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水漾甜心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族群介紹] [問題與討論]-傳承美麗的文化-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31
發表於 2011-12-14 02:43:09 |只看該作者
日治時期首將高山族分為九族,共有泰雅、賽夏、布農、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今達悟〉,光復後則沿襲不變。

民國90年行政院核定邵族為十族,民國91年葛瑪蘭為第十一族。民國93年一月14日行政院宣佈太魯閣足為第十二族。

所以現在的十二族共為: 且特色如下

1.泰雅:成年禮:黥面

2.賽夏:〈1〉社會結構:氏族社會

〈2〉特殊祭典:矮靈祭

3.布農:〈1〉社會結構:氏族社會

〈2〉特殊祭典:打耳祭

〈3〉成年禮:拔齒

〈4〉八部合音

〈5〉8月15日為嬰兒掛項鍊

4.鄒族:〈1〉社會結構:氏族社會

〈2〉特殊祭典:團結祭

5.魯凱:〈1〉社會結構:貴族社會

6.排灣:〈1〉社會結構:貴族社會

7.卑南:特殊祭典:猴祭

8.阿美:特殊祭典:豐年祭

9.雅美〈今達悟〉:〈1〉社會結構:漁團組織

〈2〉特殊祭典:飛魚祭

10.邵族:〈1〉分布在日月壇附近

〈2〉擅長捕魚

11.葛瑪蘭族:屬母系社會

12.太魯閣族:〈1〉由泰雅族分出

〈2〉黥面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霄笑 + 1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32
發表於 2011-12-14 21:58:53 |只看該作者
魯凱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南段兩側的山區,也就是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卑南鄉。相傳祖先由台東的海岸上岸,隨即向山上走,來到中央山脈南段的肯杜爾山定居。過了一些時日,部份族人在部落領袖領導下,由一隻通靈的雲豹領路、老鷹在空中引導,翻山越嶺來到舊好茶,雲豹停佇良久,不肯離開,族人遂在舊好茶建立了部落。之後,一部份族人又遷移至霧台鄉的阿禮、去露、霧台等部落。因此魯凱族被稱為雲豹的故鄉,族人為了感恩禁止狩獵雲豹和老鷹。為了交通上的便利,居住在霧台鄉的魯凱人也遷移到接近平地的瑪家鄉三和村及三地門鄉的青葉村。留在台東的族人也漸漸遷移至平地,在今卑南鄉的大南村(東興社區)建立了家園。

高雄縣茂林鄉的魯凱人則有不同的起源傳說,咸信他們發源於茂林鄉境內,又因為緊鄰布農、鄒、平埔等異族,因此文化、語言、生活習俗受到外來的影響較深。與霧台鄉的語言差異頗大。

魯凱族與排灣族的社會組織極為相似,在日據時期,曾被規劃為排灣群。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霄笑 + 5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2

狀態︰ 離線
33
發表於 2011-12-16 11:03:58 |只看該作者
臺灣原住民,係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入前,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鄰邊島嶼的住民,包括日治時期稱為高山番以及稱作平埔番的原住民。目前政府認定的原住民共有十二族,約四十三萬人,約占臺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依據語言學的調查分析,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Austronisian)或馬來民族。南島民族分布在東自復活節島,西至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北達臺灣這廣闊的海域與島嶼上;而人類學者的研究也歸納出諸如干欄建築(把房屋架高,與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蟲蛇)、刀耕火墾、編蔞、皮衣製作、文身、吃檳榔、輪舞等文化習俗,都屬於傳統的南島文化。近年來,一部分學者依據臺灣地區原住民語言眾多而分歧的現象,推論出臺灣應該是數千年前南島民族開始擴散的起源地。在其他南島民族區域先後遭到回教、基督教等文明影響之際,臺灣的原住民則相對維繫和傳承了深具特色的文化習俗。


臺灣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內涵與特色,可以由傳統的居住地域予以區隔。臺灣北部地區主要居住的是泰雅族與賽夏族。泰雅族大約有九萬多人,賽夏族有五千多人;前者以「嘎嘎」(gaga)祖訓制度(一群人共同遵守禁忌、信念的制度,只存在於泰雅族)、文面、父子連名、祖靈祭祀、織布與流域結盟為其獨具特色的習俗;不過,近年來居住在臺灣東部地區的太魯閣(toruku)群,以其歷史經驗及地理區隔的原因,主張應分立成為另一族群,經官方與學者專家程序的認定,太魯閣已經成為獨立的族群。而後者則以父系氏族制度、矮靈信仰較為突出,定期舉辦的矮靈祭(pasta'ay)是該族最具特色的祭典;不過,由於族群人口較少,又夾處在泰雅族與客家族群之間,賽夏族的傳統習俗不免深受影響。


臺灣中部地區有布農族、鄒族及邵族。布農族約有四萬人,與鄒族兩者文化屬性較為接近,傳統游耕及狩獵是主要的生產方式,也由此而衍生出複雜的觀念、儀式與禁忌。布農族的射耳祭(一種狩獵的祭儀,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小米祭是其主要的儀式;在音樂的表現上,則以祈求豐收的「巴西布布」(pasibutbut)多音部合唱方式深受矚目。此外,由於居住在臺灣最高的山地,因此布農族也被稱為「真正的山地人」,他們由於人口增加及因應土地資源需求而作的遷徙,規模十分驚人,其父系氏族制度、皮衣製作技巧,以及祖靈(hanito)信仰是比較突出的文化表現。鄒族約有七千多人,以玉山為起源地,依據其居住地、語言與習俗分為北鄒、南鄒。傳統上鄒族擁有嚴密的部落組織,以男子會所與農耕、漁獵的祭祀,維繫著部落基礎的教育與信仰,而戰祭(mavasvi,戰勝敵人後舉行的祭典)、收穫祭(homeyaya)、揉皮技術、熊禁忌(禁捕獵及食熊)與尚武風氣等,則構成其文化的特色。此外,南鄒有子貝祭(祖靈依附在收藏的貝珠中,舉行祭儀時司祭取出由眾人分持之)、農事祭儀,但日治時期布農族人大量遷入,南鄒與之混居,成為弱勢的一方,對於其文化傳承有巨大的影響。邵族則僅有近三百人,居住於日月潭,原居潭中島嶼,後被遷移至潭邊,他們曾有「浮嶼」耕作(在竹筏上鋪上土草,種植作物)的技術,捕魚、耕作和狩獵都是基本的生產型態,其語言文化則受到近鄰泰雅族與布農族的影響。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霄笑 + 1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精.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2

狀態︰ 離線
34
發表於 2011-12-16 14:09:45 |只看該作者
雅美族居住於台東外海的蘭嶼島上,雅美人自稱「達悟」,是「人」的意思。。總人口數大約有二千九百人。
雅美族特有的「飛魚文化」,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的海域,雅美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雅美人開始捕飛魚;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不僅調節了海洋魚類的生態,而吃飛魚的季節限制,也遏止了人類濫捕、貪婪的情況發生。
雅美人視飛魚為上蒼賜予的神聖物品,因此要以敬畏戒慎的心情對待。。
(一) 飛魚文化:
捕飛魚是雅美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
(二) 大船文化:
雅美拼板舟的製造及裝飾藝術獨步全球,漁團的組織成員多是家族內的成員,藉此鞏固家族組織並發揮共享、共食的精神。
(三) 南方島嶼的地理觀:
早期雅美人的傳統地域概念僅止於台灣、綠島及巴丹群島,而沒有中國的概念。
(四) 唯一沒有獵首的原住民族:
愛好和平的雅美人遇有糾紛時,穿著籐編的盔甲,戴上籐帽,手持長矛,雙方對峙丟石頭,只要一方有人受傷,戰事即告終止。
(五) 丁字褲與精細的織衣:
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褲是雅美人的標誌,也是適應海上生活的產物。
(六) 分類清楚的食、用器皿:
雅美人對每一種食物(穀、肉、魚)都有專用的陶器、木盤。分類清楚絕不混淆。

天使長(十級)

好好的愛你,傻傻的愛你,不去計較公平不公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狀態︰ 離線
35
發表於 2011-12-18 08:25:3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huhui-s 於 2011-12-18 09:41 編輯

台灣原住民的介紹

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臺灣原住民族,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臺灣前,就已經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民。在語言和文化上屬於南島語系(Astronesian),原住民族在清朝時被稱為 「番族」,日據時代泛稱為「高砂族」Takasago,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將原住民族分為「山地同胞與平地山胞」,為了消解族群間的歧視,在1994年將山胞改為「原住民」,後再進一步稱為「原住民族」。南島語系民族是指分布在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上,以及印度洋中和太平洋島嶼的族群,這塊廣闊海域與島嶼東至南美洲西方的復活島,西至非州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北起臺灣,南至紐西蘭。包含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畿內亞等,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大多數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總人口數約有二億人。由於南島語系所涵蓋的區域廣大、自然環境差異、加上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形成豐富、獨特、多元的南島文化。根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南島語系民族的文化共同特徵,包括以山田燒墾方式農作,建高架住屋以與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及蛇蟲;吃檳榔,善編簍、織布及狩獵魚撈等。而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就是臺灣,有不少證據顯示臺灣和南洋群島的南島民族,千百年來都保持交流往來,並非孤立的民族。目前臺灣島上(含蘭嶼)的原住民族人數約有44萬多人,約僅佔世界上南島語系民族人口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壹壹(0.11%)。雖然人口比例很低,但多項的考古研究推論,在古代南島民族起源和向南洋遷徙的過程中,臺灣佔有關鍵性的地理地位,應該是數千年前南島語系民族擴散的起源地。今日其他南島民族區域先後遭到回教、基督教、天主教文明影響之際,臺灣的原住民族則相對的保有和傳承了獨特的文化習俗。

台灣原住民族的起源

目前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起源說法有兩類,一是主張原住民族的發源地在島外。一是主張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祖居地。前一種說法甚普遍,
從語言、考古、文獻資料、神話傳說等方面論證原住民族祖先的起源地應是大陸東南沿海。學者甚至推測原住民族移入台灣的年代,例如
賽夏族與泰雅族應是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先陶時代即來台,排灣族和卑南族則應是在東南亞巨石文化興盛時期移入台灣。而台灣是南島語族
祖居地的說法,是較新的主張,這是許多語言學家的研究結果。不過這些論點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其各族的特色:
泰雅族:

(一)紋面的藝術:
  除了美觀、避邪以外,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二)精緻的織布藝術:
  以苧麻為原料、以植物染料染色的泰雅族織布是,十三族中織造藝術最高的族群。
(三)浪漫的口簧琴舞:
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但只有泰雅族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傳達男女情意。
(四)貝珠衣:
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
除了貝珠衣以外,貝珠也用於珠裙、珠帽、綁腿。

賽夏族:

聚落特性:
 賽夏族為分散的部落,此種部落形式是:部落入口分散在若干個小聚落,集合這些小聚落構成一個部落。同時每一個小聚落維持著平等地位,很少有一個中心聚落存在的情形。

太魯閣族:

傳統上,過去太魯閣族的男性,婚姻條件是獵首及具有高超的狩獵技巧(唯有已獵首過及擅於狩獵,男子才有資格紋面),其次是守規矩與心地好,有財產及身體強壯則是更次要的條件;女性的首要條件是會織布(女子會織布才能紋面,紋面的女子才算是美麗的),其次則為勤勞、會持家及心地好。而在男女關係之間,傳統祖靈的信仰及恐懼深植於人心之中,因此族人有著極嚴格的規範:不允許未婚的青年男女或已婚的人有越軌的行為或動作。

邵 族:

(一) 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邵族的居住地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等。
(二) 與觀光業息息相關
由於水力的開發迫使邵族遷徙及放棄耕地,加上日月潭是光勝地,造成邵族在生產方式上從傳統轉而仰賴觀光業。
(三)著名的「湖上杵歌」
「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節奏強烈,廣受喜愛。
(四) 特殊的交通工具─獨木舟
獨木舟是少邵族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的,無論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都非常方便。
(五) 祖靈的住所─祖靈籃
邵族人將祖靈信仰實體化,創造出「公媽籃」,也稱之為「祖靈籃」。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年代越久遠則放在越上層,藉以代表祖靈的住所。邵族的每一戶都會有一只「祖靈籃」,通常擺置在神桌上或離地約兩公尺的壁上。

阿美族:

(一) 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
雖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年齡階級的運作依然盛行於阿美族的村落。而且長幼有序,服從勞動的觀念依然保存於日常生活當中。
(二) 具感染力的歌舞:
親和力強、節奏、旋律易感染周遭的人是阿美族歌謠的一大特色,幾乎各族原住民族都會唱一、二首阿美族的歌。
(三) 活潑亮麗的服飾:
從花蓮到台東,阿美族的服飾大致上分為北、中、南三大系統。但各村的差異性也不小,故無法一概而論。

撒奇萊雅族:

(一)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
(二) 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裡,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據日本學者的田野資料所記載,在日治時期德興(sakor)的年齡階級(sral)是每5年進階一次。男子從嬰兒成長到15歲的時期,這個階級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青年級(kapah)的預備階級,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這個階級稱為Masatrot,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青年集會所裡頭(taloan),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接受訓練。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人最可貴、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瑪蘭文化。以新社族人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metiyu為中心的祭儀(如pagalavi,patohoka等)、以及與農漁業相關的祭典(如入倉祭、海祭),噶瑪蘭族人也恢復或創造了一些傳統文化(如歌謠舞蹈、豐年祭,香蕉絲織布等),還建構出與噶瑪蘭族人相關的族群圖騰(如大葉山欖gasop等)。

布農族:

布農族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族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布農族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民族。
(一) 渾然天成的和音:
布農人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飲酒歌、祭槍歌都以和音的方式來表現。就連四、五歲的小孩,都能以和音的方式唱誦布農族的歌謠。
(二) 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
除了一年一度的射耳祭及爭戰以外,布農人的社會運作大體以家族為一個完整的單位,兩家族的長老又是事務的決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頗受人尊崇。
(三) 合奏的樂器演奏方式:
布農族不僅保存了多樣的傳統樂器演奏,不同樂器或相同樂器合奏也時有耳聞。
(四) 富象徵意義的生活態度:
月圓-豐收的意象。
月缺-消失的象徵(除蟲、除草)。
打陀螺-小米快速生長的含義。
盪鞦韆-小米長得與鞦韆一樣高。
(五) 小米的擬人化:
小米有靈魂、有五官、可移動,因此對它特別敬重。亦有父粟與子粟之分。父粟有五個耳朵,管理子粟的成長。(粟:小米)

鄒 族:

(一) 精細的鞣皮技術:
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鄒族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皮作衣服。鄒族鞣皮的技術讓其他族群望塵莫及。
先刮除皮上的肉,曬乾、再放在臼裡,以杵打軟,或放在粗大圓木上由兩人拉扯,如此重覆多次,直到獸皮柔軟為止。鄒族的皮衣、帽並不保留獵物的手,而排灣族的部份皮衣則保留了山羊的毛。
(二) 嚴密的家族制度:
不管是婚姻或是祭祀行為,都以家族制度嚴密地運作,由此擴展至鄒族整個部落,這也是鄒族較易整合、做事效率高的因素之一吧。
(三) 簡單、大方的衣飾:
除了男子的獸皮衣飾以外,以紅色布料為主的衣服配上帶著羽飾的帽子,是鄒族男子的標準打扮。女子則以紅色胸衣、刺繡頭巾、藍衣黑裙為主要裝扮。

魯凱族:

◆以貴族宗家為中心之部落
排灣族,魯凱族社會為代表。他們的部落是由幾個貴族家系與平民及佃民所組成。再從部落中勢力最強、家世最久的貴族宗家來擔任部落最高首長。再從貴族旁系或佃民領袖中選出次級的領袖來擔任部落各級之責任領袖。
魯凱族與排灣族的社會組織極為相似,但至少有下列幾點的差異性:
●魯凱族沒有排灣族盛行的五年祭。
●魯凱族為父系社會,長男繼承家產。排灣族為雙系社會由長嗣繼承。魯凱族是重男輕女的社會,排灣族則是兩性平等的社會。
●排灣族的貴族權勢集中,且有擴大的企圖心。魯凱族的貴族權力分與直、旁系的親屬而逐漸削弱。
●魯凱族的喪葬以一人一墓為主,排灣族則是一家一墓。
●魯凱族為側身葬,排灣族為屈肢葬。
魯凱族的另一個標誌是百合花的配戴,排灣族則無。

卑南族:

(一) 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二) 精湛的刺繡手藝:
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三) 戴花環的普遍性:
雖然其它各族也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四) 巫術的盛行: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或為族人祈福趨邪。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排灣族:

(一) 世襲的階級制度 :
排灣族人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但他們可以藉由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或藉著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
(二) 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三) 祖靈崇拜:
從家屋內大型的祖靈像雕刻,反映了排灣族人對祖靈的崇拜。
(四) 華麗的裝飾藝術:
爭奇鬥豔是目前排灣族服飾的最佳寫照,每一位婦女在衣飾上凸顯自我的藝術表現與差異性。
(五) 具藝術創作活力的族群:
排灣族人的生活週遭處處展現了他們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藝術的表現是來自內心的需要與興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是與其他族群最大的不同點。
(七) 融合並吸收其他文化的特質:
排灣文化在不同的時期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經過涵化、融合變成自己的文化特質是排灣人歷久不衰的原因。

雅美族:

(一) 飛魚文化:
捕飛魚是雅美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
(二) 大船文化:
雅美拼板舟的製造及裝飾藝術獨步全球,漁團的組織成員多是家族內的成員,藉此鞏固家族組織並發揮共享、共食的精神。
(三) 南方島嶼的地理觀:
早期雅美人的傳統地域概念僅止於台灣、綠島及巴丹群島,而沒有中國的概念。
(四) 唯一沒有獵首的原住民族:
愛好和平的雅美人遇有糾紛時,穿著籐編的盔甲,戴上籐帽,手持長矛,雙方對峙丟石頭,只要一方有人受傷,戰事即告終止。
(五) 丁字褲與精細的織衣:
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褲是雅美人的標誌,也是適應海上生活的產物。
(六) 分類清楚的食、用器皿:
雅美人對每一種食物(穀、肉、魚)都有專用的陶器、木盤。分類清楚絕不混淆。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的傳統文化中,最具強烈族群特質的就是「文面文化」,,賽德克男子必需成功獵取敵首凱歸始可文面,女子則要身具純熟的織布能力才能獲得文面的資格,文面是賽德克族人成年與族群的標記,男者表示已具捍衛社稷的能力,女者已具有持家及維護家庭冷暖的織布技能,沒有文面的族人,將難立足於賽德克族的社會。
  賽德克族的文面文化,與堅信「靈魂不滅」的Utux(Utux Tmninun)傳有密切的關係,因賽德克族人深信唯有文面者,死後其靈魂才能回到Utux的身邊。換句話說,男者若要回到Utux(Utux Tmninun)的身邊就必須要文面,要文面則一定要成功獵首而歸,獵首成功者的手掌必留有血痕(呈血紅色),手掌的血痕是身故後靈魂要回到Utux(Utux Tmninun)身邊無可取代的烙印;女子部分也有相同的意涵,善於織布而取得文面資格的女子,其手掌上會因勤於織布而留有血痕,這手掌上的血色是永不退色的。唯擁有手掌上的血色,在他/她離開人世後,始能通過『Hakaw Utux/Hako Utux生命之橋(祖靈橋)』守護神的檢視,她/他們的靈魂才能夠安然行過『Hakaw Utux/Hako Utux生命之橋(祖靈橋)』回到的Utux(Utux Tmninun)國度。這是賽德克族的祖訓,也是賽德克族人終生恪遵不逾的訓示。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霄笑 + 5 + 5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精.

總評分: 威望 + 5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情網情絲永銘心 絲絲入扣佳人情
縱情相悅甜蜜屋 形影不離相為伴
玫瑰豔麗靜觀美 愛情信物印心中
此愛不悔刻心處 擁吻時分交織情
深情款款珍惜妳<shaoximg>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6
發表於 2011-12-19 11:00:16 |只看該作者
阿美族的服飾





原住民的衣飾大部分都是用天然的苧麻所做的,然後再從天然植物之中萃取各種天然的染料,如果仔細的觀察會發現每個原住民族都有不同的圖飾,但是不管怎樣,這些圖飾都是永不退流行的喔。

阿美族的服裝一向給人色彩鮮豔、亮麗活潑的印象,其實阿美族的分佈區域性服飾很廣,從花蓮到台東,阿美族的服飾大致上分為北、中、南三大系統。但各村的差異性也不小,故無法一概而論。每一區的阿美族皆有其特色。在色彩上,北部阿美(花蓮地區)以紅、黑、白三色為主。而南部阿美( 台東地區 )則已融合了卑南族衣服的形制,並披上綴有各色穗子霞披,是以黑、紫紅、黃、綠、紅及橘等色彩為主。阿美族人特別偏好以貝板穿成胸飾和額飾,認為其具有潔白的顏色與永久不變的特性。帽子在具有年齡階級和頭目制度的阿美族社會中,為一區別社會地位的標誌,帽子裝飾得越華麗者表示其階級地位越特殊。此外,阿美族有種類甚多的佩袋(或稱攜物袋、情人袋、檳榔袋),依年齡而使用不同的佩袋。一般言之,棕色麻布佩袋為老年男子所用,青年男子則配戴有施以精緻十字繡花紋者,老人所用之佩袋雖亦有十字繡花紋但其多以絨線編成。


除了平日所穿著的服裝之外,許多重要的祭儀盛會,阿美族人都以盛裝來參與。我們可以從各種活動中發現,阿美族的服飾,因地區、部落、階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簡介阿美族一般服飾,並介紹慶典所穿著的服飾。

平日的服飾:






阿美族的衣服和褲子跟現在平常穿的衣物比較,比起現在衣服涼快,因為大部分的材質都是以麻布跟毛線,編織的技術比較寬鬆,所以比較透風。衣服上面的顏色偏重於:紅、黃、白、黑,而且偏向正色,但是黑色系比較不會作為身上衣服的主色,而會作為內部衣服的顏色


豐年祭是阿美族很重要的慶典,在這一天大家都會盛裝出席,為了表示尊敬,豐年祭的服裝平常是不可以穿的。而且大家頭上的裝飾品大多是公雞的毛作為裝飾標記,身分越大的根數越多。(文誠)







thumbnail.jpg (15.35 KB, 下載次數: 280)

thumbnailCALTUA5S.jpg (7.27 KB, 下載次數: 201)

thumbnailCAP7E7TJ.jpg (16.72 KB, 下載次數: 216)

thumbnailCAVEEU79.jpg (8.1 KB, 下載次數: 204)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霄笑 + 3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精.

總評分: 威望 + 3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4

狀態︰ 離線
37
發表於 2011-12-21 15:31:26 |只看該作者
一提到阿美族,大家立刻聯想到豐年祭,以及曼妙的舞姿與輕快歡樂的歌聲,阿美族人開朗、樂觀、主動而親切的態度予人深刻的印象。阿美族的體型較為高大,因此在運動場上常有傑出的表現,如中華職棒的陳義信、陽介仁、王光輝、陳金茂、鄭幸生、王光熙、黃忠義以及投入日本職棒的郭源治都是阿美族人。還有縱橫於籃球場上的、朱志清、黃春雄、錢薇娟也是我們阿美族的同胞。

從地域、習慣及語音的差異,分為下列幾個部群:
(一) 北部阿美:
在今花蓮縣鳳林以北至花蓮市之間,又稱為南勢阿美。如壽豐鄉、吉安鄉均屬之。
(二) 中部阿美:
由於海岸山脈的分隔,又分為海岸阿美(如豐濱、大港口)與秀姑巒溪畔的秀姑巒阿美(如瑞穗、奇美)。
(三) 南部阿美:
居住於台東平原附近,也稱為台東阿美。如台東市、馬蘭、都蘭一帶。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
早期,阿美族的男子入贅於女方家,在婚姻上有服役婚的觀念,也就是要為女方義務工作幾個月或一、二年。在阿美人的想法裡,入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男子可以藉此機會改善女方家的生活。對於追求兩性平等的今日,相信會獲得許多女子的青睞。

然而今日阿美人也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

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子在十三、四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以二至五歲為一個階級,同一階級的男孩一起學習、生活,並住宿於集會所。在集會所裡,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遇有獎勵或處罰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無形中更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而這樣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直到離開人世為止。因此,縱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每年的豐年祭活動,依然遵守傳統年齡階級的規範在運作,使傳統的生活、歌舞的訓練得以延續。也因為有這麼嚴密又親近的年齡階級組織,讓阿美族人在都市裡仍然保有集體工作的習性,甚至在台北縣的汐止成立了一個以阿美人為主的「三光社區」。大家彼此互相照顧、扶持。這全是拜年齡階級之賜。

阿美族人對於財產的觀念比其他族群更清晰,反映在田地、家屋上更是明顯。對於田地界線的劃分,常埋石於地下一公尺以為標記。至於家屋,則四週廣植檳榔以為界。社與社之間則築籬笆為界。早期兩社之間常有戰事發生,部落四周常挖有深1.5公尺的戰壕與兵坑,做為安全防禦的需要。

由於很早就進入水田定耕的農業生活,阿美人完整的畜舍(雞舍、牛舍、豬舍)以及水牛耕作的農村景象隨處可見。

阿美族的部落多半臨海或靠近溪流,因此捕魚便成為阿美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課題。捕魚在阿美族不僅僅是餬口或提供蛋白質的來源,更有文化上深層的意義:在阿美族的社會裡,舉凡一個活動的結束或喪葬儀式過後,都要有捕魚或吃魚的行為(阿美語稱為paklag),藉此作為活動的休止符,透過吃魚的行為以後,再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因此,漁撈的行為有脫聖返俗的意義。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霄笑 + 3 + 5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精.

總評分: 威望 + 3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4

狀態︰ 離線
38
發表於 2011-12-24 12:55:21 |只看該作者
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
大體而言,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 2.祭祀團體 3.共負罪責團體 4.狩獵團體,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在不同部落,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其他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的差異性頗大,無法一概而論。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霄笑 + 2 + 5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精.

總評分: 威望 + 2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9
發表於 2011-12-29 11:19:24 |只看該作者
林口霧社街拍景圖場景直得各位一遊回到過去先人的付出流血流汗旱衛家園的情操

投影片1.GIF (423.96 KB, 下載次數: 13)

投影片1.GIF (423.96 KB, 下載次數: 14)

投影片2.GIF (365.68 KB, 下載次數: 10)

投影片3.JPG (124.45 KB, 下載次數: 14)

投影片4.JPG (102.54 KB, 下載次數: 19)

投影片5.GIF (473.89 KB, 下載次數: 12)

投影片6.GIF (488.52 KB, 下載次數: 14)

投影片7.JPG (88.54 KB, 下載次數: 21)

投影片8.JPG (71.81 KB, 下載次數: 13)

投影片9.JPG (96.1 KB, 下載次數: 17)

投影片10.GIF (490.56 KB, 下載次數: 12)

投影片11.JPG (130 KB, 下載次數: 13)

投影片15.JPG (59.38 KB, 下載次數: 19)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霄笑 + 2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精.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10Rank: 10Rank: 10

狀態︰ 離線
40
發表於 2011-12-30 17:42:52 |只看該作者
遠古時,有一名Abokirayan之神,住於台灣東方海上。
某日,抵達Botoru孤島,與女神Tariburayan同棲該島。
某日無意中,因猛抽懸掛於樹枝之藤條而且火,此為用火之始。
二神於火烤乾藷時,為火蹲距,乃發現南神下腹有禿出之物,女則則做凹下狀,
出甚不解,後見二鶺鴒搖尾做狀,使之男女之道。其後子孫繁衍,Abokutayan乃以大木做舟,率女神Tariburayan、teposuruyan,向西航行至Kawasan登陸,
人該處已為橫暴之神佔據,乃在成舟轉向北方,到達達拉羅馬(花蓮附近),
但此處亦不適於居,又航行抵達立霧溪口而登陸,終卜居於此,並種植攜來之甘藷,
見該地原有野生之稻米與粟,摘食之,為甘美,乃以竹、木為材製作鋤頭、耕地種植,
子孫日眾,分佈於東部海岸地帶。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霄笑 + 3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精.

總評分: 威望 + 3   查看全部評分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6 09:5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