當然地,王家不可能將勁都朝黎池身上使,但卻也不想放過任何一個機會。畢竟黎池如今聖寵正隆,又有實績,雖正經官職只是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但到時或許能說得上話呢?
因此,這才會有了王元楨這一次提前五天來到朔州,只為等著與黎池一見。
……
在黎池一行人落腳驛館的當天傍晚,王元楨就親自出城去下了帖子。與黎池約好第二天,在朔州城中的一家酒樓一見。
第二天,黎池准時赴約。
見面之後,兩人先自然是一番客氣寒暄,再才慢慢進入正題。
“日子過得著實快,今年已到七月中旬,都已經入秋了。雖這些天還是秋日和暖的天氣,可再過兩三個月,也就入冬了,天冷的日子就要來了。”
王元楨似是寒暄般地談論著天氣,話到後半才顯出一兩分真實意圖來。
“尤其是我們北方,冷起來那是真滴水成冰!燒木炭和柴禾取暖,火小了都不頂事!也不知何時,才能有更得力的炭火用來取暖……”王元楨說完,還長嘆一口氣,真是好一副憂民的模樣。
黎池是深諳‘說話藏半截’說話藝術的人,如何聽不懂王元楨的話中深意?王元楨這是在不算太隱晦地試探:煤炭何時能售賣到民間。
不過,對富可抵萬家的晉商王家來說,自然不會是等著煤炭來取暖烤火,他們的意圖在於‘煤引‘。
自從那次在趙儉的書房,黎池為他出過主意之後,兩人之間就已經達成默契:在年少摯友之外,兩人還是主公與謀士的關系。
有了這樣的共識之後,借著兩人商定地方水泥局選址的由頭,趙儉也會給黎池說一些朝堂上的事情。不過因為王府已經有幕僚諶青在,黎池他不想過多參與到出謀算計之中去,更願意將精力用在做實事上面,這也正好合了趙儉對他的希望。
所以,雖然黎池只是一個清貴的翰林小官,可朝堂上的事情他也是知道一些的。比如,最近圍繞著水泥局和煤炭局的利益分割。表面上看似只是在工部下面,增加了兩個衙門而已,可自古官商‘勾結‘,稍微有些體面的官員,都要為他們自己、也為利益相關的商家爭取利益。
這不,王家就找到他這來了?
因為趙儉名下‘四寶書店‘遍布大燕,又有以鴨絨為主打的成衣、被褥、墊子等店鋪,並不如何依賴商家(的銀子)。不過趙儉雖不太需要,若是黎池他自己有交好的商家,也是他的資本。
對於王元楨的試探,黎池給出了答案:“快了,熬過今年冬天,或許明年到冬天,百姓們就能暖起來了。”
王元楨從黎池這裡,成功得到了有關煤引的消息:明年冬天百姓們能用上煤炭,恐怕只在明年開年,售賣‘煤引’的事就要有結果了。
“那樣就太好了!如此百姓們的日子也能好過一些。”
兩人打著啞謎,看似隨意的聊天,卻已經交換過了幾輪信息。黎池揀那些能透露的信息,透露給了王元楨,比如:晉商中的某家與朝中某官員家的小妾有些聯系,徽商中的某家進京來做生意了……
深諳說話猜謎之道的兩人,看似閑聊的言語間,幾番來回之後,王元楨此次約見黎池的目的,就已悄然達成。
煤炭相關,已經閑聊得差不多。王元楨就轉移了話題,“王某聽聞,大燕多省都要建立水泥局,不知黎大人的水泥作坊,可也會在大燕遍地開花?”
除了煤炭之外,王家對水泥這門生意,也很是看好。民間燒制和售賣水泥,還要從黎池這個水泥試驗者這裡入手。
而黎池之所以選擇停留耽擱一天,並不是專為向王元楨透露‘煤引’相關信息的。黎池主要還是為水泥的事情而來,為了水泥的授權制造或經銷問題。
“本官如今也是忙得很,京城的水泥作坊都是堂兄在幫忙操心。如今每月能賺上百來兩銀子,也就勉強不虧本而已。”黎池神情苦惱,一副為生計憂心的模樣,“水泥作坊想要在大燕遍地開花,不容易啊……一是沒有那麼多本錢,另一方面緣由是,如今時候還太早了。”
聞弦歌而知雅意,王元楨明白了黎池的意思,一是缺銀子,二是廣開水泥作坊的時機未到。
不過,王元楨本來話已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
雖然算上今天這一次,兩人總共只會過三次面,但王元楨通過這三次所見,結合聽聞到的行事作風,他覺得黎池與自己常見的官員,應該是有所不同的……
黎池剛剛這段話的深意,若是他揣測錯誤,話說出口之後,場面怕是會有些尷尬。畢竟給官員送銀子,好送、也不好送。
王元楨: “皇帝陛下在年前已經頒下旨意,言是民間也可開設水泥作坊。王某這裡有個想法,不知黎大人有無意願?那就是您出水泥配方和燒制訣竅,我們王家包攬其他開辦作坊的瑣事……”
王元楨能在晉商王家的年輕一代中,占得一席之地,說明他也是一個聰明人。事實上,他更是一個善於察言觀色的聰明人。
黎池此次主要就是為水泥的事才赴約的,說起水泥時,也就並未刻意收斂神色。所以王元楨試探著提出建議時,也就從黎池的臉色和眼神中,看出來他是有意願的。
“到時所得利潤,黎大人與我們王家,六、四分賬,您看如何?”王元楨觀察著黎池的神色,心中慶幸不已,幸好之前將話咽了回去!顯然他現在的領會才是正確的,剛才若是將送銀子的話說出口了,現在場面怕是就要尷尬了。
在黎池前世當時的國家裡,以專利技術入股,法律上最多允許占百分之七十的股份。具體占股多少,需看股東間的商議結果。
不過黎池覺得,利潤分成他六成、王家四成的分法,即使是算上官商合作時的潛規則,即黎池在朝中做兩方合作的這樁水泥生意的靠山,他也是占了王家便宜的。
而且黎池還有一點考量,為防萬一出事之後由他擔主責,他拿的利潤分成不能超過五成,甚至不能剛好是五成。
到時說起來,他黎池只拿了小頭利潤,主事的是王家,得大頭利潤的也是王家。為此,黎池寧願少賺一些。
“陛下仁善,不與民爭利,允許民間開設水泥作坊。本官自然是有意願多開設幾個水泥作坊的,這不僅是為了賺些銀錢,也是為踐行本官當初試驗水泥的另一目的:與民便利。”
黎池吊了幾句官腔,然後說到了正題:“而王管事所說,真是說中了本官心中所想!本官平日裡太忙,沒時間插手去管生意上的瑣事,這樣合辦水泥作坊,有王家代為操心,實在太好了。只是,這利潤六四分賬,你們王家怕是剛好不虧本罷了?這可不行,分賬的話三七分。你們王家得七成利潤,本官得三成。”
王元楨聽到黎池承諾不插手管生意上的瑣事時,心裡就放心了。他們王家全權負責,黎池只負責拿錢,這比對合作生意指手畫腳的情況,要好太多了。
但是當聽到黎池一下子,就讓出了三成利潤時,王元楨的心中震驚不已!可黎池慷慨,他們王家卻不能就此接受。
王元楨趕忙推卻,“黎大人您這讓利太厲害了!不如這樣,我們五五分成?”
黎池沒有接受,“三七分成,就三七分成。”
王元楨還是繼續推卻,“這水泥眼看著是有大用的,必然不愁銷路,黎大人您出了配方和燒制訣竅,卻只拿三成利潤,實在說不過去!”
王元楨嘗試著提出一個建議,“要不?我們王家拿六成,您拿四成?”
黎池一副沉吟思考的模樣,思考片刻之後,才‘勉為其難’地接受了王元楨的提議,“王管事是個實在人。既然盛情難卻,那本官就拿四成。”
兩人這幾番互相推讓利潤分成的情景,與一般互相爭搶的情景,真是截然不同。這也是官與賞之間談合作,才會有的特殊情景了。不過黎池因為種種考慮,是真的想將利潤讓出去。
雖然黎池和王元楨兩人,已經初步談定要合作開設水泥作坊,但這也只是口頭協定而已。一日不簽訂契書,就都做不得准。
王元楨只是代為商談而已,最終還需王家能主事的人,如王家家主親自出面,與黎池進行最終商談。
不過這樁合作開辦水泥作坊的生意,基本已經是成了的。黎池並不打算毀約另找其他商人合作,而王家是巴不得立即就將水泥作坊開辦起來,就更不會想要毀約了!
王家再急,也急不過家中缺錢的黎池,但水泥作坊的大規模開辦,還得再等一段時間。至少得等到各省的官營水泥局開設起來了,大概是明年下半年,才能開始全面開辦水泥作坊。
黎池上午時候去赴王元楨的約,中午就在酒樓裡由王元楨請了一頓飯,午後了方才回到驛館。
這次會面,黎池解決了一直記掛在心裡的水泥作坊的大規模開辦,算是有所收獲。
相比黎池,王元楨此行的收獲就更大了。他也是沒有想到,原本只是想來問問‘煤引‘的事情,結果不僅得知明年開年朝廷就將售賣‘煤引’,還附贈了可能對手的一些消息。最後竟然還初步談成了合辦水泥作坊的事,這真是意外的大收獲啊!
這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王家與黎池合辦的水泥作坊,將會是民間開辦的最早的!
總之,這次會面,王元楨與黎池兩人都很滿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