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5-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9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9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第57章
之後的兩三天時間裡,來黎家道賀的人絡繹不絕,黎池就專心地招待前來道賀的客人。
三天時間過後,在族學先生、族長和族老們的約束下,村裡族人們也就不去登門打擾黎池備考了。
之後即使有縣裡或其他地方的人,前來登門道賀結個善緣,黎池也是能避則避,或是讓家中的幾個堂哥去接待。
黎池雖然看重人脈資源,平時也總是笑臉迎人,輕易不與人結怨,但他卻知道事情輕重。
與會試和殿試相比,花時間去親自接待幾個前來恭賀或說巴結的人,得不償失。而且像這樣巴上來結個善緣的人,也不會因為他沒有親自接待他們,對他產生怨懟或對他產生威脅。
黎池沉浸到備考中去。
每天早上起來做些運動,鍛煉身體。早飯後,就開始抄寫趙儉送他的那一匣子書。
黎池選擇抄書,一是為了背誦並理解,這與出聲誦讀的作用差不多。二是為了練習出一種不同於他慣寫的筆跡,這不是多難的事。
徹底另創一種字體不容易,但黎池只是想要區分並遮掩一下他平時的筆跡,這不是多難的事,只是要練到手熟而已。
午飯過後,黎池就作一篇策問或寫一首詩,用來保持做題的敏感度和熟練度,確保會試之前不手生。
晚上入睡之前,黎池必須回想並總結過白天所學,才會安心睡下。
黎池全身心投入到了備考開年之後的會試中去,家裡其他人也不去打擾他。
不過在黎池備考之外,家裡也有其他事情在發生著……
……
首先就是黎河,在八月份的院試中成功考取了秀才,雖然在黎池‘解元舉人‘的光環之下,不是那麼顯眼。
可黎河身上到底是有實實在在的秀才功名,雖不是廩生秀才,不能為參加科舉的讀書人作保從而賺取外快,也沒有朝廷出錢米供養,但‘免田賦八十畝、免徭役兩人‘的特權卻是有的。
更何況黎家還有‘連中四元‘的黎和周,浯陽的人更是認為他八成就是一個進士了。未來進士的兄長,家裡其他兄弟除了老四黎海還看不出來外,其他的看著也都是有出息的。
這樣的黎河,在相親市場上,那真是搶手得很!本人有出息是秀才,兄弟更有出息,還家庭和睦,不知是多少姑娘的理想郎君。
當然,如此理想的郎君,一般的農家姑娘也就配不上了。不說什麼門戶、家財之類的,考慮到黎家以後的前景,黎家孫輩娶進來的妻子,至少要識得幾個字,性情要溫和聰慧。
若是娶進來一個大字不識、粗鄙蠢笨的,說不得一不小心就能給家中招惹來禍事。雖現在家中黎池還只是舉人想這些還早,但現在看來可能明年黎家就是進士之家了,萬一因為家人行事不當而影響黎池的前程……
黎江娶的是鄰村私塾先生的女兒李氏,雖然現在還只給黎家生養了一個女兒,可家裡人對她還是很滿意的。一是家裡還只有黎燚這一個重孫輩兒的,也只有她一個女孩,家裡人也不像他人想的那樣嫌棄她是個女娃,反而很喜歡她。
二是李氏的教養很好,她身為私塾先生的父親將她教得很好,識文斷字,性情大方溫和,友愛兄弟。李氏現在就成了黎家孫輩媳婦兒的標准了。
然後猝不及防的,黎河從縣城見同年好友回來之後,就向家中長輩提出了請媒人的請求。
在了解清楚後才知道,黎河是看上了他去拜訪的,同年好友秦善的妹妹。
黎河的同年秦善也是秀才,且還比黎河考得好,是廩生秀才。黎河與秦善又是好友,也比較了解秦家。
根據黎河的講述,又多方打探,得知秦家世代居於浯陽縣城,雖人口單薄,不及黎家這樣家口興旺,可難得的是沒有養歪的後人。
這樣的秦家家風自然也很是清正,沒有傳出過什麼腌臜事來,與鄰裡親朋間也相處和睦。女兒藏於閨閣,無法得知她詳細的品貌,也不好無禮地去打探,但這樣人家養出來的女兒,想必也差不到哪去。
更何況既然是黎河自己說看中了人家小姐,想必也是與她見過一面的,至少樣貌上不會差到哪兒去。
於是,黎家依舊請了村中善於牽線拉媒的婦人作媒人,前去縣城的秦家說親。
黎河的這樁親事很順利地就定了下來,之後的三書六禮也有條不紊地在走著。
……
同時黎湖也終於靠抄書,自己掙滿了十兩銀子,然後開始在縣城之間來回奔波,找合適的地方開設私塾。
不過在黎池察覺到三堂哥預備開設私塾的地方,都集中在縣城北方那一片,幾乎能圍出一個圈時,黎池終於在全家人面前戳破了他的心思。
其實黎池在鄉試前說看破黎湖有中意的女子,真不是隨便說說的。
既然黎湖的心思被戳破,家裡人又了解了他中意的女子的情況後,也就咬咬牙請媒人前去提了親。
為何說黎家是咬牙前去提親呢?只因女方孫家,是浯陽縣內小有名氣的人家,算是士紳之家。
孫家故逝的老太爺即女方的曾祖父是舉人老爺,雖沒做官,但有舉人功名加身,又經營有方,愣是掙出了一份有千畝田地的家業。
相比起來黎家就顯得家業單薄了。
不過黎家後代有出息啊,雖然黎湖本人只是童生功名,且看樣子他這輩子也就滿足於這個功名了,但奈何他族人眾多、兄弟出息啊。
相比浯陽的其他人,出過舉人的孫家更明白黎池‘連中四元‘的分量。不出意外,黎池這個鄉試解元開年後穩穩的就是進士了。若是再想得大膽點,若是會試又考取了‘會元‘……
六元及第,也不是不敢想像的了……
於是在黎家上門提親時,孫家也沒將話說死,態度有些模棱兩可。
媒人回來之後,把話傳到了。
在一次晚飯時,黎池提議讓黎湖不要租房辦私塾了,干脆大氣地買上一座兩進或三進的宅院,到時候前後院分開,前院辦私塾,後院自住。若是買不著合適的,自己買地建一座也行。
黎家與孫家相比,家財確實遜色不少。那想求得人家的女兒,就要表現出一定的誠意。比如,為黎湖在縣城購置一處房產,在縣城開設私塾,這樣至少能確保人家女兒吃住無憂。
可如此一來,就要由公中支出一大筆錢了。他們家裡雖然兄弟和睦,但嫌隙就起於這些‘厚此薄彼‘的事情裡……
於是黎池又提議,二堂哥黎河也即將成家,那給他也在縣城裡買一座或建一座宅院。
不過黎河拒絕了在縣城買房或建房的建議。說他決定就住在村裡,以後若是在科舉上能更進一步那就再說。若不能,他決定從黎槿手中接過族學先生的擔子,就在村裡教族中幼童。
於是黎池轉而建議,科舉的事不在一朝一夕,可他成家的事就在眼前了,新房的事要趕緊解決。那就像大堂哥黎江一樣,在村裡建一座房子。
黎江娶妻時家中出錢給建了青磚黛瓦的新房,那後面的弟弟娶妻時自然也要比照著來,因此給黎河起新房、給黎湖置新房也是正常的。
只是黎湖因為想求的是孫家的女兒,這新房要更好才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況不同,難不成還能死摳著每個兄弟娶妻都用一樣的銀錢嗎?
一家人之間,不能這樣一分一釐地計算得精確。家人間要公平對待,卻不能過於追求絕對公平,不然這家或許也就被計算得沒有家的味道了。
黎河和黎湖的這兩筆置辦新房的銀錢,是肯定要從公中支出的。只是,現在這公中的銀錢,幾乎都是別人恭賀黎池喜中解元送的禮金……
於是,黎家人都沉默了。
黎池既然都提出來給二堂哥和三堂哥置辦新房的事了,自然也早就想過銀錢的問題。
最後黎池親自出口說,將家中收到的禮金,用於給兩個堂哥置辦新房、准備聘禮等。
在伯伯、伯母和堂哥們的推辭下,黎池又說既然他們現在是一家人,就不用分得那麼清楚,也許每個人對家裡的貢獻大小上會有所不同,但都在努力為家中做貢獻就很好了。
最終一家之主黎鏢,欣慰地表揚過黎池之後,采納了他的建議。當然,那用以黎池上京趕考的一千兩銀票,那是絕對要好好地留著的。
過了幾天,家裡花了三百五十兩銀子,在縣城給黎湖買了一座三進的院子。
然後媒人二次登孫家門時,孫家就同意了這門親事。三書六禮的流程禮儀,也有條不紊地走了起來……
之後,黎湖也開始忙於改建院子,開辦他的私塾。
黎河的新房也選好址,破土動工了。
至於動用恭賀黎池中舉的禮金,給兩個堂哥用來置房娶親這件事,該如何說呢……是理所當然的。
這甚至都說不上黎池‘聖父‘與否。黎家並未分家,既未分家,何來私產?那些禮金也就算不上是黎池的,只是因為黎家人的品性尚算端正,這才會覺得花用那禮金不好意思。
可若是被這些事困擾過久,黎家人還會一直堅持不用禮金嗎?
不會的。他們最後會心懷愧疚地花用,或許時日久了,甚至是心安理得地花用。這就是人性。
黎池深知這一點,既然如此,那他何不主動提出來呢這樣既有利於家庭和諧,還會讓家人感念他的大方。
其實這事,跟黎池前世社會裡的一種情況很相似。家中學生高考完後辦‘升學酒‘,那這酒席時收的禮金該如何花用?
與黎池前世同齡的或比他小的人,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不會遇到這種難題,反正最後都是用到他們身上。但也有不是家中獨生子女的,將‘升學酒‘接的禮金用到兄弟姐妹身上的比比皆是。
……
黎池在年前的備考期間,二堂哥和三堂哥的親事已經定下來。至於四堂哥黎海……家中也是拿他沒辦法了。
黎海就是屬泥鰍的,滑不溜丟的!說他訓他,他乖乖聽著、態度極好,你讓他成家立業,他就溜了。
家裡拿黎海是沒辦法了,可也不能讓黎池一直等著啊。
於是依舊與上次一樣,跳過了黎池頭上親事還沒有著落的兄長,家裡直接給黎池操辦起來。
小輩的親事本就是由長輩親手操辦,黎池上面有奶奶袁氏和娘親蘇氏,也用不上他去操心。他只在需要按禮親自到場的時候,耽擱一天兩天的,因此倒也不影響他備考會試。
於是在黎池備考會試期間,他與徐家小姐的親事也在過年前定下來了,之後就是慢慢地走婚嫁禮節,只待黎池考完試之後就能成親。
就年前這三個來月的時間裡,黎鏢黎家的三兄弟的親事,一下就全都落定了。這也真是傷了不少姑娘的芳心啊!
以前隔三差五就有一個媒人登門的熱鬧景像,也漸漸地消失了。
當然,偶爾也還會有一個媒人上門,是給黎海說媒,可給他說媒的對像與說給他兄弟的,就相對要差些。但也比一般農家子能說到的對像要好些,畢竟黎家眼看著不一樣了,黎海的兄弟也有出息。
雖然自家人將黎海說的一無是處,但到底是自家人,說是說、訓也在訓,可還是想要給他說一個好些的姑娘,不說很好的卻也不能太差了。那些媒人給說的大字不識的農女,黎海他娘趙氏就看不上。
黎海十七歲,在這個時代在他這麼大年紀,已有兒女的男子不少,比他大如黎河和黎湖這樣,還沒成親的也有。不小也不多大的年紀,既然沒有合適的也不用太急。
……
時間一晃而過,來到了年底。
族裡這一年的收獲,可謂不少。
今年黎家族學裡有好幾個子弟通過了縣試,黎湖八月院試考中了秀才。黎池又考中鄉試解元成為了舉人,更還有儉王殿下親口為他取了表字。
這樣的話,黎水村的黎家去年大開宗祠、祭拜了祖宗先人,沒道理今年卻不開宗祠祭祖。
大年初一,黎水村黎家的宗祠大開。
依舊由族長黎欽和幾位德高望重的族老,組織族人祭拜了祖先。
依舊請出了族譜,將該添加入族譜的族人添加了進去。
不過這次有些不同,在添加完正常入譜的族人之後,族長又在族譜上記載黎池的所在頁面上,添加上了他的表字:和周。
也許‘和周‘這個表字,在趙儉和黎池他們看來,看到的不僅是友情上的、還是利益上的捆綁和牽絆。但於黎家族人來說,他們看到的是無上榮幸:那可是當朝王爺,聖上的第三子親自賞賜的表字!
黎池對於自己的表字被記入族譜這事,也沒怎麼在意。
祭祖之後,黎池趕在大年初一的當天之內,去給村中必須要登門拜年的人家拜了年。如族長,幾個族老,以及先生黎槿這類相交深厚的人家。
然後大年初二的時候,黎池跟隨他娘蘇氏,去了他外公家。
說來不可思議,那是黎池第一次去他外公家。他長到十七歲了,第一次見到他外公和兩個舅舅,以及兩個舅母和三個讓人喜歡不起來的表兄弟。
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他八月份考中鄉試解元後,他外家依舊沒有一個人來過一趟黎家。在黎池到了蘇家之後,他外公和舅舅……
嗯,也非常一言難盡。
黎池和他娘到了蘇家之後,黎池就按禮見過了他外公和舅舅們,又與三個表兄弟打過招呼。
然而,面對黎池和蘇氏,蘇家外公和舅舅們一臉冷漠地端坐上首,低眉耷眼,只用鼻孔‘哼哼‘了一聲以作回應。
蘇家舅母們則都瑟縮在廚房裡,讓黎池想正經地見禮都不能,她們已經不是沒有存在感的問題了,而是她們在蘇家完全沒有地位。
還有三個表兄弟,嗯,性格……很是活潑和自信。活潑到討人嫌,自信到自大的地步,儼然是蘇家外公和兩個舅舅的幼年翻版。
黎池當時一度搞不明白他外家的操作。
仔細想過之後,才大概捋明白。
黎池的外公和兩個舅舅,也許是家學淵源、兒子肖父,都是重男輕女的人。對他娘蘇氏以及他這個‘女兒/妹妹之子’,從根本上就首先瞧不起他們了,善待和禮遇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而往往重男輕女的男人,還是大男子主義的擁擘,自尊心尤其強。黎池的外公和兩個舅舅,想要從黎池這個解元舉人這裡得到好處,但黎池又是他們‘沒用的女兒/妹妹‘的兒子……
在黎池中秀才後,還已經請求(命令)過一次,可結果未遂。那麼,他們怎麼可能再去放下身段?!
想讓他們和顏悅色地主動去巴結?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可以給一個機會,允許黎池他們主動把好處送上門來!
黎池的外公和舅舅,可能以為黎池和蘇氏這次大年初二登門拜年,是主動去求著給他們送好處的,結果就‘傲嬌‘過頭了。
可是,黎池和蘇氏並不是求上門,來給他們送好處的。他們只不過是為了面子情,不給別人說他們‘不敬老人‘的機會。
既然走完過場,面子也做到了。進門放下拜年禮物後,甚至都沒待足一刻鐘,蘇氏拉著黎池就起身離開了蘇家。
事後,黎池再想起他外公和舅舅的言行……好,相比那類黏上來就甩不掉的極品親戚,他外公和舅舅這樣的親戚,簡直太過可愛。
於是最後,黎池決定就讓他外公和舅舅,繼續這樣‘傲嬌‘下去。想要他黎池主動貼上去?不可能的,永遠都不可能的。
……
大年初三,黎池以准未來女婿的身份,又帶上禮物去縣城徐家拜了年。
初三拜年這天,黎池並沒有見到他未婚妻徐小姐,不過吃到了她親手做的飯菜。
黎池在嘗出飯菜的味道後,有一瞬間的愣怔。
因為那些飯菜的味道,就跟當初他考中童生後、參加院試之前,在四寶店蹭書讀的那段時間裡,吃到的吃食是一個味道。
而當初徐掌櫃告訴他,那是徐夫人憐惜他辛苦,給他做的。
兩人婚事已定,都到這個時候了,徐小姐是沒理由來騙他的,因為婚後很容易就能拆穿。那就只能說明這桌菜是她親手做的,那麼以前那些托徐夫人之名送給他的點心吃食,其實也是徐小姐親手做的……
想明白這些,黎池那一顆靈魂年齡已有五十來歲的心,竟然羞恥地跳動失常了,狠狠地急速跳動了好幾下……
初次相見,是在樓梯上狹路相逢,於是驚鴻一瞥……
二次相見,是她代母上來續茶,之後有了那一場旖旎夢境……
再後來,在院試後的那近四年間,兩人接觸漸多。
他察覺到了自己對她的欣賞,拋開老牛吃嫩草的羞恥感,矯情地說,他察覺到自己對她的喜歡與愛。
在考量了一些現實因素之後,黎池直接選擇向徐掌櫃暗示結親的意圖。這樣可能顯得有些霸道,因為他並未與她本人確認過意願。
於是黎池在推測出,徐小姐在之前就托她母親的名義給他送過點心和吃食,說明徐小姐也早就對他有意後,他終於心跳失常了……
……
大燕朝科舉革新後,會試的開考日期是文曲星誕辰那天,與科舉的開端即縣試的開考日子是同一天,即二月初三。
這一天也是黎池的生日,而明年二月初三會試開考那天,他就滿虛十八歲了。
過完春節三天年之後,會試開考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因此,黎池從縣城回來後,就開始收拾行裝,准備啟程前往京城赴考了。
村裡的據說擅長掐算看風水的釗大爺爺,翻歷書、掐指節、扔龜甲……等,將看吉日的一套程序做完整了,最後才給黎池選出一個動身上京的好日子。
正月初六,宜出行,宜動土,宜婚嫁……萬事皆宜。
於是正月初六這天,全村人站在村口黎水河回繞處的空地上,目送黎池他們背著包袱,漸漸遠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